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皇明盛事述(上) 作者:王世貞 明朝

2023-08-01 00:24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不佞生晚,當(dāng)累洽之季,而又家世從纓紱后,竊有志慕說古公卿將相之盛。屈指西京以還,若功臣之族,鮮通籍者。計獨有外戚王、馬、梁、竇之屬,雖鼎貴,不足道。而丞相徹侯父子相繼,僅絳、條、韋、平兩三氏而已。東京尚行誼,薄華腴,玄??羔雁,施自黃耇,辟書征輪,遍于白屋。而關(guān)西之楊、汝南之袁,乃亦有四世為三公者。西晉之習(xí),流為江左,蔓而北魏,門蔭相籍,爵封遲及,一夫秉軸,則乘朱且垂百輪;九命弁冕,則戴貂詎止十輩。而李唐之史,猶有志宰相世系者。宋之郊恩;三事而下,推蔭必數(shù)十百指,援薦亦不可勝數(shù)。至于元,而真王、徹候、三師、三公以至三省之長,非鐵木之懿親,則亦怯薛之華胃。閥閱朱紫,雖苦蟬綿,而

毳膻腥,亡足稱述。我明之世,文武判隔,濁涇清渭。貴極冕弁者,不參政紀(jì);齒自縉紳者,靡開茅土。經(jīng)術(shù)弛于紈綺,崇顯局于賢科。以故視前代小遜焉。爰若和氣磅礴,淵源流衍,雖義取側(cè)微,材由自奮,而門積膏華,蹤若憑倚。至乃德祉互凝,君臣交契,或蚤附風(fēng)云,或恒依日月,祿位名壽,顯融令終,代不乏人,人不泛遘,要亦有可紀(jì)者。夫侈庶匯之繁生,則思坤輿之厚,偉修鱗之孳育,則羨海王之廣。以高帝之功德,超駕堯、舜;文皇之疆宇,遠逾漢、唐?;嗜始群?,圣壽復(fù)高,維城裸將,繩繩振振。其為盛事,豈前代可擬?故略敘一二,冠之篇首,庶使談?wù)咧驹啤?/p>


○太祖功德

高皇帝辟干轉(zhuǎn)坤,功只萬古。又有古創(chuàng)業(yè)之主所不敢望者四:享天下三十一年,一也;圣壽七十有一,二也;自江左并中原,三也;太子諸王二十四人,公主一十六人,皆受冊封,四也。於乎盛哉!

○成祖功德

成祖文皇帝自起事至下京師,凡大小百馀戰(zhàn),未嘗不身冒矢石。即位之后,四征北虜,三下南交,舟車之地,無間大小遠邇,悉奉琛幣,若榜葛刺、滿剌加、忽魯謨斯等處,新受朝命為王者殆三十國。東逾遼水,韃靼、女直、野人、兀良哈之地,立行都司、衛(wèi)所,設(shè)官統(tǒng)治幾三百處。直西部落數(shù)百種,皆重譯來附,其請置官府,蓋三之二。西南羌夷建宣慰、宣撫、安撫司及軍衛(wèi),郡縣增益數(shù)百。

自古討西南夷,未有生得其王者。獨是時下安南,得偽大虞上皇犛嫠(即胡一元)、偽虞國主黎蒼(即胡大互)、偽越上皇簡定、偽越王陳季獷、錫蘭山國王亞烈苦納兒、蘇門答刺前王弟蘇斡刺。

古西南夷國王未有來朝者,獨其時浡泥國王麻邪惹加那乃來朝闕下,卒于京,子遐旺受封闕下。滿剌加國王拜里迷蘇剌,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哈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古麻剌朗國王斡剌義亦敦奔俱來朝,受封爵。

自古封止中國山川,而獨其時封日本山曰壽安鎮(zhèn)國山,浡泥山曰長寧鎮(zhèn)國山,馀折枝國、滿剌加國山俱曰鎮(zhèn)國山,各立御碑。凡北討及回鑾所至,如靈顯、翠秀等山,神應(yīng)等十二泉,立馬等五峰,諸壑谷坡甸岡獻川圃碩戍之類,皆錫以嘉名,勒石垂永。

各國貢物,自金、銀、犀、象、香藥、珊瑚、玳瑁、鶴頂、龜筒諸器皿外,鳥則有孔雀、火雞、紅白鸚鵡、倒掛鴕鳥;獸則有麒麟、白鹿、白象、紅猴、黑熊、黑猿、白鹿、福祿馬、哈剌六足魚、白獺,而中國亦自兩進騶虞,人則有金衣銀衣人、黑小廝;香則各色龍腦、奇南蘇合油;布則兜羅、綿紅、撒哈剌八者藍覬木黑蕪蔓番沙紅絞節(jié)智杜花頭乍蓮花織人象之類。珍珠寶石奇怪之物,充刃天府。

○二子即天位

宣宗章皇帝二子:長為英宗?;实郏螢楣士刀ň盎实?。

○英宗再正位

英宗皇帝,一為太上皇帝,朔漠一年,居深宮七年,再改元為正統(tǒng)、天順,踐天子位總二十三年。故劉文安定之挽詩曰:“享國卅年高帝并,臨朝八閏太宗同。”

○再正東宮

憲宗以正統(tǒng)十四年為皇太子,以景泰三年封沂王,以天順元年更御名復(fù)為皇太子,凡兩赦。

○藩王登極

太祖高皇帝以吳王登極,成祖文皇帝以燕王靖難登極,景皇帝以郕王監(jiān)國登極,世宗肅皇帝以興世子登極,穆宗莊皇帝以裕王登極。

○慈闈重慶

正統(tǒng)太皇太后張氏、皇太后孫氏,弘治太皇太后周氏、皇太后王氏,正德太皇太后王氏、皇太后張氏。至嘉靖初,壽安皇太后邵氏、昭圣皇太后張氏、章圣皇太后蔣氏、莊肅皇后夏氏,蓋四宮并尊矣。

○藩國之盛

熙祖凡四子:仁祖最幼,長壽春王,次安成王,次蒙城王。仁祖四子:上最幼,長南昌王,次盱眙王,次臨淮王。

太祖二十四子:懿文太子及文皇帝外,為秦湣王樉,國西安;晉恭王,國太原;周定王橚,國太原;楚昭王楨,國武昌;齊王榑,國青州;潭王梓,國長沙;魯荒王檀,國兗州;蜀獻王椿,國成都;湘獻王柏,國荊州;代簡王桂,國大同;肅莊王國甘州,移蘭州,楧遼簡王植,國遼東,移荊州;慶靖王?,國韋州,移寧夏;寧獻王權(quán),國大寧,移南昌;岷莊王楩,國云南,移武岡;谷王橞,國宣府,移長沙;韓獻王松,國平?jīng)觯簧蚝喭跄#瑖喊?;安惠王楹,國平?jīng)?;唐定王桱,國南陽;郢靖王棟,國安陸;伊厲王?,國河南。

成祖四子:自仁宗外,為漢王高煦,初國云南,繼青州,不行,移樂安;趙簡王高燧,國彰德;皇少子高燨,逝未受封。

仁宗十子:自宣宗外,鄭靖王瞻埈,國鳳翔,移懷慶;越靖王瞻墉,國衢州;蘄獻王瞻垠;襄獻王瞻墡,國長沙,移襄陽;荊憲王瞻堈,國建昌,移蘄州;淮靖王瞻墺,國韶州,移饒州;滕懷王瞻塏,國云南;梁莊王瞻垍,國安陸;衛(wèi)恭王瞻埏,國懷慶。

宣宗二子:英、景。

英宗七子:自憲宗外,德莊王見潾,國濟南;許悼王見淳;秀懷王見澍,國汝寧;吉簡王見浚,國長沙;忻穆王見治;徽莊王見沛,國鈞州。

憲宗十四子:孝宗及未名長子外,悼恭太子祐極;興王諱,國安陸;岐惠王祐棆,國德安;益端王祐檳,國建昌;衡恭王祐楎,國青州;雍靖王祐枟,國衡州;壽王祐榰,國保寧,移德安;汝王祐梈,國衛(wèi)輝;涇簡王祐橓,國沂州;榮莊王祐樞,國常德;申懿王祐楷,國敘州。

孝宗二子:自武宗外,蔚悼王厚煒。睿宗即興王諱:長□岳懷王,未名薨,追贈。

世宗八子:自穆宗外,哀沖太子載填、莊敬太子載壡,景恭王載圳,國德安;潁殤王載??、戚懷王載

、薊哀王載墤、均思王載

穆宗四子:自今上外,憲懷太子翊??、靖悼王翊鈴;潞王翊镠,國衛(wèi)輝。

今天下存者,大國凡二十四,盛哉!無論唐以后不世胙土,即漢中葉所馀無幾,寧能媲美于我明也。

○宗室之盛

隆慶、萬歷之際,宗室蕃衍,可謂極矣。宗伯苛為革削,司寇嚴(yán)其條禁,以故時損時益,而其見在者馀得而志之。

高皇帝子:秦,陜西西安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壽王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七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五百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二位,庶人一百四十九名。晉,山西太原府,親王一位,在省,寧化、高平、慶成、平陽、西河等王共一十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八十五位,中尉二千二百位,郡縣主君一千五百十一位,庶人一百七十名。周,河南開封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寧等王四十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三百四十九位,中尉二千五百五十九位,郡縣主君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庶人一十五名。楚,湖廣武昌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安等王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九十八位,中尉六百四位,郡縣主君四百四十七位,庶人四名。魯,兗州府,親王一位,在府,鄒平等王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六十位,中尉一百七十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九位,庶人六名。蜀,成都府,親王一位,在省,內(nèi)江等王六位,灃州華陽王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十六位,中尉七十二位,郡縣主君五十六位,庶人無。代,大同府,親王一位,在府,廣靈等十王,蒲州山陰等二王,澤州宣寧四王,絳州靈丘王一位,忻州定安王一位,共一十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縣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肅,陜西甘州衛(wèi),親王一位,在衛(wèi),淳化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位,郡縣主君八位,庶人一名。遼,荊州府,親王奪,在府,長陽等王九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八位,中尉一百五十位,郡縣主君一百二十位,庶人十名。慶,寧夏衛(wèi),親王一位,在衛(wèi),真寧等王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十一位,中尉五十六位,郡縣主君五十七位,庶人六名。寧,江西南昌府,親王奪,在省,樂安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百七十六位,中尉二百六十五位,郡縣主君三百二十四位,庶人四十四名。岷,湖廣武岡州,親王一位,在州,安昌等王一十位,寶慶江川王一位,南渭王一位,共一十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九十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七十三位,庶人無。韓,陜西鞏昌府,親王一位,在府,襄陵等王一十七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百三位,中尉五百八十六位,郡縣主君六百四十三位,庶人二十九名。沈,山西潞安府,親王一位,在府,陵川等王一十六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百四十二位,中尉二百二十位,郡縣主君二百七十六位,庶人十三名。唐,河南南陽府,親王一位,在府,新野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十二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三十五位,庶人無。伊,河南河南府,親王奪,在府,方城等王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二十八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二十二位,庶人二名。

