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師王培生先生論太極拳之靈魂
? ? ? ?“太極拳與其說是肢體的運動,不如說是心意的鍛煉”。
這是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老師在八十年代中,接受中國日報英文版記者采訪時說的一句話。王師言簡意賅,一語道破了作為內家拳種之一的太極拳鍛煉時的大要與精髓。
太極拳論云:“凡此皆是意”,十三勢歌講“勢勢存心揆用意”。也就是說意識問題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各式太極拳也無不強調心意為先,以及意識存在的重要性。太極拳體用之四要:意專、氣斂、神聚、勁整?!耙鈱!蹦怂囊?,太極拳的行功要領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具體講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

因此“以心行氣”絕不是故意努氣,而是心意一動“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也就是腦子一想,意為響導氣隨行。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此乃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后形動,是內動帶動外形,外形合于內動,由內及外,內外一致。這就是太極拳運動規(guī)律的一大特點。內,指的是意氣;外,指的是骨肉(形體),也就是身體姿勢的變化和四肢動作的屈伸。在封建社會,君王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臣子是聽命于君王的。
“先在心,后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就是以君王和臣子的主從關系打比喻,強調后者要聽命于前者,而且內里的意氣與外在身體各部既要有主從先后之別,又必須是協(xié)調一致、密不可分的。呈現出的結果,則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具體到練拳,就是要求頭腦中擯除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以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開始以后,隨著意動而考慮下一動的開始、發(fā)展和結束。
這樣,周期性的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這里充分說明太極拳的一切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動形隨,身心合一,如秋風之掃落葉。八十年代中,王培生老師曾“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氣君來骨肉臣”作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他說:“外形動作好比是年輕人,心意內氣好比是老年人,年輕人是照應老年人的,不能自顧自,想怎么動就怎么動,要時時刻刻聽命于老年人的支配和調遣,一點也不能摻雜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東,他就得往東;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點,他就得慢點;老年人要快點,他就得快點;動作的大小亦復如是。也正因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由靜而動,由內及外,全憑心意用功夫,一切動作純以心意為主、不妄用力為最重要之原則?!彼裕灿腥嗽溨C地把太極拳運動說成是“意識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