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一個起點:水火流形
古希臘哲學的起點:水火流形
生活在不同的地緣環(huán)境中的原始人,依托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工具,從部落開始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文明。
因為人的生存離不開水,所以在這些初生的、形態(tài)各異的文明之中,最容易人口增長因而繁榮昌盛的文明就首先于大的河流附近聚集形成。
處于這些文明之中的人,在疑惑中發(fā)問,思考宇宙中的人與其他一切事物時,其思想自然會受到跟生活密切相關的水與火的影響。
人在生活中,很容易感知到水的各種性質。
比如,水可以在水、水汽(霧氣)、冰雪之間變化,因此水具有可變性。
許多物質可以融化于水,改變味道和顏色,又可以從海水中可以曬出鹽,因此水具有包容性和承載性。
生命依賴于水,因此水有一種同一性。魚蝦等水生生物在水中誕生與消亡,因此水亦是生命的來源。
水潮起潮落,體現(xiàn)出一種時間性,而洪水和水滴石穿則從兩方面體現(xiàn)出一種事物進行變化的力量,因此人感覺到水有分化的性質。
因此,對于“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如何來”這個問題,人們自然會將“水”用于解答之中,比如把“水”本身作為一種符號來指代某種事物。
文明早期,古人們往往使用宗教神話來回答這些問題。
古埃及人需要直面尼羅河有規(guī)律地泛濫,但尼羅河在泛濫時的水量和漲潮時間的變化卻很大,河水經(jīng)常淹沒河谷地區(qū),無邊無際,仿佛一片汪洋。
有規(guī)律卻又難以把握的,能帶來生和死的尼羅河自然會影響到古埃及人對于宇宙的看法。
在古埃及人的神話中,世界從象征深淵和混沌的原初之水之中誕生。這原初之水被稱之為努,而諸神則從努中誕生。
古希伯來人的經(jīng)書之中,水具有重要的位置?!秳?chuàng)世紀》就提到水:“起初神創(chuàng)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在此句之后的一大段文字中,水被多次提及,如“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在古印度人的詩歌集《梨俱吠陀》中,水多次在創(chuàng)世神話詩歌中被多次提及。
詩中寫道,水與宇宙創(chuàng)造者“生主”和宇宙造化密切相關,且從水中產(chǎn)生了火。
古希臘的社會生活跟海洋密切相關,因此對于古希臘人亦會使用“水”作為解答。
在古希臘人的秘傳教派俄耳甫斯教的其中一個版本的神話傳說之中,是這樣描述宇宙的誕生的:
太初,有水(hyd?r )和物(hylê),由物凝土(Gê)。水、物、土之神名,含糊不清。之后,誕生了時間之神柯羅諾斯(Χρ?νο?)與必然之神阿南刻(Anagkè)。
柯羅諾斯又稱為赫拉克勒斯(Héraklès),而必然之神阿南刻集自然與阿德拉斯忒亞(adtasteia)于一身,她的身體覆蓋整個世界直到邊緣。
古希臘神話中的第一任眾神之神為法涅斯(Phanès),代表“光”,第二任眾神之神為“倪克斯(Ν?ξ)”,代表“暗”,是法涅斯之伴侶。
這其中有一種版本,認為“水”指混沌之神卡俄斯(Χ?ο?),“土”指大地之神蓋亞(Γα?α),柯羅諾斯與法涅斯混同。
古希臘神話中,第三代神祇有十二主神,第十二位主神原為火焰之神赫斯緹雅。
赫斯緹雅(?στ?α)是爐火之神,家庭之神,有主掌人間所有家灶的權能。然而,她將主神之位讓給了狄奧尼索斯。
在古希臘神話中,狄奧尼索斯(Δι?νυσο?)作為酒神、農(nóng)業(yè)神、陶醉狂歡神、戲劇歌舞之神,未來的神中之神。
古希臘人把尋找解答的“學問”稱之為哲學,也即“φιλοσοφ?α”,可以音譯為蘇菲雅,意為“追求智慧”或者“愛智慧”。
φιλοσοφ?α的英語詞為philosophy,sophy指智慧;philo是指愛和追求。
隨著“蘇菲雅”傳入日本,這個詞也被日本人翻譯為“哲學”。
哲字由折字和口字組成,來源于金文“悊”字,后心字換為了口字,其義未變,有聰明、智慧的意思。
折字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斧斤砍斷樹木,本義為斷,分解的意思。斤的甲骨文就是一個斧頭的圖形。
哲學作為一種學問,離不開用心分析判斷,用語言闡明。
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判斷,然后去證明它,得到確定的答案,也就從中追求到了智慧,這就是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愛智慧”。