文皇帝子:趙,河南彰德府,親王一位,在府,臨漳等王八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一百八十六位,中尉一百十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八十三位,庶人三名。

昭皇帝子:鄭,河南懷慶府,親王一位,在府,東垣等王四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五位,郡縣主君三位,庶人三名。襄,湖廣襄陽,親王一位,在府,棗陽等王四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十二位,中尉十位,郡縣主君十位,庶人無。荊,湖文蘄州,親王一位,在州,樊山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八位,中尉四位,郡縣主君二十八位,庶人一名。淮,江西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永豐等王一十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四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三十一位,庶人無。

睿皇帝子:德,山東濟南府,親王一位,在省,臨朐等王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五位,庶人無。崇,河南汝寧府,親王一位,在府,懷安等王三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七位,庶人無。吉,湖廣長沙府,親王一位,在府,長沙等王二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四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四位,庶人無?;眨幽镶x州,親王奪,在州,太和等王一十五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三十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二十七位,庶人無。

純皇帝子:益,江西建昌府,親王一位,在府,金戙等王十二位,鎮(zhèn)、奉國將軍九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十一位,庶人無。衡,山東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玉田等王共十位,鎮(zhèn)、輔國將軍十二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四位,庶人無。榮,湖廣常德府,親王一位,在府,惠安等王四位,鎮(zhèn)、輔國將軍九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五位,庶人無。靖江郡王一位,廣西桂林府,在府,輔、奉國將軍十五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七百十二位,郡縣主君七十四位,庶人一十四名。

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鎮(zhèn)、輔、奉國將軍七千一百位,鎮(zhèn)、輔、奉國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與齊府之庶高墻之庶皆不與焉。更二十年,而其麗當(dāng)不億矣,固千古所未有也。於乎盛哉!

○慶成王百子

慶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長,自封長子外,馀九十九人并封鎮(zhèn)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而人皆隆準(zhǔn),極異事也。

○皇太后父

英宗初,尊皇后孫為皇太后,父會昌伯忠存。今上初尊皇后陳為仁圣皇太后,父固安伯景行存,皇貴妃李為慈圣皇太后,父武清伯偉宇。近古所未有。

○公侯子尚主

高帝時,駙馬尚公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后,漸選之民間,而甚至駙馬之父若職官則進級而俾令致仕,此大不可曉也。今案:洪武皇長女臨安公主駙馬李祺,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長子;第二女寧國大長公主駙馬梅殷,汝南侯思祖子;第五女汝寧公主駙馬陸賢,吉安侯仲亨子;第八女福清公主駙馬張麟,鳳翔侯龍子;第九女壽春公主駙馬傅忠,潁國公友德子;第十一女南康公主駙馬郭鎮(zhèn),武定侯英子。懿文太子女江都公主駙馬耿璇,長興侯炳文子。太宗長女永安大長公主駙馬袁容,右都督袁洪子;第三女安成大長公主駙馬宋琥,第四女咸寧公主駙馬宋瑛,俱西寧侯晟子;第五女常寧公主駙馬沐昕,西平侯英子。英宗第二女嘉善長公主駙馬王增,靖遠伯驥孫;第四女崇德長公主駙馬楊偉,興濟伯善孫。

○勛臣國戚

今諸王國親,例不得為在京文武職官,而不知高皇帝假干城之寄,重維城之固,其意殊不爾也。案:魏國公徐達三女,一為文皇后,一為代王妃,一為安王妃。鄂國公常遇春女為懿文皇太子妃。衛(wèi)國公鄧愈二女,一為秦湣王次妃,一為齊王繼妃。永平侯謝成女為晉恭王妃。宋國公馮勝女為周定王妃。定遠侯王弼女為楚昭王妃。安陸侯吳復(fù)二孫女,一為齊王妃,一為唐定王妃。信國公湯和女為魯荒王妃。涼國公藍玉女為蜀獻王妃。靖海侯吳高女為湘獻王妃。武定侯郭英二女,一為遼簡王妃,一為郢靖王妃。右都督袁洪女為岷莊王妃。右都督馮誠女為韓獻王妃。內(nèi)郭英二女,一為王妃,子為駙馬,而妹又為高廟惠妃。袁洪一女為王妃,而子亦為駙馬。

右二則,皆勛臣兼戚里,為一時之盛,而制亦與后稍異。

○南直隸盛事

吾南直隸文獻之盛,惟江、浙二省差足雁行,至于帝胃國封,則固不可同年而語矣。今案:太祖、太宗、仁、宣、英、景、憲、孝、武、世、穆及今上,凡十葉十二帝,興、睿二贈帝,建文一出帝,秦、晉、周、楚、齊、潭、魯、蜀、湘、代、肅、遼、慶、寧、岷、谷、韓、沈、安、唐、郢、伊、虞、吳、衡、徐、漢、趙、鄭、越、蘄、襄、荊、淮、滕、梁、衛(wèi)、德、許、秀、崇、吉、忻、徽、岐、益、衡、雍、壽、汝、涇、榮、申、景、潞親王五十五國。后先秦十二王,晉八王、周九王、楚九王、齊一王、潭一王、魯六王、蜀十一王、湘一王、代八王、肅七王、遼八王、慶八王、寧四王、岷七王、谷一王、韓十一王、沈六王、安一王、唐八王、郢一王、伊七王、虞一王、吳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漢一王、趙七王、鄭五王、越一王、蘄一王、襄七王、荊八王、淮六王、滕一王、梁一王、衛(wèi)一王、德四王、許一王、秀一王、崇五王、吉五王、忻一王、徽四王、岐一王、益四王、衡四王、雍一王、壽一王、汝一王、涇一王、榮二王、申一王、景一王、今潞王,凡三百二十一王??ね酰貏t永興、保安、興平、永壽、安定、郃陽、渭南、臨潼。晉則高平、慶成、寧化、平陽、聞喜、和順、永和、廣昌、交城、陽曲、西河、方山、臨泉、云丘、寧河、徐溝、太谷、河中、襄陰、安溪、靖安、旌德、滎澤、新化。周則汝南、順陽、新安、祥符、永寧、汝陽、鎮(zhèn)平、宜陽、封丘、羅山、內(nèi)鄉(xiāng)、胙城、固始、原武、鄢陵、河陰、項城、潁川、泌陽、義陽、臨汝、沈丘、魯陽、臨湍、堵陽、河清、新會、義寧、平樂、崇善、海陽、安定、曲江、博平、汾西、魯山、信陵、邵陵、萊陽、東會、富陽、會稽、浦江、麗水、應(yīng)城、益陽、奉新、南陵、京山、華亭、寶坻、湯谿、瑞金、商城、臨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寧、儀封、安昌、遂寧。楚則巴陵、永安、壽昌、崇陽、武陵、黔陽、通山、通城、景陵、岳陽、江夏、東安、大冶、縉云、???、武岡。齊則樂安、長山、平原。魯則安丘、鉅野、鄒平、樂陵、東阿、東甌、郯城、館陶、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歸善、新蔡、東原。蜀則華陽、崇寧、保寧、崇慶、永川、羅江、黔江、內(nèi)江、通江、德陽、石泉、汶川、慶符、江安、南川。代則廣陵、潞城、山陰、襄垣、靈丘、宣寧、懷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寧津、棗強、饒陽、樂昌、吉陽、溧陽、進賢、河內(nèi)、富川、寶豐、碭山、新寧、永慶。肅則淳化、鉛山、汾川、金壇、會寧、延長、開化、會昌、延安。遼則長陽、遠安、巴東、潛山、宜都、松滋、益陽、湘陰、衡陽、應(yīng)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蘄水、肅寧、長垣、光澤、廣元、靖寧、真寧、安化、岐山、安塞、弘農(nóng)、豐林、鞏昌、壽陽、延川、華陰。寧則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瑞昌、樂安、石城、弋陽、鍾陵、建安。岷則江川、廣通、南渭、安昌、充城、黎山、沙陽、唐年、南安、南豐、建德、遂安、長壽、綏寧、南漳、祁陽、廣濟、青林。谷則醴陵、韓則襄陵、樂平、臨汾、裒城、通渭、平利、漢陰、高平、西德、隴西、寧遠、長泰、永福、建寧、長洲、昆山、長樂、高淳、休寧、慶陽、崇明、長吉。沈則陵川、平遙、黎城、清源、稷山、福山、靈川、沁水、沁源、德平、遼山、內(nèi)丘、廣宗、唐山、永年、宜山、宿遷、吳江、定陶、云和、鎮(zhèn)康、安慶、保定、德化。唐則新野、三城、新城、舞陽、文城、承休、蕩陰、淅陽、郾城、衛(wèi)輝。伊則光陽、方城、西鄂、萬安。漢則濟陽、臨淄、昌樂、淄川、齊東、任城、海豐、新泰。趙則臨漳、湯陰、襄邑、洛川、南洛、平鄉(xiāng)、汝源、廣寧、昆陽、廣安、江寧、光山、秀水、成皋。鄭則新平、涇陽、朝邑、盟津、河陽、信陽、宜章、繁昌、廬江、丹陽、真丘、東垣、德慶、崇德。襄則寧鄉(xiāng)、棗陽、鎮(zhèn)寧、鄖城、永城。荊則都昌、樊山、富順、永新、德安、都梁。淮則鄱陽、永豐、南康、德興、順昌、崇安、高安、上饒、吉安、廣信、嘉興、紹興、建昌、金華、華容、德則泰安、濟寧、臨朐、高唐、臨清、寧海、棠邑、利津。崇則瑞安、慶元、懷安、歸德;吉則長沙、谷城?;談t太和、遂昌、景寧、建德、陽城、嘉定、新昌、慶云、隆平、伍城、太康、陽夏、德平、滎陽、懷慶、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安陽、萬善。益則崇仁、金溪、玉山、安東、舒城、阜平、銅陵、黎丘、浦陽、浮河、華山、筠溪、羅川、安仁。衡則玉田、新樂、高唐、齊東、邵陵、漢陽、武定、平度、寧陽、昌樂、壽張、商河。榮則福寧、惠安、永春、富城、貴溪。又廣西靖江王同藩國。案:自此以至將軍、中尉將三萬人,皆中都之圣胤也。

