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周武王的哥哥叫伯邑考?分析周文王19個兒子的命名規(guī)律

找一本電子版的《史記》,全文搜索“姬發(fā)”,會發(fā)現(xiàn)那個時候的周武王也不叫“姬發(fā)”。
就像搜索“嬴政”,除了索引,也幾乎搜不到這個名字。
姓+名是當代人的習慣,但先秦時期的姓跟現(xiàn)在有很大區(qū)別。
參考周文王兒子們的命名,其實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
伯邑考、武王發(fā)、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郕叔武、霍叔處、衛(wèi)康叔、冉季載。
以上10人為嫡子。
郜叔、雍叔、毛叔鄭、滕錯叔(又稱滕叔繡)、畢公高(與周公旦原理一樣)、原叔、酆叔、郇叔、賴叔穎。
以上9人為庶子。
先來說嫡子的10位,
伯邑考、武王發(fā)、周公旦、衛(wèi)康叔、冉季載這5人的名字與另外5人有明顯不同。
另外5人,除了曹叔振鐸,其他4人的命名格式都是X叔X。
曹叔振鐸這個特例其實很好理解,曹叔振鐸的名是兩個字,其他人是一個字。

伯是老大的意思,仲是老二,由于老二是后來的周武王,所以就直接就叫武王發(fā)了,沒有仲。
根據(jù)最小的嫡子冉季載來看,伯、仲、叔、季這代表長幼排序的四個字,排在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第三個字的都有。
大多是排在第二個字,排在第三個字的,只有衛(wèi)康叔這一位。
那衛(wèi)康叔的叔為什么在第三個字呢?
其實跟后面我要提到的周公旦有些類似。
如果衛(wèi)康叔沒有參與平叛“三監(jiān)之亂”,他會被稱作“康叔封”。
叔不僅僅是老三,老二之后全是叔,季是最小的。
因此,解釋了衛(wèi)康叔這個特例,其他人的伯、仲、叔、季,一般都排在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
伯邑考是嫡長子,伯是老大的意思,邑可能是嫡長子特有的象征,也可能是個官職(就像武王發(fā)的“王”一樣)。
考可能是名字,也可能死后才叫考。
如果建立周朝是是伯邑考,那他的命名格式就會叫X王考(如果考是名的話)或X王X(如果考不是名的話,后面會帶上真正的名)。
假設伯邑考沒死,武王發(fā)沒有繼位,他的命名格式大概是X仲發(fā)(X指封地名,也就是之后的氏)或者仲X發(fā)。
再來說周公旦,如果周公旦沒有攝政,他的命名格式大概是魯叔旦。
因為周公旦在周成王前期掌權(quán),因此命名格式與其他兄弟不一樣,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再來說說剩下的9個庶子。
庶子里只有叔,沒有季,為什么呢?我猜測,可能這9個人都比冉季載年長。
這是最有可能的可能。
也可能庶子的排行是獨立的,周文王自己也不知道以后會生多少兒子,所以沒有季,但因為伯、仲也沒有,因此這種可能性不高。
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庶子里面有些人的命名只有兩個字,這個很好解釋。
那就是這些人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只有封地有記載。
封地是后來的氏,男子稱氏,而不是姓。

因此,排除沒有封地的周文王的嫡長子、原繼承人伯邑考、順利繼位的武王發(fā),其他人的名字,把叔和季去掉,就是如今的命名習慣。
管鮮、周旦(或魯?shù)⒉潭?、曹振鐸、郕武、霍處、衛(wèi)封、冉載。
郜X、雍X、毛鄭、滕繡、畢高、原X、酆X、郇X、賴穎。

《封神演義》我看的不多,但命名方式還是相當混亂的。
可能是作者不懂,也可能是作者太懂了。
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