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選擇打板
打板到底是一種理性方法,還是憑賭性的博弈?有沒有讓人信服的理論依據(jù)?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打板的原理以及深度剖析。 第一,從K線理論看, 漲停是最強的看漲信號,第二日上漲的概率最高。通常操作是在K線確認后的第二天買入,為了防止第二天高開不便買入或漲停根本買不進去,因此選擇漲停當日買入,不但符合K線交易理論,而且很有機會買入相對于第二天的低價。 從風險角度看,漲停沒有封住板就會有下跌的風險,不過在任何位置買入當天都會存在當天下跌風險,除非是跌停買入 打板,除了在當天沒有盈利空間,在風險方面和其他位置買入并沒有絕對的劣勢。而K線理論本身就是對上漲概率的總結(jié),在操作中不需要額外擔心下跌風險, 第二,從主力操盤流程來看, 任何一支股票一定會經(jīng)歷洗盤,整理,拉升,出貨的各個階段,當主力收集好籌碼,在拉升階段一定是以最快速度進行,漲停就是最明顯的方式和標志。這種強勢拉升很容易推動股價第二天繼續(xù)連板,因此在漲停時買入就很可能買在主力啟動拉升的階段。 尤其在有可能連板的情況下,也只剩漲停價位可以買入。因此
通過漲停識別個股啟動拉升階段的機會
,然后參與股票的拉升,屬于最高效的賺錢模式。 短線的精髓,不正是做股票拉升階段的行情嗎?因此選擇漲停買入的確定性就進一步加強,這也就是吸引大家苦苦追尋打板秘密的原因。 具體在操作上,是不是非要在漲停板瞬間買入,在快漲停時買入可不可以?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我會在下面的部分做進一步詳細的回答。 第三,從信號確認的角度看, 股票買入講究信號確認。各種交易系統(tǒng)都有確認信號判斷的標志,而漲停板本身就是這個標志。股票沒漲停前就不算是出現(xiàn)確認,因此提前買入有背炒股規(guī)律。理論上必須看到漲停板再打。這是解釋
為什么不早點買股票非要等到打板
。 第四,從把握市場熱點角度考慮, 漲停的品種如同電視里的廣告,為市場指明當前板塊動向和熱點標的。做短線總是說要跟隨市場熱點,那不跟隨這些漲停股票的熱點跟什么呢? 我們天天看的研報信息,政策咨詢都屬于基本面分析范疇,用來預測股市板塊或盤面大方向,但具體哪只股票能漲,什么時候啟動還是得跟著市場的指引走。 提前預判比較難。尤其是做短線的投機者,受不了股票長期不漲的折磨。那么市場怎么給信號?就是通過漲停給,尤其是市場龍頭的信號,更是以連板的信號給出。因此
選擇漲停標的本身正是在做捕捉市場熱點的動作,捕捉龍頭的動作
。跟隨熱點去做了,失誤率就能降低,收益水平自然才能提高。 第五,從大資金吸籌的角度看, 漲停動作是主力的行為,而不是散戶的行為,且相當一部分力量由當天游資買入推動的,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游資需要解決大資金吸籌的問題,在股價當天上升的過程當中,往往由于速度過快,成交量很難放大,游資金很難完成大量買入。只有在漲停時,市場才會出現(xiàn)巨大的價格分歧,成交量才會放的特別大。才容易滿足游資的買入需求。 當然也可以從反方向來理解,如果某些游資已經(jīng)提前進入股票,他也傾向于把股票拉到漲停再賣出,那樣比較容易大量出貨。因此對于操控力強的主力或者對于推動能力很強的游資,漲停板是一個適合他們的絕好操作點,而他們也傾向于主動制造這個點。因此漲停價位是游資的一個重要操盤點。 第六,從工作量角度考慮, 既然是短線,每天選股研究信息的工作量和壓力就比較大,如何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選出好票?靠基本面選股不行,靠形態(tài)指標選股也會選出大量的標的股票,從中再選還是很累很困難的,因此從漲停來選股,就能大大減少工作量,是最簡單的。當然當市場氛圍很好的時候,一天內(nèi)漲停的股就有幾十只,牛市中一天百股漲停的事也經(jīng)常發(fā)生。同樣工作量不小,但相對而言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第七,從復盤角度看,漲停跌停代表市場板塊和熱點變化的信號,是每天必看研究的內(nèi)容。打板投機者正好把復盤和選股工作合二為一,工作效率和質(zhì)量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 因此,打板正是因為擁有眾多優(yōu)勢才成為游資和主力的最愛。 但也正是由于貌似簡單的外表讓很多人乘興而來,敗信而歸,始終無法掌握其精髓要點。 最后提示一點,操作紀律一定要去實踐,打板不用著急實踐,打板是需要門檻的,這個門檻不低,需要對市場有極強的認知。 關注我,分享更多投機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