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歷史課程以鮮活的時代氣息——讀《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 青島市教研員 陸安

賦予歷史課程以鮮活的時代氣息
????????——讀《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
???????????(發(fā)表于《青島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
? ? ? ? ? ? ? ? ? ? ? ? ? ? ? ? 陸 安
? ? ? 假如你是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想事半功倍地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假如你是一位歷史教研員,想最便捷地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搭起一座橋梁;假如你是一位高校歷史教材教法課教師,想最精準地把握學科前沿動態(tài)與趨勢。那么,不妨來讀一讀新出版的《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
?
一、?顛覆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之作
?
作為一名教過11屆高三畢業(yè)班的特級教師,一名干了20年的歷史教研員,一名曾教過3年歷史教材教法課的高校教師,我一直在苦苦尋覓發(fā)學術先聲、領時代風騷的歷史教材教法著作。幾十年來,各個時期、各種版本的歷史教材教法著作,都成為我執(zhí)著搜集的對象,想方設法搜羅到手,足有百余本。精心研讀之余,總能隱隱地生發(fā)出些許惆悵、失望與遺憾。因為太多的此類書籍同質化傾向極其嚴重,東抄西湊,大同小異,陳舊不堪,了無新意,與正在日新月異、飛速變革的中國教育改革不合拍、有距離,讀之不僅不會感到令人茅塞頓開的新意,反而會有一種難以掩飾的陳詞濫調(diào),沉重感、壓抑感油然而生。失望久矣,竟至絕望,最后便不再關注此類書籍。
猶記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剛啟幕的2002年,在長春東北師大舉行的一次新課程研討會上,當時的東北師大校長史寧中教授曾經(jīng)大聲疾呼,“新課程到來后,高等師范院校的教材教法課能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出有效的呼應,事關重大”。在場的教育部師范司司長馬立同志深以為然,極表贊同。當時在場耳聞目睹的我,印象極為深刻,經(jīng)久不息。
多少年如一日,我們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教材教法課都是邊緣學科,遭到不該有的弱化。如果說各學科的教材教法課大同小異的話,歷史學科的教材教法課,由于對應的是中學地位很低的所謂“小三門”之一的歷史課,相較于語文、英語等“主科”,更加滯后與陳舊,乏善可陳。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在青島大學師范學院教歷史教材教法課的時候,用的某教材就老舊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簡直沒法用。當時我心底里就有一種痛感和堵感,感覺“有些都是該掃進歷史垃圾堆的貨色了”。當時也沒有像“知網(wǎng)”之類的現(xiàn)代學術資源平臺,只好拼命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權威雜志上發(fā)表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來彌補,同時大量增加自己在中學課堂上過的、自覺有價值的課例,來凝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熱情、好奇、興趣與信心。脫離了陳舊教材的束縛與羈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反映還不錯。很多學生畢業(yè)多年,成長為青島地區(qū)歷史教學的骨干,回憶起當年我教的歷史教材教法課,還記憶猶新。感覺我這個教邊緣化學科的老師不是照本宣科,融入了很多教材不曾負載過的新鮮血液,使他們走上講臺后能用得上。
不久前,收到江蘇師大薛偉強老師寄來的《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一書,拜讀之后,不禁擊節(jié)叫好。掩卷沉思,感到有話要說、不吐不快。這本裝幀雅致、樸素大方的新作,顛覆了我長時間以來對高校歷史教材教法課教材的傳統(tǒng)認知,撲面而來的是一種久違了的與時俱進、學術創(chuàng)新的氣息。主編薛偉強博士是我熟悉的業(yè)界精英,前幾年經(jīng)常面對面的交流,其發(fā)表在《歷史教學》等期刊上的文章,總是受益匪淺。這次,他和河北師大范紅軍、廣西師大陳志剛等主編的《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堪稱耗費心血、凝心聚力的佳作。
?
二、?從課程的角度詮釋教學變革全景
?
