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孫秀文:疫情放開后的4種焦慮,如何安放?

孫秀文
30年臨床診療經(jīng)驗
個人簡介
太原科大失眠抑郁專科特聘專家孫秀文,曾任職于北京武警總隊醫(yī)院,并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專注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研究與治療工作30余年。畢業(yè)于南京鐵道醫(yī)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醫(yī)學院)精神醫(yī)學專業(yè),曾在《中華醫(yī)學會雜志》,黑龍江省醫(yī)學會《臨床內(nèi)科醫(yī)學雜志》發(fā)表多篇畢業(yè)論文,積累了扎實的理論基礎(chǔ)和豐富的臨床實戰(zhàn)經(jīng)驗。擅長運用內(nèi)科診療技術(shù)與精神、心理診療技術(shù)相結(jié)合。對治療失眠癥、頭痛、頭暈、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神經(jīng)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強迫癥、恐懼癥、多動癥、抽動癥等神經(jīng)疾病,及精神科各類疑難雜癥的診治有獨到的見解。
擅長領(lǐng)域
擅長各類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癥、頭痛、頭暈、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神經(jīng)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強迫癥、恐懼癥、多動癥、抽動癥等神經(jīng)疾病。具有豐富的精神障礙類疾病治療和康復(fù)經(jīng)驗。
行醫(yī)格言
醫(y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
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國家的防疫政策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zhuǎn)彎。
而且,是個“覆水難收”的大轉(zhuǎn)彎。
為此,有人歡天喜地的慶祝自由的恢復(fù),有人則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和擔憂。不知道病毒在何時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不知道陽了以后,究竟會有多難受不知道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會不會很難受,甚至挺過不去不知道陽過之后,會不會短期再次復(fù)陽
面對朋友圈里越來越多的陽,以及各種各樣的焦慮,我們應(yīng)該如何有效緩解呢?
拒絕災(zāi)難化思維
面對越來越多的陽性病例,有人焦慮的是這些:
萬一陽了,老人會不會因此而進入ICU,甚至離世;
萬一陽了,我的孩子就毀了,但原本,他是可以茁壯成長的;
這些,都是災(zāi)難化的思維。

災(zāi)難化思維,會讓我們把不好的事情進行無限的放大,偏離客觀實際,從而引發(fā)強烈的焦慮和不安。
但其實,這就像是我們每個人出門都有被高空墜物砸中的可能一樣,這個可能雖然永遠都存在,但卻非常的低。
我們不會因為這個可能性就不出門了。
同樣,新冠的死亡率也非常的低,我們不需要因為這樣低的死亡率而給自己制造那么強烈的焦慮與擔憂。
對于越來越多的陽,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不要放大自己的負面想法,更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想法擴大到“災(zāi)難化”的程度。
這樣一來,焦慮和擔憂就會減少一半。
面對可能的恐慌
前兩天,我在“丁香醫(yī)生”上看到一些感染新冠的經(jīng)歷分享,其中一位感染新冠的內(nèi)分泌醫(yī)生說:
“在陽了之后,我總是感覺自己呼吸很費力。在得到朋友家人的安慰后,我放松了一些,呼吸費力的感覺消失了;當我沮喪悲觀,呼吸費力的感覺又會出現(xiàn);在我手頭上有事可做時,呼吸費力的感覺又消失了。
呼吸費力是我過于焦慮緊張導(dǎo)致的主觀癥狀,并不是新冠帶給我的客觀體征??梢?,「心理暗示」對癥狀輕重的主觀感覺影響很大?!?/p>
非常真實。

很多文章里都提到陽了以后,如果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就要盡快就醫(yī),因為可能是輕癥轉(zhuǎn)為重癥的表現(xiàn)。
但其實,他們漏掉了非常關(guān)鍵的一點:一個人如果再害怕、焦慮、擔心過度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的癥狀。
但其實,這種癥狀可能是真的存在,也可能是當事人自己想象出來的。
在心理學中,這就是“恐慌癥”發(fā)作時的輕微表現(xiàn)。
所以,對于陽了以后可能產(chǎn)生的恐慌感,建議是:
如果陽了,同時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時,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或是一段三分鐘的自我覺察,慢慢讓自己放松下來,平靜下來。然后,再來感受一下之前感到的癥狀是否還在,如果不確定,可以通過讓家人用手指觸摸脈搏的方式來看看自己的心跳速度。
如果是輕微恐慌發(fā)作,那么通過深呼吸、做自我覺察的練習,是完全可以放松下來的。
如果是真的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則建議馬上就醫(yī)。

