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先祖世代以農(nóng)為本形成了勤勞勇敢、包容愛民的思想,影響深遠
周人的祖先是后稷,名叫棄。后稷是他的號,稷是古代的一種糧食(一說谷、高粱、栗),可見周朝的先祖很善于農(nóng)事。后稷的母親叫姜原,姜原是帝嚳的元妃,可見周人的祖先棄和商人的祖先契還有摯、堯都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玄孫。
有一次棄的母親姜原到野外郊游,看見巨人的腳印心中驚喜,就踩上去了結果肚子在動就懷孕了。孩子出生后姜原認為孩子不吉利,先是把孩子扔到了巷子里,可是來來回回的牛馬看到這個小嬰兒都繞道而走;于是又扔到樹林里,沒想到當時砍樹的農(nóng)民很多,姜嫄怕被人看到也就只好作罷;最后又扔到了河溝的冰上,就發(fā)現(xiàn)有大鳥飄過來用翅膀保護這個小嬰兒。姜原覺得很神奇就又抱回來養(yǎng)大成人,因為多次被拋棄取名為棄??梢姉壍某錾嗝雌鄳K。
那么姜原是帝嚳的元妃,而摯和堯是陳鋒氏女所生,陳鋒氏為次妃,為何這一支繼承了帝嚳的帝位,而棄作為嫡生為何沒有繼承呢?我想原因有二:1、長相太差或有生理上的缺陷,從他的母親姜原一直拋棄他可看出端倪。2、帝嚳崩的時候棄年齡很小。
棄小時候非常聰明志向遠大,與伙伴們玩耍也喜歡做與農(nóng)事有關的游戲,比如種麻、豆之類的。長大以后好耕農(nóng),史書記載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就是說棄觀察土地的性質適合種莊稼的土地就去耕種,人們都向他學習種植。堯的時候任他為農(nóng)師(相當于的農(nóng)業(yè)部部長兼技術總師),由于棄改變了以前饑餓的面貌,到帝舜的時候將他封在了邰,號為后稷,以姬為姓。邰就是今天的陜西武功縣。從此周人有了自己的地盤。
后稷死了以后他的兒子不窋繼位,這個時候夏政敗壞,不重視農(nóng)業(yè)而廢了農(nóng)師官職,于是不窋流浪到戎狄之間,戎狄就是指華夏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區(qū)域,確切的說不窋帶著周人離開中原到了關中平原西北的山間。
到了公劉在位的時候依然居住在戎狄之間,但他繼承后稷的事業(yè)致力于農(nóng)業(yè),務耕種、行地宜、伐木用材,使出行的人有旅費,居家的人有積蓄,人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老百姓很感念他紛紛歸附于他。此時周國的事業(yè)開始興旺,到公劉的兒子慶節(jié)繼位以后在豳(bin)建立都邑,就是今天的陜西彬州。
從慶節(jié)以后傳到第8代就傳到了古公亶父,他繼承先祖后稷、公劉的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都很愛戴他,戎狄的葷粥族來侵擾并掠奪財富,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后來又來侵擾老百姓都很憤怒想奮起反擊,古公亶父勸阻說:“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攻戰(zhàn),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zhàn),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strong>意思說作為君主就是要為人民帶來利益的,今戎狄攻伐無非為了人民和土地,人民歸附誰都一樣,人民因為我的緣故而打仗,殺死他們父子而做君長,我不忍心。這番話體現(xiàn)了古公亶父仁義、以民為本的理念。于是古公亶父帶領族人跨過漆水、沮水越過梁山遷至岐山腳下,就是今天陜西岐山縣。老百姓聽到后舉國跟隨古公亶父,旁邊的很多小國聽到古公亶父的仁義大多歸附了他。于是古公亶父改變?nèi)值业牧曀?,建固定居所、置官職。人民都歌頌他的德行?/strong>
從周的始祖后稷改變饑餓的狀態(tài),到公劉改善人民的生活,再到古公亶父的仁德愛民,無不在體現(xiàn)周人以農(nóng)為本、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也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以農(nóng)耕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及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