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裔學(xué)中文:中國的古人都是如何避暑的?
俗話說:“三伏天的電扇,忙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敝袊严奶熳顭岬臅r間段稱作“三伏”。分為:初伏(7月11日—7月20日)、中伏(7月21日—8月9日)、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在這炎炎夏日,擁有高科技的現(xiàn)代人都酷熱難耐,那么古人都是怎么避暑的呢?其實在古代降暑的方法可不比現(xiàn)在少!今天星寶就帶你一起了解古人避暑良方。
一、避暑好物
1.冰窖
據(jù)《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證明了早在周代,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冰窖。凌陰,就是冰窖,而凌人則為掌管冰事的人員。
冰窖一般都是找一個陰涼的地方,然后挖一個很深的洞,然后在洞里面鋪上一些隔溫的東西,把冰塊放在上面,最后把窖口給封上,等到夏天的時候再取出來用。

由于收集和儲藏冰塊,需要耗費許多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冰塊在當(dāng)時十分珍貴,由此還衍生出了“賜冰”制度。
直到清代,冰塊才在民間普及,普通百姓也能“買冰”降暑了。
2.冰鑒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老祖宗的智慧可謂是高深莫測!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了冰箱——冰鑒。

早期的冰鑒是青銅制成,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為了降低成本,到了明清時期,已經(jīng)演變成木頭等其他材質(zhì)了。冰鑒分為里外兩層,外面放冰,里面放冰鎮(zhèn)的果蔬和酒。
可別小瞧這冰鑒,它不止冰箱的功能,在冰鑒的蓋子上開幾個孔,冷氣就可以往外冒,這樣一來,冰鑒就是冰箱空調(diào)一體機(jī)啦!

冰鑒這種一聽就很貴的物件,普通百姓是無法擁有的。在秦漢時期,普通人家會用低配版冰鑒——水井。
人們把一個大的罐子放進(jìn)井里,或者把食物裝進(jìn)筐里,用繩子綁在井下。這樣的“井藏法”,對普通人來說,也是好不逍遙。
隨著冰鑒的普及,在19世紀(jì)中葉的北京,一兩吊銅錢就能買一個木質(zhì)冰鑒,冰鑒成為全民都用得起的避暑之物。
3.扇子
古人將扇子稱為“搖風(fēng)”,又稱之為“良友”。
蒲扇、竹扇、絹扇、紈扇……古時扇子材料多樣,制作可復(fù)雜也可簡單,成本可高可低,上至皇家士族、下到寒門百姓都能用得起。
扇子最能體現(xiàn)古人是如何精巧、情趣度夏,不僅是一種生風(fēng)取涼工具,還成了藝術(shù)品,給書畫家們開辟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

二、“吃”如何避暑?
1.“刨冰”
前面提到了老祖宗的“冰箱”——冰鑒。那這里面可就少不了各類解暑美食啦!春秋時期,古人便會用刀刨出冰屑,加上香料和白糖,制作出好吃降暑的冷食,這也就是當(dāng)代刨冰的前身。

2.“冰棍”
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到了隋唐時期,民間生產(chǎn)和貯藏冰的技術(shù),得到了更廣泛地傳播,人們會在把冰塊和鹽放在大木桶中,達(dá)到降溫,然后把裝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放入木桶中,再用插上一根小棒,制成我們最早的“冰棍”。

3.各色冷飲
除了“刨冰”和“冰棍”,古代的各色冷飲可謂是花樣百出,根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就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
這些冷飲光聽名字就好吃,還得是古人會取名字!
4.“冰淇淋”
在元朝,按照牧民的習(xí)俗,把大量的牛奶加入冰中,即為“奶冰”,再在上面加入各種蜜餞和果醬,這就是冰淇淋的原型。
據(jù)說馬可·波羅來中國后就很喜歡吃這種冷飲,并將其制作方法帶回了歐洲,歐洲人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明了冰激凌。
5.瓜果消暑
宋代詩人李重元的《憶王孫·夏詞》中,提到了把李子、西瓜等夏日瓜果放在水中浸涼,待吃時撈出,無限冰爽。
唐伯虎在《江南四季歌》中也寫道:“金刀剖開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泵枥L的是古代“冰鎮(zhèn)西瓜”的美妙口感和滋味。
在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還提到了非常豐富的消暑食物:新荔枝、軍庭李、楊梅、秀蓮新藕、蜜筒甜瓜……幾十種爽口食物琳瑯滿目,毫不遜色于今日。
三、“穿”如何避暑?
1.葛衣
別以為古人長袖長衫,夏天就熱得慌,其實他們也有清涼夏裝——葛衣。這是一種用葛草纖維織布做成的衣服,輕透涼爽,是古人常見的夏衣。
白居易甚至說:“葛衣疏且單 紗帽輕復(fù)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p>
2.冰蠶絲制衣
到了后來,絲質(zhì)衣物受到推崇?!稓q時廣記》所引的《樂府雜錄》中提到,古代有一種冰絲裀,價值不菲。由冰蠶絲織成,有消暑的奇效。
《樂府雜錄》中記載,一名家道中落的長安貴族,家中值錢的東西所剩無幾。一位波斯商人偶然看到,他有一件舊的冰絲裀,便詢問他是什么寶物,他解釋說,這是冰蠶絲所織,“暑月置于座,滿室清涼”。波斯商人聽后便被種草,連忙花重金將其買下。

