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江戶猛進少女

關ヶ原の戰(zhàn)い せきがはらのたたかい 1600(慶長5)年
慶長3(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幼子豐臣秀賴繼任,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趁機私結大名,任意分封領地。次年,五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以石田三成爲首的家臣與德川家康關係迅速惡化。慶長5(1600)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xù)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石田三成便以此爲德川家康違反私戰(zhàn)禁令,隨即起兵北討伐家康。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zhàn)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 慶長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兩軍主力最後在美濃一帶的關原進行會戰(zhàn)。最終,在西軍將領小早川秀秋叛變的情況下,這場戰(zhàn)爭在一天內即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取得了統(tǒng)治權,三年後成立幕府。而大坂城內重要人物豐臣秀賴、澱殿等人及朝廷並未對這場戰(zhàn)爭作出太大的干預。 關原戰(zhàn)役雙方均動員了超過十萬兵力,是應仁之亂以來全日本的最大規(guī)模的內戰(zhàn),也被譽爲“定鼎之戰(zhàn)”,雙方都指責對方爲豐臣的不忠之臣。此戰(zhàn),德川家康巧妙利用西軍人心不齊的弱點,拉攏敵方將領,迅速取得了勝利,奠定了德川氏統(tǒng)治的基礎。
?
德川家康 とくがわいえやす?。?543-1616)
三河大名,幼名竹千代。江戶時代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戰(zhàn)國三傑(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日本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德川家康出生於三河岡崎城(現愛知縣岡崎市),原姓松平,永祿10(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父爲岡崎城主松平廣忠,母爲廣忠正室於大之方(傳通院)。桶狹間合戰(zhàn)後與織田信長結爲“清洲同盟”,多次配合織田軍擊敗強敵,並與武田家不斷蠶食今川家的領地。本能寺之變後在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中與豐臣秀吉對峙,後又迫於形勢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戰(zhàn)後被豐臣秀吉移封關東,雖失去長年的根據地,但得到豐臣政權下外樣大名中最大的領地。擔任五大老的筆頭。豐臣秀吉死後,在關原合戰(zhàn)中率領東軍戰(zhàn)勝西軍,確定了霸權。慶長8(1603)年受封爲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創(chuàng)幕府。慶長19(1614)年至慶長20(1615)年經大坂冬、夏之陣滅豐臣氏,江戶幕府統(tǒng)治體制從此堅如磐石,日本進入和平時期。元和2(1616)年,德川家康在駿府城逝世,享年74歲。遺體埋葬在駿府的久能山,一年後被改葬到下野國日光。被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成爲江戶幕府之神,在日本東照宮中供奉,被後人稱爲“東照神君”。
?
江戶幕府 えどばくふ (1603-1868)
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武家統(tǒng)治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至1868年江戶開城,江戶幕府共經十五代征夷大將軍,歷時265年。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後,建立起幕府嚴密控制下的政治體制,經過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兩代將軍,幕府統(tǒng)治趨於穩(wěn)定。江戶時代將軍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qū)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必須聽命於將軍。全國的大名分爲三類:親藩、譜代和外樣大名。將軍與大名都養(yǎng)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們構成了幕府統(tǒng)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即幕藩體制。在德川時代,全體居民都被嚴格的等級制度分爲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 18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tǒng)治基礎。1868年德川幕府徹底垮臺。在此之後,日本基本結束了將軍及幕府統(tǒng)治的時代。
??
幕藩體制 ばくはんたいせい
指17世紀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國共同統(tǒng)治的封建制度。在幕藩體制下,將軍是日本的最高統(tǒng)治者,幕府是國家的最高的政權機關。幕府統(tǒng)治全國各地的藩國。各藩的統(tǒng)治者是大名,效忠於幕府,幕府對他們實行交替參覲制度。大名仍擁有很大的獨立性,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力 。
?
三奉行 さんぶぎょう
勘定奉行、寺社奉行、町奉行並稱爲三奉行,共同組成評定所??倍ǚ钚惺强倍ǚ降呢撠熑耍乒苣桓斦椭涮祛I,負責關東八州內、江戶府外的訴訟??倍ǚ钚卸▎T四名,俸祿3000石。位在老中之下,支配郡代、代官、藏奉行等。1698年後,其中一人和大目付共同兼任道中奉行。1721年,分爲掌管財政、民政的勝手方勘定奉行和掌管訴訟等事務的公事方勘定奉行。寺社奉行是宗教行政機關,管理佛寺、神社的各項事務。町奉行掌管領地內都市的行政、司法。幕府與各藩都設有該職位,但是一般所說的町奉行專指江戶町奉行。江戶以外的幕府天領都市之町奉行,如大阪町奉行等,總稱遠國奉行。
?
