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興寺考古記(5):申威隆教你用洛陽鏟
隨著各類考古紀錄片的不斷拍攝,以及類似《鬼吹燈》的娛樂小說大肆流行,“洛陽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記得我上本科時,第一次見到考古專業(yè)的老師,就立馬詢問:“洛陽鏟怎么用呢?”

一般人都知道“洛陽鏟”是考古的重要工具,但提到具體怎么使用,恐怕就不得而知了吧?考古分為調查、鉆探、發(fā)掘和整理等多個步驟,其中“洛陽鏟”就是鉆探時的必備武器!
鉆探是考古調查的重要方法之一,既省工、省力、省錢,又能在短時間中掌握大范圍內的地下情況。因此,很適用于具體了解大型建筑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狀、古墓群的分布、村落遺址的范圍等等。
2015年底至2016年初,我所在的國興寺考古工地,發(fā)掘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這座寺院的布局。國興寺曾經的建筑面積較大,在正式破土發(fā)掘之前,必須對地下建筑的分布情況,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因此,在考古工作開始的第一天,我們就帶領工人四處進行鉆探。

1、什么是“洛陽鏟”?

20世紀初,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為了便于盜墓發(fā)明此物。1928年著名的考古學家衛(wèi)聚賢,將其運用于考古鉆探,在著名的安陽殷墟、洛陽偃師商城遺址等古城址的發(fā)掘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與一般的鏟子不同,洛陽鏟的鏟身不是扁形而是成U字半圓形,類似于瓦筒狀。鏟上部裝木桿后,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遺存的情況。
不僅如此,洛陽鏟在制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制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只能手工打制。
2、洛陽鏟的使用方法
左手把住鏟桿,右手在左手上方,向下用力落鏟。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相距約10厘米,略稱丁字步,身體微微前傾。洛陽鏟在腳前約10厘米處。

落鏟時要穩(wěn)而確,探孔始終保持垂直,盡量不觸及孔壁。鏟頭入土后,要轉移一定的角度,讓孔眼呈正圓形,這樣可以攜帶出更多的土樣。
起鏟時,后腳前移,肩膀貼桿,以便借力拔桿。
3、如何辨別土樣
不同地區(qū)的土樣各不相同,但是打上一些探孔之后,對目前地下的土壤情況會有一定的了解。
土樣大體可以分為:生土、灰土、夯土、五花土、古河道和城壕內的填土等。每一種土都有自己的特點,如生土比較純凈、灰土有大量包含物、夯土較堅硬、填土較雜并且含有泥沙。


尤其是“五花土”,很多人都不陌生吧?如果看到這種土,說明地下可能有墓葬。原因很簡單:古人在挖墓坑時,將土從上到下挖出來。下葬后,又將這些土從下到上回填起來,造成生土和其他土混在一起,顏色不一的情況。
4、鉆探中如何布孔
布孔要因地制宜,盡量做到用較少的探孔數,就能全面了解地下的情況。


一般采用等距離的梅花點和井字形的布孔方法,可先有5米的間距,待發(fā)現遺跡的線索后,再縮小到1米或更小的間距來了解其形狀和范圍。
梅花點

井字形

2009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規(guī)程》中提到:“探孔布設一般為等距錯列分布?!?br/>

5、鉆探記錄

鉆探時,需要及時做好每個探孔內發(fā)現情況的記錄,包括文字、探孔平面分布圖、土樣和遺物標本等信息。
2009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規(guī)程》,在結尾處附有一份《鉆探記錄表》,以供鉆探時使用。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有關洛陽鏟的情況,不知道是不是令大家失望了?這很正常!因為我過去也一直覺得洛陽鏟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可是親自使用過以后,覺得此物也不過如此。
另外,打洛陽鏟特別費勁,半天下來手就會起泡,所以我很少碰此物!
參考書目:方酉生《田野考古方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