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定義快樂

《蘇菲的世界》里,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這一章,說:
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與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
后兩者,我想咱們都還能理解。
可對于“植物”靈魂,我理解不了。
植物有什么樣的屬性?
首先它是一種生物,有生命,會生長,會繁衍,也會死亡。
難道意思是說,人,首先是擁有植物的這些屬性。
在這基礎(chǔ)之上,才有“動物”這種更高級的生物屬性嗎?
同時他問道:“我們應(yīng)該如何生活?”
這是每個人都會思考的問題。
只是有人想得少,有人想得多。
現(xiàn)今社會,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當中。
比如電視,電影,廣告,手機,書籍,報紙,口口相傳,網(wǎng)絡(luò)等。
都會試圖定義,該如何生活。
比如一個寫雞湯文的公眾號,會告訴你:
某某富豪,經(jīng)歷了多少苦難,通過什么樣的努力,才贏得了今天的收獲。
(當然這是謬誤啊,以后講幸存者偏誤時,咱們再細說)
比如不少的老師,會告訴你,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賺更多的錢。
(其實漏洞也很大,但不是咱們今天的重點)
比如某某報道,會宣揚某個好人好事,對批判某個違法犯罪的行為。
比如各種短視頻和直播,會展現(xiàn)很多過得很優(yōu)渥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作為觀眾,自然會很向往。
等等很多。
這都是在灌輸,我們應(yīng)該怎樣生活。
只是經(jīng)常會被帶入些不太理性的觀念,與你具體的情況不太相符。
所以很值得我們再深入思考。
亞里士多德又問:
“人需要什么才能過良好的生活?”
這就比上面的一個問題,要具體非常多。
作者用一句話回答道:
“人唯有運用他所有的能力與才干,才能獲得幸福?!?/p>
這樣說,乍看很稀松平常。
自己一想,顯示出了幸福不是躺來的。
(不是被動得來的)
而是通過咱們主動爭取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
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
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
接著,他強調(diào),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和滿足。
他認為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我們來剖析下。
享樂的生活,就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而且得適當,適度。
我記得有個真事。
我弟弟的同學,特喜歡打電腦游戲。
他媽媽就有天給他買了好多張點卡,讓他玩。
一天時間過去了,他很高興,嗨的沒辦法。
第二天,還是很嗨。
后面過了一周,他就多少有點疲憊和乏味了。
因為好歹要做點其他的事,來調(diào)劑調(diào)劑。
他媽媽不讓,讓他要玩就玩?zhèn)€夠。
結(jié)果玩到最后,真的要玩吐了。
實在扛不住了,這哪是在玩啊,簡直是折磨。
這就說明了,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度。
過度了,就會讓人難受。
我另一篇文章里,也講到了一位叔叔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讓他兒子打消了當主播的念頭,參見《孩子想輟學做游戲主播,他爸的教育方式驚艷到了》。
這是很符合常理的,在一直做一件事情時,比如看電影。
我自己,一天看一兩部電影,還能感覺很享受。
但是一天猛看很多部,就審美疲勞,加上精力下降,而且闕值提升,讓我無法繼續(xù)看下一部好電影。
比如我去年下半年,正好猛看了1-7季的《權(quán)力的游戲》,確實好看。

上圖來自豆瓣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去看了《海王》。

上圖來自豆瓣
這么一對比,就覺得《海王》是十足的爛。
因為此時,我的闕值被拔到非常高了。
而《海王》只是一部一兩個小時的科幻大片而已,怎么可能拼得過一部大幾十集,擁有精妙劇情,死那么多主角,人人都刻畫深刻的電視劇呢?
如果不是那個時間點看《海王》,我覺得會被那個奇幻的海底世界所震驚的。

