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縣文史資料選輯 第2輯 溫江名小食——程抄手
作者:袁中行 溫江縣著名小食“程抄手”,系程洪順所創(chuàng)建,它有三大特點:1.選料考究:(一)主料精良化,比如抄手皮用的面粉,必須用上等面粉(白、凈),制餡用豬肉既講部位(座墩肉最好),又講季節(jié)而定肥瘦比例(春夏肥三成瘦七成,秋冬肥四瘦六)。 (二)輔料多樣化,按風味不同而配料。計有雞蛋、金鉤、細沙雪梨、玉蘭片、香油、芽菜、豆油、豆粉、郫縣豆辦(瓣)、花椒面、胡椒面、香醋、蔥白、魷魚、醪糟汁等。 2.制作精細。對抄手皮用的面,不是以水作合面劑,而是用雞蛋合面,面皮要反復搟壓多次,使皮薄亮,可以見到案板。他用1斤面粉(市斤下同),可以搟壓200~220張抄手皮,如機器壓制,1斤面只能壓80~100張抄手皮,可見其面皮之薄。對豬肉的制作,要抽筋,宰茸,對雪梨、玉蘭片要切成綠豆粒狀,對餡要砸茸成糯米飯狀,可見其制作之精細了。至于材料的洗凈刮凈、工具、手指的衛(wèi)生,更是操作時必須遵守的制度。 3.風味獨特。由于他的抄手皮薄嫩、餡茸細、味道鮮、香氣濃,吃到嘴里活刷化渣,濃郁的香味、刺激胃液,非常爽口,越吃越舒坦,真有:行到攤前腳難走,香味撲鼻口生津之感。頗受顧客歡迎,稱道不衰,現將其具體作法敘述如后: 原料 一、抄手皮 上等面1斤(白、凈),鮮雞蛋5到6個(作合面劑),豆粉2兩(作撲粉用),這是以十份為例。下同。 二、抄手餡配料 去骨去皮鮮肉1斤,按季節(jié)肥瘦搭配比例是春夏天肥肉3兩,瘦肉7兩,秋冬天肥肉4兩,瘦肉6兩,奶湯春夏天三3兩,秋冬天5兩。 細沙雪梨2兩,川鹽3錢,醪糟汁適量 玉蘭片3錢,香油2錢 金鉤3錢,味精5厘 雞蛋黃3個,白胡椒5厘 附注:1.雪梨和玉蘭片只用一種,雪梨須去皮除核,切成綠豆大小的顆粒或丁形。 2.金鉤去雜質與醪糟汁加鮮湯裝入碗內,放入蒸籠,蒸約15分鐘取出,晾冷,剁成碎米粒。 3.加奶湯時,應根據氣候變化,豬肉老嫩,靈活掌握,2-3次下完。 三、抄手皮制作 首先把手洗凈,用刀刮凈案板,洗凈工具,將面粉倒在案板中間,在面粉中央留一凹字形空位,然后將雞蛋去殼盛碗內攪爛,倒入面粉中的凹字形內,用雙手將面、蛋均勻攪合、揉成面團,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再用拳頭從面團中間向左右壓擂,反復多次,每壓擂一次,都須撲上豆粉,使其不能粘連案板和拳頭為宜,通過多次壓擂,將面粉擂壓成長條形,再撲上豆粉,雙手用面棒搟壓,從中間兩端推壓。推壓時,按剪刀形或方格形推壓,用力要勻,使面條逐漸增加長度。面條兩面,均須如此操作。出條后,撲上豆粉,用面棒將面條卷成筒形,雙手握面棒從中間分向兩邊推壓到一定寬度,再將面條退開,用面棒將面條兩邊推壓成荷葉形邊子,其目的是使繼續(xù)推壓時,兩邊不至裂口。這樣反復數次,就使面皮透明見到案板,再將面退開,切破,一層層地撲上豆粉折疊成匹形,再用面刀開條,切成2.2寸到2.5寸(市尺下同)正方形即成。制作過程中撲壓、面棒推壓,倒邊時,必須用力均勻,豆粉亦須勻撒。如用機器壓制,面皮必須掌握用水適量,厚薄程度,面粉干濕、以及氣溫高低等而適量加水(抽蛋),要求面皮厚薄均勻。 四、抄手餡的做法 先將鮮肉去皮去筋骨,砸茸,放入盤內,先放鹽用手合勻。然后將上述抄手配料倒入,攪拌成糯米飯狀即成。 五、奶湯制作法。 先將棒子骨捶破,把豬蹄、肘子、排骨、肚子等洗凈加老母雞(去五臟、殘毛、洗凈,再加所有原料刮洗干凈),用大鐵鍋或鋁鍋摻入清水,置于爐灶上,待水燒開后,將全部原料放入鍋內蒸煮,讓它繼續(xù)沸騰,然后用鐵瓢打去浮在湯面上的血泡,血泡打盡后,蓋上鍋蓋,待湯成乳白色,又鮮又濃香時,將原料撈起用于別處,奶湯即成。 六、包抄手法 左手持抄手皮,右手用竹片將餡兒挑起面片中間,包成菱角形,蝴蝶形,四方形即可。 七、煮抄手法 水燒開后丟進抄手,然后持瓢沿鍋邊輕輕地伸到鍋底,將抄手推動,使抄手不粘連、不粘鍋底。煮抄手火宜大,但不宜過猛,如中途火力過大,應及時加水,以防沖爛抄手皮。 八、魷魚制作法 先將魷魚放于溫水中泡一小時,淘洗干凈,用刀開成薄片,放入碗中,再用白堿少許,與魷魚薄片拌勻燜一小時,傾入開水加蓋再燜。