鸚鵡籠中記 おうむろうちゅうき
尾張藩士朝日重章的日記,記錄時間爲1691-1718年,共二百萬字,曾被封存於尾張藩文庫長達兩個多世紀,直到一九六五年才開始由名古屋市教育委員會陸續(xù)整理出版,得以重見天日,作爲從下層社會反映時代原貌的白描者,爲今人全面瞭解人性解放、財富渴求與腐敗、貪婪、貧窮和垂死現象共存的德川實況,提供了鮮爲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它與官方記載相表裏,真實再現了近世日本人在中世與近代、農業(yè)經濟與貨幣經濟過渡過程中的自然面貌,也毫無遮掩地將宋明理學和近代化因素在近世日本的實際存在狀態(tài),展現在世人面前。
?
親藩大名 しんぱんだいみょう
親藩大名是與德川家有血緣關係的藩領,在這之中有著御三家之稱的尾張、紀伊、水戶藩最爲重要。御三家制度由德川家康所創(chuàng),其義在於當將軍家沒有後繼者之時,以水戶家作爲大名繼承人產生的監(jiān)督,而繼承人則在紀伊、尾張兩家產生。親藩大名在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生前創(chuàng)設御三家之後,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時又讓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創(chuàng)設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則創(chuàng)設了一橋家,之後的第9代將軍德川家重又讓次子德川重好成立清水家,此後即確立了御三卿的體制,其家格僅次於御三家。
?
譜代大名 ふだいだいみょう
又稱世襲大名,是指1600年的關原之戰(zhàn)以前一直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名。江戶時代俸祿高達一萬石以上的武士稱爲大名,意思是“擁有大片土地的人”,德川家康根據戰(zhàn)後群雄對自己的忠誠度,把全日本的大名分成三類,即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譜代大名地位僅次於親藩大名。大多數譜代大名位居幕府要職,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權力,但俸祿卻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鄰等。德川家康設計幕府統(tǒng)治必須完全由親藩和譜代大名操控,外樣大名不得參與。1615年德川幕府制定的《武家諸法度》,對參覲時的隨員數量作出規(guī)定,全國大名平時要有一部分人留住江戶,部分在自己領地主持藩國政務,以一年爲期,期滿輪換,交換的時間大多定在四月,史稱“參覲交代”。爲的是有效控制大名,加強幕府的集權統(tǒng)治。
?
外樣大名 とざまだいみょう
關原之戰(zhàn)前與德川家康同爲大名的人,或戰(zhàn)時曾忠於豐臣秀賴戰(zhàn)後降服的大名,屬於這一類的叫做“外樣大名”。他們有的擁有雄厚實力,如加賀藩的前田利家領地、薩摩藩的島津忠恒領地、仙臺藩的伊達政宗領地,三者皆外樣大名而又是全國領地最多的諸侯,卻沒有親藩或譜代大名的權力,又常被幕府監(jiān)控。因爲外樣大名的領土多在偏僻的外邊,在鎖國時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國勢力結合,成爲倒幕的主要動力。
?
參覲交代 さんきんこうたい
是日本江戶時代一種控制各大名的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zhí)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自己領土執(zhí)行政務。參覲交代起源於鐮倉時代時,御家人前往鐮倉執(zhí)行官職。戰(zhàn)國時代時,部分大名在居城外的城下町聚集服從主君的武士。豐臣秀吉掌權後,在大阪城、伏見城、聚樂弟等城堡,賜予大名屋敷,由大名的妻子居住,大名則一年需要前往一次。這成爲了參覲交代的原形。
?
禁中並公家諸法度 きんちゅうならびにくげしょはっと 1615(元和元)年
江戶幕府確立它與天皇和公家關係的法例。整個法例共有17條,主要內容是規(guī)定天皇的活動限於追求傳統(tǒng)文學及執(zhí)行禮儀、公卿的委任須有大將軍的同意,而且將軍有權干涉皇家的婚姻以及以宗教名義強制安排皇族成員出家修道。
?
