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魔幻的歷史切片


宣德元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當(dāng)年,他的本家二叔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了。
配方還是那一套配方,味道還是熟悉的味道。
朱高煦打出的旗號是“靖難”,揚言朱瞻基的身邊有奸臣,他要“清君側(cè)”。
朱高煦想要如法炮制父親朱棣來個靖難2.0,但是很顯然,他沒有朱棣那兩下子,他的對手朱瞻基也絕非建文帝朱允炆那樣的庸常之輩。
這個朱高煦,他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個孫子。
太祖執(zhí)政時期,正是朱高煦的青少年時代,那個時候的朱高煦,還在明朝的京師南京生活,主要任務(wù)是在宮里讀書,受皇家教育的栽培。
但是很顯然,朱高煦不是那塊學(xué)習(xí)的料。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就學(xué)京師,高煦與焉...言動皆輕佻,素不為太祖所愛。
朱高煦不思進(jìn)取,功課一塌糊涂,平時還沒個正形,行為放浪,言語輕佻,所以太祖朱元璋對朱高煦印象很差,一點也不喜歡朱高煦。

當(dāng)然了,由于這段記載它出自《明宣宗實錄》,所以也很有可能是宣宗朱瞻基故意埋汰朱高煦,因為,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比如《明太宗實錄》就記載說懿文太子朱標(biāo)性格軟弱不堪,朱元璋很不喜歡他(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很顯然,純屬永樂朝的文人污蔑。
不過朱高煦其人,似乎在哪本史書里的名聲,都不是很好。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了。
朱元璋一駕崩,作為孫子的朱高煦立刻進(jìn)京奔喪,當(dāng)時,朱高煦的舅舅徐輝祖正好也在京師,他看他這個大外甥整天正事沒有,游手好閑,十分擔(dān)心,于是就找機(jī)會偷偷的勸告朱高煦不能這樣,作為朱氏皇族,作為宗室子弟,你必須得板正兒的,必須得支棱起來,不能這么一天到晚瞎混了。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要不是跟你有親戚,拿你當(dāng)親人,人家徐輝祖干嘛這么費力不討好的勸你呢?真要是不在乎你,就放任你胡作非為,到時候你死到大街上跟人家也沒關(guān)系。
舅舅真心實意的盼著他好,但是朱高煦很顯然不以為然。

朱高煦不領(lǐng)情也就算了,但這哥們操作更騷,來南京一趟被舅舅訓(xùn)了一頓之后心中憤恨,竟然在走的時候把徐輝祖極為心愛的一匹寶馬給偷走了。
《明史·朱高煦傳》: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
在從南京返回北平的路上,朱高煦也沒干過什么好事兒,沿途之中他經(jīng)常殺死平民,到河北涿州地界兒的時候還把當(dāng)?shù)伢A站的驛丞給殺死了。
那個時候的朱高煦,不過也就是十七八歲,他所犯下的惡行輪不到他背鍋,但朝廷里御史們卻時常拿教子無方來批評燕王朱棣。
朱高煦回去之后不久,朱棣就造反起義,發(fā)動了靖難之役。
雖然說平時不太老實,但是真到打仗的時候,朱高煦還是挺猛的。
朱高煦不僅身先士卒,作戰(zhàn)英勇,還好幾次在戰(zhàn)場上救朱棣于危難之間,在長期的父子搭檔作戰(zhàn)的過程中,朱棣對這個兒子產(chǎn)生了很大的好感,甚至還曾經(jīng)拍著朱高煦的肩膀說:
《明通鑒·卷十三》:“勉之!世子多疾?!?/p>
你大哥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有足疾,健康狀況一直不太好,所以你要好好努力啊,搞不好以后你就有機(jī)會繼承我的衣缽。
朱高煦一聽,當(dāng)時可就來精神了,從此之后就一直以朱棣的這句話為奮斗目標(biāo)。
其實,這種話吧,聽聽就得了。
當(dāng)年唐高祖李淵起兵的時候也信誓旦旦的保證說要把皇位傳給李世民,結(jié)果李淵前腳登基,后腳就把李建成立為了太子。
廢長立幼自古就是取亂之道,嫡長子繼承制度,那在人們的心里是相當(dāng)根深蒂固的。
果然,后來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果然把長子朱高熾立為了太子。
《明史·朱高煦傳》:輒以唐太宗自比。
朱高煦當(dāng)然很生氣,但是他生氣也沒用,俗話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所以他只能安慰自己,沒有關(guān)系,自己可以做唐太宗那樣的人,只要把大哥朱高熾給扳倒不就得了么。
但是,這個想法不太現(xiàn)實,因為本朝的規(guī)定是,皇子如果不是太子,那么到了既定的年齡之后,他就需要到外地去就藩。
朱棣經(jīng)常催朱高煦趕緊到外地就藩,畢竟孩子這么大了,你得讓他出去歷練成長,你不能讓他老是賴在父母的身邊啊對不對。

