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黑人原住民(下)巴比倫野蠻文明一箭雙雕射穿偽古埃偽兩河
提綱:
一、前文回顧
二、阿拉伯文獻中“大摩鄰地”的證據(jù)......(以上為(上)篇,以下為本篇)......
插、“老勃薩”問題
三、阿拉伯(及歐洲)文獻中的“撥拔力/柏柏爾/巴巴里/巴比倫”解析
四、小結,及與西方偽史的沖突:一箭雙雕又一次射穿偽古埃及偽兩河文明
(以下為正文)
插、“老勃薩”問題
先插播一條:關于“老勃薩”問題,我發(fā)現(xiàn)之前多少一直有一些被“X薩羅”特別是“?薩羅”誤導的情況,即一直認為這個“老勃薩”就是“?薩羅”的另一個寫法。但最近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又仔細對照和思考了一下,我感覺“老勃薩”和“X薩羅”應該本來就是指不同的地方。
查了下阿拉伯語里面“阿比西尼亞”的發(fā)音,??????(alhabasha),加上了前綴 al 后,而“l(fā)”的發(fā)音會帶上明顯的輔音,聽起來是“l(fā)e”,而 habash 的 ha 按照之前的注音(H?abas?a),很可能在某些方言中發(fā)音為低吼的從喉嚨中擠出的發(fā)音 loa,所以輔音 h 很容易被懶化忽略掉,連起來快讀的話很容易發(fā)音為 loabasa,即“老勃薩”。
再看《新唐書》中的有關記錄:
自拂菻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曰老勃薩。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癘,無草木五谷,飼馬以槁魚,人食鶻莽。鶻莽,波斯棗也。
——《新唐書》西域下
我在<尼羅河(七)用里距法再析《經(jīng)行記》之摩鄰>一文中也提到過,看起來歐陽修他們是將“摩鄰”和“老勃薩”視為緊鄰的兩個并列的地方或者乃至一地,不過他沒有說“一曰老勃薩”,所以我認為應該還是前者,即緊鄰的兩個地方。
我們前面相關幾篇已經(jīng)基本上敲定了“摩鄰”是包括埃及在內(nèi)的整個“大馬格里布”地區(qū),“馬格里布”在西亞的文化中即表示“西部、西方”的意思,杜環(huán)所到達的基本上也可以限定在埃及的范圍內(nèi),而阿比西尼亞與大馬格里布緊鄰,與“老勃薩-摩鄰”的關系一致。
則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勃薩”指“阿比西尼亞”也是說得通的。阿比西尼亞今天一般認為就是埃塞俄比亞[參35]。不過根據(jù)地理描述,也只能是指埃塞北部或蘇丹、厄立特里亞的一部分地區(qū)。
不過“老勃薩”只有《新唐書》這一個記錄,除了與“摩鄰”的關聯(lián),再無其他坐標信息,所以它也不是那么重要,也難以100%的敲定,關鍵還是對“摩鄰”的坐標分析,畢竟摩鄰是有地理坐標描述并且通過正反推可以排除其他可能性。所以對于阿拉伯文獻中的“阿比西尼亞”,還是直譯較好,輕易不要譯為“老勃薩”,最多加個注釋,說明這種可能性。
圖14 《新唐書》老勃薩可能方位
三、阿拉伯(及歐洲)文獻中的“撥拔力/柏柏爾/巴巴里/巴比倫”解析:一箭雙雕射穿偽古埃及、偽兩河巴比倫
我們在(上)篇的論證中其實也已經(jīng)反復論及,“柏柏爾/巴巴里”這個地理概念與“摩鄰/馬格里布”總是高度關聯(lián)、高度重合的,其本意就是“野蠻人(barbari)”。在我們已經(jīng)展示的阿拉伯文獻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同“摩鄰/馬格里布”一樣,這個概念不僅囊括今天主流所認為的傳統(tǒng)的西北非地區(qū),也包括了東非的大片地區(qū)——這在中國的文獻中也能同樣能看到,比如我們在<《諸蕃志》揭示阿拉伯和東非真實文明化進程&波斯宿利城和大食蜜徐籬為摩蘇爾又一新證>一文中引用過的《酉陽雜俎》的“撥拔力”、《諸蕃志》中的“弼琶啰”,這些很明確都是東非黑人原住民區(qū)域。
?????野蠻人
1
???? ???? ?????? ?? ?????? ??? ????? ????????? ?? ??????? ???????????.
????????? ?????????????
2
???? ??????????.
????? ???????????
3
?????? ??????? ???????? ????????.
?????? ?????????
4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
1
過去在北非柏柏爾人的國家發(fā)起了一個詞。
巴黎國家
2
特別是老板。
統(tǒng)治文化
3
與起源和良好的品味相矛盾。
波斯表達
4
老板之一。
5
人類,殘酷,延遲,原始,既不是系統(tǒng)也不是文明。
Babri的人
6
不是人道主義,而是殘酷和苛刻。
Percile統(tǒng)治者
7
任何適合人的人,都不會與他們混合。
這是一個大廳
而《坤輿萬國全圖》中也非常明確的標明了一個“巴皮羅泥亞”,就在東非紅海沿岸,按專家解釋就是埃及開羅,它南邊的“黑地兀皮亞”即“埃塞俄比亞”,“大非力”我懷疑是今天阿斯旺附近的“菲萊(Philae)”[參64]。
而在更早的分析的尼羅河系列文章中,我們分析的多份歐洲地圖老檔中,也都有 Babylon 一名,并且?guī)缀醵荚陂_羅附近,甚至有 Babylon 而無 Cairo 的情況。如在<尼羅河上的疑案(五)西方文獻'古地圖檔案(12-18世紀)>一文中所示:
圖16 Ancient and modern Egypt(局部), 1786 [參36]
圖17 Theatrum historicum(局部), 1742 [參37]
圖18 Marmaric? & Aegypti ciuitates, 1552 [參38,39]
圖19 世界地圖1507 [參40,41]
(圖中拼寫為 babilo 加上折行應為 babiloma 或 babiluonia(看不太清))
再看看我們在<尼羅河上的疑案(四)西方文獻'古地圖檔案(19世紀)>中引用過的萊普修斯的地圖,及<尼羅河(十)實錘,拿破侖團隊《埃及描述》地圖集又雙叒叕自證偽古埃及>中引用過的拿破侖團隊《埃及描述》地圖集,也都清晰的標注有 Babylon 的地名:

圖22 《埃及描述》地圖集中的 Babylone [參65-66]
很顯然,《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巴皮羅泥亞”就是這里的 Babylon。咱們之前還摸不著頭腦,說怎么埃及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河“巴比倫”的名字?咱還說他們命名咋這么混亂呢?現(xiàn)在咱們帶入“馬格里布-西方”和“巴巴里-野蠻人”的意思一比,這不就一清二楚了么?——也就是說,所謂“巴比倫(Babylon)”,就是“巴巴里/柏柏爾”,就是“野蠻人”的意思。阿拉伯人把整個他們西方的非洲都稱為“野蠻人”,就跟中國古代所稱“西戎、北狄”差不多的意思啊。
包括目前尚未知真假的所謂雅庫比(Ya'qubi)的“著作”中[參48],也提到弗斯塔特(開羅)曾名為“巴比倫”——按主流說法,雅庫比成書的年代大概在880年左右:
Al-Fus?ā? used to be known as Babylon(561) and it is the place now known as al-Qa?r (the Palace).(562) When ?Amr b. al-?ā? conquered Babylon in the caliphate of ?Umar b. al-Kha??āb in the year 20(563) the Arab tribes marked out allotments around the tent (fus?ā?) of ?Amr b. al-?ā?, and for that reason it was named al-Fus?ā?. Then they spread out over the land and marked out allotments along the Nile—each Arab tribe marked out its allotment in the place assigned to it. ?Amr b. al-?ā? built the congregational mosque and the governor's residence, known as Dār al-Raml (Sand House), | and set the markets around the congregational mosque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Nile. He established a guard post (ma?ras) and a commandant (?arīf ) for every tribe. He built the fortress of Giza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Nile, made it a garrison for the Muslims, and settled tribesmen there. He wrote announcing this to ?Umar b. al-Kha??āb, who wrote back saying,“Do not put any body of water between me and the Muslims.” ?Amr conquered the districts (kuwar) of Egypt by treaty, except for Alexandria. He continued fighting the people of that city for three years, conquering it in the year 23(564) for there was no other city like it in the country in impregnability, size, and materiel.