泰勒斯,是古希臘已知的最早一位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被稱為古希臘“七賢”之首。
與古中華的老子相同,泰勒斯的歷史記載寥若晨星,兩人皆在歷史記載中若隱若現(xiàn)。
有關泰勒斯的記載,都是“據(jù)傳”,往往摸棱兩可,含糊不清,難以確定是否準確。
整理有關泰勒斯的記載,可以如此敘說泰勒斯的人生:
泰勒斯,古希臘海港城邦米利都人,大約與梭倫同時代。
他大約在公元前620年誕生,離世于公元前547年,或546年,或再之后的幾年。
他是來自腓尼基的特利德家族,一個奴隸主貴族中的一員,他的父親是艾克薩彌亞,他的母親是克萊奧布琳娜。
他去往巴比倫、埃及、腓尼基等地向祭司、學者們交流學習了天文地理,以研究自然。
他測量過小熊座(Ursa Minor)諸星,這是距北天極最近的一個北天星座。
小熊座標示著北天極的所在,星座中最亮星小熊座α(勾陳一)即是北極星。
他根據(jù)物體影長與高度比的關系,以人的身高、影子與金字塔影長,測量過一座金字塔的高度。
他寫有兩部著作,一部論冬至夏至,一部論春分秋分。
因為預見會有干旱,他進行橄欖油投機,租了一所油房并獲利。
有一個幾何定理以他為名,稱為泰勒斯定理。
該定理的描述是:若A,B,C是圓形上的三點,且AC是直徑,∠ABC必然為直角。
他正確地預測了一次發(fā)生在公元前585年的日食,交戰(zhàn)的米底王國與呂底亞王國以此日食為契機議和,暫時取得了和平。
米底國王阿斯提阿格斯的女婿,居魯士大帝(????? ????)指揮古波斯帝國進攻克洛伊索斯(Crésus)統(tǒng)治的呂底亞王國時,泰勒斯勸阻了米利都與呂底亞結盟。
有說法稱,當克洛伊索斯為對抗居魯士而前往戰(zhàn)場,渡哈呂斯河遭受困厄時,同行的泰勒斯指揮人員挖掘出半月形的渠,引導河流改道,使得呂底亞軍隊得以前進。
在公元前546年,古波斯戰(zhàn)勝并滅亡了呂底亞王國。泰勒斯在此之后離世。
也有說法稱,泰勒斯在第五十八屆奧林比亞賽會時離世,或者在第五十八屆奧林比亞運動會舉辦年前后離世。
從這些事跡來看,我們可以說泰勒斯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通達人事的淵博賢者。
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中提到,在古希臘神話中,海洋之神俄刻阿諾斯(?κεαν??)與德諦斯(Τηθ??)是一切存在之創(chuàng)造者;
而諸神們以雙神之女,冥河斯堤克斯(Στ?ξ)作為宣誓的見證者。
作為一個文明早期的自然哲學家,泰勒斯當然知道與水有關的宗教神話。
然而,泰勒斯對宗教、對神話進行反思,否定了“神創(chuàng)造宇宙”這個說法。
他不使用宗教神明,而只使用自然事物來解釋自然。
對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水是萬物的本原(始基)?!?/p>
并且,他還認為“大地浮在水上,宇宙處處充滿了靈魂”。
他有一個格言:”多言并不就表示理智的判斷”。
因此,泰勒斯與其他無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們,將“哲學”從宗教神學中分化出來,創(chuàng)造建立了“自然哲學”。
水可以流動和變化,體現(xiàn)了時間性,而水的可承載性表現(xiàn)出水具有空間性。
有可能,因為水具有這些性質,所以泰勒斯用可以進行不同狀態(tài)變化的水充當整個世界的本原(arche)。
可以認為,泰勒斯是用“水”作為一種比喻,一種能指,以“水”作為符號來表示“本原”,用來表示某種“流動變化之時空者”。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基于泰勒斯的流變哲學推陳出新。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大約生于公元前610年,離世于公元前545年。阿那克西米尼大約生于公元前586年,離世于前524年。
據(jù)傳,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又可能師承阿那克西曼德與泰勒斯。這三個哲學家被合稱為米利都學派哲學家,亦稱為愛奧尼亞學派哲學家。
然而,因為社會的變遷,米利都學派沒有流傳下太多的思想信息,人們主要是通過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了解到這三位米利都哲學家。?
