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

? ? ? 人到底可不可以改變?
? ? ? 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間中閉門不出的男子。他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話還想要像正常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變目前的自己。作為朋友我可以擔(dān)保他是一位認(rèn)真且對社會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間門外去。只要踏出房間一步馬上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fā)抖。這應(yīng)該是一種神經(jīng)癥。即使想要改變也無法改變。
? ? ?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來解釋,我們可以說出很多原因。比如父母不和,校園霸陵,職場壓力亦或者嬌生慣養(yǎng)等等。反正我們可以找出一大堆原因去解釋他為什么出不了門。無形之間我們相信了“一切結(jié)果之前都先有原因”。即我們相信了“原因論”。
? ? ? 但是!
? ? ? 但是如果所有的人的“現(xiàn)在”都由“過去”所決定,這是否說的過去?如果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都由過去所決定,這是多大的無力感?
? ??? 所以我們?yōu)楹尾粨Q個思路去思考?
? ? ? 阿德勒心理學(xué)中有個“目的論”,換個思路,朋友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走出去,恰恰相反,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緒。
? ? ? 阿德勒心理學(xué)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 ? ? 其實以上兩個觀點都有他們的受眾,對于那些嘴上說著改變,但從未付出實際行動的人來說,“原因論”無疑是一劑良藥要撫慰他們的心靈,是啊,人是改變不了的,我那悲催的過去已經(jīng)決定了我的人生。
? ? ? 但是對于那些迫切改變自己,突破人生困境的人來說,“目的論”無疑是突破大眾思維的另一種聲音。它給原意改變自己的人帶來了希望,它突破了“原因論”給人帶來的無力感和止步不前。
? ? ? 我個人目前原意相信“目的論”,因為我相信人人都可以改變,人人都可以去擁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