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學習心得

道德經(jīng)講解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本章第一句。第一句話當中,出現(xiàn)了五次“令人”。它們分別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從字面上看,老子好像在說,五顏六色和紛雜的聲音會讓人眼瞎耳聾。我們每天面對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聽見無數(shù)種類的聲音,也沒見自己眼瞎耳聾啊?所以我們想要理解這一句當中老子的深意,就要首先明白什么是所謂的目盲、耳聾。
五色令人目盲。這里的盲,如果強行作解釋的話,可以翻譯成眼花繚亂。所以五色令人目盲就是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那為什么老子在這里不使用目迷,目亂,而是使用目盲呢?這是因為盲所代表的是眼睛功能的喪失。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眼睛這個器官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那么對于我們的認知來說,眼睛是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繽紛的色彩就好像是一層層的簾幕,分散掉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關注這些色彩,而忽視這個世界真實的本質。這時,本應該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的眼睛也就無法看清這個世界了。這難道不是眼睛瞎掉了么?因此,老子在這里才說,五色令人目盲。
同理,五音令人耳聾當中,耳聾強行翻譯,可以翻譯成因為聲音紛亂而難以分辨。但是正如眼睛一樣,耳朵能夠接收到外界傳來的聲音。嘈雜的音調(diào)將原本清晰的,我們應該留意到的聲音掩蓋了,導致我們聽到的都是各種紛紛擾擾。這時,本應讓我們聽清世界的耳朵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這不就是聾了么?
以此類推,五味令人口爽的意思是,多種多樣的味道會麻木我們的舌頭,讓我們無法再清晰的分辨出各種味道,這就讓我們的舌頭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至于“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它們的意思是,縱情狩獵令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令人行為不軌。
那么這里就會有疑問了,根據(jù)我們剛才的探討,難道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夠去看,去聽,去品嘗,去打獵,或者使用稀有的物品了么?我們每天面對這么五彩斑斕的世界,這眼睛耳朵舌頭不是越用越失靈么?
面對這個疑問,老子在本章最后一句話給出了答案:“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他說,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溫飽,不追逐聲色犬馬的外在誘惑。所以應該拋去外物的引誘來確保安足純樸的生活。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老子這一句話呢?讓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古時候智者的見解。王弼在《道德經(jīng)注》當中說到:“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為腹者以物養(yǎng)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為目也?!?他說,爽,是差失的意思。失去口的作用就叫做爽。耳、目、口、心都要順應它們的性質才行。不順從它們的特性、違反它們的使命,就會對它們自然的狀態(tài)造成損傷,就出現(xiàn)了盲、聾、爽、狂。難得的東西因為難得,無法通過正當手段得到,所以就讓人做出不軌的行為。一個人爭取腹中的食物是用食物頤養(yǎng)自己,如果去占有眼前所有能夠占有、享受的東西,那就是用這些東西去奴役自己。因此圣人不為目。
蘇轍在《老子解》當中是這么說的:“ 圣人視色、聽音、嘗味皆與人同,至于馳聘田獵未嘗不為,而難得之貨未嘗不用也。然人皆以為病,而圣人獨以為福,何也?圣人為腹,而眾人為目,目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嘗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內(nèi)者也?!?他說,圣人看顏色、聽聲音、嘗味道都和別人相同,也不是不參加騎馬打獵的活動,難得的東西也不是不用。人們都覺得以上這些享受對人來說是不健康的,而只有圣人覺得幸福,為什么呢?圣人只求吃飽飯,而眾人追求眼前所有能夠占有、享受的東西,眼睛貪求能看到的東西卻無法享受,肚子能夠消受食物卻不會貪婪。事物是從外部影響人的,而本性是內(nèi)在具有的。
我們結合王弼和蘇轍的見解來再次解讀一下本章。王弼和蘇轍都提到了事物的本性。什么是事物的本性呢?我們的眼睛是用來看世界的。世界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事物。有顏色的,沒有顏色的。人們覺得好看的,人們覺得不好看的。眼睛的本性就是看這世間的一切。但是眼睛被人們所使用,人們總是想要追求視覺上的滿足和刺激,也就是更多的去看色彩艷麗的或者美麗的事物。例如,我們打開手機,同樣推送兩個視頻,一個是帥哥美女跳舞的視頻,一個是村頭莊稼漢種地的視頻,人們都更愿意去看帥哥美女的跳舞視頻。這就是滿足視覺上的享受與刺激。那么這就與眼睛的本性相違背了,因為眼睛本應同時看到美和丑的事物,看到這世界本真的樣貌,而不僅僅是只看美好的事物。
但人們可能會說,我就想天天看好看的,吃好吃的,挺好聽的,這難道不行么?這里就要再次強調(diào)偏離事物本性的后果。設想一下,我們天天只看帥哥美女跳舞,或者天天只吃大魚大肉,又或者天天只去蹦迪,難道不會感到麻木么?當人們習慣了這些感官上的刺激,并且感到麻木之后,就會想要去尋找更大的刺激。甚至到了最后,為了尋找更大的刺激,甚至舍棄生命。這就是放任感官駕馭我們行為的后果。
除了探討了事物的本性,王弼和蘇轍對“圣人為腹不為目”也做了相似的反思。圣人和凡人之間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圣人是為了果腹而去進食,而凡人是嘗到了了美食的美味就開始拼命的吃。圣人是為了觀察而去看,而凡人是看到了美好的事物就開始拼命的看??偨Y來說,凡人任憑外物馭使了自己的行為,但是圣人不會。這點和我們平時說的自律是有不同的。自律的意思是,我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外物帶來的刺激,我們也想要像其他凡人那般去享受這些外物帶來的刺激,但是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不可以這么做,所以我們抑制住自己的沖動,并且去依靠著理性行事。但是圣人的境界要比這還高。圣人也會接收到外物的刺激,但是他們內(nèi)心不起漣漪,不會生出想要享受刺激的沖動。他們自然而然的就能夠保持本性,不為外物所動。就好像對于自律的孩子而言,路過文具店,看到里面擺的五顏六色的彩筆,孩子就想要去買。但是他們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沒有買。但是大人去文具店都是帶有目的的。他們進到文具店里是為了買一管寫字流暢的油筆,或者象征身份的鋼筆。就算他們路過了再多的五顏六色的彩筆,他們也不會想要去買。圣人的保持本性和凡人的保持理智,就好像是這里大人和小孩的差別。
最后,我們復習一下整個《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