追封王十七:高王某公、楊王陳公、徐王馬公、滁陽王郭子興、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東平王朱能、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定遠王沐晟、平陰王朱勇、寧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其以三代封者不載。

公國十九:韓國李善長、魏國徐達、鄂國常遇春、鄭國常茂、開國常升、楚國廖永安、曹國李文忠、宋國馮勝、衛(wèi)國鄧愈、申國鄧鎮(zhèn)、信國湯和、潁國傅友德、涼國藍玉、梁國胡顯、淇國丘福、成國朱能、黔國沐晟、定國徐景昌、翊國郭勛。

侯國六十五:恩親李貞、延安唐勝宗、吉安陸仲亨、江夏周德興、淮安華云龍、濟寧顧時、長興耿炳文、臨江陳德、鞏昌郭子興、六安王志、滎陽鄭遇春、平?jīng)鲑M聚、江陰吳良、靖海吳禎、南雄趙庸、德慶廖永忠、南安俞通源、越雋俞通淵、廣德華高、營陽楊璟、永嘉朱亮祖、宜春黃彬、宣寧曹良臣、永城薛顯、東勝汪興祖、西平沐英、安陸吳復(fù)、宣德金朝興、安慶仇成、鳳翔張龍、定遠王弼、靖寧葉升、永平謝成、西涼濮典、武定郭英、普定陳桓、東川胡海、鶴慶張翼、航海張赫、泰寧陳圭、武安鄭亨、鎮(zhèn)遠顧成、永康徐忠、隆平張信、安平李遠、成安郭亮、豐城李彬、西寧宋晟、永春王寧、廣平袁容、富陽李讓、寧陽陳懋、安遠柳升、定西蔣貴、廣寧劉安、昌平楊洪、武平陳友、南和方瑛、平江陳豫、武靖趙輔、襄城李瑾、瑞安王源、咸寧仇鉞、安平方銳。

伯國二十六:忠勤汪廣洋、襄城李浚、新寧譚忠、應(yīng)城孫巖、忻城趙彝、云陽陳旭、廣恩劉才、平江陳瑄、安鄉(xiāng)張興、廣寧劉榮、崇信費獻、修武沈清、永寧譚廣、平鄉(xiāng)陳懷、定襄郭登、懷柔施聚、豐潤曹義、武功徐有貞、宣城衛(wèi)穎、彰武楊信、武強楊能、武靖趙輔、安平吳安、崇善王清、安仁王浚、慶陽夏儒。

大約侯國十之九,伯國十之八,公國則惟一英公非同鄉(xiāng)耳。其它贈公贈侯如越之胡大海、郢之馮國用、虢之俞通海、泗之耿再成、梁之趙德勝、涇之陳亨、榮之姚廣孝、蔡之張德勝、東丘之花云、崇山之李新、霍山之王簡文、臨沂之王真、崇安之譚淵。伯如景成之馬榮、建平之高福、萊陽之周長、滎陽之潘毅、威遠之方政、沐陽之金濂,不可數(shù)計也。

三公十九人:太師李善長、徐光祚、郭勛、朱希忠,太傅徐達、徐光祚、沐晟、柳溥、譚祐、陳銳、仇鸞、徐文璧,太保陳懋、朱勇、蔣琬、李瑾、衛(wèi)??、陳圭、徐文璧。

三孤十七人:少師,文臣徐溥、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武臣張信。少傅,除二徐、楊、李、申已見外,胡濙、王鏊、許國,武臣楊炳。少保,除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已見外,許國、高谷、顧鼎臣、胡宗憲,武臣陳鏸、方承裕、顧寰、徐文璧、湯佑賢。

東宮三師四十九人:太子太師,文臣自三孤已見外,武臣自三公已見外,馮勝、傅友德、李景隆、丘福。太子太傅,文臣自三孤已見外,白昂、毛澄;武臣藍玉、徐輝祖、朱能、柳升、沐琮、徐俌、沐昆、顧仕隆、李旻、沐紹勛、楊炳、徐文璧。太子太保,文臣自三孤已見外,金濂、俞士悅、陳鎰、陸完、汪??、秦金、顧可學(xué)、嚴(yán)訥、王錫爵;武臣自三公已見外,常升、孫恪、張??、李勇、顧溥、朱麒、譚綸、柳珣、王瑾、陳王謨、徐鵬舉、沐朝輔、沐昌祚、湯佑賢、李言恭。

內(nèi)閣十五人:高谷、張益、苗衷、徐有貞、徐溥、王鏊、楊一清、靳貴、顧鼎臣、徐階、李春芳、嚴(yán)訥、申時行、許國、王錫爵。

萬歷甲申、乙酉間,申、許、王同時在閣,而申為狀元,王為會元,許為解元,申、王同會試,許與申又同鄉(xiāng)試,尤盛而奇。

太宰十一人:余熂、呂本、詹同、詹徽、倪岳、楊一清、陸完、汪??、周用、胡松、嚴(yán)訥。

狀元十六人:許觀、邢寬、施盤、吳寬、錢福、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唐皋、沈坤、李春芳、丁士美、申時行、孫繼皋、沈懋學(xué)、唐文獻、焦竑。

左丞相二人:李善長、胡惟庸。右丞相二人:徐達、汪廣洋。平章軍國重事一人:常遇春。它平章及行省平章多不可紀(jì)。

御史大夫三人:湯和、鄧愈、安然。

○父子封王

隴西恭獻王李貞,子岐陽武靖王文忠;黔寧昭靖王沐英,子定遠忠敬王晟;東平武烈王朱能,子平陰武湣王勇。凡三家。

○三代封王

河間忠武王張玉,子定興忠烈王輔,孫寧陽恭靖王懋。凡三代王。東平朱武烈王能,子平陰武湣王勇,又再世而定襄恭靖王希忠繼之,亦可稱三代也。

○封三代王

洪武中中山、開平、岐陽、黔寧,永樂中河間、東平,薨后俱封王,其曾祖、祖、父三代俱追封王爵,他功臣不得同。

○一門兩公

中山王首佐太祖定天下,功業(yè)、爵位、朝班、廟享皆第一,封魏國公,歲祿獨五千石,世世承襲。嗣公輝祖既殉節(jié)以終,次子增壽復(fù)以龍潛翊戴贈爵上公,啟國于定。一門兩公,往往對握二都兵政,諸勛貴無敢埒者。

又三女:一為文皇后,一為代簡王妃,一為安惠王妃。

○父子三公

太師英公張輔,子懋復(fù)為太師,俱加階特進,俱勛左柱國,俱再知經(jīng)筵事,俱再監(jiān)修國史,足稱東第之冠。其次則朱保公永為太師,子暉為太保。孫會昌侯繼宗為太傅,孫銘為太保。僅三家。

○父子贈爵

令典:開茅土者,公贈王,侯贈公,伯贈侯;其嗣爵者,非有奇功異能,不得加贈。今聊記之。除前封王外,元帥、贈河間公俞廷玉,長子平章政事、贈虢國公通海。魏國公、贈中山王徐達,次子左都督、贈定國公增壽。都督同知、贈蘄國公康茂才,子蘄春侯、贈蘄國公鐸。都指揮、初贈榮國公、加贈河間王張玉,子英國公、贈定興王輔,次子文安伯、贈文安忠僖侯??,太平侯、贈裕國武襄公??。平江伯、贈平江侯陳瑄,子平江侯、贈黟國公豫。右都督、贈涇國公陳亨,子寧陽侯、贈浚國公懋。武進伯、贈武進侯朱榮,子嗣伯、贈武進侯冕。豐城侯、贈茂國公李彬,子嗣侯、贈豐國公賢。廣寧伯、贈廣寧侯劉榮,子廣寧侯、贈嶧國公安。恭順侯、贈邠國公吳克忠,子嗣侯、贈涼國公瑾。會昌伯、累贈安國公孫忠,子嗣侯、贈郯國公繼宗。撫寧伯、,曾撫寧侯朱謙,子保國公、贈宜平王永。慶云伯、累贈寧國公周能,子慶云侯、贈宣國公壽。

○三世知經(jīng)筵再監(jiān)修國史

英公輔知宣、英二朝經(jīng)筵,監(jiān)修仁、宣二朝《實錄》,子公懋知孝、武二朝經(jīng)筵,監(jiān)修憲、孝二朝《實錄》,至曾孫公溶,知今上朝經(jīng)筵,監(jiān)修世、穆二朝《實錄》。亦本朝所無。

○父子兄弟封三國

鄂國常公遇春,子茂封鄭國公,以罪廢,復(fù)封弟升為開國公,然皆遇春功也。父子兄弟封三國,足稱盛事。又衛(wèi)國鄧愈,子申國公鎮(zhèn),其國名亦有二。

○三代尚書

尚書宰執(zhí)大臣,漢則楊震四公,唐則張嘉貞三相耳。國朝尤不易得,唯南京兵部尚書林公瀚,瀚子南京禮部尚書庭機,庭機子南京禮部尚書燫,僅一家。

○父子尚書

父子俱仕至尚書者: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詹公同,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徽。案:詹同見任時,尚書尚止三品,今以其名職皆尚書,故記之。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何公文淵,刑部尚書喬新。少保、吏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兼東閣大學(xué)士王公文,南京禮部尚書宗彝。刑部尚書耿公九疇,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裕。南京刑部尚書周公瑄,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經(jīng)。南京禮部尚書倪公謙,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岳。刑部尚書施公禮,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掌鴻臚寺事純。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白公圭,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xué)士鉞。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公恕,南京戶部尚書承裕。南京工部尚書侯公瓚,戶部尚書觀。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許公進,南京戶部尚書誥,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讃,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論。南京兵部尚書林公瀚,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庭?,南京禮部尚書庭機。南京吏部尚書王公華,新建伯、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守仁。南京刑部尚書吳公洪,刑部尚書山。戶部尚書李公瓚,太子賓客、戶部尚書、翰林院學(xué)士廷相。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劉公璟,刑部尚書讱。南京工部尚書何公詔,刑部尚書鰲。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楊公博,戶部尚書俊民。南京禮部尚書孫公升,南京吏部尚書鑨。先父都察院右都御史王諱,南京刑部尚書世貞。凡二十二家,四十七人。內(nèi)詹、許俱太宰,倪氏俱學(xué)士,林氏俱司成。又朱復(fù)為燕府左相,位尚書上,而子浚為刑部尚書。楊公博為少師,而次子俊卿至都督同知,雖文武異途,然俱腰玉,皆可紀(jì)也。