[參48]
(561) Arabic, Bābalyūn (as emended by the Leiden editor): the ms reads Bāb al-Nūn, as if the copyist understood it to mean “Gate of the Fish.” Babylon was the old Roman fortress at the head of the Delta, now located in Old Cairo. The name probably goes back to ancient Egyptian Pi-Hapi-n-On, which the Greeks identified with the name of the Mesopotamian city of Babylon. See the article by C. H. Becker in ei2, s.v. Bābalyūn.
(562) This may refer to the palace built by A?mad b. ?ūlūn in his new capital, al-Qa?ā?i?, north of al-Fus?ā?. The palace was demolished after the fall of the ?ūlūnids in 292/905, but the mosque, completed in 265/879, still stands. See the article by J. Jomier in ei2, s.v. al-Fus?ā?.
(563) The fortress of Babylon fell to the Arabs on 21 Rabī? ii 20 (April 9, 641).
(564) 23a.h. = November 18, 643 – November 6, 644; however, various dates are given, mostly earlier, in 21 or 22; see al-?abarī, Ta?rīkh, 2:2580–2581. The confusion may have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Alexandria revolted after its conquest and had to be reconquered.
(譯文)
Al-Fus?ā? 曾經(jīng)被稱為巴比倫(561),現(xiàn)在被稱為 al-Qa?r(宮殿)(562),當 ?Amr b. al-?ā? 在 ?Umar b 的哈里發(fā)時期征服了巴比倫。al-Kha??āb 于20年(563),阿拉伯部落在 ?Amr b 的帳篷 (fus?ā?) 周圍劃出了土地。al-?ā?,因此被命名為 al-Fus?ā?。然后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分散開來,沿著尼羅河劃出了土地——每個阿拉伯部落在分配給它的地方劃出了自己的土地。?Amr b. al-?ā? 建造了公共清真寺和總督官邸,稱為 Dār al-Raml(沙屋),| 并在尼羅河東岸的清真寺周圍設立了市場。他為每個部落設立了哨所(ma?ras)和指揮官(?arīf)。他在尼羅河西岸修建了吉薩要塞,作為穆斯林的駐軍,并在那里定居了部落居民。他寫信給奧馬爾 b 宣布了這一點。al-Kha??āb 回信說:“不要在我和穆斯林之間放置任何水體?!??阿穆爾通過條約征服了埃及除亞歷山大之外的地區(qū)(庫瓦爾)。他繼續(xù)與這座城市的人民作戰(zhàn)了三年,并于23年(564)征服了它,因為在該國沒有其他城市像它一樣堅固、規(guī)模和物資充足。
(561) 阿拉伯語,Bābalyūn(由萊頓編輯修訂):ms 讀作 Bāb al-Nūn,就好像抄寫員將其理解為“魚之門”。巴比倫是三角洲頂端的古羅馬堡壘,現(xiàn)位于開羅老城。這個名字可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 Pi-Hapi-n-On,希臘人認為它是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巴比倫的名字。參見 C. H. Becker 在 ei2, s.v. 上發(fā)表的文章 巴巴林。
(562) 這可能是指艾哈邁德二世建造的宮殿。?ūlūn 位于他的新首都 al-Qa?ā?i?,位于 al-Fus?ā? 北部。292/905 年 ?ūlūnids 滅亡后,宮殿被拆除,但 265/879 年竣工的清真寺仍然存在。請參閱 J. Jomier 在 ei2, s.v. 上發(fā)表的文章 al-Fus?ā?。
(563) 巴比倫要塞于拉比二月21日(641年4月9日)落入阿拉伯人之手。
(564) 上午23點 = 643年11月18日 – 644年11月6日;然而,給出了不同的日期,大多是更早的,21日或22日;參見 al-?abarī, Ta?rīkh, 2:2580–2581。這種混亂可能與亞歷山大在被征服后發(fā)生叛亂并不得不被重新征服有關。
雖然下邊美國人的注解還在極力試圖將其“洗”成所謂“巴比倫要塞”,但是你雅庫比明明白白的寫的不是“弗斯塔特曾經(jīng)被稱為巴比倫”?在那洗什么洗?這就是西方學術態(tài)度和學術水準?一個要塞這么重要把本名都覆蓋了?這么重要是在防誰?防“柏柏爾人”所以叫作“柏柏爾(巴比倫)要塞”?《酉陽雜俎》說“大食頻討襲之”,倒是可以說得通哦。
如咱們上面的圖8、圖X,亞丁灣就是“柏柏爾灣”[參15],而在亞丁灣南岸的非洲索馬里沿岸拐角處,現(xiàn)在就有一個名為“柏培拉”的城市(參圖14底部標注,及下圖15),這也進一步說明整個非洲北部都算在了“柏柏爾”的“野蠻人”區(qū)域里面了,結合《酉陽雜俎》《諸蕃志》中撥拔力、弼琶啰中茹毛飲血及緩慢文明化進程中的狀態(tài)、結合《經(jīng)行記》中“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乾魚人餐鶻莽.... 瘴癘特甚”的特點,說明至少到唐朝中后期,包括埃及在內(nèi)的整個非洲還仍然沒有進入農(nóng)業(yè)文明的狀態(tài),連阿拉伯人都說把這里堪稱蠻夷,你們那所謂輝煌的五六千前的“古埃及”在哪兒呢?
圖23 柏培拉:東非“巴巴里/巴比倫”遺存
咱們再看下地形地表覆蓋圖,整個東非最好的天然農(nóng)耕區(qū),不就是尼羅河上游、蘇丹和埃塞俄比亞青白尼羅河這一片么?這里雖然位于赤道附近,但避開了副熱帶高壓,降雨和水資源充沛,土地肥沃,海拔也較高正好跟炎熱的氣候中和了一部分。這些地區(qū)沒發(fā)展起來,反倒你鳥不拉屎的尼羅河下游河谷和三角洲發(fā)展起來了,騙鬼呢?古埃及人那么厲害那么聰明,這么好的地不來占住不來不殖民過來?就算不殖民,影響力總該傳播過來了吧?你看中國、印度對周邊都有多少影響力?
而且,從這里咱們也就看到,所謂“巴比倫”,跟“柏柏爾/巴巴里”就是一個詞,就是“野蠻人(barbari)”的意思,那么所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不也就一目了然了么?那所謂兩河“巴比倫”不就也是“野蠻地區(qū)”的意思么?
站在安息、波斯人的角度看,這些西部(Maghrib)的荒漠游牧民族(參圖10),那可不就是野蠻人(barbari)么?哪來的什么六千年八千年之前的“偉大文明”?
別扯什么波斯人、阿拉伯人對異族的貶低,你們的“歷史”對這些沒記錄嗎?把“野蠻”當成榮耀在那吹,這不就又充分證明了你們“沒有歷史”的事實了么?!
這可是阿拉伯人說的哦,你們不是什么“百年翻譯”什么“文譯復興”叫得很歡么?不是“阿拉伯是古希臘文明的電冰箱”么?這時候又不想認了?
來吧,準備好了打哪邊臉?要么古埃及是假,要么百年翻譯文譯復興是假,選哪邊?
