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之常健
? ? ? ?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能得兩句流傳于世,亦不枉人世一遭。史傳常健資質(zhì)平平,吾讀其詩,深感斯言。
????????老夫喜讀古人之詩,如河邊賞月,山上觀云,溪邊聽泉,松下聽琴,久之,便有了能一眼分其高下之水準。常健之詩,喜歡講理,如以下這首《塞下》:
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
左賢未遁旌竿折,過在將軍不在兵。
????????其實,詩這東西,沒理可講。于無理處得深理,乃詩之況味。常健不知,誤入歧途。
? ? ? ? 關(guān)于常健的事跡所留下的內(nèi)容特別少,《唐才子傳》如此描述之:
????????建,長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登科。大歷中,授盱眙尉。仕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有肥遯之志。
嘗采藥仙谷中,遇女子,遍體毛綠,自言是秦時宮人,亡入山來食松葉,遂不饑寒,因授建微旨,所養(yǎng)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大名當時。
????????集一卷,今傳。古稱高才而無貴仕,誠哉是言。曩劉楨死于文學,鮑照卒于參軍,今建亦淪于一尉,悲夫!建屬思既精,詞亦警絕,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旨遠興僻,能論意表,可謂一唱而三嘆矣。
????????凡是關(guān)于鬼神之說,皆不可信。故古人之書,部分可觀之而付一笑耳。善于常健所留存下的逸事一則,不妨錄如下:
????????趙嘏之詩非常有名,常健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會補全的?!庇谑撬驮趬ι项}下了半首詩。趙嘏后來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這件逸事其實是值得商榷的,趙嘏詩雖好,總不能同王昌齡相比,而常健和王昌齡是同榜進士,要學,也自然是學昌齡之風,何況常健還和王昌齡一同隱居過,更是親密無間的好友,不學昌齡而學趙嘏,豈不舍近而求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