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崳山無染寺
無染寺坐落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昆崳山主峰泰礴頂南麓,是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古剎。無染寺建于東漢桓帝永康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據(jù)《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為“居之者六根清凈,大得解臟”的意思。無染寺建成后,幾修葺,殿宇宏偉壯觀。唐代的《無染寺碑》記載:“松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宿,院額‘無染’,堂房四匝間松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為養(yǎng)道之方,額清節(jié)庭,永晴高峰之勢。”可見當年的宏觀勝況,現(xiàn)寺院已倒塌,僅存寺殘址。無染寺主要由山門、鐘樓、北帝廟等主體建筑組成。其中山門是恢復工程中建設的一個項目,飛檐翹角,氣勢非凡,而鐘樓內(nèi)掛一口大銅鐘,一旦撞響,聲播百里之外。北帝廟供奉北極紫微大帝、南極玉皇大帝和北斗七星君等神祇塑像。重建無染寺是文登、威海乃至膠東半島的一個具有時代性、標志性、景觀性的文化旅游項目。
昆崳山相傳為“堯命曦仲賓日處”。早在秦漢時代,昆崳山就被佛教道教的修行者相中,香火日見鼎盛;到隋唐,昆崳七十二峰(崮),峰峰有寺廟,崮崮現(xiàn)道觀,香火經(jīng)年不斷;至金元時代,陜西咸陽名士王重陽云游至此,遂在此修仙布道,創(chuàng)立了道教全真派,昆崳山從此成了中國道教名山,與道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昆崳山主要寺院有無染禪院、六度寺、甘泉寺、黃壘院、香巖寺、柘陽寺、秦廟、龍王廟等。無染寺作為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古剎,位于昆崳山主峰泰礴頂南無染山下,始建于東漢桓帝永康年間。據(jù)《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此地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清光緒十三年,《重修無染禪院記》中考證“無染”來歷時記載:其地距鄉(xiāng)村遼遠,居之者六根清凈,得大解脫,故名。
無染寺建成后,幾經(jīng)修葺,殿宇宏偉壯觀。《無染院碑記》就記載了當年的宏觀勝況。無染院碑為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所立,位于無染禪院內(nèi),在昆崳山石刻碑中歷史最為悠久。石刻共9行、75字,刻于一形如香爐的石上。該石高1.4尺,厚9寸余,長1.7尺。正面刻人馬山水,極工整精致。石窩深尺許,碑記文循古法,辭約意深,是昆崳山文化的精髓。碑記中稱:“松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宿,院額無染,堂房四匝間松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為養(yǎng)道之方,額清節(jié)庭,永晴高峰之勢?!比缃瘢瑹o染院碑猶存,碑文依稀可見?!袄I健敝钤缫簿驮从诖吮骸按筇频侵菽财娇h昆崳山無染院……其山乃號昆崳?!?/p>
昆崳山是享譽全省的歷史文化名山,是有名的革命根據(jù)地。早在1935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四,中共膠東特委就以昆崳山為中心,發(fā)動了席卷膠東的“一一·四”暴動,指揮部就設在無染寺。至此,無染寺院內(nèi)僧眾四散,房舍成為兵工廠。暴動失敗后,于得水等領(lǐng)導暴動的幸存人員組成昆崳山紅軍游擊隊,堅持斗爭,從而為膠東革命保存了一個寶貴的火種。20世紀60年代初,該地建起營房,古建筑倒塌成廢墟。如今,只有無染寺寺門、“一一·四”暴動指揮部遺址、游擊隊大隊長于得水養(yǎng)傷的帷幄洞、江北玉蘭王、古銀杏樹、木瓜樹等舊址遺跡仍在。
現(xiàn)在,無染寺成為文登市界石鎮(zhèn)重要的旅游景區(qū),區(qū)內(nèi)景觀以山澗溝谷為主,峽谷中擁有眾多秀麗迷人的巖床溪谷,其溪床巖石連片,光潔如玉,清澈溪流流淌其間,波光粼粼。由于山勢坡度各異,形成眾多的深潭和瀑布。每當夏季,這里的景色尤為迷人,峽谷兩旁翠峰秀嶺,森林掩映,花繁鳥鳴,成為以山水觀光為主的休閑避暑勝地。沿無染寺內(nèi)的太沽河溯流而上,有萬米大峽谷,上下分布著千姿百態(tài)、五顏六色的清潭,如王母娘娘洗腳盆、翡翠池、仙女池等十八潭,潭水清澈見底,常年不干涸。此時站在高峰處,臨風而立,放眼峰下,皆是綠松;風過林間,松濤起伏,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