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 昨天突然看到了一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馬上就很感興趣,因為之前沒有聽到過,所以習慣性的去網上看出處和解釋。一搜發(fā)現(xiàn)大部份的回答是:出自《莊子.人間世》,但是我直覺上,這不像莊子的語言風格,所以把書找出來逐字逐句查了幾遍,發(fā)現(xiàn)《人間世》中沒有這句話。然后在其他搜索平臺上也是這樣答案。后來不死心,在ChatGPT 上問了一下,第一次回答是出自《論語.學而篇》,雖然覺得荒唐,但是我還是翻了一下書,確定沒有之后,再問,第二次回答盡然也是出自《莊子.人間世》。又問,第三次回答說是出自馮夢龍的《喻世名言》,我一看傻了,35多萬字我上哪兒找去呀?所以就追問了一句:你確定嗎?然后這個AI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回答是:“對不起,我之前的回答有誤,這是一句俗語,出處不詳……”。 剛才我又無聊的問了它,答案又不一樣,只能一絲苦笑罷了! ????通個這個事例,大家也能看出問題所在,之前也專門寫過關于AI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文章,今天就不重復了。 回到主題:“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大體意思是:沒有經歷過別人的苦難之前,不要輕易勸告別人要做善事。只有真正體驗過別人的痛苦,才能更好地理解并給予建議。 ?????延伸開來講,在工作上,做事情之前,還是要進行調研,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商場上,也是要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生活中,我們勸解一個人,安慰一個人的時候,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起碼也要做到“共情”,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狀態(tài)和情緒,然后給出建議,這大多數(shù)是起不到什么太好的效果。尤其是關于心理的問題,如果要幫助一個人緩解和療愈緊張、焦慮、抑郁、悲觀的情緒,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招也打不遍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