武家諸法度 ぶけしょはっと 1615(慶長20)年
德川幕府制定的旨在約束諸大名權力、維護德川氏在全國統(tǒng)治地位的諸項法令。慶長20(1615)年7月由德川幕府制定,是德川幕府統(tǒng)治大名的基本法。慶長16(1611)年金地院崇傳已經與諸大名起草10條誓言,慶長20(1615)年6月,豐臣秀賴被消滅以後,德川家康在伏見城召見諸大名,發(fā)佈法令,規(guī)定大名守則,限制修繕城堡、禁止築新城、禁止結黨、婚姻須經幕府批準以及參覲交代的方法等。幕府將軍更選時,必對大名宣讀《武家諸法度》,對違法者嚴加懲處。 元和年間的法度由以心崇傳起草,漢文體,共十三條。寬永12(1635)年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增爲十九條,大體定型。寬文3(1663)年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時,增加禁止信仰天主教、懲罰不孝者兩條,天和3(1683)年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時歸併爲十五條。寶永7(1710)年,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時由新井白石修改成十七條。但享保2(1717)年,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又恢復天和年的法度,以後即襲用此法。僅第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時修改文字,準許製造大船。關於旗本、御家人的法度稱《諸士法度》。
?
藏屋敷 くらやしき
江戶時代,幕府、大名、寺社等儲藏兼出售年貢米、特產等的棧房。分佈在大坂、江戶、京都大津、敦賀、酒田、長崎等地,大坂最多。
?
五街道 ごかいどう 1601(慶長7)年
也稱江戶五路線,是五條中央管理的路線,在江戶時代,它將日本的首府與外省連接起來。這些路線中最重要的是連接江戶和京都的東海道。1601年,德川家康開始修建五街道,以加強對該國的控制,但宣佈這五街道爲主要路線的是德川家康,即德川幕府的第四任將軍和家康的曾孫。沿途還設立了驛站,供遊客休息和購買用品。由於參勤交代政策,該路線得以繁榮,該政策要求大名每隔一年沿著路線旅行。
?
關所 せきしょ
江戸幕府爲了守護江戶並監(jiān)全國,於全國交通要道建造的盤查詢問設施,全國共建了超過五十三處關所,關所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對“槍炮入女眷出”進行管制。此項管制,主要是防止武器流入江戶,以及嚴格監(jiān)督那些作爲人質被軟禁在江戶的諸侯妻眷逃回各自領地,但在江戶時代結束後全部被廢止。
?
飛腳 ひきゃく
日本舊時將信件、金錢或小貨物等送到遠方的運輸工,始於律令制的“驛馬”。鐮倉時代者稱“騎馬”,江戶時代幕府公用者稱“繼飛腳”,屬於大名者稱“大名飛腳",民間另有“町飛腳”,明治3(1870)年被郵政取代。
?
株仲間 かぶなかま
江戶時代,幕府和各藩批準的工商業(yè)者的行會。每一個參與商家稱爲“一株”。株仲間排斥行會之外的商人,能夠壟斷市場。初期的株仲間是領主爲控制外國貿易品、管理品質、統(tǒng)制價格而設立,稱御免株。後來,農村商品生產發(fā)展,越來越衝破以前的流通機構。已有的問屋商人等爲了保護既得權益,更需以來幕府、各藩的勢力,而領主也對問屋上人給以特權,進行新的商業(yè)統(tǒng)制。因此,十八世紀之後,申請專賣特權已很普遍。但到江戶後期,株仲間的壟斷成爲物價暴漲的一個原因。天保改革時,幕府下令解散株仲間,結果使經濟更加混亂,嘉永4(1851)年吸收新的商人階層重新恢復株仲間。開港後由於出現新的市場關係,株仲間的基礎完全崩潰,明治5(1872)年解散。
?
島原の亂 しまばらのらん?。?637-1638)
1637年12月17日,日本爆發(fā)島原之亂。當天,日本九州島原地區(qū)的數萬天主教徒,爲反對幕府和領主松倉勝家的壓迫和宗教迫害,在年僅16歲的天草四郎時貞的率領下發(fā)起暴動。起義軍迅速佔領了島原半島南部的原城,於城上豎立起十字架,11月中旬,天草的起義軍3.7萬人(包括婦女兒童)正在攻打富岡城,得悉幕方大軍就到,退入島原南端的舊城堡——原城。12月9日幕軍包圍原城,3次發(fā)動總攻擊。起義軍用火槍木石反擊,正月初三,幕府宰臣松平信綱趕到島原,調集各藩軍12萬餘人,加緊圍攻原城,同時勾結荷蘭軍艦,從海上炮轟原城,但始終沒有攻克。2月17日幕軍全面總攻,28日幕藩軍隊攻陷原城。
?
