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感嘆無人可用,張廷玉:死牢里有個現(xiàn)成的,一代名臣就此誕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有賢臣君王如魚得水。自古明君多有賢臣相伴,古有管仲助齊桓公談霸王之術(shù),稱霸春秋;漢有霍去病替漢武帝征戰(zhàn)沙場,名震四方;唐有魏征勸唐太宗從諫如流,貞觀之治。
清朝雍正時期,正處清朝最強盛的康乾盛世的中點,雍正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位以“勤”著稱的皇帝,也遇到了用人荒,在張廷玉的建議下,從牢里撈出了一個千古名臣——章佳·阿克敦。

雍正振朝綱,國運拐點
雍正只在位了短短的十三年,但是清朝卻在這十三年的積累下變成了一個世界級強國。這離不開這位全年無休,一天只睡四個小時的“996”勤政皇帝雍正。
從國家的角度,雍正在位期間打壓了官場的各種不正之風(fēng),他還積極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但是從官員的角度上講,雍正這么做無疑是傷害到了某些官員的利益。
自從滿族八旗子弟取得江山后,世風(fēng)日下。自以為榮華一身的八旗子弟,大部分開始懈怠,游手好閑,不求上進,到康熙晚期更甚。
雍正繼位后,想要整頓這種不良的風(fēng)氣,正值改革用人之時,卻無有抱負旗人子弟可用。這里要說明,由于滿清王朝非漢人朝代,為了鞏固朝綱,清朝的皇帝更喜歡用旗人子弟。

可無奈,科舉制本是漢人所立,而且又是朝廷選拔官員最主要的手段。旗人本是馬背上的民族,對于應(yīng)試不及漢人,而捐納制度或世襲官位的旗人子弟有真才實干的卻少之又少。
正當雍正犯難之際,雍正想到了父親曾經(jīng)青睞的一位年輕人,這讓雍正眼前一亮。
科舉入仕途,滿清希冀
這個人就是章佳·阿克敦。
康熙四十八年,又是一年科舉,在康熙的殿試上,別的人都不敢抬頭,而殿上這個年輕人,神采奕奕,侃侃而談,有著別的八旗子弟沒有的一種抱負與氣場。
這讓康熙從見到這個年輕人的第一眼就深感歡喜。后續(xù)阿克敦對于康熙的提問更是對答如流,胸有成竹,讓康熙仿佛看到了旗人希望。

章佳·阿克敦作為滿清的希望,沒讓康熙失望,也并未讓雍正失望??v觀阿克敦的政治生涯,作為三朝重臣,他文武兼?zhèn)?,先后做過大小文武要職用一只手數(shù)不完。
因為以學(xué)問優(yōu),殿試有聲名,在中進士后不久,就被康熙任命為庶吉士,授編修。雍正元年,又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雍正四年,兼國子監(jiān)祭酒,這國子監(jiān)祭酒,就是現(xiàn)在的北大清華校長,可想阿克敦一入仕途就是人生高光時刻。
文科不僅常人所不及,武科也很不凡。同樣是雍正四年,緊接著阿克敦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又被命為署兩廣總督兼廣州將軍,期間也是懲治貪官污吏,被雍正褒揚,但是同時卻得罪了一眾別有用心的官吏們。
這也為他之后被小人陷害,鋃鐺入獄埋下禍根。

乾隆時期,阿克敦也是平步青云。
乾隆繼位就授阿克敦為工部侍郎。乾隆五年,調(diào)刑部,復(fù)調(diào)吏部。乾隆十年,兼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乾隆十一年,授刑部尚書。乾隆十三年,阿克敦更是高齡坐到了協(xié)辦大學(xué)士的位置。
但是,人生怎會一帆風(fēng)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險境兩逃生,傳奇人生
這位阿克敦雖然膽識過人,文武雙全,是難得一見的曠世奇才。但在擔(dān)任刑部尚書期間,卻因小人所妒忌,被判處死刑三次。
阿克敦的第一次落馬是在轉(zhuǎn)任廣西巡撫期間。阿克敦剛剛?cè)胧耍鸵宦菲讲角嘣?,鮮有挫折,因此讓他在從政時顯得比其他人更加“不近人情”,一心只為政績。

為了迎合雍正的改革政策,阿克敦懲治許多官員,廣東巡撫楊文干早就看阿克敦不順眼,在雍正五年,一個強盜案中,他終于有了機會。他強行將強盜案改為盜竊案,彈劾阿克敦:“阿克敦聞盜不嚴緝,新會縣得盜,授意改讞,以竊賊詳結(jié);侵粵海關(guān)耗銀,令家人索暹羅米船規(guī)禮?!狈g過來就說,污蔑阿克敦對官銀有不軌之心。
有心之人設(shè)局,讓假的也變成了真的。雍正六年,也曾經(jīng)被阿克敦彈劾過的官員王士俊和孔毓珣,乘機又參了一折子,雍正大怒,阿克敦被宿敵楊文干關(guān)入大牢,被判秋后問斬。這是阿克敦第一次被判處死刑。
但是歷史總是會為有才能的人開啟一扇窗。雍正七年,天降大雨,一時江南水患無人能解。
朝堂上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但更多的是嘆息,因為無人能解這個局。此時在一旁沉默的大學(xué)士張廷玉思索再三,無論是從朝廷缺人角度,還是對人才的愛惜角度,阿克敦作為一個奇才,都不應(yīng)該就這樣曇花一現(xiàn)。

