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

一個讀者給我留言:“加油,在人們普遍浮躁的壞境下還能繼續(xù)寫東西的人不多了?!?/p>
當然,這是一種鼓勵,我去看了一下她的主頁,她也在努力寫作。
但這句話還讓我蔓延了不少想法。
作者寫東西要服務(wù)浮躁的人群嗎?我不這么認為。浮躁的人群大致喜歡這些要素:唯美,自大,天賦,性,權(quán)力,復(fù)仇,生死,還有努力。參考這些要素和面,揉一揉文字,大致像個樣子了,也就成型了。
好的文學(xué)雅俗共賞,話是這么說。但就拿自己舉例子,《紅樓夢》是公認的文學(xué)巔峰,但我頂不喜歡看。強迫自己看,看各種解讀文章,能胡了吧唧談一通,但心里就是不喜歡。我也自信讀不進《紅樓夢》的不只我一個。有些好的文學(xué)作品,就是有門檻。
人群浮躁,文字會被淘汰嗎?
也不會。文化的保存形式,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從早期的口口相傳,到文字,書籍,現(xiàn)在有了影像記錄。但影像記錄是否能取代文字?顯而易見不可能。影像只能記錄畫面,但傳神的東西,非得用文字來打基礎(chǔ)做記錄。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文字不可能過時,為什么要有人群浮躁寫作不易的感慨?既然寫東西,就是給愛看東西的人寫的。不愛看東西的人,覺得不看東西日子也照常過的,就壓根不需要去討好。有那么多熱愛文字,喜歡看東西的讀者,為什么不去和他們交流,而非把重心放到浮躁人群上,對牛彈琴呢?這可能是一種不自信吧。人類幾千年,拽著文明車輪前進的人也就那么些,如果硬要去取悅殺死阿基米德的野蠻士兵,倒不如扔了筆桿子直接給人家磕兩個頭。
熱愛文學(xué)的人少了嗎?實際上沒有。網(wǎng)絡(luò)文化的沖擊,也是在進一步做文字科普而已。梗,表情包,雞湯,國家隱性的九年義務(wù)教育而已。但凡有獨立思想,努力去思考的,都會自發(fā)去讀書,找有價值的文字來看。
人們喜歡看什么就去寫什么,字詞的二道販子。想取悅?cè)巳?,實在不用苦情地自我說服,跟人哭訴,簡單扇自己兩個耳光,把腦子擱在一邊,下苦力,把垃圾文字謄一謄抄一抄就夠了。
每次看到暗示寫爛文,俗文的言語,我都會忍不住心里口吐芬芳。真要取悅浮躁的人群,我去當洗腦教主得了,何苦臟了手中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