——不過俺們下手,哪邊都一樣,一巴掌下去,兩個都得滴溜溜轉(zhuǎn)。
當然,死不要臉的偽史信徒肯定要繼續(xù)梗著脖子在那杠,我反正是不介意繼續(xù)狠狠的揍他們的臉的,所以咱們就再看看阿拉伯文獻中有關的記錄。
比如還是《道里邦國志》,其中專門有一個論述“柏柏爾人”的片段:
柏柏爾人的疆域......柏柏爾人的家園是在巴勒斯坦,其國王叫伽盧特(Ja?lu?t)。當伽盧特被大衛(wèi)(Da?wud)殺害之后,柏柏爾人向西方遷徙,最后到達盧比亞(Lu?biyah),麥拉基亞(Mara?qiyah),然后從這里分散開來,也在白爾蓋(Barqah)地面的盧瓦塔定居下來,羅馬語將盧瓦塔叫作安塔布盧斯(Anta?bulus),盧瓦塔乃是五座城市。柏柏爾人還在艾亞斯(Aya?s)的首府漢瓦拉定居下來。艾亞斯又叫作艾吐拉布魯(At?ra?bulus)①,意思是“三座城市”。艾吐拉布魯斯原屬羅馬,后來羅馬人遷至西西里(Siqqiliyyah)——海中的島嶼上。于是,柏柏爾人散布到坦佳(即丹吉爾)后面的”近“蘇斯。坦佳是蓋姆尼亞(Qamu?niyah)的首都,它距凱魯萬一帶有2150密勒。后來,阿非利加(非洲)人、羅馬人同柏柏爾人議和,重新回到他們的城市。柏柏爾人不愿意生活在城市里,也就定居在山區(qū)和沙漠地區(qū),城市重又成為羅馬人的。這情形一直延續(xù)到穆斯林征服勒這些城市之時。
羅馬、布爾疆(Burjan)②、斯拉夫諸地、艾白爾(al-Abar)位于安達盧斯山的北面。
從歐洲的海上販運來斯拉夫、羅馬、法蘭克、倫巴底(al-Lu'bardiyyu?n)③的男奴隸,也輸入一些羅馬、安達盧斯的女奴隸......④
——《道里邦國志》[參44]
① 即北非”的黎波里“。
② 即巴爾干。(原書注)
③ 名為 Lombards 的歐洲人,公元 401 年左右,曾作為滿族從歐洲北方闖入南方。此后至19世紀止,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底(Lombaray)地區(qū)因此之得名。(原書注)④ 這里講的顯然就是所謂的“白奴貿(mào)易”。(老周加注)
四大文明地區(qū)其中,有艾盧法(Aru?fa?)地區(qū),此區(qū)內(nèi)有安達盧西亞、斯拉夫、羅馬、法蘭克、坦佳,直至米昔兒的邊界;有盧比亞( Lu?biya?)地區(qū),此區(qū)內(nèi)有米昔兒、古勒祖姆①、老勃薩、柏柏爾(Barbar)②,及其所轄諸地,南方的海洋,此地區(qū)沒有野豬、山羊、野驢、赤鹿;有伊特尤菲亞(Ityu?fiya?)地區(qū),此區(qū)內(nèi)有貼哈麥、也門、信德、印度、中國諸地;還有埃斯固提亞(Asqu?tiya?)地區(qū),此區(qū)內(nèi)有亞美尼亞、呼羅珊、突厥、可薩突厥。
——《道里邦國志》[參45]① 即阿拉伯人對紅海的稱謂。(原書注)
② 即《酉陽雜俎》所言之撥拔力國。(原書注)
這里第一段跟(上)篇所引《黃金草原》中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
§1106 正如我們已經(jīng)講過的那樣①,柏柏爾種族的故鄉(xiāng)是巴勒斯坦,即屬于敘利亞的一個省。他們的國王叫作歌利亞,這是其整個王朝的共同尊號,一直到被先知大衛(wèi)殺死的最后一位歌利亞。從這一時代起,柏柏爾人就不再由同一位國王統(tǒng)治。他們于是便向馬格里布的一個叫利比亞或麥拉基葉的一側遷移并在那里分散開。宰納泰、邁吉萊和代里賽部把他們的居住地確定在該地區(qū)的山區(qū),占領勒其山谷和棲身于昔蘭尼加(巴爾卡)。赫瓦賴人居住在阿亞什(奧伊亞)地區(qū),此地又叫馬格里布的黎波里②,意為“三城”?!?107 法蘭克人③和羅馬人原來是該地區(qū)的占領者,他們面對柏柏爾人的遷移而離去并在地中海的島嶼中尋求避身之地。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定居在西西里。柏柏爾人分散在易弗里基葉,一直到達馬格里布的邊緣,散居在2000古里的土地上。他們居住地的邊界在這一側蓋布賽,那里距凱魯宛④有2000多古里之遠。羅馬人和法蘭克人于是便返回了他們的城市和他們原來務農(nóng)的居住地,這是根據(jù)柏柏爾人給予他們的豁免權和休戰(zhàn)而行動的。這些人選擇了山區(qū)、山谷、沙漠、荒僻處和沙漠邊緣的黃沙平原為自己的居住地....
[參25]
① 參看上文 §93。這一段文字借鑒自伊本·霍爾達別霍的書(同上),但卻以其某些導致錯誤的文筆點綴修飾。(原書注)
② Atrabulus。(原書注)
③ 馬蘇第把 Afariq/Afariqa 讀作 Ifrandja。他堅持把法蘭克人作為柏柏爾人之前的馬格里布的居民(參閱 §665、912、1385)。他似乎仍沿用了伊本·霍爾達別赫之說,但這一段文字也很像是阿卜德·哈凱姆(加托的文本和譯本31、73)。(原書注)
④ 即凱魯萬(開旺)。(老周加注)
§1107 ①第3種綠寶石叫“馬格里布”(西方的)。人們是根據(jù)馬格里布而賦予它這種稱呼的,因為西方的國王,如法蘭克人、倫巴底人、加利西亞人、巴斯克人、斯拉夫人和俄羅斯人的國王都懷著強烈的欲望爭奪這種寶石,雖然他們大部分都居住在北部地區(qū),介于東西方之間,正如我們在談到雅弗后裔們的定居地時已經(jīng)說過的那樣。[參46]① 這一段文字已轉(zhuǎn)載于賽佩勒書第65頁中了。(原書注)這里補充一段對“馬格里布-西方"含義的材料。(老周)
那么按這里阿拉伯人的記錄來看,這“柏柏爾”蠻子本來是在巴勒斯坦的,后來被所謂“大衛(wèi)”(顯然只可能是說的以色列人的大衛(wèi)王了)擊敗而遷徙到北非。但是《道里邦國志》說的國王叫“伽盧特(Ja?lu?t)”呀,怎么到了你《黃金草原》就成了“歌利亞”?這從《道里邦國志》到《黃金草原》也沒幾十年吧?這就傳得面目全非了?還是說你們西方人為了給《拜步經(jīng)》背書又偷偷篡改了《黃金草原》里面的字句?
“歌利亞”這個名字大家不陌生吧?不知道的去翻翻《拜步經(jīng)》咯。但是這里還是跟《拜步》沖突呀:《黃金草原》說“歌利亞”是國王的統(tǒng)一尊號,但你《拜步》里說的可是他個人的名字,這怎么解釋?而且你《拜步》里說的可是一個“戰(zhàn)士”,而非“國王”,不然,你一國王親自下場跟一個牧羊人大衛(wèi)單挑被砍了腦袋,屬實是過于跌份了吧?而且按現(xiàn)在所謂的主流說法,又考古啥的,這歌利亞所屬的非力士人是起源于愛琴海的印歐語系民族[參46-47],跟這里描述的柏柏爾人、跟現(xiàn)在現(xiàn)實里面閃含語系的柏柏爾人,也都統(tǒng)統(tǒng)相差太大了吧?
對了,按照西方人研究歷史一貫的胡亂對音的傳統(tǒng),這“非力士”是不是又可以跟“拂菻”搭上線?或者又是不是可以跟“菲利普(Philip)”劃等號?對音么,想怎么對怎么對唄,不是嗎?
還有這里“盧比亞”(Lubiya),我想不出來跟“努比亞”(Nubia)有什么區(qū)別?而且按上面《黃金草原》對應段落的意思,應該是利比亞,那就是說,這里盧比亞、利比亞、努比亞,其實是一個詞。即便拋開“利比亞”這個詞不說,他上面說的 Lubiya 包括了埃及在內(nèi)的整個東北非,而所謂“努比亞”則僅僅是阿斯旺以南所謂第一瀑布到青白尼羅河交匯處之間的區(qū)域,又吹牛說如何如何古老,什么努比亞王朝、什么庫施(庫什)王朝blahblahblah....[參49] 你們怎么又篡改阿拉伯人的說法?又不說“百年翻譯文藝復興”了么?