3.羅衣
古人也會在大夏天都會穿上“羅衣”,“羅衣”就是用輕軟的絲織品制成的衣服。東漢名士邊讓《章華賦》便說:羅衣飄飄,組綺繽紛。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一件衣服僅重49克。

4.“半袖”和“袒胸”。
到了唐代,胡風(fēng)盛行,社會風(fēng)氣開放,所以在著裝上,出現(xiàn)了“半袖”和“袒胸”。
大詩人李白也在《夏日山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p>
四、“住”如何避暑?
1.瓷枕
古人充分利用瓷器具有降溫的功效,制成涼枕,在睡眠時創(chuàng)造了一方小小天地,瓷枕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質(zhì),枕起來既涼爽又舒適,成為富裕家庭的避暑之選。

2.玉石枕
玉石枕冷而不冰涼而不寒,成為皇家避暑的鐘愛之物。唐玄宗曾賞賜過一件夜明枕給虢國夫人,不但清涼還有照明效果。
3.竹枕
非富非貴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涼枕——竹枕。竹枕和竹席結(jié)合使用,可以達(dá)到更好的降溫效果。
如果在枕頭中使用菊花、蕎皮、蠶砂、茶葉、決明子等中藥材做芯,還能增加安神的保健功效。

4.“空調(diào)房”
古代都有“冰箱”了,“空調(diào)房”當(dāng)然也少不了啦!
漢代的皇室,有冬夏兩用的“空調(diào)房”,冬季房叫“溫調(diào)殿”,夏季房叫“清涼殿”。清涼殿里有用石頭做的床,宮殿的四周掛上水晶簾子,用玉盤盛放冒著寒氣的冰塊,還有小宮女撲哧撲哧地把寒氣扇到各處。
唐代的清涼殿則更高級了,將房屋臨水而建,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搖動風(fēng)扇,將冷風(fēng)吹進(jìn)屋子里,或者用機(jī)械將水送到房頂上,再順著屋檐流下,形成水簾,達(dá)到降暑的目的。
這種高成本降暑方式早期當(dāng)然是宮廷專屬啦!直到明代,這種高規(guī)格的避暑建筑才由宮廷走向民間。

5.涼棚避暑
夏天,普通人家也可以在家里面搭個涼棚,或者用竹子制造一個涼席,然后在院子里種上一些葡萄藤,遮住陽光。沒有冰也可以達(dá)到降溫的效果。
五、“行”如何避暑
1.避暑勝地
大家熟知的承德避暑山莊,建于1703年,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wù)的場所,天氣炎熱時移駕至此,工作娛樂兩不誤。

2.乘船入湖
乘船入湖,是江南的大戶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在南宋臨安城,六月初六是民間信仰中的崔府君誕辰,此日被當(dāng)?shù)厝水?dāng)作以避暑為主題的節(jié)日。
夏日傍晚,古人泛舟湖上,采蓮賞荷,消暑納涼,休閑程度堪比當(dāng)今優(yōu)雅的下午茶。

3.深山避暑
青山綠林自古以來都是人們避暑休閑的絕佳去處。在炎炎夏日,到這里一走就能感受到天然的清涼與舒適。

古人的避暑良方,
無不彰顯著古代勞動人民的
創(chuàng)意、智慧與獨特的生活美學(xué)。
你有什么夏日降暑的小妙招嗎?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哦~
想要了解更多,就關(guān)注星天娃中文教育,分享更多國學(xué)經(jīng)典、育兒經(jīng)驗、學(xué)習(xí)方法干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