禁教令 きんきょうれい 1614(慶長19)年
1614年,德川家康正式頒布禁教令,將傳教士集中到長崎。拒絕改宗的教徒受到迫害。在京都,有的教徒被捆在草席或蒲包裡,露出腦袋遊街,甚至被倒吊處死。在長崎,幾百名傳教士和教徒上街遊行。有人背負十字架,有人將小刀插入股和腕,或高聲禱告,用鞭子抽打自己。這些行爲在官方看來已是暴動的前兆。約有三分之一的傳教士和上百名信徒被流放到國外,去了澳門和馬尼拉。
?
宗門改賬 しゅうもんあらためちょう
德川幕府爲禁止基督教而實行的宗教調查制度。寬永17(1640)年設置“宗門改役”官職,以調查每個人的宗教身份。寬文4(1664)年推行到各藩。自寬文11開始,寺院每年需向幕府提交“宗門改賬”(賬即簿冊)。
?
踏繪 ふみえ 1629(寬永6)年
1629年,德川幕府發(fā)明的儀式,命令所有的基督徒每年都要踐踏基督教的聖像以示背叛,拒絕者則被當作基督徒逮捕處罰。儀式目的是爲了探明外人是否是基督徒。踏繪有背棄基督教的意思,禁止基督教時曾經下令要所有教民踐踏以示叛教,違抗者處刑。在禁止基督教後亦用於測試進入當地的荷蘭人是否傳教士。在江戶幕府的高壓政策下,有些切支丹不得不改變宗教信仰(宗門改),另一些則秘密繼續(xù)信仰基督教。
?
鎖國令 さこくれい
江戶幕府關於禁止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法令,於1633-1639年先後發(fā)佈5次。鎖國是日本德川幕府實行的外交政策。於1633年頒佈第一次鎖國令開始,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培裏率艦叩關爲止。當初實行政策時鎖國亦稱呼爲海禁,鎖國這名字是由蘭學者志築忠雄在1801年提出。當然日本與外國的貿易關係並非完全中止,但僅允許與特定對象進行,包括與荷蘭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而明朝和清朝在長崎亦有貿易來往。此外對馬藩與朝鮮、薩摩藩與琉球國以及松前藩與蝦夷有貿易關係。自16世紀中葉起,葡、西、荷等西歐列強先後來日本傳教、貿易。爲禁止天主教傳播,防止商人富豪與幕府對立,鞏固幕藩體制,幕府的對外政策從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時起,開始向鎖國政策轉變。1616年,規(guī)定歐洲船隻只能在平戶、長崎兩港停泊交易,1624年,拒絕與西班牙通商。30年代後,加快鎖國步伐,連續(xù)5次發(fā)佈鎖國令。鎖國令持續(xù)了二百餘年,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培裏率艦叩關爲止。
?
德川綱吉 とくがわつなよし?。?646-1709)
江戶幕府第五代將軍,在職期間爲1680年至1709年。他是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第四子,母親爲側室本莊阿玉之方(桂昌院)。原爲?zhàn)^林藩藩主,1680年入繼將軍家,1709年逝世,法號常憲院殿贈正一位大相國公。德川綱吉飽讀詩書,熱心政治也欲施善政,但是亦因過分尊崇《論語》中的孝道,朝政上讓無才無德的母親桂昌院介入政治,後期爲了求子又頒佈違背當時經濟活動常態(tài)的《生類憐憫令》,生活奢侈並寵信柳澤吉保至大權旁落,更因生類憐憫令被譏爲“犬公方”。
?