上圖來自豆瓣
與此對比的是,我的兄弟,在我看完的第二天,給我發(fā)了電影院拍的照片,強烈推薦我看,說太棒了。
我卻寫出了這篇文章《3號點評DC電影《海王》》,好好吐槽了一番。
再就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
自由,確實是個很崇高的向往。
人如果沒有一定的自由,真的會瘋掉。
比如被軟禁的人。
四哥在胸前就紋著:
不自由毋寧死。
什么是負責呢?
我們總得對人或事,負有一定的責任。
比如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我就對這家公司負有責任。
我得對這份工作負責,對公司的名譽負責,為我的團隊負責等等。
還有我作為家庭的一員,我得為這個家的方方面面負責。
在這些責任承擔的時候,心里有所擔當。
這會讓一個人有價值感和分量。
公民是指取得某國國籍,并根據(jù)該國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quán)利和承擔義務(wù)的人。
有更普遍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的責任得遵守,這會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
如果太多人都不遵守,我們也無法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里生存。
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還是非常遵守的,甚至有不少愿意伸出援手的善人,所以我們大多數(shù)還是有在這個社會過得相對安全和自由的可能性。
其實后面的內(nèi)容,主要都是關(guān)于“黃金中庸”的。
作者說到,如果亞里士多德生在現(xiàn)金這個時代,也許會說:
一個只注重鍛煉身體的人所過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動腦不動手的人一樣不平衡。
無論偏向哪一個極端,生活方式都會受到扭曲。
同理也適用于人際關(guān)系:
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過于魯莽,而要勇敢(不夠勇敢就是懦弱,太過勇敢就變成了魯莽);
既不能吝嗇也不能揮霍,而要慷慨(不夠慷慨既是吝嗇,太過慷慨則是揮霍)。
在飲食方面也是如此:
吃的太少或吃得太多都不好。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兩人關(guān)于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使人想起希臘醫(yī)學的主張:
唯有平衡、節(jié)制,人才能過著快樂和諧的生活。
后面這一段我真不用過多品評了,說的太詳細清楚了。
我講個真實的故事。
創(chuàng)作《在宜昌》的歌手——吳成蛟。
他是某場嘻哈歌友會的兼職主持。
在進行到即興battle的環(huán)節(jié)時,熱度是越來越高,直到火熱。
這個火熱持續(xù)了一會兒,但他卻站出來說:
好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到這里。
我當時特別不能理解,覺得此時活動已經(jīng)到了絕對高潮,為啥要戛然而止。
其實現(xiàn)在想來,就是平衡和節(jié)制。
因為時間太晚了,待會還有很多環(huán)節(jié)時間會被占用。
而且表演嘉賓如果太疲憊,會影響到后續(xù)的環(huán)節(jié)效果。
而且他說了一句話,下次做活動,還會繼續(xù)。
也算是留個懸念,這樣其實給人一種期待。
這種適可而止的和諧,恰恰讓正?;顒?,乃至以后要舉辦的活動,都能形成一種和諧的平衡,從而達到整體更好的狀態(tài)。
真的有大智慧。
最后是做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
這感覺離我們大多數(shù)人太遠了,確定不是在搞笑嗎?
還是帶入我經(jīng)常說的程度思維,凡事拋開程度談問題,都是耍流氓。
思想家和哲學家,不僅僅是那些孔圣人、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老子這樣的大咖。
可以是我們并不知道的很多人,甚至,可以是你自己。
就算到不了“家”的程度,我們在往這個上面靠近的過程中,也會越發(fā)幸??鞓贰?/p>
雖然成功沒有規(guī)律,但是成為思想家和哲學家,多少還是有些規(guī)律的。
起碼可以看到一些過得很不錯的人(那些表面光鮮,暗地里難受的除外),他們有哪些品質(zhì)我們可以借鑒。
比如我今天聽李玫瑾教授的音頻,才知道她是哲學專業(yè)畢業(yè)的。
怪不得她給我的印象,有一種尤為顯著的平衡和諧感,總是從容不迫,不怒自威。
說話邏輯性很強,而且又有自己的獨立觀點,還能讓我好接受,這就厲害了。
比如她今天說到,不僅僅要考慮被害人,也得考慮兇手的感受。
我起初是不理解的,因為我在聽到一些惡性案件時,對兇手都充滿了仇恨。
但聽她講了之后,我才知道其中的道理。
她就是要搞清楚,為什么那些罪犯會犯罪,他們的心理是怎樣。
通過對這事兒的研究,來讓更多人,在苗頭階段,就解決小問題,不至于釀成大禍。
這就是很了不起的思路。
比如她對馬加爵的研究,是在馬加爵被執(zhí)行死刑后,才公布的。
因為她不希望傷害到馬加爵的感受。
而且她還之處有一點,罪犯的家人,很多是無辜的。
他們?nèi)绻驗橐恍┎缓玫难哉?,遭受很多人的非議,對這些人是非常冤枉的。
這也是我們社會比較缺失的地方。
除了李教授,還有我聽的比較多的易中天教授的演講、授課或參加節(jié)目中的言論。
都是很有思想的。
還包括我聽得比較多的吳伯凡老師。
甚至是我身邊的勛哥。
他們是怎么達到這種境界的,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問題。
就算僅僅是聽他們的講述,其實收貨就已經(jīng)非常大了。
如果再去詳細了解他們說到的事情和閱讀他們說的書籍,那就往思想家和哲學家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我理解啊,思想家和哲學家并不一定是個職業(yè),而是一種修行。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經(jīng)常會因為有些事情苦惱,有些人經(jīng)常會說無聊,有些人會大肆享樂后感到空虛。
而有的人確過得充實、快樂、精彩和幸福。
這就是其中不同的根源所在。
=========
相關(guān)閱讀:
=========
題圖作者:Tbel Abuseridze
圖片授權(quán)基于:unsplash.com版權(quán)協(xié)議
其他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所有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感謝
如有疑問,與我聯(lián)系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好思考分享給我優(yōu)秀的讀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