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們生活如此困頓,為什么依舊不敢冒充高種姓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歷史悠久、世界上最完整、最森嚴、最反動的等級制度之一。這個制度在印度文明史中延續(xù)至今,如今印度共和國境內(nèi)仍有由這種制度所延續(xù)下來的3000多個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對于低種姓人民來說,是一個巨大不幸的來源。特別是排在首陀羅之下的達利特人,在許多高種姓人眼中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仿佛這個世界不存在達利特人一樣。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神職人員——婆羅門種姓認為達利特人不配和他們同等地位。

由于種姓制度的限制,達利特人不能與高種姓人交往,在印度許多城市無權(quán)進入商場或從事體面的工作。只能從事最臟最累的職業(yè),如背尸工、清道夫和掏糞工。這三個職業(yè)在達利特人中廣泛傳承,其中清道夫更是在印度特殊環(huán)境下最惡心骯臟的工作之一,并伴隨著隨時失去生命的危險。印度的清道夫在工作時沒有任何防護裝備,在下水道的污水侵染下身上即使有一個小傷口也非常容易感染,下水道里充滿了異物,也很容易導(dǎo)致清道夫受傷。但是,即便如此,應(yīng)聘成為清道夫的印度低種姓人民仍然絡(luò)繹不絕,因為如果他們不從事這個工作,他們就無法找到其它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

除了艱苦的工作外,印度低種姓人民的居住環(huán)境也很糟糕。一般來說,低種姓人只能生活在遠離人群的角落,而大多數(shù)達利特人的房子與牛圈差不多。如果達利特人想要進入村莊,必須脫鞋以表示自己不會污染村莊。在城市中,達利特人只能生活在貧民窟,那里沒有天然氣和煤氣罐,如果要做飯,只能劈柴生火。供水也經(jīng)常不穩(wěn)定。這些貧民窟分布于城市中心和郊區(qū),遠離警局、醫(yī)院和市政部門,垃圾遍布,犯罪事件頻發(fā),許多低種姓的孩子都是在垃圾堆中長大。

依據(jù)《農(nóng)村發(fā)展雜志》的數(shù)據(jù),21世紀初印度全國平均識字率為63%,但低種姓人群的識字率僅有55%;兒童疫苗普及率是44%,而低種姓家庭孩子的疫苗普及率只有40%。在1995年到2005年期間,印度貧困率為27%,而低種姓人群的貧困率則達到了39%。十年前,印度低種姓人群的貧困率更加嚴重,高達49%,接近低種姓人口的一半。
那么,低種姓的人為什么不假裝自己是高種姓的人呢?這樣一來,他們豈不是憑空階級躍遷,而且惠及后代,一本萬利?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極其復(fù)雜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對于低種姓人群來說,想要冒充高種姓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冒充高種姓這個選擇本身就非常困難,那么為什么印度低種姓人不去嘗試呢?

首先,低種姓人群在印度社會中面臨的歧視和排斥是不可避免的,而冒充高種姓只是暫時地擺脫了這些問題,一旦被發(fā)現(xiàn),可能會引起更加嚴重的問題。比如說,其他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在欺騙和偽裝,從而對他們采取報復(fù)性行為,比如施加暴力或者排斥他們。
其次,印度的種姓制度相當復(fù)雜且細致,低種姓人群往往無法完全掌握所有高種姓人的文化、語言、習(xí)俗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想要成功地冒充高種姓并不容易。此外,低種姓內(nèi)部也存在分化和懈怠的現(xiàn)象,有些人甚至已經(jīng)接受了自己這個身份,不再有改變的欲望了。

最后,固化的社會階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種姓制度在印度歷史上已經(jīng)存在了幾千年,它的影響已經(jīng)深深地浸透到印度社會的各個方面。即使低種姓人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也很難打破這個固化的社會階層壁壘。
對于不是高種姓的人來說,生活中有許多因素可能會揭露出他們的低種姓身份,比如說姓氏、語言口音、膚色、穿著裝束、飲食習(xí)俗等等。這些因素都是非常顯著且難以避免的,所以想要冒充高種姓并不容易。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個非常復(fù)雜和固化的問題,改變其中的任何一項都需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社會變革和改革。無論低種姓人群選擇冒充還是堅定自己的身份,都需要消除這種不公平和不道德現(xiàn)象,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同等權(quán)利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