當人面對事物的不確定性,自然會在思想中產(chǎn)生疑惑。
疑惑就可能導致發(fā)問。
從米利都學派開始,關于哲學的討論開始遵循這么一種模式:
1.提出問題,
2.列舉論據(jù),
3.根據(jù)論據(jù)得到問題的解答,創(chuàng)造一種確定性,
4.其他人去嘗試理解問題、論據(jù)和答案,獲得其中的蘊意,作出新的解讀,
5.進行反思,提出新的問題,創(chuàng)造不確定性。
反思,就是思想之思想,思想至思想,以返回思想本身并對其思想。
泰勒斯否定宗教神話,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
與此相同,阿那克西曼德對泰勒斯的說法進行反思,亦進行了否定。
阿那克西曼德通過使用否定性的語言方法,從反面來靠近所要言說的本質,提出“阿派朗”作為一種更抽象的、更“無”的“水”來作為本原。
在他看來,一切事物都有開端,而本原不具有固定性質,不確定,沒有開端,在時空上沒有邊界。
他稱此為?πειρον,音譯為“阿派朗”,英文稱為apeiron或Boundless,可以意譯為“無定形”。
若給阿派朗取其他名字,則可以說是“無限者”、“無限制”、“無邊界”、“無限定”、“無限的可能性”等等。
在他看來,阿派朗沒有確定的形態(tài),有無限的可能性;有相反的概念,這些概念互相否定,導致事物分裂成更多的事物。
阿派朗于運動中分裂出冷熱、干濕等相反之東西,冷熱干濕組成水土氣火,水土氣火構成萬物。
阿那克西曼德說:“萬物由它而生,消滅又復歸至它,此乃必然之命運,按照時間秩序,萬物為其不正義受到懲罰,并相互補償?!?/p>
可以認為,阿那克西曼德“正義”指起源的無限、無規(guī)定性,“不正義”指萬物的有限、有規(guī)定性,
“懲罰”與“補償”指同一件事:有限的東西互相補償有限、有規(guī)定性以至于無限、無規(guī)定性,復歸至阿派朗。
然而,阿那克西曼德對“正義”的定義亦是有限、有規(guī)定的。
阿那克西曼德使用命運、懲罰、補償?shù)扔袀惱硪馕兜脑~匯,將其哲學與古希臘神話和故事中形成了聯(lián)系,這些神話和故事常常出現(xiàn)“命中注定”的悲劇性事件,往往帶有某種倫理上的懲罰與補償。
若去掉倫理意味,這句話與《莊子·齊物論》:“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庇幸馓N相通之處。
水有形,“阿派朗”無形,而氣有形亦無形。
阿那克西米尼從日常變化的角度出發(fā),反對而調和泰勒斯與阿那克西曼德的看法,認為氣是本原,以氣解釋東西的形成與變化。
阿那克西米尼的說法大概是這樣的:
氣為本原,氣之變化流動是永恒的,氣集合和凝聚,則冷,氣稀薄和松弛,則熱。
氣進行消散與凝聚兩種相反的運動,對應為冷與熱兩種相反性質。
氣以聚散冷熱形成火、風、云、水、土和石而組成天地、日月星辰、雷電等東西。
泰勒斯認為世界都是“水”組成的,水是世界的同一性,其哲學是一種論述同一性的哲學。
阿那克西曼德的生成觀是分裂,而阿那克西米尼的生成觀是轉化。
阿那克西曼德將否定性、相反性、必然性、回歸性引入哲學。其哲學是一種圍繞否定性作論述的哲學。
阿那克西米尼引入消散與凝聚這一對概念,以此講述了數(shù)量差異可以形成質量差異,是一種圍繞差異性作論述的哲學。
總而言之,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們認為本原與一切事物都是流動變化者,世界由此循環(huán)往復,與古中華有關“道”的思想有相通之處。
米利都學派的思想對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后續(xù)的哲學家產(chǎn)生影響。
阿那克西曼德的“必然性”與阿那克西米尼的“數(shù)量關系”,影響了認為“數(shù)是本原”畢達哥拉斯,而赫拉克利特從氣本原論的基礎出發(fā),認為“火是本原”。
公元前580年,哲學家、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生于米利都附近的薩摩斯島。
據(jù)傳,畢達哥拉斯曾就拜訪米利都學派以學習有關天文學、地理學和數(shù)學的知識。
他深受以狄奧尼索斯為主神的俄耳甫斯教派的影響,于公元前520年,他到意大利的南部傳授數(shù)學及宣傳他的哲學思想。
他和他的信徒們組成了一個名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宗教、政治、學術合一的秘密團體。
跟俄耳甫斯教派一樣,這個秘密團體相信“靈魂不死而輪回轉世”。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shù)是本原”,由于一切是“有定形”之數(shù),因此畢達哥拉斯對米利都學派的哲學思想進行了一次反覆。
隨著米利都被波斯軍隊攻破焚毀,米利都學派在阿那克西美尼死后30年左右就消散了,學派的哲學原則與精神被鄰近的愛非斯城邦的赫拉克利特所承傳。
赫拉克利特約前544出生,約前483年離世,作為伊奧尼亞地區(qū)的愛菲斯城邦的王位繼承者,他將王位讓給其弟而離群索居于阿爾迪美斯神廟附近,被稱為“晦澀者”。
據(jù)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jīng)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
赫拉克利特(?ρ?κλειτο?)繼承并發(fā)揚米利都學派的“流動”思想,認為一切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guī)律不斷流動而變化。
他的說法大概是這樣的:
宇宙是一團永恒流轉之活火,既不是神、亦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