張廷玉動了想要建議阿克敦治水的念頭,可是怎么才能讓皇帝放人呢?
張廷玉作為皇帝的得力老臣,自是清楚雍正的心性。知皇帝有大志,正是用人之際,自有愛才之心。
于是張廷玉請奏到:“深知陛下心系百姓安危,可我朝堂眾臣雖有效力之心,卻被事物牽絆無法脫身,自是人才不足,卻有一可用之才,卻得陛下思量才能定奪?!?/p>
雍正一聽頓時來了希望,追問:“我朝若有此能者,無論身處何處皆可用。愛卿所說之人為誰?”
“這人在牢中,名曰阿克敦,此人治水有奇才,望陛下網(wǎng)開一面,為了百姓,讓他可以立功自救?!?/strong>

雍正想到阿克敦確為奇才,而且君子一言九鼎,豈有收回的?不得已讓阿克敦戴罪立功,命阿克敦治理江南水患。阿克敦這才化險為夷。
好不容易安全度過雍正時期,但是沒有想到,乾隆時期還有這似曾相識的經(jīng)歷等著他。
乾隆十三年,阿克敦先后兩次被判處死刑,又幸運化解,其經(jīng)歷像是過山車般刺激。而讓阿克敦心驚膽戰(zhàn)的原因,就是因為乾隆爺?shù)摹拔淖知z”。
要說人背時喝涼水都塞牙。阿克敦就是這樣的人。由于年齡增大,工作量又大,阿克敦不小心用滿文把“皇妣”譯為“先太后”,乾隆皇帝龍顏大怒,心想阿克敦作為老臣,這種低級錯誤都會犯,可見他眼里已經(jīng)沒有皇帝了,打算給他判處死刑,這就是阿克敦第二次被判死刑。
但這一次,確是阿克敦的“好人緣”救了他。

由于多年來阿克敦的德行有目共睹,朝廷中的大臣們紛紛查閱書籍古典,發(fā)現(xiàn)了阿克敦的翻譯是正確的證據(jù),這才把他從大牢中救了出來,化險為夷。
但是,乾隆爺豈能容忍朝臣認為是他自己犯的錯誤,而且朝臣居然紛紛袒護阿克敦讓乾隆非常猜忌。好景不長,剛剛出獄的阿克敦,屁股還沒坐熱就又被乾隆皇帝給他安了個 “大不敬”罪名,打算找個合適的時間就絞了他,以此告誡朝堂。
面對第三次被判死刑的飛來橫禍,阿克敦的才能又一次救了他。
面對大清少有的滿清人才,阿克敦連連叩首求情,乾隆冷靜下來,想著阿克敦罪不至死,國家少了一個能做事的人才,才是大清最大的損失。便罰了阿克敦的俸祿,貶了他官職,這事也就作罷了。
阿克敦終于渡過了人生三次大劫難。

隨后的時光里,阿克敦也再次展示出他過人的才能,從被貶又一步步走到了協(xié)辦大學(xué)士,直至安全身退。
清朝三代皇帝對他贊譽有加,清朝一代名臣,也終于在贊譽聲中走完了72年輝煌的人生。
行法淺酌情,四代謚美
阿克敦不僅政治能力出色,而且品格高尚治家有方,讓四代人都在清朝的歷史上享有美譽。
從阿克敦開始,章佳氏四代人,其中有三代執(zhí)掌過刑部,清正廉潔,執(zhí)法情法兩盡。
阿克敦因為經(jīng)歷過兩次大的死里逃生,因此對“法”有著獨特見解。因法而被判死刑,又因法有情可原,罪過相抵得以逃生。所以阿克敦在對后代的教導(dǎo)中行“而可盡耶”的家訓(xùn)。

而且阿克敦深知法有著不確定性,所以要求后代要以“謀社會治理之事”去進行執(zhí)法斷案。
其子阿桂也在成長中遵循這父親的諄諄教誨,成為了乾隆年間可以當朝牽制權(quán)傾朝野的和珅的重臣之一,青史留名。每每回憶起父親,阿桂都只記得父親淡泊、寬仁、簡政的從政理念和做人原則。
其孫阿必達命赴西寧祭告河神,探黃河真源。
其曾孫那彥成也曾任職刑部。
面對這樣忠勇有才的世家,湖北提刑按察史馮廷丞不禁感嘆阿克敦:“夫獄者,愈求深則愈深。要在適中而止,則情法兩盡。”這就是對阿克敦行法最好的總結(ji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