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往事特急篇——有關裝甲實驗的一點小考證(2)
?首先感謝@非過正不能矯枉幫忙搜集的資料以及@MarkoRankov翻譯的彈藥手冊。
3、接著我們來看一個大硬傷:文檔最后的美國穿深表(圖片)除了這幾張表,美國有的是實測,對照一下就能看出南斯拉夫那玩意純屬胡扯 。
由于原貼中發(fā)帖者ID并沒有展示任何PDF文件或拍攝的照片,所以專欄改為簡單介紹南斯拉夫人民軍在1974年出版的彈藥手冊,里面涵蓋了從輕武器到“威力巨大之八寸炮”(203榴彈炮)彈藥介紹以及部分數(shù)據。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冊主要是講各型輕武器和中小口徑炮,下冊則是介紹各型坦克、殲擊車、反坦克炮,以及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等。以下為簡單翻譯部分美制彈藥的相關數(shù)據供讀者參考:
美制M4A3坦克主炮配用彈藥,在76mm M1A1一節(jié)中介紹其為M4A3和M18自行反坦克炮使用的火炮,同時也列出了配套的彈藥:
(1)??? M42A1 榴彈?????????????? (HE)
(2)??? M62A1 帶風帽的被帽穿甲彈 (APC-T)
(3)??? M93A1次口徑超速穿甲彈??? (HVAP-T)
(4)??? 相關的訓練彈藥





?首先需要指出著靶速度(Striking Velocity)、穿甲厚度(Penetration)和距離(Range)都是英制單位。所以把距離1000yard(約914m)代入炮口初速曲線(Muzzle Velocity),可以得出M93的著靶速度為2800ft(840m/s)??傻门c30°曲線交點為(5.3,2800),其中5.3in約為137.16mm,與手冊中134mm相比較處于可以接受的誤差范圍內。

然后簡單的介紹下V50的定義:在裝甲板的彈道侵徹試驗中,不僅彈丸之間互有差異,而且同一靶板上不同區(qū)域的性能也不相同,加之各發(fā)彈丸的飛行軌跡、著靶的傾角和速度都各有差異,因此要想確定某一特定速度能確保彈丸完全貫穿將是很困難的。然而,裝甲侵徹遵循適合于敏感數(shù)據的統(tǒng)計規(guī)律,也就是說,在既可能發(fā)生局部侵徹,也可能發(fā)生完全貫穿的某一 特定速度范圍內,完全貫穿的百分比隨彈丸著靶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實驗結果表明,完全貫穿的百分比隨著速的變化構成“S"形曲線。裝甲或彈丸研制試驗,旨在測定對應于“S” 曲線中點,即50%完全貫穿的著速。這種特殊的彈道極限被稱為V50彈道極限,或者稱之為完全貫穿概率為50%的著速V50。——《彈藥學》第三版

4、BR-412B 能在 750 米擊穿 M47 首上?搞笑。圖中初速是3400fps,大家記得自行換算成 D-10T射擊BR-412B的895mps初速。
關于BR-412B 能否在 750 米擊穿 M47 首上,這個問題我只能說不知道。也許會也許不會。
但關于這個曲線大家需要注意:圖中初速是3400fps( fps是英尺每秒),已知1ft =0.3048m,那么3400英尺約等于1036米。但在蘇聯(lián)BS-3加農炮手冊中發(fā)射BR-412B的炮口初速為900m/s,所以大家在推算蘇聯(lián)BR-412系穿甲彈的穿甲深度時,不建議使用該曲線推導。


同時在國外網站panzer-war中,關于D-10和BR-412的數(shù)據與手冊內容基本相同。

三、 發(fā)帖ID的個人推測
?
網站記錄表明,這個ID發(fā)帖的時間為2006年11月14日,也就是在當年塞爾維亞和黑山正式分家。那么在這么個時間上傳這樣一份資料是巧合還是有計劃呢?這就要提到一本書《Modernizacija i intervencija - jugoslovenske oklopne jedinice 1945-2006》之前翻譯的其實就是這套書的文字部分,但Tankogard英文版的相對塞語版有所刪節(jié),更多則是以圖片為主。而這兩本書的作者則是同一個人——Bojan Dimitrijevic。貝爾格萊德大學歷史博士,主要研究冷戰(zhàn)期間南斯拉夫歷史,同時他寫作最大的優(yōu)勢則是可以借閱各大檔案館的檔案,如貝爾格萊德的人民軍檔案館,前南地區(qū)各共和國的檔案館,也有能力采訪當事人。如果這個測試真的存在的話,那么他在寫作時查閱到該檔案并發(fā)布到論壇上存在一定的可能。當然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推測,也許是另有他人,所以這個看法也僅供參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