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 第一批“自由輪”下水 數(shù)量最多的海輪 二戰(zhàn)勝利無名英雄
80年前,即1941年9月27日,第一批14艘ES2-S-C1MK“自由”輪在美國同時下水,這是歷史上建造規(guī)模最大的海輪。

最初,這種貨輪旨在向英國運送根據(jù)《租借法案》提供的各種貨物。一艘船從鋪設龍骨到試航只需要30天。到了1943年,這個過程縮短到24天,同時有數(shù)十艘自由輪一齊建造?!白杂奢啞辈皇切⌒痛?,而是非常堅固的運輸船,可以橫渡波濤洶涌的大洋。全長135米,排水量1.5萬噸,1941~1944年,共建造2710艘,平均每天有3艘下水。

每艘“自由輪”可以運送2800輛吉普車,或260輛“謝爾曼”中型坦克,或440輛“斯圖亞特”輕型坦克。船上配備了50噸起重機,可以在設備簡陋的港口獨立進行裝卸作業(yè)。

為了加快建造速度,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使用了簡化的技術,特別是在組裝船體時,使用更先進,速度更快的焊接技術取代鉚接,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表現(xiàn)比傳統(tǒng)運輸船稍差一些。

有趣的是,大多數(shù)“自由輪”都配備燃油鍋爐,但前往英國和蘇聯(lián)的運輸船則配備燃煤鍋爐,因為那里更容易買到煤炭。此外,為了節(jié)約成本、大量建造,“自由輪”上沒有木甲板,只是在鋼鐵上簡單鋪設了防腐蝕涂層。然而,這種貨輪保留了船員最重視的帶獨立隔間的高品質廁所,配備了沖水馬桶、盥洗臺和衛(wèi)生紙固定裝置。

“自由輪”的建造計劃規(guī)模驚人,當時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完成如此宏大的計劃。特別是考慮到美國造船廠同時建造了數(shù)百艘不同級別的其他艦船,其中還包括了戰(zhàn)列艦和航空母艦。

可以說,如果沒有數(shù)以千計的“自由輪”,美國就不可能在歐洲戰(zhàn)場之外同時應對太平洋戰(zhàn)場,并成功在諾曼底登陸。根據(jù)《租借法案》,蘇聯(lián)也接收了38艘“自由輪”,并在1963年又采購了10艘。

除了46名船員之外,還增加了36名炮手。其中,最有趣的是“基洛夫”號和“第比利斯”號。1942年,美國將它們交付英國,隨后在地中海被意大利海軍俘虜。1943年,蘇聯(lián)從意大利手中接收了這兩艘“自由輪”充當戰(zhàn)爭賠款。

二戰(zhàn)后,希臘購買了634艘“自由輪”,成為規(guī)模最大的用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300多艘自由輪被擊沉,絕大多數(shù)成為德國潛艇的獵物,另有一些被敵機炸沉、撞上水雷或被“神風特攻隊”擊沉。19艘因船體焊接缺陷而沉沒,這在如此瘋狂的建造速度下是不可避免的。

最初,“自由輪”的設計使用壽命只有五年,但與預測相反,盡管鋼板相對較薄,這艘船卻非常堅固。二戰(zhàn)后,“自由輪”又航行了很長時間,大部分在上世紀6、70年代因為磨損而報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