生類憐みの令 しょうるいあわれみのれい 1687(貞享4)年
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愛好學問,熱心政治,佈施善政。但是後期頒佈《生類憐憫令》之後,生活奢侈,並任用奸臣柳澤吉保,招致百姓反感,綽號“犬公方(狗將軍)”。貞享4(1687)年,爲了求得後嗣,頒佈《生類憐憫令》,這個法令的背景是防範戰(zhàn)國時代濫殺狗的陋習,最初是很正經的法令。不過法令逐漸穩(wěn)定後,綱吉不但下令建造養(yǎng)狗的房子、請人保護狗及請人替狗看病,到了最後甚至頒佈說連殺死蚊子都被判刑。這個惡政持續(xù)了二十多年,直到綱吉死了才結束,綱吉直到去世也沒有後代。生類憐憫令給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也使德川綱吉蒙受百世的罵名。
?
德川吉宗 とくがわよしむね (1684-1751)
德川御三家中紀伊藩(和歌山縣)藩主德川光貞第四子,生母紋之方,與四代將軍德川家綱、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同爲初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康之曾孫,六代將軍德川家宣的族叔。德川吉宗幼名源六,十歲改名新之助。任越前國(福井縣)丹生三萬石藩主時曾主持過藩政改革,積累了不少財政經驗,廣受好評。三位長兄接連去世後,回歸本家紀伊藩繼承藩主。正德6(1716)年,七代將軍德川家繼早夭,將軍家絕嗣,德川吉宗在六代將軍德川家宣正室天英院等的支持下繼任征夷大將軍。以後,借鑒先前在大小兩藩的藩政經驗,開始實行“享保改革”。在位期間恢復了綱吉時代停止的鷹狩,獎勵武藝與儉約風尚,開發(fā)新田,允許輸入與天主教有關的外國書籍。他最大的功績在於穩(wěn)定了米價,從而使社會呈現穩(wěn)定的局面,百姓贈給他“米將軍”的雅號,堪稱江戶幕府“中興”的一代英主。延享2(1745)年,德川吉宗辭去征夷大將軍職,由長子德川家重繼任。寬延4(1751)年7月12日,德川吉宗因腦疾去世,享壽68歲。
?
享保の改革 きょうほうのかいかく
江戶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吉宗在位期間的幕政改革。正德6(1716)年,將軍家絕嗣,又以賢侯身份繼任將軍職。以後,借鑒先前在大小兩藩的藩政經驗,開始實行享保改革。德川吉宗在位期間在行政上精簡機構,削減旗本的數量,廢除了旗本的官位和俸祿的世襲制,同時他也裁減了不少御家人。軍事上,針對幕府武備鬆懈,德川吉宗恢復了德川綱吉時代禁止的鷹狩,並加強了幕府軍隊訓練的強度。並且在經濟和民政各方面都實行了改革。允許輸入與天主教有關的外國書籍。他最大的功績在於穩(wěn)定了米價,從而使社會呈現穩(wěn)定的局面。享保改革與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並稱爲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
目安箱 めやすばこ
享保3(1718)年正月,在上野參詣的吉宗於歸途中接到町人的直接上訴。目付當即把他捆了起來,但是吉宗責備了目付,並受理了他的上訴。德川吉宗對直接上訴的態(tài)度就是如此寬容大度,但是他不僅認爲接受直接上訴是一種美德,更應該形成一種制度。於是在評定所設置“目安箱”聽取百姓的心聲。有不平者以書信形式,寫上姓名、住址,提出訴訟。“目安箱”被堅固的封存,只有將軍有資格打開。據說一開始旗本、御家人也可以投書上訴,但後來“目安箱”演變成他們爭權奪利、互相攻訐排斥的工具。將軍一怒之下,取消了他們的直訴資格。
?
公事方御定書 くじかたおさだめがき
德川幕府的初期成文法被稱爲“法度”,中期以後多稱爲“御定書”。1742年在繼承傳統(tǒng)習慣法的同時,又仿照中國明律制定的《公事方御定書》是德川幕府時期較爲完備的一部法典。該書分爲上下兩卷,上卷81條,是有關各種法令、判例的彙編;下卷共103條,通常被稱爲“御定書百條”,主要是關於刑法和刑事訴訟的規(guī)定,是幕府刑事法的基礎。該御定書的大部分內容一直沿用到德川幕府末年。
?
