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每天使用頻率最高的物品們 下
平時也會摸摸貓,所以其實基本上會碰到的,也就是這些東西,頂多還有就是換衣服換鞋子,或者是噴個香水,看個書什么的,也有可能是幾個筆記,或者是畫點畫,但是每天都會碰的東西應(yīng)該不超過20件,所以核心的需求應(yīng)該是很少的。
一般情況下應(yīng)該是滿足基本的護膚和吃喝以及娛樂的手機,其他就沒有那么多需要的了,在多的就是對生活的其他追求,但是實際上生活中如果不是為了護膚,每天清水洗把臉,然后拿個手機就能過一天,頂多是吃個飯,甚至可以叫個外賣,連碗都不用,所以簡單說還是很簡單的,但是就算往復(fù)雜了說也應(yīng)該是不超過20件物品。
至于物品使用的次數(shù),使用最多的肯定是手機,還有被子床鋪,其次應(yīng)該就是吃飯的物品了,要有高追求的話,那就多用一些本子寫東西,總之,真正核心的需求物品還是很少的,這些物品占總物品的20%以下是肯定的了。
但就算如此,另外的80%的物品也不代表就舍得扔了,比如說玩偶,盲盒或者是一些可愛的東西,就算我平時不會用它,我也會留著,就是作為一個觀賞,或者是作為一個收藏,只是一個滿足個人愛好的一個存在。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判斷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需要買,比如說這里有一個MP3,但是標價是100塊,但是如果你不買的話,就給你100塊錢,我是愿意的,所以這個不是必需品,我不會買它。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我現(xiàn)在有這個手機,有個人說要給我100塊錢給我換我的手機,我不愿意,所以這個是我的必需品。
再比如說,我正在流鼻血,包里正好有止血的藥,而且我不使用這個藥就會一直流鼻血,這個時候有個人說要100塊錢換我這個藥我就會不愿意,所以這個時候這個東西對于我來講就是必需品。
有些東西在某些情況下是必需品,在某些情況下又變成了非必需品,有一些東西在非必需品和必需品的交叉地帶,也有一些東西就永遠都是必需品,比如說水,比如說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