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於海昏侯墓《論語?知道》的解釋】
(記錄自臺灣大學(xué)歷史系退休教授王世宗老師談話)
原文:「孔子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王世宗教授斷句:
「孔子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
王教授解釋:
「孔子表示了下面這個道理:『道的簡易?。∈羌円?;道的變化??!是純一?!弧顾^的「易」,三日??鬃又v了這個道理之後,很清楚的說:『易,就是道之美的原因或根本?!弧?br>
(一)「孔子知:」
孔子知道下面這件事,若是逗點(diǎn)就變成孔子知道一件事。寫「孔子知」而不寫「子曰」,這個是指孔子講的道理,不是說孔子直接講出這句話的意思,是記錄的人聽聞他大概講了這種意思的話,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寫出來,所以叫「孔子知」。
(二)「道之易也,易!」
「道之易也易」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說「道是單純的??!」「道的純一,真是純一啊!」第二個含意是,「道會有變化,而這個變化其實是單一的變化,萬變不離其宗!」你不能說「道的變化,變化真多啊!」道會變,但它萬變不離其宗,所以道是純一的,不要以為它複雜而不能夠反璞歸真?!敢住篂槭颤N又是簡易、又是多變?就是指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之下,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簡易;那另外一個時候又說,你不要以為那麼簡單?。§妒蔷蜁?qiáng)調(diào)那個多變。因此這個字居然有了兩個有點(diǎn)相反的涵義,其實是來自於背後有一個思想,那就是天人合一。
先在「道之易也,易!」停下來,是因為寫的人感覺到孔子的理是這樣,孔子好像表達(dá)過這樣的一個意思。寫的人一定是停了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後面才出現(xiàn)「子曰」,不然如果整句話都是孔子清楚表明的,應(yīng)該以子曰作為開頭。
(三)「易云者,三日」
易,「日」是上面那個,下面「勿」這個字其實是有一點(diǎn)點(diǎn)複雜的線條,那個線條簡單去說就是三劃,或用三來代表那個線條的多,所以就會巧妙的說「易云者,三日」,三是多的意思,但是三日又有一種單純性,好比說你每天作息是怎樣怎樣,你想到三天就覺得天天都這樣過好繁重,但是想到本質(zhì)又發(fā)現(xiàn),那天天都做一樣的事啊,事情就是這樣啊。所以它一方面指繁多,一方面指單純。
(四)「子曰:『此道之美也!』」
後面「子曰」就對應(yīng)「孔子知」,是說孔子確實說了這個話,前面「孔子知」是指孔子大約說了那件事??鬃訌?qiáng)調(diào)「道之美」就是「易」有兩個含意,「道之美」就是它的純一性(純一就是完美、永恆、不變),第二個就是,它看起來複雜,其實一以貫之。所以可以強(qiáng)調(diào)它的多變,但要強(qiáng)調(diào)它的一貫性。斷句之後,一般人會出現(xiàn)的誤會就是「易」就是簡易而已;但重要的不是簡單,是「純一」?!讣儭沟母杏X就是「簡」,「一」就是一以貫之,那一以貫之需要貫通的就是指那些事的現(xiàn)象很複雜,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此道之美也!」這個「此」就是指「易」,「道之美也」。這個「此」可以稍微停頓一下,因為這個不是「此道」,是指「此」「道之美也」。
「易云者,三日」沒有引號是指孔子可能這樣譬喻、可能這樣暗示,或者是聽的人聽孔子講了很多之後聯(lián)想到孔子可能是要這樣子譬喻,聽的人把它記下來去解釋前面的「道之易也,易!」所以就出現(xiàn)了「易云者,三日」這個話,不是直接出自於孔子講話,也不是直接出自於記的人自己去翻譯,而是他聽到孔子講那些道理之後,感覺上孔子好像是要這樣跟我們解釋,好像是記的人把它記出來之後,問孔子說是不是這樣,孔子表示孺子可教,然後說「此道之美也」;也可能就是要接那個「三日」,說這個就是「道之美」。
(五)版本問題
(有兩個竹簡內(nèi)容一樣,差別是在於第三個字一個是用「智」,一個是用「知」。有一個竹簡最後面多了「莫之能御」,可是「御」到底是哪一個字不太確定。)
「孔子智」,那就是說孔子的智慧認(rèn)為如何如何?!缚鬃又?,就是說孔子知道道理是這樣,而不是說「孔子知道」?!傅乐滓玻住惯@個是記錄者記錄孔子講了一番這樣的道理,這是高明的道理,所以「孔子知」或「孔子智」其實都可以,但是比較好是用「知」不是用「智」。因為一方面就是這個行文這樣有一種巧妙、有一種優(yōu)雅。另一方面,「知」跟「智」在古文裡邊其實是沒什麼區(qū)分,但是如果要作動詞,那就應(yīng)該是「知」,不應(yīng)該是「智」。再來是「莫之御也」,「御」這個字不確定的話,解釋差別很大,後面這一句比較可能是後人添加上去的感嘆,因為此道之美也已經(jīng)可以做為一個結(jié)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