○父子至三品九卿

若三品九卿,則翰林院學(xué)士朱公升,子禮部右侍郎大同。兵部右侍郎鍾公勖,戶部右侍郎永。吏部尚書趙公好德,工部左侍郎毅。戶部尚書王公鈍,戶部右侍郎瀹。工部左侍郎陳公壽,戶部右侍郎常。禮部左侍郎儀公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銘。工部尚書黎公澄,右侍郎叔林。禮部左侍郎蔣公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琳。工部尚書畢公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昭。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萬公安,南京禮部左侍郎翼。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程公信,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贈尚書敏政。戶部右侍郎李公暹,南京戶部左侍郎益。吏部右侍郎楊公守陳,刑部右侍郎茂元。南京吏部尚書王公亻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沂。太子太傅、刑部尚書白公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介,兵部左侍郎昆。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謝公遷,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丕。南京禮部尚書江公瀾,工部右侍郎曉。兵部右侍邊公鏞,都察院左都御史憲,右副都御史德。禮部尚書劉公春,右副都御史彭年。南京工部尚書董公越,大理寺卿天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公珣,右副都御史崇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公??,禮部尚書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劉公洪,右副都御史臬。刑部尚書楊公志學(xué),兵部左侍郎守謙。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公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汝孝。兵部左侍郎陶公諧,右副都御史大順,吏部右侍郎大臨。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嚴(yán)嵩,工部右侍郎世蕃。刑部左侍郎劉公玉,南京工部右侍郎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吳公瀚,通政司通政使三樂。兵部尚書王公邦瑞,南京刑部右侍郎正國。大理寺卿汪公文盛,南京吏部尚書宗伊。署兵部尚書李公燧、僉都御史材亦可附見。

○三代三品九卿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忠烈公燧,南京禮部尚書文恪公升,南京禮部右侍郎鋌,吏部左侍郎鑨。先大父用檢公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先父民應(yīng)公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而貞不肖,亦忝南京刑部尚書。次則少師、大學(xué)士徐文貞階,子太常卿球,孫太常卿元春。

○三代司馬中丞

先大父以正德甲戌擢右副都御史;先父以嘉靖庚戌擢右僉都,甲寅轉(zhuǎn)右副都,至右都、兵左侍;貞不肖,亦以萬歷甲戌忝轉(zhuǎn)右副都,與先大父前后相去六十年,俱轉(zhuǎn)侍郎,皆兵部。

○三代大司成

林文安瀚,子庭機,孫燫,俱為國子祭酒。三代國師惟王儉有之,近世罕見。

○三代翰林

林文安瀚為編修,庭機為檢討,燫亦為檢討至學(xué)士。三代翰林,亦國朝所無。

○四代尊官

刑部尚書劉公廣衡,子湖廣左布政使喬,喬子刑部左侍郎玉,玉子南京工部右侍郎懿。二品三品合四代,亦近世所無。

○父子文選郎中

黃公孔昭,子俌,成化、弘治中俱為文選郎中,皆久任。

○父子翰林

父子同在翰林者:唐應(yīng)奉肅,侍講之淳。胡閣學(xué)廣,檢討穜。金閣學(xué)幼孜,檢討達。王學(xué)士直,檢討?。曹學(xué)士鼐,修撰恩。倪學(xué)士謙,學(xué)士岳。楊中允鼎,學(xué)士時暢。商殿學(xué)輅,侍講良臣。鄒少詹濟,禮部右侍郎兼左庶子干。焦殿學(xué)芳,侍讀黃中。劉閣學(xué)宇,編修仁。謝殿學(xué)遷,學(xué)士丕。江學(xué)士瀾,修撰暉。楊殿學(xué)廷和,修撰慎。倫諭德文敘,諭德以訓(xùn)。孫中允升,諭德鋌。晁洗馬栗,庶吉士東吳,陳殿學(xué)以勤,學(xué)士于陛。張殿學(xué)居正,編修嗣修,修撰懋修。內(nèi)胡氏、金氏、曹氏,皆以蔭敘得之,而倪公父子光學(xué),尤為盛事。

○父子提學(xué)

父子提學(xué)凡八家:北直隸御史顧潛,河南副使夢圭。湖廣僉事蔡朝,云南副使云程。貴州僉事劉彭年,湖廣副使起宗。山東副使楊博,河南副使俊民。廣西僉事袁袞,山東副使尊尼。廣東僉事潘恩,陜西副使允哲。湖廣副使喬世寧,浙江僉事因阜。江西副使金賁亨,福建副使立敬。

○父子同科

會稽陶大順,前名大壯,舉癸卯順天第九人,回籍復(fù)舉戊午浙江第四人,又與子允淳嘉靖乙丑同榜。御史蕭廩榜其門曰:“畿省兩舉經(jīng)魁,父子同科進士?!毕染觋懼魇玛?,與子尚書光祖同順天丁酉。

○子先父登進士

子先父登進士者:成化戊戌,楊少師廷和,又三年辛丑,父僉憲春。嘉靖丙辰,包憲副檉芳、曾尚書省吾,又三年己未,包之父郎中汴,又三年壬戌,曾之父參議璠。萬歷庚辰,董禮部嗣成,又三年癸未,父給事道醇。

○五世甲科

仁和江比,子瀾,孫曉,曾孫圻,亦孫鐸。巴縣劉規(guī),子春,孫彭年,曾孫起宗,玄孫世賞。凡五世甲科。

○父子贈官一品

父子生前無俱一品者,贈則有之。太子太保儀智,太師銘。太子太保鄒濟,少保干。太子太保許進,太子太保誥,少保讃。太子太保林瀚,少保廷?。太子太保節(jié)瓚,太子太保廷相。實以尚書贈者三家耳。若儀、鄒二公以三四品得之,則東宮恩也。

○勛臣累世不絕謚

東平朱武烈王能,子平陰武湣王勇,勇子太師莊簡公儀,儀子太傅恭僖公輔,輔子太傅榮康公鳳,鳳從子定襄恭靖王希忠,太傅忠僖公希孝。

○文臣父子賜謚

父子俱得謚者凡十五家:朱忠定復(fù),榮愿浚。儀文簡智,忠襄銘。鄒文敏濟,康靖干。王毅湣文,安簡宗彝。周莊懿瑄,文端經(jīng)。耿清惠九疇,文恪裕。白恭敏圭,文裕鋮。倪文僖謙,文毅岳。王端毅恕,康僖承裕。許襄毅進,莊敏誥,文簡讃,恭襄論。林文安瀚,康懿庭?。孫忠烈燧,文恪升。陶莊敏諧,文僖大臨。楊康惠志學(xué),恪湣守謙。又宋忠肅崇祿仕元,而子文恪訥。案:倪父子同謚“文”,尤為卓絕。

○武臣父子同謚忠

河間忠武王張玉,子定興忠烈王輔。文安忠僖侯??,威遠忠毅伯方政,子南和忠襄侯瑛。

○祖孫尚書

祖孫至尚書者:工部尚書薛公祥,南京兵部尚書遠。工部尚書王公永壽,少師、吏部尚書瓊。兵部尚書孫公原貞,南京吏部尚書需。太子賓客、戶部尚書劉公中數(shù),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機。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劉莊襄公天和,蔭孫守有至太子太傅、左都督掌錦衣衛(wèi)事。雖文武異途,而皆至文銜一品,亦可附見。

○祖孫三品九卿

刑部尚書劉公廣衡,刑部左侍郎玉。兵部右侍郎喬公毅,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宇。工部右侍郎、贈禮部尚書黃公孔昭,禮部尚書綰。禮部左侍郎李公嘉,兵部右侍郎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公鳳,南京工部尚書亨。兵部左侍郎、贈尚書陶莊敏公諧,吏部右侍郎、贈尚書文僖公大臨。

○兄弟封爵

贈郢國公馮國用,宋國公勝。楚國公廖永安,德慶侯永忠。贈虢國公俞通海,南安侯通源,越雋侯通淵。江陰侯贈江國公吳良,靖海侯贈海國公禎。鞏昌侯贈陜國公郭子興,武定侯贈營國公英。歸仁伯陳友富,懷恩伯友直。沐春西平侯,弟晟襲,進封黔國公,弟昂左都督贈定邊伯,弟昕駙馬都尉。英國公贈定興王張輔,文安伯贈文安侯??,太平侯贈裕國公??。嗣魏國公徐欽,衍定國公景昌。恭順侯吳克忠,廣義伯管者,贈遵化伯克勤。昌平侯贈潁國公楊洪,武強伯贈武強侯能。已上各自積戰(zhàn)功開茅土,而輔、??、??三人為尤盛,沐氏亦幾焉。彭城伯張昶,惠安伯升。慶云侯周壽,長寧伯彧。瑞安侯王源,崇善伯清,安仁伯浚。昌國公張鶴齡,建昌侯延齡,系戚畹。若泰安伯張富,安定伯容。高平伯谷大寬,永清伯大亮。皆閹人推恩者也,附記于后。

○兄弟尚主

永樂中,西寧侯宋晟子琥、瑛,一時尚公主拜駙馬都尉,相繼嗣父爵鎮(zhèn)守甘肅。

○兄弟尚書

南京工部尚書蔣公升,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冕。太子太保、戶部尚書石公玠,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缶。南京戶部尚書許公誥,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讃,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論。太子太保、工部尚書林公庭?,南京禮部尚書庭機。案:許氏既三人,而少傅宮保復(fù)腰玉,尤人間所希。

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彭公時,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xué)士華。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費公宏,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xué)士采。工部尚書掌大理寺楊公守隨,南京吏部尚書守址。南京禮部尚書李公機,南京兵部尚書遂。

○兄弟三品九卿

少保彭公時,尚書華,工部右侍郎禮。大理寺卿章公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律。吏部右侍郎楊公守陳,南京吏部尚書守址,工部尚書守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公季麟,右都御史季鳳。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楊公廷和,兵部左侍郎廷儀。禮部尚書汪公俊,吏部左侍郎偉。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席公書,吏部左侍郎春。吏部尚書羅公欽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欽忠。工部右侍郎陳公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瑛。吏部右侍郎歐陽公鐸,禮部尚書德,南京工部侍郎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公渠及臬。南京戶部尚書張公珩,戶部右侍郎比。工部左侍郎郭公鋆,南京工部右侍郎鎜。少師、大學(xué)士徐公階,南京刑部右侍郎陟。都察院副都御史萬公潮,禮部侍郎浩。通政使汪公宗元,南京吏部尚書宗伊。兵部尚書陳公瑞,右侍郎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陶公大壯,吏部右侍郎大臨。若南京兵部尚書劉龍,弟左僉都御史夔。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高捷,弟少師、中極殿大學(xué)士拱。禮部尚書陸樹聲,弟右僉都樹德。右副都御史張襘,弟右僉都御史。南京工部尚書翟公瑄,弟太常卿瑛。近時南京吏部尚書孫公鑨,南京禮部右侍郎鋌。通政使徐公元氣,兵部侍郎元泰。亦可附見。