而文中說,起源于西亞巴勒斯坦、敘利亞的“柏柏爾人”,那可不就是約等于說兩河本來也是“蠻族地盤”么?畢竟這已經(jīng)是阿拉伯人的視角,他們自是不會認為自己是野蠻人 barbari 的,而阿拉伯人的“馬格里布-西部”的概念已經(jīng)推到了非洲并且還在持續(xù)向西縮減,那站在更早的安息、波斯人視角下的“西部蠻族”可不就是兩河巴比倫這一帶么?
并且,類似于摩鄰/馬格里布(Maghrib)問題,在阿拉伯文獻中,還殘留一些在兩河地區(qū)的“巴比倫縣”的記錄[參50-53]:
富拉特河流域及迪吉拉河西側的杜杰義勒(Dujayl)
......
“上”比赫古巴澤(Bihqubādh al-A'l?。﹨^(qū)有6個縣,即巴比倫(Bābil)、胡臺爾尼亞(Khut?arniyah)、“上”凡盧佳(al-Fallu?jah)、“下”凡盧佳、奈赫萊因(al-Nahrayn)、艾因·臺木爾('Ayn al-Tamr)諸縣。
......塞瓦杜(?。┑墓蓝ㄊ斩愵~......
巴比倫縣和胡臺爾尼亞縣共有16個集鎮(zhèn),378個谷倉,年收入:小麥3,000庫魯,大麥5,000庫魯,銀幣350,000迪爾汗。
......
[參50,52]
從霍姆斯到大馬士革的路程
從霍姆斯至久西亞為16密勒,再至嘎拉(Qār?。?0密勒,再至奈布克(al-Nabk)為12密勒,再至古苔義法(Qut?ayyifah)為20密勒,再至大馬上革為24密勒。大馬士革即伊賴姆·扎圖·阿瑪?shù)拢↖ram dhātu al-'Amād),原先是努哈①的住所。黎巴嫩山是努哈方舟的出發(fā)地。后來,方舟與久地(Ju?diyyu)一樣高。久地即蓋爾達(Qard?。谏?。當努哈的子孫繁衍興旺之后,便到尼姆魯?shù)隆け尽焓玻∟imru?d bn Ku?sh)國王統(tǒng)治下的塞瓦杜的巴比倫居住,尼姆魯?shù)隆け尽焓彩堑厍蛏系牡谝晃粐酢?/font>
[參51]
① 努哈,即《圣經(jīng)》中諾亞方舟故事中的挪亞。(原書注)
② 《圣經(jīng)》中挪亞方舟故事講,方舟浮在大洪水上,洪水水位高至蓋爾達山頂。(原書注)
至于什么“起源于巴勒斯坦遷徙到北非之說”可能也是不確的,多半只不過是把所有這些西邊的民族都統(tǒng)稱為“野蠻人”,又沒有對他們加以清晰的區(qū)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權的更迭,后人搞不清楚前人的概念,詞的發(fā)音又隨著各種方言發(fā)生了變異,就只能訛傳為“柏柏爾人是從西亞巴勒斯坦起源的”了。
比如《黃金草原》中就提到了兩個”柏柏爾“,只能強制認為兩者不同,卻完全說不清楚緣由。
第10章 有關印度洋的綜合資料以及針對其水域、支流和海灣爾發(fā)表的觀點①
§243 有人測定了流經(jīng)印度的海(它就是阿比西尼亞海②)的大?。?.....無論如何,此海是有人居住世界中的最為遼闊者。
§244 此洋在阿比西尼亞的海灣上形成了一個海灣,一直伸入到伯貝拉人地區(qū)和由僧祇人、阿比西尼亞人居住的地帶。這一海灣又以伯貝拉灣(亞丁灣)之名而著稱,長達500古里。它從一個海岸到另一個海岸的寬度為100古里。請不要把這一伯貝拉人(Berbera)地區(qū)與另一伯貝拉尼亞(Berbe?rie)相混淆,后者位于馬格里布的易弗里基葉。那里與我們所談到的地區(qū)完全不同,它們僅僅在名字上有共同性。阿曼的舵手們穿過這一海灣以達到干貝盧(桑給巴爾)島,位于桑給巴爾③海,由一批穆斯林教徒和崇拜偶像的僧祇人的混合居民居住。
§245 阿曼的這些海員們聲稱,這一亞丁灣(他們以伯貝拉海和赫夫納地區(qū)之名而稱呼該海灣)......
[參26]
① 這一章的主要史料來源似乎是艾布·宰德·錫拉菲的著作,但馬蘇第肯定從中增補了一些個人的資料。(原書注)
② al-bah?r al-H?abashi?。(原書注)
③ bah?r az-Zandj。(原書注)
第10章 黑人,他們的起源、種族和類別的多樣性,他們居住地的分布,其國王的歷史①§844 當諾亞的后裔分散在大地上時,迦南的兒子庫什②的后裔們則西遷并渡過了尼羅河。他們在那里分散開了:其中的一部分人,即努比亞人、貝杰(布杰)人和僧祇人轉(zhuǎn)向右部③,位于東方和西方之間;其他人形成了大量種族,如宰加韋人、卡尼姆人(卡嫩布人)、馬蘭達人、加奧(考考)的桑海人、加納人和黑人以及代馬迪姆人的其他種族,他們也西遷了。那些遷向右方的人,即位于東方和西方之間者也分散開了,形成了許多民族:M. Ki?r(?)、M. Sh. Ki?r(?)、柏柏爾人和僧祇人的其他部族。在前面的一章中,在有關阿比西尼亞海的問題上④,我們已經(jīng)講到了柏柏爾海灣(亞丁灣)和居住在這一地區(qū)的黑人種類......
[參26]
① 這一章包括一些馬蘇第能直接搜集的資料,但從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長篇的離題話,部分取自賈希茲和艾布·宰德的書。(原書注)
② 馬蘇第在一般情況下都尊重《圣經(jīng)》中的世系,但于此則采納了一種不同的傳說。在§1138中,他又認為庫什是閃的兒子(《創(chuàng)世紀》xi)。(原書注)
③ tayammana,“轉(zhuǎn)向了南方。(原書注)④ 參看上文 §244~245。(原書注)
作為具體的民族當然是不同的,但作為 barbari 野蠻人的含義卻是一致的,好比古代中國說“西戎北狄”、“蠻夷”這些概念,赤狄、白狄、匈奴、鮮卑、突厥、羌氐.... 這些都算在“蠻夷”這個統(tǒng)一的大概念下變的呀。
保不齊這一段都是西方人后來加的,以切割西北非的“巴巴里海盜”與東非的“撥拔力”人之間的關系,你看這里翻譯就很滑頭,又改用了一個“伯貝拉”,干啥呀?一本書里面您這名字都要改來改去,躲什么呢?你看后面 §844 段又改回了“柏柏爾”人,而且明確是在東非呀。這里注釋都說了跟《拜步》的差異,這要不就是當時《拜步》還沒完全成型,要不就是后來篡改的痕跡是吧?
“伯貝拉”這個譯名在(上)篇引用的“法基赫”的書中也有使用[參27],跟上邊的“柏柏爾灣”的“柏柏爾”也是一個意思。
其他有關的引文:
第87頁第19條。......關于印度海,當航行者抵達阿丹灣,遇上的第一塊土地是伯貝拉(Barbar)①島,島民為僧祇人種,乃黑人國的鄰邦。也正是在這一方向,有僧祇國、阇婆格國以及前面提到的各個部落及其西面其它的部落,均住在一些島嶼上......