如此重復3~4次,使魷魚達到色白明亮,體軟為度,用清水漂起待用。 九、碗內調料(以一份為例,分品種而異) (一)原湯抄手 高湯2兩(淡鹽),味精1分,胡椒,1分,香油1分,化豬油2錢。 其特點是色呈淡白,皮薄餡嫩,化渣。 (二)清湯抄手 上等白醬油2錢,味精1分,胡椒末1分,化豬油2錢,芝麻油1分,蔥白少許,高湯2兩。 特點:香味濃厚,鮮嫩可口。 (三)素椒抄手(即紅油抄手) 紅豆油4錢,大蒜泥2分,紅油椒1錢,花椒面少許,芝麻油2分。 特點:色呈紅潤,五味爽口。 (四)海味抄手(此系1977年,程孝泉在小南街恢復程抄手時新添品種) 奶湯2兩(鹽淡味),味精1分,胡椒面1分,化豬油1錢,香油1分,雞油1錢。 特點:入口活落,別有風味。 (五)燉雞抄手 調料同原湯抄手,只加燉熟的雞塊。 特點:雞香撲鼻。 (六)酸湯抄手 溫江白醬油2錢,蔥白3分,花椒面1.5分,胡椒面2分,清湯3兩,香醋1錢,紅油1錢,味精1錢,芽菜1錢。 特點:入口化渣,酸辣味美。 (七)豆辦(瓣)抄手 郫縣豆辦(瓣)2錢,花椒面1分,味精1分,芝麻油2分,溫江白醬油1錢,豆豉5分,鮮湯5錢。 特點:味香鮮嫩,入口活刷。 皮嫩味鮮餡酥的溫江名小吃程抄手,之所以享名,而且以“程抄手”作招牌,這是因為創(chuàng)始人程洪順艱苦努力,勤奮鉆研,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談起程洪順,很多人都佩服他有一股鉆勁,是無師自通的成功者。當然,家庭貧困也是他奮進的動力之一,所以他能創(chuàng)造出名燥(噪)一時的名小吃。他出生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居住溫江城西“西禪寺”附近,(今天府鄉(xiāng)小同村),自幼家境貧寒為了生活,先學賣面,后又學賣莜面,擔一個很講究的面箱子,箱子上釘著“衣缽流傳”四字的銀質招牌,表示他鉆研抄手的決心,而且要傳之后代。他走街串巷,邊做生意,邊研究面。為了有較多時間研究抄手的配料制作、調味等,就不再走街串巷了,而把面擔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經營,先在西禪寺廟門口擺攤設點,后又擺到雙瓦窯賣莜面,后來遷到福建館門前,后來干脆把面攤子搬進城,先后在西大街“丹池春”藥鋪門口、極星茶鋪門口擺攤賣抄手賣面。他的妻子程張氏,很賢惠,在家時就操持家務,擺攤時就提起桶兒一道出去幫倒做。這時他的抄手也較有名氣,經常有許多士紳和有錢的婦女去吃,同時他的兒子陳孝泉學徒滿師回來(學釀醬油醋),程洪順叫兒子改行,幫助經營抄手店。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的抄手就更出名了,而抄手的色香味也更上一層樓了,擺攤攤已不能適應了。他便在西橫街租了一間店鋪,門上懸掛著“守一隅”的招牌,店堂布置得清潔雅致,新添了碗盞桌凳,經營品種上,新添了包子。他的包子也有皮薄餡嫩的特色,而且添一杯不收費的特制調味湯,非常可口,很受顧客歡迎。當時有成都遷來溫江的一些學校和單位的人,都愛去“守一隅”吃餃子、吃抄手、吃包子,顧客盈門,絡繹不絕,學生們去吃的特別多。這時程抄手的名更打響了,遠近咸知。成都也時有坐私包車、甚至坐小汽車的達官貴人也來品嘗。據傳當時任溫江專區(qū)的陳志學專員去品嘗后,認為確實好的消息傳出后,程抄手的招牌更響了。僅(盡)管程洪順生意很興隆,但他的經營作風和職業(yè)道德都是好的,他沒有趁機撈一把,有人曾勸他把店堂搞大些,多請點工人做,可以多賺錢,他說“我做生意、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我的抄手是精工細作,多請人做,圖賺錢不顧質量,粗制亂造,那不是坑人嗎?”由于生意興旺,買主過多,應接不暇,他采取定量銷售的辦法,每天只賣十斤面粉的抄手,賣完就停。他說:“這樣,既照顧了顧客利益,也保持了自己的信譽?!?1956六年公私合營后,程抄手也進了合作食堂。1977年因病逝世,享年93歲.至今人們談起程抄手,還對他念念不忘。 責任編輯李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