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第228篇 金代朝野一柱石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攻下北宋首都開封,擄走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二帝。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迫北上金國,首都東京開封城中公私積蓄被搶劫一空。北宋至此滅亡。1233年,蒙古軍繞過金的軍事重鎮(zhèn),攻下開封,迫使金哀宗出走蔡州。1234年南宋軍與蒙古軍聯(lián)合攻占蔡州,金朝滅亡。
今天介紹一下金代朝野一柱石程震。程震和大文豪金朝第一才子元好問是兒女親家,程震的兒子娶元好問的長女元真為妻。元好問非常敬佩程震的為人,給予了程震極高的評價。并親筆為程震題寫碑文:“嗚呼!生才為難,盡其才重為難。使君得時行道,坐于廟堂,分別賢否?其功烈可量也哉!方行萬里而車折其軸,有才無命,古人所共嘆!雖然,地遠而位卑,身微而言輕,乃以一御史,犯強王之怒,卒使權貴落膽,縉紳增氣,雖不遇而去,信眉高談,亦可以無愧天下矣,尚何恨耶!乃為之銘曰: 曲士賣直,見豺而栗。鄙夫媕(an)婀(e),與鳧(fu)同波。犯父子之至難,孰絞訐(jie)而上劘(mo)?橫潰我障,剛癉(dan)我訶(he)。煉心成補天之石,奪筆為卻日之戈。古有之:和臣不忠,忠臣不和。彼容容者之所得,奚后福之能多!有山維嵩,有水維河。程君之名,永世不磨。
程震(1180~1224) ,字威卿,云中東勝人。先世居住在洛陽上程聚,為西晉上程候程咸苗裔。北魏兩河豪族遷實云中三州,遷往云中郡(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后在東勝州(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安家落戶。云中郡是戰(zhàn)國時的趙國所置,大致區(qū)域是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以東、涼城以西、呼和浩特市以南、清水河以北,西南以黃河為界的這一塊地方。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二十一年辛丑年(公元1181年)程震生于云中東勝(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父親程德元,行俠仗義聞名鄉(xiāng)里。程震幼年時就發(fā)奮讀書,勵志做有用之人。金章宗(完顏璟)明昌二年(1191年)經(jīng)童出身,補將仕佐郎。經(jīng)童(jīnɡ tónɡ),金的選拔官吏制度。經(jīng)童科規(guī)定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誦二大經(jīng)﹑三小經(jīng),又誦《論語》﹑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試十五題通十三以上,會試每場十五題,三場共通四十一以上,為中選。程震和他的大哥程鼎一起考中進士。崇慶元年(1212年),程震授偃師主簿,始復先世居。這里不遠處就是太子升仙之地,附近有滑國故城,劉國故城。南不遠處是萬安山,山形狀似虎,似闕,似天室。是福佑后代之所。
程姓開宗世祖程伯符,一名喬伯,又名二和,周代諸侯,食邑于程,封程國伯,子孫遂以國為姓。程伯符生活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前后),任周日正,和周公姬旦一起幫助周成王定鼎郟鄏。周成王弱小,“周公攝政”,霍叔、管叔、蔡叔認為周公旦廢幼主而自立,篡奪周天子,遂發(fā)動三監(jiān)之亂。程氏開宗世祖程伯符跟隨周公一起經(jīng)過三年鏖戰(zhàn),平定三監(jiān),征服大小方國至少五十多個,使周重新歸于統(tǒng)一。程伯符到全國各地安撫諸侯,并獲“三異之瑞”。"三異之瑞”其中一異為井中之璞,二異為泰山之車器,三異為雙穗之禾。成王賜伯符蒲壁,在朝中做“程典令”,并在成周之王畿內(nèi)滑國附近化地封程伯之國,是為古程國。古程國位于緱氏鎮(zhèn)官莊,緱氏鎮(zhèn)官莊在嵩山之北隅、伊水之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山水相映,河渠縱橫。中間幾十頃臺地,四周河渠環(huán)繞。
1214年,金宣宗(完顏珣)遷都汴梁(開封),程震進京任尚書令史。興定初年(1217),任陳留縣令(今開封東南),治績?yōu)槿珖谝?,詔拜監(jiān)察御史。程震赴任后,不畏權貴,時常為民眾鳴不平,臺綱大振。程震彈劾皇子荊王,荊王是陛下的長子。荊王專持權勢,滅棄禮法,開納貨賂,隨意升降官吏,縱恿奴隸欺行霸市,侵漁小民,美名為和市。程震勸阻皇帝到:治好家才能正天下?;实蹏绤柷胸熐G王,拿出內(nèi)府銀兩補償和市價值,令司馬杖打大奴不法者,權貴不得已才斂手。程震后為攝治書待御史兼戶部員外郎,調(diào)運京師糧食8萬石賑徐、邳災區(qū),深得百姓擁戴?;首忧G王惡氣難消,視程震為敵人,蓄意報復。重金收買程震部下徐璋等人制造流言蠻語,程震中招被罷官。1224(正大元年),程震憤然成疾,病死于開封家中。葬于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官莊程村。程震魂歸故里。
如今,偃師緱氏鎮(zhèn)官莊程村東百米外,豎有金代程震墓碑一通,碑文基本清晰,墓碑附近分散有石翁仲、石羊、石獅等遺物。該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組成。碑首呈漫圓形、深浮雕六龍紋飾,為六條纏繞的龍螭紋,龍首分垂兩測。碑首高1.05米;碑身高2.07米,寬1.10米,厚0.38米;赑屃座高0.60米,整碑高4.35米。該碑文由詩人、歷史學家河東元好問,於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七年庚寅年(公元1230)年撰文。由東勝(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著名書法家李微書丹。由欒城書法家李冶題額。該碑建于元中統(tǒng)四年歲次癸亥(公元1263年)秋七月巳卯由七弟程恒建。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一個石器,一點獸骨,一團青銅,一塊秦磚,一片漢瓦,一棵古樹,一座石橋,或者一條老街,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視頻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洛陽游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第228篇 金代朝野一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