擁抱你的失控感
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安全感。
所以,當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失控感的時候,我們都會有種惴惴不安的焦慮感。
而這其實與我們頭腦中一直以來的“預(yù)設(shè)”有關(guān)。
在大多數(shù)人的頭腦中,一直有一個潛藏著的預(yù)設(shè) - 我的生活應(yīng)該是比較確定的,所以一切都是我大概率能夠掌控的。
所以,當不確定性急劇增加時,我們的失控感就會變得愈發(fā)強烈,不安全感也會與日俱增。
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這個預(yù)設(shè)本就是個“偽預(yù)設(shè)”,它既不客觀也不真實,那么,我們就會知道“不確定性”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屬性,而我們一直都生活在“不確定性”中。
三年疫情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就是:
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非常不確定的世界里。它在不斷提醒我們,不確定性正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
現(xiàn)在,當國家放開了對于疫情的管控之后,我們再次面臨像海嘯般涌來的不確定性,這時又該怎么做呢?

我建議大家去做這樣一個想象練習:
把自己想象成一片葉子,本來長在樹上,非常安全,但是一陣風刮過,我便從樹上開始往下落,一下子失控了,安全感沒有了,我害怕極了。
這時,我環(huán)顧左右,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我不過是從樹上掉到了更加寬廣的大地上。我感覺身體被更寬廣有力的東西支撐住了,我甚至可以在上面左右翻滾,還能聞到泥土的芬芳……
作為葉片,我們從樹上墜落下來的過程,就是“失控的過程”。
這個過程讓我們感到非常的焦慮,甚至覺得一旦落下就會摔得粉身碎骨。但其實,當它真正發(fā)生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不過如此。
所謂失控,不過是我從樹梢墜落到寬廣土地上的過程。
一切皆為體驗
我聽過很多人說,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所以我要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美食和美景。
但其實,他們所說的“體驗”是單向的。
什么是單向的體驗?
這意味著他們只想體驗好的,不想體驗不好的;只想擁有快樂的體驗,卻不想感受“難受”的體驗。
過去的我,也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 ,我真正理解了“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含義。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意味著我們要去體驗自己人生中的一切,其中有好的、有讓人感到快樂的,同時也有壞的、有令人感到難受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挑肥揀瘦”,只選好的,不選不好的。我們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就該是:敞開懷抱,歡迎一切。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陽,還是這種“靴子還沒落地”的不踏實感,都會成為一種非常獨特的人生體驗。
對于一份好的體驗,我們往往會去細細的感知和體味它,就像是在吃一塊極其美味的甜品。同樣,對于一份“不好”的體驗,我們要做的其實也是去細細的感知和體味它。
這才是真正的把人生當做體驗的做法,否則這種說法就只能是“享樂人生”的幌子,是自欺欺人的把戲。
還有什么具體可做的?
1、減少混亂的信息
網(wǎng)絡(lu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看的越多,人反而會越焦慮。
因此,增加對病毒、疫情的認識需要你通過專業(yè)的渠道去獲取。
這樣能夠減少信息混雜帶給你的信息焦慮,進而減少信息焦慮再疊加到你本身的焦慮上,減少這種雪上加霜的情形。
2、借助安慰劑效應(yīng)
如果很擔心,可以存點藥物,比如降溫的冰袋、退燒藥、感冒藥、潤喉糖等。
當然這些藥物是無法治療新冠的,它們可以做的是平復(fù)焦慮的神經(jīng),讓你感到非常的安心,同時在病痛的時候,對病癥加以緩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們會起到“安慰劑”的作用。
而“安慰劑效應(yīng)”也是真實存在的,1/4的人在服用沒有藥效的安慰劑后,都會感到病癥和疼痛有所緩解。
所以,我覺得想要囤藥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的精神和心里承受力是不一樣的,有人大大咧咧,有人敏感脆弱。
所以,只要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照顧好就行。
3、專注此刻你正在做的
當我們有事可做,同時能夠?qū)W⒂诖丝陶谧龅氖虑闀r,對于未來的焦慮和擔憂就會消失。
為什么?
因為我們無法一邊專注于當下,一邊在為未來擔憂,二者不可兼得。
所以,當你感到再次陷入焦慮時,就請溫柔的把自己拉回到當下。
去做那些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讓自己沉浸在每一個當下里。
最后的話
焦慮,并不可恥。
相反,不焦慮,有人是天生的,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而是要靠修行才能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