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叛亂,刺殺秦王嬴政,平叛功臣是相國呂不韋還是另有其人?


本期話題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舉行了隆重的成人禮,這意味著他迎來了親政的重要時刻??删驮诖藭r,長信侯嫪毐卻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叛亂,企圖包圍蘄年宮,刺殺嬴政。
究竟是誰主持了平叛戰(zhàn)爭,讓嬴政轉危為安?《史記》對此已經(jīng)做了明文記載,可對這段記載,歷史學家們卻分歧不斷,爭論不休,這里面究竟有何玄機呢?


公元前238年,歲在癸亥。
22歲的秦王嬴政意氣風發(fā)地坐在雍城蘄年宮的大殿里,接受百官朝賀。只聽撲簌簌的一片衣響,一眾文武官員黑壓壓、齊刷刷地匍匐在地,對王座上的嬴政行禮如儀。
盡管這樣的場面,嬴政早在9年前登基的時候就已經(jīng)見識過了,但今天重享尊榮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嬴政頭頂?shù)钠ほ?、手中的長劍無一不在向世人宣示他已經(jīng)完成了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成人禮——年輕的秦王要親政了。
但也就是在這一年,史書中赫然寫道:
彗星見,或竟天。
——《史記·秦始皇本紀》
刺眼的掃把星拖著長長的彗尾橫絕蒼穹,史官說,此乃大災降臨的天啟。果然,就在嬴政于蘄年宮中舉行冠禮的時候,滾滾的狼煙便從雍城的東面壓了過來: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及衛(wèi)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叛亂的禍首嫪毐原是嬴政生母趙太后的姘夫,也是嬴政親政前秦國最跋扈的權臣。哪怕是當朝相國呂不韋,在他面前也得遜讓三分?!妒酚洝氛f:
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于毐。
——《史記·秦始皇本紀》
擅斷萬機,決事省禁。多年來的作威作福早讓嫪毐忘記了自己卑賤的身份——一個填塞太后淫欲的面首而已——居然在與秦王左右的侍中親貴博飲時狂言“吾乃皇帝之假父也”(《說苑·正諫》)。
像這樣悖逆不法的胡言亂語每多一次傳到嬴政的耳朵里,便多一分仇恨刻入他的心中。如今終于熬到了親政,嬴政還能由著這個狂悖的“假老子”騎在脖子上耀武揚威嗎?
騎虎作威的嫪毐已經(jīng)沒有了別的選擇,與其奢求嬴政不可能的寬恕,不如放手一搏,拼他個魚死網(wǎng)破!
于是乎,嫪毐以偽造的秦王和太后玉璽向軍隊下達了進攻雍城的命令,一場大戰(zhàn)就這樣卒起不意地攪亂了蘄年宮中的管弦絲竹,群臣頌聲。


對嬴政來說,這場叛亂是考煉他的烈火,成功戡亂將比任何隆重的冠禮儀式都更能證明他領導秦國的足金足赤的成色。是粉身碎骨還是一飛沖天,嬴政的生死和榮辱都在此一舉。可是除了嬴政,大殿上還另有一人也正經(jīng)歷著煎熬,他便是相國呂不韋。
《史記·呂不韋列傳》曰:
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啖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
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碧竽岁幒褓n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須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
——《史記·呂不韋列傳》
秦王嬴政的生母趙太后似乎是個水性楊花、放蕩不羈的女人。嬴政即位之初,新寡的趙太后就瞞著不懂事的幼子,時時與相國呂不韋私通款曲。
后來嬴政漸通人事,呂不韋擔心與趙太后的奸情一旦敗露,將為少主所不容,便使了個金蟬脫殼之計,另薦一個新人兒到趙太后跟前頂替自己,那個人正是嫪毐。
嫪毐因為呂不韋的紹介成了太后的男寵,現(xiàn)在更鋌而走險,稱兵造亂。在這千鈞一發(fā)的當口,呂不韋該何以自處呢?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答案,可偏是在這兒,司馬遷寫下了一句棱模兩可的記載: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毐戰(zhàn)咸陽斬首數(shù)百
——《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短短的一段話,根據(jù)標點方式的不同,可以做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標點方式是這樣的: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毐。戰(zhàn)咸陽,斬首數(shù)百。
——《史記·秦始皇本紀》
照這樣點讀,這段話應該是說,秦王嬴政獲悉了嫪毐叛亂的情報,命令相國昌平君會同昌文君,兩人一起發(fā)兵進攻嫪毐,平定了叛亂。另一種標點方式則是:
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毐。戰(zhàn)咸陽,斬首數(shù)百。
——《史記·秦始皇本紀》
換做這種點讀,這段話的意思就變成了秦王嬴政命令相國會同昌平君、昌文君,三人一起指揮了這場平叛戰(zhàn)爭。
這段話跟呂不韋有什么關系呢?《史記·呂不韋列傳》稱: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史記·呂不韋列傳》

早在秦王嬴政剛剛繼位為王的時候(公元前247年),呂不韋就被任命為了秦國相國,直至嫪毐叛亂,9年過去了,《史記》中未見呂不韋卸任相國的記載。如果按照上述第二種點讀來解釋,嫪毐反叛的消息傳到蘄年宮,該是嬴政向呂不韋下令,命他以相國的身份主持戡亂。
可要是換做第一種點讀,此時的相國,也是戡亂平叛的總指揮換做了昌平君,那呂不韋呢?他此時在干什么,是否已經(jīng)被秦王嬴政剝奪了相國的職務呢?
支持第二種點讀的學者陳雍,在他發(fā)表的《關于“丞相啟”和“相國昌平君”》一文中這樣分析道:
《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史記·秦本紀》:“(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秦國至遲在武王時已設有左右丞相。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二世時。在這一歷史時期內,“丞相”跟“相國(邦)”名異而實同。
——《關于“丞相啟”和“相國昌平君”》
陳雍先生的意思是,自公元前308年秦國創(chuàng)設丞相制度以來,秦丞相就一直是由兩人同時出任的,即分任左相與右相。而丞相有時又被稱為相國,故此他推斷,受嬴政委派主持平叛的昌平君該是秦國兩丞相之一,另一位沒有參與平叛的丞相是呂不韋。
呂不韋之所以沒有參與平叛,是因為“呂不韋與嫪毐事件的始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他不可能被派往平定嫪毐之亂?!睂@種分析,堅持第一種點讀方式的胡正明先生曾撰文表示過異議,他說:
事實上,昌平君不可能是秦相國。(中略)如果昌平君也是相國,豈不是秦同時有兩個相國?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均設丞相一職,有時丞相之上還設有相國。秦國亦然。(中略)丞相可以有左右,而相國只有一個。
——《“丞相啟”即昌平君說商榷》

縱觀陳、胡二先生的這一場筆墨官司,雙方雖然對呂不韋是否參與了平定嫪毐之亂各執(zhí)一詞,但爭論的根源其實是他們對秦國丞相制度的理解完全不同。
陳先生認為秦國丞相分設左右,而相國就是丞相的別稱。胡先生則認為秦之相國不同于丞相,不但相國的地位比丞相要高,而且這個職務只設一人。
相國究竟是不是丞相,秦國設有幾位相國?呂不韋又是否以相國的身份指揮了平定嫪毐叛亂的戰(zhàn)爭?這是一連串多米諾骨牌似的問題。要把它解釋清楚,我們還得從分辨秦國丞相與相國的區(qū)別著手。
參考文獻:
劉向《說苑》;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陳雍《關于“丞相啟”和“相國昌平君”》;
胡正明《“丞相啟”即昌平君說商榷》。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fā),您的分享轉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