○兄弟翰林

兄弟三人入翰林者凡二家:王編修璉、贊善遂、侍講琎,在洪武、永樂間。汪尚書俊以學(xué)士,侍郎偉以侍讀,太常卿佃以侍講,在弘治、正德、嘉靖間。

若二人入翰林,沈?qū)W士度,庶子粲。周庶子述,編修孟簡。彭學(xué)士時,學(xué)士華。楊學(xué)士守陳,學(xué)士守址。費學(xué)士宏,學(xué)士采。許編修讃,檢討誥。孫中允紹先,檢討紹祖。劉學(xué)士龍,檢討夔。秦中允鳴夏,學(xué)士鳴雷。何學(xué)士洛文,檢討洛書。張編修嗣修,修撰懋修。內(nèi)沈氏以善書薦,然在翰林供奉俱三十年,實為史職。周雖從昆季,然同年及第,上御批云:“兄弟齊名,古今罕比?!倍M氏宏,侄懋及第為宮贊,子懋中為庶吉士;張氏居正居首揆,而嗣修兄弟復(fù)以及第,凡三人,亦一時盛事。

○兄弟賜謚

文臣:彭文憲公時,文思公華。楊文懿公守陳,康簡公守隨。周僖敏公季麟,康惠公季鳳。費文憲公宏,文通公采。凡五家,而周為同產(chǎn)。武臣則江國吳襄烈公良,海國襄毅公禎。陜國郭宣武公子興,營國威襄公英。邠國吳壯勇公克忠,遵化僖湣伯克勤。太傅慶云周恭和侯壽,太保長寧榮僖伯彧。定襄朱恭靖王希忠,太傅忠僖公希孝。若兄弟三人賜謚者,文臣:許莊敏公誥,文簡公讃,恭襄公論。武臣:西平沐惠襄侯春,黔國公、定遠忠敬王晟,定邊武襄伯昂。定興張忠烈王輔,裕國勇襄公??,文安忠僖侯??。而皆同產(chǎn),尤為奇絕。

○庚辰首甲兄弟

萬歷庚辰,第一甲第一人江陵張懋修,兄敬修。第二人漢陽蕭良有,弟良譽。第三人華州王庭撰,弟庭諭。皆同科進士,又同胞也,古今所稀。

○叔侄尚書

從父猶子相繼至尚書者:屠宮傅滽,宮保僑。章宗伯懋,司空拯。張大司馬時徹,大司馬邦奇。閔少保圭,宗伯如霖。閔禮書楷,刑書煦。

○叔侄封爵

洪武初,歸仁伯陳友富,懷恩伯陳友直,侄歸德侯理以降附封。又景泰、天順間,石亨以忠國公總禁兵,而侄彪以定遠侯為征西前將軍鎮(zhèn)大同。楊洪總禁兵,封昌平侯,及弟武強伯能、從子信封彰武伯,為西北大將。

○父子同時大位

國朝分宜在相位,而子為侍郎,然是蔭官耳。若萬文康安以少師居首揆,而子翼為兵部右侍郎。李文敏廷相為南吏侍,父瓚為右副都。林公庭機為南大宗伯,子燫為北少宗伯。武臣則李貞為恩親侯,而子文忠封曹國公;昌平侯楊洪與子左都督俊,同總京營兵馬,差可記也。

○父任內(nèi)閣長吏部子孫登第

父見任內(nèi)閣,而子及第者:弘治乙丑謝文正子丕,正德辛未楊文忠子慎,萬歷丁丑張文忠子嗣修、庚辰懋修。成進士者,正德戊辰焦少師子黃中,嘉靖癸未楊文忠子慎,丙戍費文憲子懋賢,甲辰翟文懿子汝儉、汝孝,隆慶戊辰陳少傅子于陛,萬歷丁丑呂文簡子興周,庚辰張少師子嗣修,張少傅子嘉征,癸未少傅次子甲征,申少保子用懋。孫成進士者,成化丁未萬文康孫弘璧。見任吏部尚書而子成進士者,嘉靖己未吳太保子紹。武進士第一者,隆慶戊辰楊襄毅子俊卿??芍^一時之盛,然成化以前皆無之。

○婦翁與婿同在大位

國朝婦翁與婿同時大位者,洪武初宋國公馮勝以大將軍北討,而婿鄭國公常茂參其軍事。正德中周文端經(jīng)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婿曹元以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入閣。孫需為南京吏部尚書,婿費宏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陳金為少保、左都御史,婿蔣冕為少傅、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太子太傅、成國公朱儀守備南京三十年,而婿太子太傅、魏國公徐俌代之。又洪武中劉學(xué)士三吾預(yù)機密,而婿趙勉為戶部尚書,以勉累得罪。嘉靖中吳太保鵬為吏部尚書,而婿董公份為學(xué)士,無何亦遷部尚書。

○父子兄弟有文名

弋陽汪鳳以進士至參政,而子郎中僎、大宗伯俊、少宰偉、太常佃高科有文行。吾郡皇甫重慶錄博雅,而子鄉(xiāng)進士沖,按察涍汸,工部濂,俱以古文辭名于世。又青州馮按察裕,子鄉(xiāng)進士惟健、行人惟重、郡倅惟敏、光祿卿惟訥,亦庶幾焉。其詞翰彪映,自謂逾于貂珥之連綿也。惟重子至儀為按察副使,孫琦為侍講。

○公侯父在受封

洪武中,李文忠以浙江行省平章封曹國公,而父貞以恩親侯進封如之。胡顯以都督僉事封梁國公,而父泉以致仕都督封亦如之。永樂初,鄭亨以都督僉事封武安侯,父用以致仕千戶封亦如之。

嘉靖初,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封新建伯,封其父南京吏部尚書華如之。又宣德初,會寧伯李英,封其父右都督南哥亦如之,南哥,降虜也。

○孤卿封父

內(nèi)閣則黃公淮、李公賢、楊公廷和,父封少保。劉公珝、嚴(yán)公訥,父封太子太保。李公春芳,父封少傅。張公四維,父封少師。獨張公居正,父自少保、少師以至加特進、左柱國,凡四膺誥命。封尚書則彭公時、劉公吉。內(nèi)淮、珝及嚴(yán)公、李公,皆得歸政終養(yǎng),彭公父毓義后公七年始卒,而二李、彭、楊、二張,俱首揆,尤為卓絕。

尚書則吏部屠公滽、郭公樸、梁公夢龍,戶部黃公福、賈公應(yīng)春、高公耀,兵部白公圭、翁公萬達、楊公博、張公學(xué)顏,刑部開公濟、張公子麟,工部胡公松、曾公省吾。南京兵部則王公守仁,禮部則林公燫。王公封伯,見前。內(nèi)滽父封太子太傅,子麟、夢龍父封太子太保,燫父庭機自為尚書。其他尚有未及封,或封止三品者。

嘉、隆、萬之際,吏部則郭公,內(nèi)閣則嚴(yán)公、李公、二張公,咸父母具慶,尤為一時之盛。而李公狀元及第時,見其祖父子孫,罷相時又見其父子孫曾。江陵張公封,其父母僅六十馀,士林以為美談。

若恩禮之盛,新都公以封少保,公老疾乞歸,不許,特詔遣醫(yī)馳驛問疾,賜少牢,上尊白粲寶鈔,令守臣存問。興化公父沒,治葬外加二祭。江陵公父沒,加三祭,命子編修及司禮太監(jiān)代治喪,遣官祭葬。

○一門高第

謝文正遷以解元會魁中狀元,而子丕復(fù)以解元會魁及第。倫諭德文敘以會元中狀元,而長子通參以諒復(fù)領(lǐng)省解,次子祭酒以訓(xùn)會元及第,此其最盛者也。黃行人乾亨、子御史如金,伍參政□、子都御史符,史僉事俊、子尚書道,毛文簡紀(jì)、子太仆渠,張侍郎志淳、子副使合,俱父子解元。曾狀元鶴齡、孫追,費狀元宏、從子懋中,羅文莊欽順、從子呈,俱進士及第。孫文恪升及第,而子鋌鄉(xiāng)薦第一,礦會試第一,升弟堪武會舉第一,至都督。劉尚書龍,祖副使?jié)崳感滩盔P儀,俱鄉(xiāng)試第四人,龍及子郎中承恩俱第二人。葛少保守禮與其孫庶吉士曦,俱山東解元。若兄弟高科,如永樂甲申周庶子述,長史孟簡,同科及第。正統(tǒng)、景泰中,彭文憲時中狀元,文思華中會元,然是從弟兄耳。楊文懿守陳、尚書守址,劉文簡春、參政臺,王文莊鴻儒、布政鴻漸,俱解元,而守址、春復(fù)及第,其三兄俱謚“文”。楊光祿惟聰己卯解元,辛卯狀元,而兄庶子惟杰丙戌及第,尤為盛事。吾州王宮保錫爵經(jīng)魁會元及第,而弟鼎爵復(fù)會試第五人,宮保子衡北京鄉(xiāng)試第一人。江陵張嗣修第一甲第二人,弟懋修第一甲第一人。王刑侍宗沐以《春秋》中第三人,而子郎中士琦、知州士嵩、知縣士昌,俱連以《春秋》中第五人,俱成進士。參政曹樓與祖父俱應(yīng)天解元。

○三代甲科同時俱在

少師、大學(xué)士萬安戊辰,子南京禮部右侍郎翼丙戌,孫翰林庶吉士弘璧丁未。致仕提學(xué)僉事楊春辛丑,子少師、大學(xué)士廷和戊戌,孫翰林修撰慎辛未。南京兵部尚書林瀚丙戌,子右參政庭?己未,孫禮部主事炫甲戌。撫州知府林春澤甲戌,子戶部右侍郎應(yīng)亮壬辰,孫提學(xué)副使如楚壬戌。禮部尚書董份辛丑,子南工科給事中道醇癸未,孫禮部郎中嗣成庚辰。三代俱無恙。