德川慶喜 とくがわよしのぶ?。?837-1913)
江戶幕府第十五代將軍,也是最後一代將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七子。弘化4(1847)年繼承一橋家。在將軍家定的繼嗣問題上,被所謂一橋派擁立,與井伊直弼等南紀派推舉的家茂相爭而失敗。安政大獄時,受“隱居”“謹慎”處分,井伊死後獲赦。文久2(1862)年幕政改革後,擔任將軍後見職,推行維持幕權、公武合體的政策。慶應2(1866)年第十四代將軍家茂死後,慶喜任將軍。在法國公使羅什的建議和援助下,吸取歐式制度進行幕政改革,設想建立一個以德川氏爲中心的統(tǒng)一權力結構。1867年10月14日大政奉還。1868年處分德川氏時,決定由田安龜之助(德川家達)繼承宗家,封於駿府七十萬石。7月慶喜遷至駿府。明治13(1880)年恢復正二位,後爲公爵。他在靜岡時期生了許多子女(男女共二十一人),並醉心於狩獵和照相。1897年移居東京前有意遠離政治中心。1898年才首次會見明治天皇和皇后。大正2(191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澀澤榮一所編《德川慶喜公傳》既是慶喜的傳記,也是最大的一部從幕府方面著眼的幕末史。
?
大政奉還 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1867(慶應3)年
慶應3(1867)年10月14日江戶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請求將政權交還朝廷,朝廷在翌日15日表示接受的一次政治事件。薩長同盟後,在討幕運動進展過程中,阪本龍馬等提出“公議政體論”。接受這種主張的後藤象二郎等說服前土佐藩主山內豐信(容堂),勸說慶喜向天皇交還政權。慶喜爲了挫敗討幕運動,實行大政奉還,因爲幕府可以通過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tǒng)治日本的權力。但在同一天討幕派接到《討幕密敕》。雙方的這一較量,經過12月9日的王政復古政變以及以鳥羽、伏見之戰(zhàn)爲開端的戊辰戰(zhàn)爭,最後以討幕派獲勝而告終。
?
王政復古の大號令 おうせいふっこのだいごうれい 1868(慶應4)年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內學問所發(fā)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大號令內容如下:一、敕許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於慶應3年10月24日提出的辭職。二、廢除京都守護職和京都所司代。三、廢除德川幕府。四、廢除攝政和關白。五、重新設置總裁、議定、參與三職。當天,在京都御所內的小御所進行了第一次總裁、議定、參與三職會議,稱爲小御所會議,要求德川慶喜辭去內大臣官職並削封德川家領地。
?
ええじゃないか騷動 ええじゃないかそうどう (1867-1868)
1867(慶應3)年秋到次年春天。當年日本的男人穿上女裝,女人穿上男裝,他們瘋狂地舞蹈,不分晝夜,遊走街頭唱歌。歌謠內容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相同的疊句和結尾:“ええじゃないか?。ㄟ@樣不是很好嗎?。?。這一奇怪的運動席捲日本全國,成爲德川幕府倒臺前一大反常跡象
?
鳥羽?伏見の戰(zhàn)い とばふしみのたたかい 1868(慶應4)年
支持明治天皇親政的新政府軍和支持德川幕府統(tǒng)治的軍隊於1868年1月27日到30日在京都南郊之上的鳥羽(京都市南區(qū))、下鳥羽、竹田、伏見(京都市伏見區(qū))等地區(qū)爆發(fā)的戰(zhàn)鬥。1月19日,經過西鄉(xiāng)隆盛的策劃下,200多名莊內藩兵在江戶城針對薩摩藩的藩邸放火,伺機制造騷亂。之後引發(fā)江戶城警衛(wèi)展開了火攻。一週後,德川慶喜向京都進兵,與新政府軍在鳥羽?伏見(現京都市南區(qū)?伏見區(qū))遭遇展開戰(zhàn)鬥。在現代武器的使用上,當時幕府軍共配備了94門大砲,比新政府軍的583門大砲少了很多。雙方各向美國購買了一門加特林機槍。但由於武器的數量差異,幕府軍最終戰(zhàn)敗。
?
無血開城 むけつかいじょう 1868(慶應4)年
慶應4(1868)年3月至4月11日,幕府在經過與明治新政府軍隊東征大總督府的一系列談判後將江戶移交給新政府的事件,雙方代表人物分別是新政府的西鄉(xiāng)隆盛與德川幕府的勝海舟。作爲德川宗家大本營的江戶城在無抵抗、不流血的情況下移交給新政府,成爲象徵新政府在同年至第二年間的戊辰戰(zhàn)爭的一系列戰(zhàn)事中取得巨大優(yōu)勢的劃時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