〔下面這一段文字由阿曼·基亞斯(Amand Kyas)神父所翻譯,其標題即為《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魯斯塔書中一章的譯文》,載1905年的《年鑒》之中?;鶃喫股窀冈诜g中曾得到過德·戈吉本人的幫助。
至于印度洋,則這位航海者沿著亞丁灣越過大海以后,在他看來,他踏上的第一塊土地是一個名叫柏柏爾的半島。半島上有人居住,上面有與黑人有聯(lián)系的僧祇人(Zandj)的變種。這里也是僧祇和柴巴格地區(qū)。我們已經(jīng)提到的所有情況與該島西面的情況根本不同。他們沒有人到過大陸,以證明他們與大陸有聯(lián)系;同樣,這里的人很少能同我們談談那兩個大海的北部和南部邊界的情形,誰也沒有到過那兩個地方。
......〕
——伊本·羅斯特(Ibn Rosteh,903年左右)《珍寶志》[參54]
① 又作 Berbe?ra,說是一個島不夠確切,位于瓜達富伊(Guardafui)角北部。(原書注)
位于赤道之后的有人居住的世界
管3頁正面,第四地帶:科摩羅山(月亮山)即由科摩羅人而得名,而科摩羅人則與中國人為兄弟。對于他們和居住在這一地區(qū)的大部分民族,人們經(jīng)常提及他們能生吞活剝那些進入他們獨占區(qū)的外來人之特征。在第四節(jié)中,提到了黑人的城市之一達姆達馬(Damdama),其居民為達馬達姆人(Damndam)。從那里出發(fā),于伊斯蘭歷617年(公元1220年)入侵了努比亞和阿比西尼亞,當時正值韃靼人入侵波斯的時候。這些達馬達姆人就如同黑人中的韃靼人一般。達姆達馬城位于經(jīng)度54°26'和緯度9°30′的地方。
……伯貝拉(Barbarā,即漢籍中的粥琶啰?!g者)①,這是伯貝拉人(Barabar)②地區(qū)的首府,伊本·魯勒·蓋伊斯(Imru'l-K?ays)曾描述過該地區(qū)的馬匹和奴隸,并且大加贊賞③。這些居民并沒有完全皈依基督教,而只是大部分接受皈依而已(第3頁背面)。正是出于這一原因,所以才不把此地算作伊斯蘭教國家。此城位于經(jīng)度68°和緯度6°30'的地方。
摩迦迪沙(Mogadis?o《鄭和航海圖》和《明史》均稱木骨都束。——譯者)的尼羅河④,在流出庫拉湖(Kūrā)之后,不斷向前奔騰(原意為向上方流),直到到達北緯11°與東經(jīng)66°的交叉處;此河然后又流經(jīng)伯貝拉以東而向下方流去,它與伯貝拉城實際上只有一度的距離。經(jīng)過此地之后,摩迦迪沙尼羅河又經(jīng)摩迦迪沙城以東繼續(xù)向下方流去。
在這一地帶中,當提到伯貝拉地區(qū)諸城的時候,特別舉出了這一系列城市中的第一座,即位于印度海岸的法爾福納(Farfūna)......
......
在伯貝拉這一者名地區(qū)的哈豐角以東的海岸上......
第五地段。在這一地段的開始部分,即在距前者經(jīng)度為0°12',緯度為2°遠的地方,便是摩迦迪沙尼羅河河口,此河經(jīng)過了一些附屬于摩迦迪沙城的地域,距摩迦迪沙城有十二英里,最后流入了印度洋。在摩迦迪沙附近,初看起來,此江似乎沒有埃及尼羅河那樣源遠流長,但水位很深。因為在沿途中損失了許多流量,所以就使河流變小了(這就是說,從此河中又分出了許多其他支流)。伊本·法蒂瑪說:這條尼羅河發(fā)源地位于赤道線的庫拉湖和一座分支山脈中,因而就形成了埃及尼羅河的姊妹河。大山分出支脈的地方為經(jīng)度51°和緯度0°30'之交叉點,處于第一氣候區(qū)。此河在沿途中有時彎彎曲曲,有時又成筆直一線。(第4頁背面)從此大河中又分出了許多支流,由于利用這一水系進行灌溉,所以才使其流城既變得和埃及很相似了,即在灌溉區(qū)可以種植甘蔗和香蕉;此地同時又與印度具有某種雷同處,在那里由于能夠灌溉,所以也可以種植芳香樹脂樹、椰子樹、檳榔樹和其它農(nóng)作物。當?shù)鼐用窨梢砸荒晔斋@兩次:一次是利用河水泛濫出岸的機會進行灌溉,另一次是利用雨季。河水在奔騰近二千英里之后,在摩迦迪沙以東注入大海。在尼羅河以東,便是伯貝拉地區(qū)的邊緣和僧祇人地域的邊界。
——伊本·賽義德(Ibn Sa'id,1208年或1214年——1274年或1286年)[參55]
① 這是位于亞丁灣的一個索馬里港口,一般都寫作 Berbéra。(原書注)
② 這是前一個阿拉伯文的復數(shù)。有關伯貝拉索馬里人的詳細情況,見筆者舊作:《索馬里》,1903年巴黎版,8開本,第109頁以下。(原書注)
③ 這里提到的一些贊詩已由斯拉納(Slane)引用,發(fā)表在他對伊本·哈勒教(Ibn Khaldoun)《緒論》的譯文第1卷中,1863年巴黎版,見第95頁注②:
“乘坐伯貝拉馬,
馬尾已被剪短,
慣子夜間馳事。”
請參閱阿姆洛爾卡伊斯(Amro’l Cai?s)的《詩文集》第27頁,第13行。伊本·魯勒生活在公元六世紀。有關這位著名的阿拉伯詩人,請參閱于阿爾:《阿拉伯文獻》第10—11頁。(原書注)
④ 平時大家對庫迦迪沙的寫法 Mak?das?aw 是錯誤的,在我們西方地圖中寫作 Magodoxo,位于北緯2°2'18''和經(jīng)度43°4'35''的地方。摩迦迪沙的尼羅河實際上是流經(jīng)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境內(nèi)的謝貝利河。有關此城和此河的具體情況,見筆者舊作:《棠馬里》,第9頁和第162頁以卞。(原書注)
第15頁。第一氣候區(qū)。從東到西依次包括中國的東部和新羅群島,沿海的烏斯蒂孔地區(qū),中國的內(nèi)陸向東直到廣府(Khānfū)、哈爾福爾(Khālfūr)、西安府(Khumdān)和秦尼亞(C?i?niyya)①港,它們都位于一個被稱為“中國門”的海峽;占城(Campa)島、室利佛逝(Sribuza)、巴拉卡特島(Barakāt),蘇卜赫島(S?ubh?)、吉蔑島、郎婆露斯島(Langabālus)、班卒兒島(Fanc?ur)、錫蘭島;科摩羅島的上半部,軍突弄島(C?undur-būlāt)和杜姆亞特島(Dāmiyāt,即陀盤地?!g者)②;僧祇人的諸島、烏扎因(Uzayn)燈塔島的北部、也門(Yémen)海、伯貝拉海(Barbarā)、索科特拉島(Socotora)、扎伊拉(Zayla’)③地區(qū)、也門的一部分……月亮山脈北部、尼羅河發(fā)源地的兩個湖泊和匯合處的湖泊……均屬這一氣候區(qū)。
......
古代航海家曾把南海分成若干部分,并根據(jù)其流經(jīng)的沿岸而一一命名,以方便對其流域的了解:
......