○父子兄弟貴盛一時

嘉靖初,《武宗實錄》完,少保、大學(xué)士費公宏進少師,從弟編修采進左贊善,從子懋中進修撰,而子懋賢復(fù)為庶吉士。隆慶初,徐公階以少師當(dāng)首揆,而弟陟為南少司寇,長子璠以太常卿掌尚寶司,次子瑛、少子琨俱為少卿歸,后孫元春舉進士,亦為太常寺卿。楊公博以師傅位太宰,而子俊民以會魁歷提學(xué)、太仆少卿,后至侍郎;俊卿鄉(xiāng)武會第一,至錦衣衛(wèi)都指揮,后至都督同知;俊士舉進士,一子鄉(xiāng)舉,馀蔭敘又二人。沒后俊卿子元祥十九舉進士,為翰林檢討。萬歷初,張公居正太師當(dāng)揆,而子懋修為儀部郎,嗣修榜眼、敬修狀元為翰林編修、修撰,簡修為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景泰中,楊潁公洪以昌平侯掛鎮(zhèn)朔大將軍印鎮(zhèn)宣府,從子信以都督同知充宣府左參將,從弟能以都督僉事充宣府右參將,子俊以左都督總?cè)I兵馬,領(lǐng)敕,候有聲息為后繼。寧遠伯李成梁以太保鎮(zhèn)遼東,子如松以都督僉事鎮(zhèn)宣府,如柏以督都僉事充副總兵,如楨以都指揮使掌南鎮(zhèn)撫??芍^文武一時一家之盛。張后闔門削奪,楊氏俊嗣侯,信、能皆封伯。

○郭氏子孫蕃顯

武定侯營國威襄公郭英兄弟四人,長早卒,次子興以軍功封鞏昌侯,贈陜國公,謚宣武;次德成,福建都指揮。姊為高皇帝妃。子十二人:鎮(zhèn)、銘、鏞、鑒、鑰、銓、锜、鈺、鈁、鑌、鋼、鑰。鎮(zhèn),駙馬都尉,尚永嘉公主;銘,遼王府典寶,追封武定侯;鏞,中軍都督府右都督;鑒,中都留守司副留守;鑰,散騎舍人;鈺,贈承德郎,尚寶司丞;鈁,旗手衛(wèi)指揮使。女九人:長適府軍衛(wèi)指揮僉事藺瑜,次適濟寧衛(wèi)指揮使戈某,次遼王妃,次適府軍衛(wèi)指揮僉事趙斌,次郢王妃,次適金吾右衛(wèi)指揮同知范聚。孫男二十有八:琮、玄、璧、塘、瑾、武、瑀、登、璟、玘、瑋、璦、琎、璨、璝、琬、琰,馀尚幼。琮,府軍衛(wèi)指揮僉事;玄為都督同知襲武定侯;武,尚寶司丞;瑀,梁王府典寶。曾孫登為名將,封定襄伯,贈侯,女為仁宗昭皇帝貴妃。公之勛名祿位雖未敢上躋汾陽,而子孫之盛,殆有光于昔矣。

○門宗仕宦

一門科第祿位之重,弘治、正德間無過于鄞縣楊氏者:吏部右侍郎、詹事府丞守陳,南吏部尚書守址,工部尚書掌大理寺事守隨,廣西右布政使守隅,皆昆季也;刑部右侍郎茂元,按察使茂仁,皆守陳子也。

靈寶之許,則太子少保、吏部尚書進,進子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贊,南京戶部尚書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論及諸子孫為郡守、曹郎、登科甲者又十馀人。

福州之林,自郡守元美,子南京吏部尚書瀚,瀚子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庭?,南京禮部尚書庭機,庭?子通政司參議炫,庭機子南京禮部尚書燫,建昌知府烴及他蔭敘者亦不下數(shù)人。

吳江之吳,尚書洪,子尚書山,參政巖,知府昆,諸孫行太仆卿邦楨,曾孫布政承燾,余鄉(xiāng)貢士凡五人。

馀姚之孫,副都御史贈尚書燧,子都督僉事堪,尚寶卿墀,南京禮部尚書升,堪子都督同知鈺,升子禮部侍郎鋌,刑部侍郎鑨,布政使錝,太常少卿礦,鑨子進士如法,墀子亦舉鄉(xiāng)試。

鉛山之費,少師大學(xué)士宏,少保、尚書采,伯父參議瑄,宏子武選懋賢,從子修撰懋中,工部郎中懋良。

四川之劉,御史規(guī),子尚書春,參政臺,春子副都御史彭年,彭年子行太仆卿起宗,子布政使世賞,臺子參政鶴年,后有右都御史世曾,蔭敘者亦數(shù)人。

若宗黨貴盛一時者,嘉靖間少宰歐陽鐸,大宗伯德,少司空塾,少保必進,太仆卿衢,都御史重,御史席,馀丞郎守令數(shù)人。少司馬潘珍、潘旦,少司空希曾,大司空鑒,大司馬潢。

及會稽之陶參議懌,司馬都憲諧,少宰學(xué)士大臨,南大宗伯承學(xué),布政使幼學(xué),參政大年,都御史大壯,布政使大順,憲副大有,尚寶丞允淳,主事允宜,編修陶望齡,九進士,而薦鄉(xiāng)科者又十馀人。

○闕里恩澤

洪武初年,衍圣公孔希學(xué)來朝,詔襲封,予誥,還其祭田,備禮器樂器樂舞。置屬官,管句、典籍、司樂各一員。會班亞丞相。十七年,子訥嗣,來朝,特賜一品織文誥命,白玉軸。每歲入覲,得給符乘傳,班序文臣首。洪熙元年,彥縉來朝,賜第東安門北。景泰三年,賜三臺、銀印、玉帶、麒麟服。六年,子弘緒嗣,入朝,賜玉帶,以軀小,去二胯授之,俾藏焉。又范金為圖書,其文曰“謹(jǐn)禮崇德”以賜。天順元年入朝,上見便殿,握手置膝上與語,改賜大第,給三氏教授印,開生員歲貢格,蠲孔氏田租。弘治中,加廟祭禮樂。景泰、弘治、嘉靖、隆慶四幸學(xué),衍圣公率三氏子孫觀禮,公賜大紅織金仙鶴羅紗帽、金鑲犀束帶,三氏各冠帶有差。

又衍圣公次子一人為子思后,得世襲五經(jīng)博士,而嫡系在衢州者亦得世襲五經(jīng)博士,還其西安祭田五頃。在河南省世襲國子學(xué)正。又族之賢者一人,世為曲阜知縣。后先給復(fù)其家人五百名。

永樂中,其宗人孔諤以會試副榜第一人見皇太子,特授左春坊左中允,后改御史。天順中,其宗人公恂自禮科給事中超拜為詹事府少詹事。

○義門恩澤

浦江鄭氏有《恩育錄》,予節(jié)其略,筆之以見祖宗風(fēng)勵天下之意。洪武十四年,為內(nèi)藏金銀事發(fā),連鄭氏,以義門故釋之。家長鄭濂、鄭湜面見,擢湜福建左參政,吏部奏無見缺,添設(shè)左參議,授之。二十六年,詔鄭氏子弟三十以上者來見,擢鄭濟左春坊左庶子,伴太孫。三十年起取天下稅戶,鄭沂入見,授禮部尚書,以其從子干為御史。永樂十二年,御名七十二歲,進《平胡詩》,稱旨,乞歸,上曰:“教翰林院寫敕書,禮部宴他用正官,陪教坊伎樂?!北蒉o,賜金繡衣楮帛。干薦從子煁可用,上曰:“御史舉,也除御史?!焙罄圻w大理寺丞。永樂十七年,北京初受賀,致仕御史干及弟致仕長史楷來朝,賜宴及楮幣與《為善陰騭》二部,上曰:“他家人多,與二十部?!笔拍?,翰林檢討鄭叔美以告病例為民。仁宗立,與子弟來朝,上顧:“長者非鄭檢討乎?何為冠平巾?”呂震以故對。上特詔子冠帶致仕,各賜鈔二千貫,給驛舟還家。

○王氏奇跡

萬歷中,吾州王錫爵以會元及第,四十馀而至少宗伯,抗時相,直節(jié)重天下。會其弟提學(xué)副使鼎爵歸省父封,詹事夢祥母吳淑人俱無恙,女曇陽子以貞節(jié)得仙,白日升舉。后五載,服初禫,召入,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天下艷之。

○番將子孫兄弟勛烈

永樂中,番將吳允誠來歸,居涼州,累功封恭順伯。長子克忠進封侯,孫瑾嗣侯??酥?、瑾俱以殉節(jié)開公號,賜美謚。次子管者以都督累功封伯,少子克勤復(fù)以都督同克忠殉節(jié),封伯賜謚,雖日?之盛,不得專于前矣。故拈出之。

○三番將種

永樂虜酋阿魯臺嘗受國家印誥,為太師、和寧王,后敗于他部,見殺。其子阿卜俺只來歸,仕至左都督。子勇以和為姓,累功封靖安伯,子孫世錦衣衛(wèi)指揮。阿魯臺時忌其別部王也先土干來歸,封忠勇王,累加至太保,卒無子,甥把臺從封忠勇伯,賜姓名蔣信,卒,子善嗣。羅秉忠,沙州左都督困即來子,累功封順義伯。皆酋長貴種也,故志之。

○師弟同居內(nèi)閣

李文達賢以吏書、學(xué)士入內(nèi)閣,而薛文清瑄以禮侍、學(xué)士繼之,李公,薛公之講學(xué)門人也。楊少師廷和為靳宮保貴座主,靳公又嘗受業(yè)楊少師一清,二楊先后入,皆同官。近袁少傅煒為少師徐公階督學(xué)所取士,少保江陵張公居正為徐公教習(xí)庶吉士。弘治乙丑,少傅謝公遷廷試讀卷,己丑與是科進士翟公鑾同居內(nèi)閣。正德庚辰,少保石公缶以禮侍主考,丁亥罷相,是科進士張公孚敬實代之,張公加至少師,而主考李公廷相猶為侍郎。嘉靖戊戌,分宜以禮書知貢舉,辛酉與是科及第進士袁公煒同居內(nèi)閣。若經(jīng)房取士年位相邇者,所不論也。