宇宙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適度秩序地(μ?τρια)在一定時期中燃燒與熄滅,此對一切東西都是同一的。
一切事物都轉化成火,火也轉化成一切事物,一切在不斷地變化。
變化之中,存在某些不變的尺度與規(guī)律,這尺度與規(guī)律就是命運。
火循著相反的途徑創(chuàng)造一切東西的命運,就是邏各斯(? λ?γο?)。
對立造成和諧,在對立的斗爭中,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而一切都是斗爭所產(chǎn)生的。
結合物既是整個的,又不是整個的,既是協(xié)調的,又不是協(xié)調的,既是和諧的,又不是和諧的,從一切產(chǎn)生一,從一產(chǎn)生一切。
就如同圓周的起點與終點是重合的,這相反的途徑,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路。
然而,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每一天都與另一天相似。
水不斷地在流,走入同一條河的人,經(jīng)常遇到新的水流。
我們走入又不走入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
赫拉克利特通過引入“邏各斯”來表示“道”,由此與米利都學派產(chǎn)生區(qū)別。他強調事物是變化的,但事物流變的一切規(guī)律是不變的。
在他看來,世界生成和運行的的方式,就是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對所處時代的希臘人多有批評。
以下是他對(希臘)人的看法:
邏各斯永恒地存在著,且是人人共有的,并且人遵從邏各斯生活著,然而,許多人卻不了解邏各斯。
多數(shù)人只像牲畜一樣,以滿足肉體為幸福,這些人既不懂得怎樣去聽邏各斯,即便聽見了它,也不了解它,就像聾子一樣,并且人們也不懂得怎樣說話。
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也不加思索,所以即便受到教訓之后也還不了解,然而卻自以為了解。
另外一些人則不知道他們醒時所做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夢中所做的事一樣。
與此相反,最優(yōu)秀的人以永恒的光榮為幸福,甘愿為此放棄會變滅的事物。
赫拉克利特對于智慧與自然的看法:
愛智慧的人(哲學家)應當熟悉很多的事物,然而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
智慧在于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邏各斯,并承認一切是一,在于說出真理,并且聽自然的話,按照自然行事。
然而,自然喜歡躲藏起來。
赫拉克利特的生死觀與莊子的生死觀相映成趣:
“在我們身上,生與死,醒與夢,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后者變化了,就成為前者,前者再變化,又成為后者。”
“死亡就是我們醒時所看見的一切,睡眠就是我們夢寐中所看到的一切?!?/p>
“人在夜里為自己點上一盞燈,當人死了的時候,卻又是活的。睡著的人眼睛看不見東西,他是由死人點燃了;醒著的人則是由睡著的人點燃了?!?/p>
如果我們將俄耳甫斯教的創(chuàng)世神話、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的理論整合為一體,
可以得到如下說法:
被稱為“阿派朗”的,超越的、變動不居的它,產(chǎn)生了“水”。
宇宙,既不是神、亦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
從一切產(chǎn)生一,從一產(chǎn)生一切,水是宇宙結構的胚胎,稱之為海。
從海再產(chǎn)生出天和地,以及天地之間的東西。
在海中,阿派朗是一團永恒流轉之活火,流動著燃燒,一分為二,形成上下通道。
阿派朗向上,成為氣,向下,成為土,循著相反的途徑創(chuàng)造一切東西,這就是邏各斯。
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永恒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與熄滅,形成明與暗。
變化之中,存在某些不變的數(shù)的尺度與規(guī)律,這尺度與規(guī)律就是命運,就是邏各斯。
阿派朗的聚散形成濃厚與稀薄。在變化中,產(chǎn)生了冷熱、干濕兩種概念上相反的對立面。
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
就如同圓周的起點與終點是重合的,這相反的途徑,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路。
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可以說,這樣的混合理論,跟古中華的道家文獻《太一生水》的述說非常地相似。
本文參考書籍:
《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
《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當下》,奎納爾·希爾貝克、尼爾斯·吉列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