第十六,向南便是僧祇?;蛘呤遣惱?/strong>,其海岸叫僧祇拔兒(即桑給巴爾,Zandj-bār)。
——迪馬斯基(Dimas?k?i?,1325年左右)[參56]
① 近代發(fā)音為 S?iniyya。(原書注)
② Dāmiyāt 很可能是安達曼群島(Andāmān)之誤。(原書注)陀盤地是四庫文淵閣版本中的寫法,文津閣為“阯盤地”。以前文章中已經(jīng)分析過。(老周加注)
③ 位于非洲海岸,與亞丁對面的地方。(原書注)
第 94 頁。根據(jù)同一些作者們的看法(如托勒密和埃德里奇等人),一個大海(印度洋)從“被大陸包圍的?!狈殖觯唧w說是從東側,赤道以13°的地方分流出來的,并且向稍靠南一些的方向延伸,一直到達第一氣候區(qū)。它穿過這里向西流去,直到這一氣候區(qū)的第五地段;接著再流經(jīng)(第9頁)阿比西尼亞、僧祇人地區(qū),一直到這后一個地區(qū)的曼德海峽才停了下來,而曼德海峽位于距這個海的發(fā)源地約有四千五百英里的地方。人們分別稱之為中國海、印度海、阿比西尼亞海。它的海岸,從南端開始依次是僧祇人地區(qū)和伯貝拉地區(qū)(位于亞丁灣)……隨后,這個海陸續(xù)流經(jīng)摩迦迪沙城,索發(fā)拉地區(qū)、瓦克瓦克地區(qū)和其他民族的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以遠則只有沙漠和大片荒僻地。在這個海上,靠近其發(fā)源地的是中國,接著是印度,然后是信德,再其次是具有一些沙丘的也門沿海地、扎比德(Zabi?d)和其他一些地方,最后是位于這個海最盡頭的僧祇人地區(qū)…
第1 卷,第 119 頁?!谶@個海(從中國海岸發(fā)源的印度海)的西岸,是扎伊拉(Zayla’)① 地區(qū),在扎伊拉領土以南②的該海的西岸,是連綿不斷的伯貝拉地區(qū)的村莊,沿著此海的南岸,這些村莊構成了一條一直延伸到第一類氣候區(qū)第六地帶尾端的曲線。在它們的附近,從東海岸開始是僧祇人地區(qū),接著是摩迦迪沙城,后者位于印度海南海岸……。
——伊本·哈勒敦(Ibn Khaldu?n,1375年左右)《緒論》[參57]
① 文中為Zāla',應為 Zayla',位于亞丁灣的非洲海岸。(原書注)
② 應該作東南面。(原書注)
第15章 尼羅河的發(fā)源地
第 219 頁。應該知道,“被大陸包圍的?!蔽挥谟腥司幼〉氖澜?,當印度洋從那里分流出來時,該海就被分成若干部分。前文已提到過這一點。該海①的一部分叫僧祇海,它與也門和伯貝拉②海相接。在印度海的這部分地區(qū),人們發(fā)現(xiàn)了相當數(shù)量的島嶼,其中的科摩羅(K?omr)島又被稱為馬來(Malāy)島。島長相當于步行四個月的路程,島寬只有步行二十天的路程,在某些地段甚至還要窄些。這個島與錫蘭島遙遙相對。島上有許許多多的城市,其中之一就叫作科摩里雅(K?omriyya)城,有一種科摩羅鳥就是從此島而獲名的,傳說這個島上有一種樹,用它的段樹干就可以鑿成一艘大船,船長六十腕尺,如果靠人來背走,則需要一百六十個搬運工。和其居民比較起來,這個島嶼顯得太渺小了。于是島上的居民就在河邊上、山腳下建造房子,他們就將這座山取名為科摩羅山(月亮山)③。
——馬克里奇(Mak?ri?zi?,1365-1442)《勸善與尊重》[參58]
① 按上下文應該指印度洋。(老周加注)
② Berbe?ra 或 Barbara?。(原書注)
③ 這個科摩羅(月亮山)在前文比魯尼的段落就出現(xiàn)了,又根據(jù)標題“尼羅河發(fā)源地”,可知這仍然是把非洲東海岸和東南亞擰到一起的錯誤版本。(老周加注)
位于赤道以南的地區(qū)
——阿布爾—法茲爾(Abū'l-Fazl,1595年)《阿克巴爾紀要》[參59]① Barābar 系 barbara 的復數(shù)形式,今作Berbéra。(原書注)
在其東部,此海形成了一系列海灣、港灣和海峽,而且航海家們都對它們了如指掌。其中最大的是波斯灣,其東南一端為莫克蘭(Mukrān),而西南一側即為阿曼。然后接著就是庫爾朱姆海灣(紅海),此海灣的東南一端是也門、亞丁和阿比宴(Abiyan),其西南一端是阿比西尼亞和伯貝拉角。除庫爾朱姆海灣之外,還有(第122頁)伯貝拉角。由于其所占水域遼闊,所以這些海灣又各自成為一“?!薄!若斈幔˙iruni,1030年左右)《馬蘇德天文表》(K?a?nu?n al-Mas'u?di?,公元1040年左右)[參60]
第28頁末見。綠色海灣(南海中的四大海灣之一)①叫作信德海灣。因為它位于信德地區(qū)......
——西拉齊(S?i?ra?zi?,卒于1311年)[參61]
① 另外三木海灣分別為;伯貝拉灣、紅海海灣和波斯淳。(原書注)
以上,都顯示“柏柏爾”、“伯貝拉”都在東非沿岸,與《酉陽雜俎》中“撥拔力”、《諸蕃志》中“弼琶啰”完全一致。
然后我們在上邊《道里邦國志》中也看到了“白奴貿(mào)易”的有關記述,這與我們之前分析《酉陽雜俎》中“其婦人潔白端正,國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shù)倍”又是一致的。
四、小結,及與西方偽史的沖突:一箭雙雕又一次射穿偽古埃及偽兩河文明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利用地理信息測算,已經(jīng)基本確定了杜環(huán)所到達的“摩鄰”其實就只能在埃及附近,基本上排除了其他路線的可能性。而本篇又利用一系列阿拉伯文獻,確定了“大摩鄰-馬格里布”和與之高度綁定的“撥拔力/弼琶啰/柏柏爾/巴巴里/巴比倫”的概念及其范疇的歷史演變情況,從而一方面基本完全確定《經(jīng)行記》之“摩鄰”就是指埃及地區(qū),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兩河和埃及早期都是“野蠻人”地區(qū),從而一箭雙雕再次射穿偽古埃及、偽古巴比倫(兩河)文明。
首先,“馬格里布”一詞在西亞諸語中都有“西方、西部、日落之地”的意思,而“撥拔力/弼琶啰/柏柏爾/巴巴里/巴比倫”根本就是一個詞源的不同變化,其本意就是“野蠻人”。在阿拉伯文獻中,仍然殘留著將包括希臘、敘利亞在內(nèi)的區(qū)域都稱之為“馬格里布(西部)”的省份或地區(qū)的印記,也殘留有兩河的“巴比倫縣”之類的記錄,則在更早的安息、波斯人看來,處于他們西部地區(qū)的兩河地區(qū)的人,就是“馬格里布的巴比倫人(maghrib barbari)”,也就是“西部的蠻族”,這與中國古代所謂之“西戎”類似。
這說明,即便到了安息、波斯時期,兩河地區(qū)也依然屬于蠻族地盤,則更遑論更西邊的埃及了:都是蠻荒之地,哪來什么偉大文明?這也與《漢書》中以條支為最西的西極觀、所謂“條支西行二百日近日所入云”的地理概念以及安息視條支“以為外國”的文化觀念也是完全一致的,這里可完全沒提到有什么古埃及什么羅馬什么托勒密王朝什么迦太基blahblahblah.... 毛都沒有在那扯什么蛋?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甘英在這一帶轉(zhuǎn)了那么一大圈,也楞是沒有聽說過一個什么從埃及從北非過來的商旅提及那里的“偉大文明”?地中海海洋商業(yè)文明不是都被你們吹上天了么?這時候咋又見不到半個影子了?本來就沒有的事,那時候誰給你兩千年后的西方人編吶?反倒是甘英那時候聽說了往土耳其、歐洲方向的消息,說明那時候那里至少還有點東西,畢竟自然條件擺在那,腦子有坑非得往大沙漠里鉆?
所以所謂“巴比倫文明”翻譯過來那不就是“野蠻文明”,在這打左右互搏術搞笑呢么這是不?
而到了大食崛起的時期,作為其本身勢力范圍一部分的兩河流域,自然不會被大食(阿拉伯)人自稱為“野蠻的西部”,所以這個“maghrib barbari”的概念就西移到了埃及及其以西的整個北非地界,首先在埃及留下了一直延續(xù)到近代還在使用的地名印記,包括埃及的名字 Misr 和開羅的曾用名 Babylon,都多少受此影響;此后,“馬格里布”的概念進一步向西移動并縮減,“barbari”的所指范圍也逐漸以埃及為中心不斷分化,并由于各種方言和語音的流變,而形成了西北非和東非的兩個“柏柏爾(伯貝拉)/巴巴里”概念,并綿延至今——這實際上反映的是阿拉伯及其伊斯蘭文化開拓非洲的歷史進程。
而杜環(huán)的《經(jīng)行記》及同樣在唐代的《酉陽雜俎》,也恰好記錄了這一歷史進程,《經(jīng)行記》描繪了當時此地的蠻荒景象,《酉陽雜俎》所記載的“撥拔力”也切實反映了當時原住民茹毛飲血的狀態(tài)以及販賣白奴的歷史片段,直至《諸蕃志》中的“弼琶啰”才開始吃餅逐步文明化。
所以說,比“巴比倫”還落后一個身位、有效文明史不過一千來年的“古埃及”也成了偉大文明,還能更搞笑點么?我這魚米之鄉(xiāng)出來的湖南人都不敢吹湖南的古文明,您那鳥不拉屎的北非沙漠,有啥好吹的?