在一個“改革”已然成為常態(tài)的時代語境之下,對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科學的“改革”,摸著石頭過河的人們普遍存在著一種焦慮感與危機感。教育改革同樣如此,置身教育改革場域中的每一個人都急切地想弄明白路在何方、方向何在,以便走出迷茫,進入一個“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理想召喚之下的康莊大道。在信息爆炸、學說雜陳的“信息圍城”之中,歷史教育工作者往往會產(chǎn)生莫名的本領恐慌,不知從何處下手才是。厚積薄發(fā)的這本《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以其全新的結構設計、前沿的學術觀點、通俗的理論闡述,切中當下歷史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為業(yè)內(nèi)人士走出迷茫、走向成功提供了可能。
現(xiàn)在寫書和出書不是個高不可攀的難事兒了,關鍵看什么樣的書。有些書速成也速朽,不過空有書的軀殼與形態(tài)而已,并無書的品質與靈魂,尤其是大學教材。究竟什么才是書的品質與靈魂呢?那就是與眾不同的思想、別具一格的設計、獨出心裁的框架。這些最可寶貴的元素,《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恰好或多或少地具備了,也是評判該教材質量的最為重要的標尺。
單從全書架構就可以看出編寫者的匠心獨運?!熬w論”開篇,瞄準“課程與教學”的關系,精準發(fā)力,雖然不過寥寥三節(jié),但就像一幅簡筆畫一般,高屋建瓴地勾勒得清清楚楚。隨后,“歷史課程的本質與目標”、“歷史課程的編制與內(nèi)容構建”、“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中學歷史教學實施”、“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育”、“中學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歷史課程與教學評價”、“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等章節(jié)漸次鋪展開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自洽,渾然天成,有機組合,串聯(lián)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體系,仿佛為正在推進中的歷史教育變革勾勒出一幅層次清晰的“路線圖”,為中學歷史課程的發(fā)展走勢描摹出一個可觸可感的“風向標”,其鮮活的時代氣息與面向未來的引領價值溢于言表。
在傳統(tǒng)的教師培養(yǎng)過程中,往往重視“教學論”的灌輸而輕視“課程論”的滋養(yǎng),形成“大教學小課程”的偏狹格局,這無疑是制約課改背景之下教學改進與發(fā)展的一大瓶頸。這本嶄新的教材跳出傳統(tǒng)的窠臼,直擊教育教學改革的軟肋——課程,以“大課程小教學”的思路來統(tǒng)馭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為人們樹立起了高高聳起的課程觀念,無形中把住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的脈搏。
“辦公室里,物理老師老王與歷史老師小張爭論起來?!薄斑@是一位歷史專業(yè)大學生與自己當年高中歷史老師的對話?!薄斑@是一位有20年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高中歷史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薄澳銓⑷绾卧u價學生的回答?!狈泊朔N種,不一而足。多少個活靈活現(xiàn)的場景,導入了深奧的歷史教育話題。多少個真實發(fā)生的案例,折射出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怎么做”的科學答案。這本書好就好在一改我們見怪不怪的板起面孔、空洞說教、僵硬灌輸?shù)穆暎蜗笊鷦?、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詮釋了一個又一個貌似距離教師很遠的理論概念,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感同身受甚至醍醐灌頂?shù)挠X醒感。對于教育教學變革來說,還有什么比喚醒專業(yè)工作者的覺醒更為重要呢?而這,正是這本教材的生命力之所在。
?
三、?以人文的情懷描繪師生成長路徑
?
一切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指向的都是人。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是課程教學發(fā)展終極的價值目標。如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呢?該書熱烈回應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要求,首次專章探析“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育”,通過對時空思維、證據(jù)思維、因果思維、變遷與延續(xù)思維、神入思維等五大思維的內(nèi)涵、價值、評價與策略的深入論析,比較全面地解析了以思維能力為基本指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豐富內(nèi)涵及操作路徑,實際上也為學生的“學”描繪出了一幅全息圖景,無形中填補了這方面的一個研究空白。我想,這也是該教材上市以后,受到很多一線中學教師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在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方面,不僅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內(nèi)涵、路徑與方法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述,更獨辟蹊徑,創(chuàng)新性地對“三代中學歷史名師及其成長感悟體驗”做了系統(tǒng)化的分析研究,從而使得這本書更具有在場主義的真實感、也更能接地氣。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以及科學化的課程與教學評價,不僅是教育改革無法繞開的焦點與難題,更是很容易凌空蹈虛的熱詞和空詞。如何恰到好處地進行把握,無疑需要付出相當?shù)男闹桥?。該書勇于向艱難險峻的學科教改高峰攀登,在過去很少有人系統(tǒng)涉及的領域大膽探索。譬如,專設“新型移動學習資源——歷史教育APP概述”一節(jié),對可移動、穿戴性的技術載體進入歷史課堂,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與闡述,提出“作為一種新型的移動學習資源,雖然在資源的建設機制、監(jiān)管和推廣機制及教學的應用模式等方面,都還處于不斷嘗試與探索階段,但歷史教育APP資源的快速發(fā)展,必將引起廣大歷史教育者的廣泛關注。其已不再僅僅是學校課堂以外學生學習歷史的助手,而將是推動學校歷史教育與教學方式改革的有力工具”等啟迪深思的觀點,印象極為深刻。
至于歷史教學課件、歷史數(shù)字故事以及歷史微課等新型教學樣態(tài),在書中都有條分縷析的解讀,對于一線歷史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教育測量與評價,對于很多歷史教師來說,都是專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盲點與誤區(qū)。教育教學改革不是不要考試、不要評價,而是強烈呼喚科學化的考試、多元化的評價,對于歷史課程評價、歷史教學評價乃至歷史試題編制,這本書都進行了詳盡的分解與剖析,路徑指向明確,現(xiàn)實指導意義很強。
唯有站在讀者的立場上的專業(yè)化寫作,才能激起讀者受眾的強烈共鳴。在此之前,說實在的,鮮見在該類教材中通過二維碼的形式為讀者提供拓展材料乃至PPT課件的成功范例。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不僅反映了編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體現(xiàn)了編者無微不至的服務意識。
?
誠然,金無足赤,完美無缺的教材從來也不存在。該教材在一些方面或囿于資料,或受制于實例,尚有可進一步完善與改進之處。例如,對于“國外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的演變”部分,僅限于英國、美國等國家,略顯單薄,不夠全面。又如“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育”,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長期過程,該教材的探索尚顯稚嫩,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盡管如此,瑕不掩瑜,并不影響本書的學術價值與實用意義。筆者以為,這必然是一本將在中國歷史教育改革進程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教材。
(作者簡介:陸安,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青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