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概念解釋 第26課(4)

印度支那:中南半島或中印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因位于印度-中國之間,而被近代歐洲人方便記憶而命名。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的馬來亞部分和新加坡。
日內(nèi)瓦會議:1954年4月至7月在瑞士日內(nèi)瓦召開的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蘇、美、英、法、中5國外交會議在瑞士日內(nèi)瓦國聯(lián)大廈舉行,這是一次國際性多邊會會。這也是首次中國以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1954年7月,與會各國簽署了《越南、老撾、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xié)定》,會議最后發(fā)表了《日內(nèi)瓦會議最后宣言》。印度支那的戰(zhàn)火熄滅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這就再一次打亂了美國從朝鮮、臺灣、印度支那三條戰(zhàn)線威脅新中國的戰(zhàn)略部署,鞏固了中國南方邊陲的安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周恩來在訪問印度、緬甸期間,表示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xiàn),是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被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接受,成為規(guī)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求同存異: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威脅著亞非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亞非人民出于保障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zhàn)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家團結合作的愿望,于 1955年4月18-24日,印尼萬隆召開了亞非會議,代表著占世界面積將近1/4和世界人口約2/3的29個亞非國家共計34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是首次沒有西方發(fā)達國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受到美國阻撓,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同:指亞非國家相同的歷史命運和現(xiàn)實任務。異:亞非國家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會議才得以順利進行圓滿成功。

-END-
好啦,今天的內(nèi)容就到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問,也歡迎留言區(qū)告訴我們。你們的意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想刷【精選好題】選定哥《小題精練》、掌握【基礎知識】選《定哥筆記》、構建【知識體系】選《定哥腦圖》、記憶【歷史時間】選《記憶卡牌》、【輕巧便攜】選《小黃書》、【押題猜題】選《紅寶書》 更多好物還在定哥熊貓屋等著仔仔們(?˙ー˙?)? ? ? ? ?
????關注:微信公眾號:歷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貨等你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