而且您這一個名字的事情都搞得這么亂,還有臉吹什么表音文字先進?吹什么拼音文字好破譯?那什么狗屁商博良起來走兩步?
而有關白奴貿(mào)易的片段也說明,早在黑奴貿(mào)易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一個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的由北非黑人主導的“白奴貿(mào)易”,其持續(xù)時間和影響范圍遠比現(xiàn)在西方主流所承認的“巴巴里海盜”時期要大得多。即便在近代黑奴貿(mào)易鏈條中,也有不少西非的黑人部落作為中間商,通過掠奪周圍其他部落,為西方白人提供黑奴。如今西方白左圣們還要用《達荷美女戰(zhàn)士》這樣的玩意來歪曲歷史幫他們洗地,總有一天他們要自食其果重蹈覆轍的。
藉由這些資料,也進一步確認了整個非洲包括埃及在內(nèi)的原住民就是黑色人種,西北非的混血特征多半是白奴貿(mào)易導致的白化的結果。而我們在19世紀大量歐洲人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原住民的形象仍然是非常純正的黑色人種(見<尼羅河(七)>)。即便是阿拉伯人的資料,也是這么寫的:
§408 在由黑人居住地區(qū)和更為遙遠的馬格里布地區(qū)的海岸附近,馬格里布海有許多引人注目的地方。致力于世界研究的學者們聲稱,為了穿越阿比西尼亞和整個黑人地區(qū),需要不少于7年的行程;埃及僅僅占黑人地區(qū)的1/60,而黑人地區(qū)又僅占大地的1/60;最后,為了跑遍整個大地則需要不下50年的時間,而大地的1/3有人耕耘和居住,1/3是荒涼和無聚落的,另外1/3由水面覆蓋。
[參62]
咱也不敢說這些阿拉伯文獻全都是真的,倒是時不時能看到一些篡改的痕跡。但關鍵是與西方偽史敘事沖突呀,有這層矛盾關系就夠了,你們不是總吹百年翻譯文藝復興么?反正這是你們西方人認的阿拉伯干爹就是這么寫的,這個你們認不認?。空J,就打左臉,不認,就打右臉??倸w要打一邊臉,我是不會手下留情的。
比方說,又是唏啰哆嘚《嗨事脫?!?,里面就提到了“阿拉伯”這個詞,還是在埃及地界:
(8) 從黑里歐波里斯再向里面走,埃及就成了一條狹窄的土地。因為它的一面是阿拉伯山脈,這山脈從北向南以及西南,一直伸展到所謂紅海的地方。孟斐斯那里金字塔所用的石塊,便是從這個山脈中的采石場開采出來的。山脈在這方面轉(zhuǎn)折,而終止在我所說的那些地方。從東到西最寬的地方,我聽說是要走兩個月,而它們的最東部的邊界是出產(chǎn)乳香的。山脈的情況就是這樣。在利比亞的這一面,埃及有另一支巖石重疊的山脈屏障著,金字塔就在這中間。這支山脈上面全是砂礫、它的方向和阿拉伯山脈一樣,也是向南走的。從黑里歐波里斯再向外去,埃及便沒有多麼大的地方了;溯河而上的那條狹程的土地不過是〔十〕四(修德本原文“十”字有括弧,這是迪池加上去的,但井無版本上的依據(jù)——譯者)天的路程。在上面所說的山脈之間,土地是平坦的,而在平原最狹窄的地方,在我看來,在阿拉伯山脈和人們所說的利比亞山脈之間是還不到二百斯塔迪昂寬的。過了這個地方,埃及又變成了一片廣闊的土地。當?shù)氐男蝿荼闶沁@樣了。
拿破侖《埃及描述》地圖集 [參65-66]
......
(11) 現(xiàn)在,在阿拉伯離埃及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從所謂紅海伸出來的海灣,現(xiàn)在我就說一說這個海灣的長度和寬度:在長度方面,用劃槳的船從它的最內(nèi)部的一頭到大海要走四十天;在寬度方面,最寬的地方要走半天。每天在那里都有潮汐起落。我以為現(xiàn)在埃及的地方過去曾是另一個這樣的海灣;一個從北方的海伸到埃西歐匹亞;另一個我就要提到的阿拉伯灣則從南伸向敘利亞。這兩個海灣的盡頭都深入相互靠近的地方,它們之間只隔著很小的一塊土地。而如果尼羅河想流入阿拉伯灣的話,有什么能使它在兩萬年中間不被這條河用沖積土給封閉起來呢。照我來看,一萬年的時間也就夠了。因此可以相信,我出生前,一個比這海灣大得多的海灣是可以被這樣一條急流的大河變成陸地的。......
(15) 可是,如果我們采用伊奧尼亞人的關于埃及的看法的話,則就只有三角洲那塊地方才是埃及了。他們說,三角洲從所謂培爾賽歐斯監(jiān)脫塔沿海岸到佩魯希昂的醃魚場有四十司科伊諾斯,而從沿海向內(nèi)地則是直到凱爾卡索洛斯市①的地方;尼羅河便在那里分成兩股,分別在佩魯希昂和卡諾包斯二地人海。他們說,其他被稱為埃及的地方,或?qū)儆?/strong>阿拉伯,或?qū)儆?/strong>利比亞。如果我們同意這個說法,那我們就等于說在過去埃及人沒有自己的傾土了。但我們知道,三角洲,正如埃及人自己所說而我個人也深信不疑的,卻是由河流沖積而成的,而可以說是在不久之前才出現(xiàn)的。倘如他們以前根本沒有領土的話,他們怎麼能無聊到竟自標榜為世界上最古的民族呢。而他們也確實沒有必要用嬰兒作試驗來看一下嬰兒最初說的是哪一種語言了。實際上,我倒井不相信埃及人是和伊奧尼亞人的所謂三角洲同時產(chǎn)生的。我想他們是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著;既然土地不斷增加,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便下降到新的低地上來,也還有許多人留在他們的舊日的土地上。在古昔的時代,底比斯是稱為埃及的,這是一塊周邊長達六千一百二十斯塔迪昂的地方。
......
(19) 尼羅河在汜濫的時候,它不僅汜濫到三角洲上去,而且也汜濫到被認為是屬于利比亞和阿拉伯的那些地方上去;它汜濫到離兩岸有兩天的路程的地方,有時遠些,有時則近些。關于這個河的性質(zhì),不管是從祭司們那里,還是從別的人那里,我都聽不到任何東西。我特別想從他們那里知道,為什麼尼羅河從夏至起便開始上漲并一直上漲一百天,為什麼在這段時期過去以后,它的水位立刻就退落并減弱水流,這樣在整個冬天一直保持著低的水位值到第二年夏至再來的時候。我曾向埃及人打聽,尼羅河有怎樣的性能而使自己具有和所有其他的河流相反的性質(zhì),但關于這件事,我從居民那里得不到任何說明。我想知道,并且打聽人們對上面提到的那些事情怎樣說法,我還問過他們,為什麼尼羅河又與所有其他的河流不同,從它的上面沒有微風吹出來。
[參63]
你看,照這里的意思,尼羅河以東的地區(qū)都是“阿拉伯”的范圍,有“阿拉伯山脈”,有“阿拉伯灣”,我們就不說“阿拉伯”這個名詞是很晚才出現(xiàn)的這個問題,就這個地域范圍也太扯了吧?——9~10世紀的唐朝時候的阿拉伯人都沒有把埃及的地方稱呼為“阿拉伯”的,此時整個埃及都屬于“西部的野蠻人”地區(qū);更早的漢朝時包括西亞兩河敘利亞都屬于“西部的野蠻人”地區(qū),結果你比漢朝還早幾百年的唏啰哆嘚《嗨事脫?!纺膩淼脑诎<暗貐^(qū)的“阿拉伯山脈”和“阿拉伯灣”?
