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學校如何改變一個人?難民男孩在伊頓公學的夢想成真。
十年前,16歲的Fahed Mohamad是一名巴勒斯坦難民。父母在流亡途中生下他,奠定了他漂泊的人生。
住在南黎巴嫩難民營的時候,Mohamad就希望成為一名工程師。
然而,由于難民身份他無法入讀黎巴嫩學校,只能在聯(lián)合國的Al AQSA學校念書。
在這里念書的孩子們,都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什么時候可以返回家園,也不曉得戰(zhàn)爭會不會結(jié)束。
Mohamad家從奶奶那一輩就開始流亡。沒想到的是,祖祖輩輩都無法魂歸故土。
Mohamad是這座學校的學霸,物理120滿分能考117的那種。
他很努力,竟然獲得了伊頓的Horizon獎學金。這意味著他將前往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寄宿學校念書。
獲得錄取通知書后,全家欣喜若狂。
小弟弟說,哥哥一走,我們就不用睡地上了。孩子的世界簡單又直接。
Mohamad降落在希斯羅機場,伊頓公學的老師Francesca接待了他。
見過宿舍長,安頓好自己的小窩。穿上了伊頓校服的Mohamad瞬間看上去不同了。
他選修了自己擅長的生物,化學和數(shù)學,有生以來第一次用了顯微鏡。
在食堂和同學吃飯,大家一起調(diào)侃英國食物。
大雪天,一起堆個丑雪人。
他第一次過有蛋糕的英式圣誕節(jié)。
一起自習。
一起打板球。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Mohamad,伊頓公學的宿舍長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并請Mohamad給他定期“開小灶”...
在伊頓,他也第一次做了基督教禮拜,Mohamad感到很興奮:“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聚在教堂里很不錯?!?br>
作為一個穆斯林,他同時也有自己的信仰。Mohamad認為,自己需要做出好的榜樣,讓大家改變穆斯林=暴力的刻板印象。
并且,他不是學校唯一的穆斯林孩子。
伊頓會專門請祈禱主持帶大家禱告,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和大家一起玩音樂的時候,Mohamad的聲樂天賦也被發(fā)掘了。他加入了合唱團,并參加了莫扎特《安魂曲》演出。
當然,那個年紀的孩子,也會關(guān)心社會時事。
凱特威廉大婚那天,他和男生們一起看了王室婚禮直播。
英國寄宿生活的孤寂,想念家人也在所難免。由于學校不放假,Mohamad只能給家里打電話報平安。
兩年的寄宿中學生活很快就結(jié)束了,Mohamad表現(xiàn)的非常優(yōu)秀又獲得了一次Horizon獎學金,他選擇在UCL繼續(xù)念書。他確實非常的努力。
完成學業(yè)后,他在倫敦找到了工作,供職于工程咨詢業(yè)巨頭Mott MacDonald,少年時代工程師的夢就這樣實現(xiàn)了。
入職不久后,他就參與了兩個大項目:美國的道路擴建,還有橫貫鐵路二期(Cross Rail II)。
沒錯~天天出現(xiàn)在電視上的橫貫鐵路二,就是前難民男孩參與的項目。
很多家長常常疑問,偉大的學校如何改變一個人。
那些看似毫無希望的孩子,又是在哪個瞬間,被給與了信心和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