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何變法?不妨從臨川王家的奮斗史了解一番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這是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名言,也是他立志變法的宣言。
王安石為何立志變法?
各種解釋很多,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家族中找到一些線索。

在王安石當政時期,臨川王家是北宋最富盛名的幾個家族之一,然而這個顯赫的家族并非是天生的名門望族,它是由一個普通的平民家族發(fā)展起來的。
臨川王氏出自山西太原,王安石的姻親曾鞏再給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作的墓志銘中說道:“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遷徒。而今家撫州之臨川?!?/strong>
而王安石自己也說:“王氏,其先出太原,今為撫州臨川人,不知其所以徙?!?/strong>
連王安石自己都不知道王家何時從太原遷徙到江西臨川,除了歷史久遠之外,也可見王家早期家世的普通,連個家譜家史都沒有。
事實也正是如此,王家最早有姓名可考的先人是王安石的四世祖王明,這還是因為后世子孫的榮顯,在他去世百年之后,曾被追封為“太師、尚書令”。
其實他生前不過是臨川的一個家境較為殷實的普通農(nóng)民。
王安石至少沒有給自己胡亂冒認個有名的祖宗,這一點王安石是做得極好的。
臨川王家能從一個普通的人家發(fā)展從成為一個望族,是乘著北宋重文輕武的東風。
北宋抑武將興文教,大開科舉,這樣的時代機遇早就了很多平民家族以讀書來光宗耀祖的興家發(fā)家模式。而江西在北宋這樣的時代大潮中,文化氛圍極濃,一大批文學高士出現(xiàn),帶動整個江西學文讀書的風氣。
單以文學為例,唐宋八大家宋代六位,江西獨占三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宋詞的“四大開祖”,江西仍獨占三位(晏殊、晏幾道、歐陽修)。
當代學者錢鐘書先生選編的《宋詩選注》,入選者八十人,江西籍作者竟占二十六人之多。
宋人自己也說:“國朝文學之士,特盛于江西?!?/strong>
這樣的文化風氣和時代機遇,臨川王氏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的。
宋真宗咸平三年,臨川王家除了第一個進士王觀之(王明之子)。王觀之不但是王家的第一個進士,也是北宋立國以來臨川城少數(shù)幾個進士之一。
關于王觀之的記載很少,“公少力學,以孝梯稱譽鄉(xiāng)里”這樣話還是后來的王安石撰寫或請人撰寫的那些宣揚王家先人的行狀、墓志銘中留下的少數(shù)文字。
王觀之為官之后,以“能吏”聞名,從他開始,王家算是真正起家了。王家在臨川修了一座家廟,這意味著王家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地方性的望族了。
王觀之的侄子、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也是一個能吏,再到王安石,王家三代都是“能吏”,而這也就代表王家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家族性格:敢于任事,不畏強權(quán)。
王家經(jīng)王觀之、王益二代人的努力逐漸發(fā)展成一個地方性的望族,至王益之子王安石兄弟時則發(fā)展成北宋最負盛名的望族。

到了王安石這一代,王家的發(fā)展進入了“井噴”時期。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
宋仁宗慶歷六年(1047年),王安石從弟王杭中進士。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王安石之兄王安仁中進士;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2年),王安石之弟王安禮中進士;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之弟王安國賜進士及第。
而在王安石兄弟接連中進士之時,王家的下一代也更進一步,宋英宗治平四年(1068年),王安石之子王雱得中進士。
“六十九年中,登進士者八人,臨川王氏之才盛矣?!?/strong>
王家的八位進士之中,以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三兄弟的文名最為顯著,號稱“臨川三王”,尤其是王安石在文壇、政壇都是彪炳史冊的牛人。
臨川王氏從王安石的祖父時才開始發(fā)跡,經(jīng)王益到王安石自己這一代才迅速崛起。
從臨川王家的發(fā)跡史來看,這是一個平民家族的奮斗史,是科舉制度下平民家庭的創(chuàng)業(yè)史。
在這個過程中,科舉是重要的契機,而從底層鍛煉而出的“能吏”風格也深深地影響王家?guī)状说臑檎L格。
按照臨川王氏“六十九年中,登進士者八人”這一輝煌底蘊,王家完全可以繼續(xù)繁盛下去。
即使在政壇不復往昔,但在文壇上也可以稍有作為的。
可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王安石甚至背上了北宋滅亡罪魁禍首的罵名,連帶這個臨川王家都受到牽連。
王安石的子侄輩中,王安石之子王雱是唯一的進士,可惜他英年早逝,加上后世王家子孫聲名不顯,流傳一個惡毒的解釋:王安石父子禍國殃民,斷子絕孫了。
這一解釋自然不符合事實,但是臨川王氏從王安石父子這一代后在政治和文化上默默無聞,如自由落體般墜落也是在令人惋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