【傳記】我的母親是秋瑾

文軒 我叫王沅德,是個孤兒。 我還有個妹妹,叫燦芝。從小,我就跟她相依為命,盡管母親沒能陪伴我和妹妹很好的成長,但我倆的心中依然敬愛自己的母親。 是的,我的母親是秋瑾,你沒聽錯,就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qū),革命志士秋瑾。他們都說我的母親是英雄,巾幗英雄,為了民主革命做了很大的犧牲……所以,作為英雄的后代,我和妹妹是十分理解母親的選擇,并以有這樣的母親為榮。 我剛記事的時候,別的孩子都有父母陪在身側(cè),而我的母親卻與父親大吵一架后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再見面時,她已昂首站立在軒亭口的斷頭臺前,大喝一聲:“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dāng)從我秋瑾始!”隨后,慷慨赴死。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她對周圍人的影響有多大,甚至連我那平時里遛鳥聽曲兒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后,也整日郁郁寡歡。聽唐嬸娘說(唐群英,與秋瑾、葛健豪共稱“瀟湘三女杰”),母親的心中住著一個豪杰的靈魂。為此,她不顧父親的反對,一怒之下去了日本求學(xué)。按理說,父親該是恨死她的,但在母親離開兩年后,父親也病逝了。臨終前,他坐在書房里,臨摹著母親最愛的詩句,嘴里念叨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那一刻我知道,他雖無法理解母親那未盡的事業(yè),卻也是心生敬佩的。那個年代,自家夫人做了一些就連大多男人都不敢去做的事,是相當(dāng)有膽色的。他執(zhí)迷了半生,到底是隨母親去了……對于父親的離世,史書上只留下兩句話:丈夫王廷鈞,在秋瑾就義兩年后病逝。 我的奶奶曲氏貌似對母親頗有微詞,與族人再三商議,才答應(yīng)讓母親和父親合葬,讓我去紹興迎還母親靈櫬。 那年,我只有12歲,妹妹6歲,相較其他尋常家庭的孩子,自是少了一份嬌氣,多了一份擔(dān)當(dāng)。我們經(jīng)常吟詠著母親的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蹦赣H的精神猶如一顆希望的種子,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成蔭…… 后來,我們都長大了,妹妹燦芝,從小就文采出眾,寫得一手好文章。她被稱作“小俠”,跟母親一樣的俠義豪爽,曾拜過名師習(xí)武,后成為中國首位女飛行員。 我為有這樣的母親、妹妹感到自豪,而我只求能夠用自己的余生,努力傳承著她的精神與胸懷……當(dāng)歷史的風(fēng)吹過鑒湖中學(xué)的時候,是我想你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