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潮 —“天下第一潮”。
錢塘江,古名浙江、漸江、浙河,又稱之江、折江、羅剎江,是中國浙江省第一大河,發(fā)源于安徽省黃山,流經安徽、浙江二省,河流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占省域面積的一半以上,年均流量442.5億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72萬千瓦特,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

錢塘江水系的形成受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從元古宙到中生代錢塘江流域產生了西南向東北和東南到西北兩組主要斷裂線,錢塘江流域因為不同組斷裂帶的交織形成了褶皺山地典型的格子狀水系,其中嵊州市附近由于有三組不同方向的褶皺存在,形成了以嵊州市為中心的扇形水系。

錢塘江河道自閘口以下兩岸皆是平原,錢塘江江口屬于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在杭州灣灣口處寬98.5千米,至澉浦則只有20千米作用,到了鹽官一帶則只有約11千米,到閘口段河道僅寬1千米左右。

錢塘江流域西以天目山、黃山和懷玉山脈區(qū)隔于長江流域,南止于仙霞嶺與甌江流域為鄰,東拒大盤山、四明山、天臺山與甬江、椒江流域相鄰,以北為太湖流域。

錢塘江自南源以下,依次稱齊溪、馬金溪、常山港、衢江、蘭江,于浙江建德市梅城鎮(zhèn)會北源新安江后稱富春江;在杭州市蕭山區(qū)聞堰街道附近納浦陽江后稱錢塘江,

自杭州以下河道不斷拓寬,在紹興市曹娥江大閘附近右受曹娥江水,在嘉興市海鹽縣澉浦鎮(zhèn)長山閘與余姚、慈溪兩市交界處西三閘連線(寬度19.4千米)后進入杭州灣,最后在上海蘆潮港閘和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外游山連線(寬度98.5千米)注入東海。

在河口平原形成之初,錢塘江河口段南北兩岸分別有古姚江和古東苕溪、錢塘江在1949年以來的50年間共圍墾出160多萬畝土地,杭州市的四季青、下沙、濱江、江東以及嘉興市的秦山核電廠、嘉興港等地區(qū),錢塘江潮在農歷每月初一至初三、十五至十八出現(xiàn),而農歷八月十八的潮水最為壯觀。

宋人范仲淹曾詩云:“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海寧鹽官鎮(zhèn)因有壯觀的“一線潮”而成為觀看錢塘江大潮的最佳地點。

錢塘江大潮也叫海寧潮,是錢塘江下游特有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大潮一日兩次,相隔約12小時,潮頭最高時達3.5米,潮差可達8-9米,每年在春分、秋分附近的潮水最大,其中尤以秋潮為最,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是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觀潮節(jié)。

錢江潮的潮水類型可以分為魚鱗潮、一線潮等類型,部分位置地形特殊引發(fā)交叉潮、回頭潮、沖天潮等景觀,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所殺,他死前聲稱要在吳國都城門下用自己的眼睛看越國人攻陷吳國,夫差于是大怒,將伍子胥拋尸江中,任意飄蕩,隨著潮水來往。后來,越王勾踐誅殺功臣文種,將文種葬在國之西山。后來人們認為錢塘江潮水的前潮為伍子胥所化,而后潮水為文種,《吳越春秋》則稱錢塘江潮水為伍子胥之神力造化。

舊時,吳人有在潮水到來之時下江在潮水中破浪前行,也被稱為弄濤或者弄潮,古代官員有立碑刻石以禁止這一行為。古人中或有葛洪云潮水為“天河洶涌”所致,或有《洞真正一經》云“地機翕張”,以陰陽之說論證潮水的形成。

錢塘江大潮與亞馬遜大潮,恒河大潮并稱世界三大涌潮,河口段在歷史上多次改道,先后有過南、中、北三流道,并最終穩(wěn)定在北部流道上。清代學者將南中北三流道稱為錢塘江,即北大門、中小門、南大門:北大門在青龍山、白虎山與鹽官海塘之間,中小門在赭山和白虎山之間較為狹窄,南大門在翕山和赭山之間,涌潮危險,請勿擅自下江下堤觀潮,提高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