○文臣一時十玉

陸文?!队裉秒s筆》謂:正德二年,內(nèi)閣李公東陽為少師,焦公芳、王公鏊俱加少傅,冢宰許公進、大司馬劉公宇、宗伯李公杰、司寇屠公勛、司徒顧公佐、司空李公??,皆賜玉帶。尋,屠公滽以太子太傅掌都察院。孤卿十玉帶,以為奇事。然武廟以左班皆老臣,而服色不稱,故賜玉耳,不為奇也。景泰三年,吏部王公直、禮部胡公濙俱以少傅,內(nèi)閣陳公循、高公谷、兵部于公謙俱以少保兼宮秩,戶部、都察院王公文俱先為太子太保,吏部何公文淵、兵部儀公銘、刑部俞公士悅、工部石公璞、都察院陳公鎰、王公翱俱以易儲加太子太保。蓋一品而玉者十三人。正德末,內(nèi)閣楊公廷和、梁公儲、兵部王公瓊俱少師,內(nèi)閣蔣公冕、少傅毛公紀(jì)、吏部陸公完、都察院陳公金俱少保,刑部張公子麟、工部李公??、都察院王公璟俱太子太保,一品十人。賜玉者,戶部鄭公宗仁、禮部毛公澄,又二人,尤為一時之盛。

○內(nèi)閣六相

永樂初,內(nèi)閣七人,如解公輩初以六品后稍進為五品而已。宣德元年,楊公士奇以少傅,黃公淮以少保,楊公榮以太子少傅,金公幼孜以太子少保,楊公溥以太常卿,尋黃公移疾去,而進尚書陳公山、張公瑛,凡六人。景泰末,陳公循、高公谷、王公文俱以少保,蕭公镃、江公淵以太子少師,商公輅以兵部左侍郎。隆慶初,徐公階以少師,李公春芳、郭公樸以少傅,高公拱以少保,俱內(nèi)閣。而陳公以勤、張公居正以尚書侍郎人,未幾加保傅等官,蓋前后滿六人者三而已。

○二相同時極品

正德四年,李公東陽首揆,焦芳次之。七年,李公仍首揆,楊廷和次之。十四年,楊公首揆,梁儲次之。皆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而楊與梁又皆特進、左柱國。四公皆同年,為一時之盛,而焦以阿附中官見時詆。正統(tǒng)三年,楊公士奇、楊公榮皆少師,又同姓,然一為兵書、華蓋殿學(xué),一為工書、謹(jǐn)身殿學(xué)。嘉靖三十六年,夏公言、嚴(yán)公嵩俱為特進、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俱華蓋殿,唯夏至上柱國,小異耳。二公同鄉(xiāng)而好不終。

○翰林十五學(xué)士

天順初,上擬學(xué)士多,以陳汝言“十八學(xué)士”語解。案:此時內(nèi)閣,李文達賢、呂文懿原、彭文憲時,并李紹、黃諫、林文、劉定之皆學(xué)士,倪謙、錢溥為講讀學(xué)士,僅九人。弘治中,吳文定寬以禮書,梁文康儲、王太宰華以少詹,俱兼學(xué)士,楊少師廷和以坊學(xué)兼讀學(xué),武少卿衛(wèi)、張?zhí)\?、江文昭瀾、劉文肅忠、劉太宰機俱光學(xué),楊太常時旸為讀學(xué),時有翰林十學(xué)士之稱,并內(nèi)閣劉、李、謝,南京張東白元禎為十四人,固已盛矣。嘉靖戊午,內(nèi)閣自三大學(xué)士嚴(yán)、徐、李外,禮部則吳尚書山、茅侍郎瓚、袁侍郎煒,吏部則郭侍郎樸,詹府則李石侍郎機,太常則嚴(yán)少卿訥、李少卿春芳、董少卿份,俱光學(xué),翰林則秦讀學(xué)鳴雷、高講學(xué)拱,并南京吏部王學(xué)士用賓,掌院全講學(xué)元立,凡一十五人,蓋前所未有。萬歷十四年,內(nèi)閣申、許、二王公為中極、武英、文淵、東閣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沈鯉兼翰林院學(xué)士,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周子義,吏部左侍郎沈一貫,吏部左、右侍郎朱金庭、王弘海,詹事徐顯卿,少詹事張位,俱兼侍讀學(xué)士,于慎行為侍讀學(xué)士,陳于陛為侍講學(xué)士,合之得十三人,亦庶幾焉。

○林下九相

宜德初,內(nèi)閣大臣俱在位。正統(tǒng)元年,少保黃公淮、太子賓客胡公儼居林下,二人。景泰元年無。天順元年,苗公衷及少保高公谷乞歸。成化元年,少保陳公循、武功伯徐公有貞自赦所歸,侍郎許公彬,三人。弘治元年,少師萬公安罷,與太子太保劉公珝、太子少保彭公華、尹公直,凡四人。正德元年,尹公直一人。嘉靖元年,少師劉公健、梁公儲、少傅謝公遷、劉公忠、王公鏊、楊公一清,五人,唯梁公初罷歸,其馀皆以名德存問。隆慶元年,少傅李公本、太子太保嚴(yán)公訥,二人。萬歷元年,李公改姓為呂,及嚴(yán)公,少師徐公階、李公春芳,前少師高公拱,少傅郭公樸、陳公以勤,少保殷公士儋,太子太保趙公貞吉,凡九人,皆一品腰玉,逍遙林下,尤前代所無。

○壬子浙江三仁

浙江壬子舉人為馀姚孫公??、錢唐胡公世寧、馀姚王公守仁。宸濠之變,胡公以按察副使指其漸,孫公以巡撫右副都御史殉其節(jié),王公以提督右副都御史戡其亂。胡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端敏;孫贈禮部尚書,謚忠烈;王封新建伯,贈侯,謚文成。御史周汝員合而祀之,曰三仁祠。

○浙江三大功文臣

洪武三年庚戌,御史中丞劉基以謀策功封誠意伯天順十四年己巳,兵部尚書于謙以靖亂功加少保;正德十六年辛巳,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以擒叛功封新建伯。文臣中最為灼然者,皆浙人。劉贈太師,于贈太傅,王贈侯,皆在易世論定之后,于事尤奇。

○壬戌首甲三相

首甲三人無俱至尚書者,惟嘉靖壬戌二十二年中第一人申時行今為少師、中極殿學(xué),第三人余有丁至少傅、建極殿學(xué),第二人王錫爵今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學(xué)。光絕前古。

○內(nèi)閣三元

萬歷乙酉,內(nèi)閣首揆申公時行壬戌狀元,次揆許公國辛酉解元,三揆王公錫爵壬戌會元,而皆南直隸,近代所無。

○三省長官同鄉(xiāng)

洪武初,中書省長官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平章軍國重事常遇春,大都督府長官右都督馮勝,御史臺長官左御史大夫湯和,右御史大夫鄧愈。十年以后,中書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廣洋,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右都督馮勝,御史臺左大夫陳寧,右大夫丁玉、安然。省府臺一品,總攝天下機務(wù),而皆南直隸江北人。蓋高帝起濠上,一時賢杰云蒸龍從,故不必借才于異地也,盛矣。

○內(nèi)閣同鄉(xiāng)

永樂初元,選翰林臣入內(nèi)閣,而江西居其五,曰吉水解學(xué)士縉、胡文穆廣,廬陵楊文貞士奇,南昌胡賓客儼,新淦金文靖幼孜??N、廣、幼孜皆吉安府,而官皆僅五品。景泰中,陳芳洲循以少保首揆,而蕭孟勤镃以太子少師位第四,二公皆泰和人也。成化初,陳莊靖文、彭文憲時俱以太子少保,劉文安定之以工侍,俱兼學(xué)士在閣,時無它相參之,三公皆吉安人也。最后彭文思華以太子少傅,尹文和直以太子少保,俱兼學(xué)士在閣,又皆吉安人也,江西吉安之盛至此。后至嘉靖,夏貴溪言、嚴(yán)分宜嵩俱以江西人官少師,不參它相,寵眷事寄絕埒,而用郤終。正德初,焦泌陽芳以少師任華蓋殿,劉鈞州宇以少傅任文淵閣,然劉僅六日而予告,又俱以附中人削其后。楊文襄一清、靳文僖貴同為丹徒人,楊以少傅,靳以太子太保,同為武英殿學(xué)。嘉靖末,郭安陽樸、高新鄭拱同日大拜,至隆慶初,同為少傅、吏部、殿學(xué),同歲罷。又嘉靖末,吾直隸華亭徐公階以少師,常熟嚴(yán)公訥、興化李公春芳俱以太子太保,同在閣,凡三人。萬歷年,南直隸吳縣申公時行以少師,歙縣許公國公以少保在內(nèi)閣,而吾州王公錫爵又以宮保繼之,三公皆在大江以南,則尤盛也。申、王同郡,又盛也。案:永樂之五人,僅五品,成化之三人,不登一品,則吾直隸為盛。

○內(nèi)閣首輔太宰同鄉(xiāng)

我朝大政寄之內(nèi)閣,次則吏部,正統(tǒng)中楊文貞士奇以少師首揆,而王文端直拜太宰,景泰中文端進加少傅,而何盱江文淵以宮保同為尚書,陳廬陵循以少保居首揆,四公皆江西人,楊、王、陳又皆吉安也。弘治劉文靖健以少師首揆,而馬端肅文升以少師為太宰,馬致仕,焦泌陽芳繼之,皆河南人。嘉靖嚴(yán)少師嵩首揆,而熊宮保浹、萬宮保鏜、歐陽少保必進后先為太宰,皆江西人,歐陽又嚴(yán)之兒女姻也。其后徐公階首揆,而滁州胡簡肅松及嚴(yán)公訥為太宰,皆吾直隸人。張公四維首揆,而王太保國光為太宰,皆山西人。如不必首揆,則棗強王公文以少保居內(nèi)閣,而鹽山王公翱以宮保居吏部。淳安商公輅以戶書居內(nèi)閣,而桐廬姚公夔居吏部。壽光劉公珝以太子太保居內(nèi)閣,而歷城尹公旻以太子太傅居吏部。泰和尹公直居內(nèi)閣,而豐城李公裕居吏部。洛陽劉公健、盧氏耿公裕以宮保居內(nèi)閣、吏部。丹徒靳公貴以宮保居內(nèi)閣,而同里楊公一清以少傅居吏部,楊公入閣,而長洲陸公完以宮保代之。焦泌陽芳、許靈寶進、劉鈞州宇相繼居內(nèi)閣、吏部。槁城石公缶、東光廖公紀(jì)俱以少保居內(nèi)閣、吏部。鄞縣聞公淵以宮保居吏部,而馀姚李公本自少詹入閣,李公加少保,而秀水吳公鵬入吏部。蓋不可屈指數(shù)矣。