所以說,有些個不知道是真傻還是真壞的西史全真教徒,天天在那兒嚷著“歐美怎么會去幫著千里之外的埃及、兩河偽造文明?”,這些個玩意是真不知道《拜步經(jīng)》中的“出埃及記”、“巴比倫之囚”?《拜步》都不知道在那扯什么犢子充什么西方史專家?這急著替洋爹洗地的姿態(tài)未免過于猴急。
最后,回到本篇開頭B站UP @埃及南希 的問題,其實不管她怎么說,說埃及艷后是白人也好、黑人也罷,最終也都無法避免落入兩邊陷阱的狀態(tài):說是白人,則可能已經(jīng)在無意識的給西方白人中心主義站臺了,說是黑人,則西方白左圣那套 BLM 和 LGPTQXXX 彩虹旗可就緊隨其后了...... 畢竟,《達荷美女戰(zhàn)士》這樣的洗地之作可明明白白擺在那兒了。別以為 BLM 這些玩意是真的安什么好心,人家那是唯恐天下不亂。
關鍵還是怎樣都沒有跳出美西方給你們設置的話語框架。只有真實的歷史,才能徹底砸碎美西方設置的這套思想枷鎖。人家憋著壞給你們下了一連串套呢。
就說這段“maghrib barbari”的記錄吧,客觀來說,這至少反映了阿拉伯人向外開拓的進程。如果真像 @埃及南希 所維護的是所謂古托勒密王朝,則無異于是徹底否定了阿拉伯人的開拓史和發(fā)展史,乃至將整個阿拉伯文明都置于“只是古希臘、托勒密施舍下的殘羹冷炙”的境地?
所以我真心建議南希女士,至少還是先仔細研究一下你們阿拉伯人自己前輩留下的來的文獻吧,比如先挖掘下“金子塔”、“埃及”這些名詞的真實內(nèi)在含義和詞源,比如咱們一直說的,明明你們阿拉伯人說的是“米昔兒”,為什么到西方人嘴里成了“埃及”?明明阿拉伯人說的是“哈剌姆”,為什么到西方人嘴里成了“屁拉米”?別到最后被西方人賣了還替他們數(shù)錢。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 Jerusalem
[2] [大食]伊本·胡爾達茲比赫(Ibn Khurdādbih, 825~912年).道里邦國志[O].宋峴(譯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17.8,p071
[3] Mu?ammad ibn Mu?ammad al-Idrīsī[1100–1166].Kitab Rujar(古地圖集).[德]Konrad Miller(重繪)
[4] Wikipedia, Shalim
[5] 參2,p075
[6] 許永璋.“摩鄰國”是馬里嗎?——唐代杜環(huán)《經(jīng)行記》摩鄰國再考[J].非洲研究,2017,10(01):3-18.
[7] 丁克家.《經(jīng)行記》考論[J].回族研究,1991(01):44-51.
[8] 艾周昌.杜環(huán)非洲之行考辨[J].西亞非洲,1995(03):57-60+47.
[9] 吳毅.杜環(huán)《經(jīng)行記》及其重要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06):1029-1033.
[10]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二編,古代中國與非洲之交通[M].華文出版社.2018-8,p436
[11] 宋峴.杜環(huán)游歷大食國之路線考[A].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1997:19.
[12] 沈福偉.唐代杜環(huán)的摩鄰之行[J].世界歷史,1980(06):46-52.
[13] Wikipedia, Barca && Marj
[14] 參2, p103
[15] [大食]艾布·法爾吉·古達瑪·本·賈法爾(Abu al-Farj Qudamah bn Ja'far al-Katib al-Baghdadi).稅冊[O].宋峴(譯注).參2,p208
[16] 參15,p242
[17] 參2,p065,p074,p131
[18] [古阿拉伯]馬蘇第(?-956年).黃金草原.耿昇(譯自法文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11-1,p91-94【偽】
[19] 參15,p199,p201-202
[20] Wikipedia, Berbers
[21] Wikipedia, Aqaba
[22] 參2,p001,p027
[23] 參15,p223
[24] 參2,p159
[25] 參18,p299-301,p507
[26] 參18,p115,p389
[27] [法]費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遠東文獻輯注.耿昇,穆根來(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8.3,p51-53
[28] Wikipedia, Yamama
[29] 參2,p134,p137-139
[30] Wikipedia, Maghreb
[31] Wikipedia, Mashriq
[32] [突尼斯]伊本·赫勒敦.歷史緒論.李振中(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12,p77-78
[33] [偽古希臘]偽希羅多德.嗨事脫睿.王以鑄(譯).商務印書館,1959-6,p112
[34] 許永璋.老勃薩國考辨[J].文史哲,1992(02):31-35.DOI:10.16346/j.cnki.37-1101/c.1992.02.006.
[35] Wikipedia, Abyssinia && Ethiopian
[36] Dunn Samuel[?-1794(d)].Ancient and modern Egypt(古地圖).紐約市公共圖書館(NYPL)收錄(數(shù)字化檔案).1786
[37] Atlas nouveau,Amsterdam.Theatrum historicum(古地圖).1742 =>高翔.《坤輿萬國全圖》地名考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0.隨附光盤數(shù)字資料\2.地圖文獻\2 亞洲\西亞(West Asia)
[38] Sebastian Münster[1489-1552].Marmaric? & Aegypti ciuitates(古地圖).1552 =>高翔.《坤輿萬國全圖》地名考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0.隨附光盤數(shù)字資料\2.地圖文獻\3 非洲
[39] Sebastian Münster[1489-1552].Tabula Africae III.紐約市公共圖書館(NYPL)收錄數(shù)字化檔案.1545-1555
[40] Martin Waldseemüller[1470-1521?].A Map of the Entir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tolemy and Corrected with Other Lands of Amerigo Vespucci(古地圖).世界數(shù)字圖書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協(xié)辦)收錄檔案.1507
[41] Martin Waldseemüller[1470-1521?].世界地圖 1507 =>高翔.《坤輿萬國全圖》地名考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0.隨附光盤數(shù)字資料\2.地圖文獻\1 古代世界地圖(Antique World Map)
[42] Lepsius Richard (1810-1884).General-Karte von Aegypten und der Sinai Halbinsel mit Benutzung der handschriftlichen hydrographischen Aufnahmen des Nilthales von Linant de Bellefonds, bearbeitet und gezeichnet von H. Kiepert(古地圖).紐約市公共圖書館(NYPL)收錄(數(shù)字化檔案).1859
[43] Lepsius Richard (1810-1884).Karte vom Nil-Delta, dem Isthmus und dem Fayum [Fayy?m](古地圖).紐約市公共圖書館(NYPL)收錄(數(shù)字化檔案).1859
[44] 參2,p081-082
[45] 參2,p144
[46] Wikipedia, Goliath && Philistines
[47] 百度百科,歌利亞 && 腓力斯丁人
[48] The Works of Ibn Wād?ih? al-Ya?qūbī (An English Translation) VOLUME 1.p168
[49] Wikipedia, Nubia
[50] 參2,p007,p010
[51] 參2,p069
[52] 參15,p214-216
[53] 參15,p241-242
[54] 參27,p61-62
[55] 參27,p289-290,p291-292
[56] 參27,p332-333,p343-345
[57] 參27,p424-425
[58] 參27,p432-433
[59] 參27,p520
[60] 參27,p572
[61] 參27,p587
[62] 參18,p178
[63] [偽古希臘]偽希羅多德.嗨事脫睿.王以鑄(譯).商務印書館,1959-6,p112-115,p117
[64] 高翔.《坤輿萬國全圖》地名考本[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0,p50,p15-16,p286
[65] [法]Pierre Jacotin[1765-1827].Description of Egypt,Second Edition,Atlas of Egypt and Parts of Bordering Lands (Plates)(古地圖).世界數(shù)字圖書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協(xié)辦)收錄檔案.1798-1801
[66] David Rumsey Map Collection: 33 Lac Sirbon. Jacotin, Pierre, 1765-1827; (France. Armee. Genie), 1826
版權聲明:老周來了,原創(chuàng)系列,歡迎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公眾號ID:老周來了(laozhoulaila),知乎ID:老周,嗶哩嗶哩:滄浪一壺周楚山。謝謝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