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尷尬,生前眾叛親離,死后妻子和兒子也不愿與他同葬一處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是清朝入關以后的第三位皇帝,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合格的守成之君,雖然在位僅僅十三年,卻是通過一系列改革將清朝國力強盛起來,收拾了康熙晚年留下的爛攤子,又為兒子乾隆帝留下了大好的局面,可以說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但雍正帝這一生,其實也挺尷尬,因為有著篡位的爭議風波,不只是登基之初面臨著眾叛親離的情況,即使后來穩(wěn)固統(tǒng)治以后,因為對待兄弟和大臣苛刻,也沒有幾個信得過人,可謂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這樣的情況,到了雍正帝死后依舊在持續(xù)著,諸如他死后,為他生下乾隆帝的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也不愿與他共葬一處,兒子乾隆帝也選擇了清東陵的勝水峪為自己的萬年吉地,而不是在雍正帝所在的清西陵選擇萬年吉地。
那么雍正帝死后為何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情況呢,妻子和兒子都不愿意與他同葬一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貧道來具體說說。
一、乾隆帝生母鈕祜祿氏以“卑不動尊”理由,堅決不與雍正帝同葬一穴
乾隆元年九月初四,負責清西陵泰陵營建的恒親王弘晊和戶部尚書海望等人向乾隆帝奏請,是否為現(xiàn)今的皇太后鈕祜祿氏預留棺槨位置。

乾隆帝不好定奪,于是讓自己的母親鈕祜祿氏定奪,鈕祜祿氏于是下懿旨說道:“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后,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于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大概意思是她百年之后,本著卑不動尊的想法,不會與雍正帝合葬的,可以效仿孝莊太后的安葬方式,再另建陵寢。
于是在乾隆二年,乾隆帝在泰陵附近的東華峪為自己的母親營建了泰東陵。
二、乾隆帝為何選擇清東陵?
乾隆帝弘歷在乾隆七年便是確定清東陵的勝水峪為自己的萬年吉地,并沒有在清西陵選擇地方,在當時讓人很是摸不著頭腦。
因為雍正帝本該在清東陵選址,與自己父親康熙帝葬在一處,結果卻選址清西陵。到了乾隆帝,他同樣沒有選址父親雍正帝所在清西陵,而是選址在爺爺康熙帝所在的清東陵。
對此乾隆帝多年以后是這樣解釋的:“我朝景運龐鴻,慶延瓜瓞,承承繼繼,各依昭穆次序,迭分東西脈相聯(lián),不致遞推遞遠。且遵化、易州兩處,山川深邃,靈秀所鐘,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處另為選擇,有妨小民田產(chǎn),實為萬世良法”。也就是說乾隆帝設置出了一種新“昭穆之制”,可以說是新的陵寢制度。

這樣一來乾隆帝等于是替父親雍正帝解了圍,因為雍正帝離開祖陵,另選他地開辟西陵,其實已是承擔了巨大的政治風險,讓很多人認為他似乎在逃避什么。甚至有人以此聯(lián)系到雍正帝的篡位爭議之中,認為雍正帝如此這般行為,好似是做賊心虛,有可能真的篡位了,所以以此躲避父親康熙帝,而乾隆帝確定的這種新制度,等于是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父親雍正帝的做法,替他解了圍。
三、這母子二人的做法其實并沒有表面那么簡單
通過以上來看,乾隆帝生母鈕祜祿氏之所以不與雍正帝同葬一穴,是因為“卑不動尊”,所以不想百年之后打擾雍正帝的清靜。
乾隆帝之所以在清東陵選址,也有著為雍正帝解圍的考慮。
但是看待歷史要盡量全面地看,雖然他們固然有著以上的考慮,但是亦有著其他的重要原因。
乾隆帝生母鈕祜祿氏堅決不與雍正帝合葬,看看歷史,會發(fā)現(xiàn)“卑不動尊”這個理由,似乎更多是一種借口。因為雍正帝對于鈕祜祿氏可以說是既不冷落也不寵愛,二人也就是生下弘歷一個兒子,之后再無子嗣,對比年妃連續(xù)為雍正帝生下三個兒子,可見雍正對于鈕祜祿氏不是多么好。

鈕祜祿氏雖然一直受封,從妃子到皇貴妃,但更多是因為母以子貴。她陪伴了雍正帝長達26年的春秋,卻只是生下一子弘歷,之后再沒得到雍正帝寵愛,由此可見二人沒有多深的感情。
而感情不深,就堅決的“卑不動尊”不與雍正帝同葬一穴,更多是一種不樂意,可以說是對于雍正帝不滿的一種表達。
乾隆帝之所以選擇清東陵,并且定下“昭穆之制”,雖然有著為雍正帝解圍之意,但并沒有這么單純。
畢竟乾隆帝也對父親雍正帝有著很多不滿意之處,諸如登基以后,不只是平反了多爾袞,還將雍正帝整死和整倒的諸多兄弟一一平反,多少有些打臉雍正帝之意,足以說明乾隆帝對于父親雍正帝并不是多滿意,是極不贊同父親雍正帝的做法。
加之乾隆帝對于爺爺康熙帝的敬仰和崇拜,所以更加不愿意與父親雍正帝同葬于清西陵,因此在清東陵選擇了自己的萬年吉地。
可以說雍正帝這一生很是尷尬和無奈,身為皇帝,在治國理政方面,他的作為整體來說是很不錯的,是一個相當勤政的有為之君。
但拋去皇帝這重身份以外,雍正帝無疑是悲催的,可謂是“有家無國”,不只是登基之初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尷尬情況,死后更是妻子鈕祜祿氏和兒子乾隆帝不愿與他同葬一處,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