○蒲州盛事

蒲州楊襄毅公博以少師為吏部書,其子舅王公崇古以太子太保領(lǐng)宣大節(jié),楊公卒,王公以少保拜兵部尚書,其舅張公四維入內(nèi)閣加太子太保,王公致仕,張公遂進少保至少傅、少師,三孤初各得其一,后得二。而居同里闬又至親,為甚盛而奇。

○吳中盛事

會元凡七人:常熟施顯,太倉吳??,長州吳寬,吳縣王鏊,吳江趙寬,常熟瞿景淳,太倉王錫爵。

狀元凡六人:吳縣施盤,長洲吳寬,昆山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吳縣申時行。又山陽沈坤,原籍昆山,亦當(dāng)為七人。

及第凡六人:除會元二王、陸、瞿外,又有陳祭酒鑒、劉編修瑊。

內(nèi)閣七人:吳縣張學(xué)士益,徐華蓋有貞,王武英鏊,昆山顧武英鼎臣,常熟嚴(yán)武英訥,今吳縣中極申公時行,武英王公錫爵。東閣掌誥敕二人:吳公寬,吳公一鵬。

伯爵一人:徐武功有貞。

太宰四人:余公熂,太子太保陸公完,太子少保周公用,太子太保嚴(yán)公訥。

一品十人:太子太保陳公鎰,太子太保俞公士悅,武功伯徐公有貞,少傅王公鏊,少保陸公完,太子太傅毛公澄,少保顧公鼎臣,太子太保嚴(yán)公訥,少師今申公時行,太子太保王公錫爵。又常熟宗伯李公杰,郡城司寇劉公纓,正德中賜玉帶。

太子少保五人:吳公一鵬,周公用,凌公云翼,徐公學(xué)謨,袁公洪愈。

學(xué)士十五人:張公益,劉公鉉,陳公鑒,李公杰,吳公寬,王公鏊,毛公澄,朱公希周,顧公鼎臣,陳公霽,嚴(yán)公訥,瞿公景淳,申公時行,王錫爵,徐公顯卿。實為光學(xué)者,毛、顧、嚴(yán)三人。

贈三公二人:太傅王公鏊,太保顧公鼎臣。得謚者十八人:劉文恭鉉,韓襄毅雍,陳僖敏鎰,李文安杰,王文恪鏊,吳文定寬,毛文簡澄,吳文端一鵬,朱恭靖希周,葉文莊盛,周康僖倫,顧文康鼎臣,魏恭簡校,周恭肅用,瞿文懿景淳,徐文敏縉,嚴(yán)文靖訥,陳簡肅瓚。

贈三孤三人:少保陳公鎰,毛公澄,嚴(yán)公訥。

贈東宮一品五人:太子太保李公杰,吳公一鵬,朱公希周,周公用,吳公寬。

尚書二十七人:除已登內(nèi)閣者不載外,吏部余熂、陸完、周用,南吏部朱希周、袁洪愈、楊成,戶部滕思勉,禮部楊翥、吳寬、李杰、毛澄、吳一鵬、徐學(xué)謨,南兵部凌云翼,刑部顧禮、俞士悅、周倫、吳山,南刑部吳洪、顧璘、劉纓、錢邦彥,工部龔弘,南工部程宗、栻、王世貞。

左都御史一人:陳鎰。右都御史三人:韓雍、盛應(yīng)期及先君諱。贈尚書四人:禮部徐縉、瞿景淳,兵部先君子,工部王永和。贈太子少保二人:劉纓、周倫。

吾郡之盛未有如庚辰以至今日者,庚、辛間,申公時行居內(nèi)閣,而徐公學(xué)謨長禮部,楊公成長南工部,凌公云翼以兵書督漕,張公任以副都御史撫廣西。林下則大學(xué)士嚴(yán)公訥,尚書錢公邦彥、徐公栻,侍郎王公錫爵,而馀忝南刑侍,凡十人。丙戌,申、王二公為大學(xué)士,徐顯卿為少宰,韓世能為禮部,趙用賢為右庶子、祭酒,劉瑊為左中允掌司經(jīng)局,顧紹芳、徐應(yīng)聘為翰林檢討。館閣凡八人。

○一郡八座三元

甲、丙之際,吾郡申公時行以狀元,王公錫爵以會元居內(nèi)閣,袁公洪愈以解元為大宗伯,真一時之選。

○吾州盛事

萬歷己卯、壬午,南畿解元連為吾州人陸大成、吾子士騏。又一科為戊子,王衡復(fù)為解元,而武舉解元為吾州人徐中山,亦出州衛(wèi)及屬所,亦一時之盛。

○昆山盛事

嘉靖戊子、己丑間,昆山一城中,為刑部尚書周公倫、子大理寺丞鳳鳴,詹事顧公鼎臣,太常寺卿魏公校,南京太常卿方公鵬,光祿寺丞陸公鰲,京堂凡六人。而顧公以學(xué)士掌翰林院印,魏公以祭酒掌國子監(jiān)印,方公以右庶子掌春坊印,皆極一時清華之選。

○嚴(yán)州盛事

嚴(yán)州,小郡也,而成化初商文毅輅以戶部尚書、翰院學(xué)士居內(nèi)閣,尋進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姚莊敏公夔以太子少保為吏部尚書。又商公以乙卯解元為乙丑省殿元,姚公以辛酉解元為壬戌省元,二甲傳臚。商公自修撰超入內(nèi)閣,姚自給事中超拜侍郎。可謂一時之盛矣。

○一郡同榜兩元

永樂甲申狀元曾棨,永豐人,會元楊相,泰和人,俱吉安府。嘉靖壬戌狀元申時行,吳縣人,會元王錫爵,太倉人,俱蘇州府。至丁丑,二公俱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王公掌府,申公掌院。

○一郡三及第

建文庚辰狀元胡靖,第二名王艮,吉水人,第三名李貫,廬陵人,俱吉安府。而二甲第一名吳溥、第三名朱答,皆江西,溥又會元也。永樂甲申狀元曾棨,永豐人,第二名周述、第三名周孟簡俱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楊相、第四名王直俱泰和人,第二名宋子環(huán),吉水人,第三名王訓(xùn),廬陵人,相又會元也,七人皆吉安府。而內(nèi)閣學(xué)士讀卷五人:解縉、胡廣、楊士奇、胡儼、金幼孜皆江西,中三人皆吉安府,可謂極盛。

○一郡三傳臚

正統(tǒng)丙辰第一甲第一名施盤,吳縣人,第二甲第一名張和,昆山人,第三甲一名莫震,吳江人,皆蘇州府。

○國初三遺老

元楊維禎為浙江儒學(xué)提舉,國初召修史,年七十六而卒。沈夢麟為武康尹,入國朝,五司閩浙文衡,一考會試,九十三而卒。滕克恭為翰林學(xué)士,入國朝,一主河南鄉(xiāng)試,至百馀歲而卒。皆不肯屈節(jié)仕宦,其耆德為昭代之盛。

○金處二郡文武分盛

國初浦江宋承旨濂,義烏王待制祎,金華胡教授翰、蘇編修自衡,皆以文章名天下,而皆為金華人。青田劉中丞基,龍泉章中丞溢、胡郡伯深,麗水葉太守琛,亦文章士也,而皆以武功顯,內(nèi)王、胡、葉三公能以死見節(jié)。而浦江之鄭為義門。至方博士孝孺,遂爾卓絕,可謂盛而奇矣。

○一榜四相

大約一榜中有一相者,二相三相者,以四相為盛。洪武庚辰,文淵閣大學(xué)士胡廣,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楊榮,武英殿大學(xué)士金幼孜、楊溥、王統(tǒng)。戊辰,文淵閣大學(xué)士彭時,華蓋殿大學(xué)士萬安、劉吉,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劉珝,而益以吏部二尚書尹旻、王恕。景泰甲戌,華蓋殿大學(xué)士徐溥,武英殿大學(xué)士丘浚,宮保學(xué)士彭華、尹直,而益以吏部二尚書耿裕、李裕。成化丁未,華蓋殿大學(xué)士費宏,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蔣冕、毛紀(jì),武英殿大學(xué)士石缶,而益以吏部一尚書陸完,又石公亦拜焉。弘治乙丑,華蓋殿大學(xué)士嚴(yán)嵩,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翟鑾,武英殿大學(xué)士方獻夫、顧鼎臣,又益以吏部一尚書聞淵,而方公亦拜焉。若至五相者,則嘉靖辛丑,中極殿大學(xué)士高拱,武英殿大學(xué)士嚴(yán)訥、陳以勤、潘晟,而嚴(yán)公復(fù)正吏部,高公兼領(lǐng)之久,尤為盛事,潘至中途返,正得半耳。

○一科六玉帶

一科中六人至一品腰玉者為盛,永樂乙未,少保陳循、高谷,太子太保陳鎰、俞士悅、何文淵、王翱。正統(tǒng)戊辰,少師萬安、劉吉,少保彭時,太子太傅尹旻,太子太保劉珝、王恕。嘉靖辛丑,少師高拱,少傅陳以勤,少保王崇古、方逢時,太子太保嚴(yán)訥、潘晟,皆六玉。若弘治乙丑,少師嚴(yán)嵩,少傅翟鸞,少保顧鼎臣、方獻夫、張瓚,太子太保聞淵、顧可學(xué),凡七玉,為尤盛。若五玉,則天順甲申,少師李東陽、焦芳,少保閔圭,太子太保劉大夏、王軾。成化壬辰,少師楊一清,少傅劉宇,少保陳金,太子太保李燧、王璟;丁未,少師費宏,少傅蔣冕,少保毛紀(jì)、石缶,少保陸完。弘治庚戌,少保彭澤、席書、廖紀(jì),太子太保靳貴、王憲,亦庶幾焉。

永樂丙戌一伯則王驥,宣德癸丑一伯則除有貞,景泰辛未一伯則王越,弘治己未一伯則王守仁,嘉靖丁未一太師則張居正。亦甲科之盛事也。



皇明盛事述(上) 作者:王世貞 明朝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乌兰察布市| 无棣县| 元朗区| 江永县| 大名县| 临猗县| 诸城市| 苏尼特右旗| 巴彦县| 沧源| 凤阳县| 唐山市| 关岭| 四平市| 边坝县| 枝江市| 绥滨县| 张家界市| 安顺市| 湄潭县| 泸溪县| 麻栗坡县| 左云县| 乐陵市| 永泰县| 克什克腾旗| 潞西市| 离岛区| 鄂托克前旗| 秭归县| 普兰店市| 鹰潭市| 江油市| 新竹县| 壶关县| 无锡市| 定安县| 合阳县| 黔江区| 孟津县|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