朱棣趕,朝廷大臣們根據(jù)禮制,也不停的催促朱高煦趕緊走人。
但是很顯然,朱高煦不想走,你要說到天津就藩他也許還能去,但是他就藩的地方是在云南,他實在是走不動。
自己到了云南,遠(yuǎn)離朝廷,哪兒還有機(jī)會和大哥競爭?
《明史·朱高煦傳》:我何罪!斥萬里。
朱高煦憤憤不平,表示我也沒犯罪,憑什么把我弄到那么遠(yuǎn)的地方?我不去!
朱棣沒辦法了,又只好把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
然而,朱高煦還是不滿意,這回他又開始嫌棄青州不發(fā)達(dá),抱怨道:
《明史·朱高煦傳》:“我有何罪,置我瘠土!”
朱高煦想要接著耍賴皮,但朱棣這回是忍無可忍了,他又把朱高煦改封到了樂安州,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惠民縣,并且強(qiáng)制管役,直接把朱高煦送到了封地樂安。
成祖駕崩,眼見大哥朱高熾即位的朱高煦又氣又惱,他立刻決定,要圖謀起義,顛覆洪熙政權(quán),自己做皇帝。

這個朱高煦,很有可能在洪熙仁宗年間就想要造反,但問題是,造反這種事兒是大事兒,總得需要時間準(zhǔn)備準(zhǔn)備,朱高煦準(zhǔn)備來準(zhǔn)備去,準(zhǔn)備了半年多,還沒等起兵,仁宗就駕崩了。
造不了大哥仁宗的反,那就只能造接班的宣宗朱瞻基,也就是自己小侄子的反。
誠然,已經(jīng)到了這個時候,朱高煦還想要造反,那已經(jīng)是天方夜譚了。
因為就朱高煦那點兵力,別說反攻大明,就算是占領(lǐng)安樂州也夠嗆,但這哥們就是頭鐵,不到黃河他心不死,不見棺材他不落淚,朱瞻基前腳登基,后腳他就反了。
從朱高煦出生開始,他就不停的在犯錯,年少輕佻,胡作非為,太祖朱元璋不喜歡他,青年狂悖,屢有過失,但無論是成祖還是仁宗,都對他能忍就忍。
因為,畢竟血濃于水,他們都不希望當(dāng)年靖難內(nèi)斗的事情再度上演。
說來說去,咱們不都是一家人么?
所以,新上臺的朱瞻基同志對這個二叔朱高煦,也一直采取懷柔政策。
一來,朱瞻基本人就比較顧念親情,二來,朱瞻基雖然是皇帝,但在宗族體系里畢竟是晚輩,你一個晚輩和長輩較勁,一來傳出去不好聽,二來如果真要動了刀子打了起來,叫宣宗背上了殺叔的罪名,那肯定在輿論方面對皇帝也是不利的。
所以,面對朱高煦的公然反叛,朱瞻基是好言相勸,今天寫信勸二叔別鬧了,明天派使者去勸二叔別整事兒了,但朱高煦是充耳不聞,決心要一條路走到黑。
給你臺階你不下,那到時候大巴掌打到你的臉上,你可別喊疼!

朱瞻基失去了耐心,帶著大軍御駕親征,結(jié)果大軍剛到城下,仗還沒開打,朱高煦就投降了。
可以說,朱高煦同志的行為完美的詮釋了作家王朔的一句話:
人擋著我,我就給人跪下——我不慣著自己。
一般來說,這種動機(jī)明確,證據(jù)確鑿的造反行動,罪魁禍?zhǔn)字旄哽隳强隙ㄊ且慌赖摹?/span>
但是,朱瞻基畢竟顧念親情,只不過是把朱高煦廢為了庶人,囚禁在了紫禁城西安門里的逍遙城中。
在這座并不算宏偉,甚至顯得有點冷清的皇家宮殿中,朱高煦倒是可以“自在逍遙”的安度余生。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結(jié)束。
明宣宗朱瞻基時不時就會想起自己的這個二叔。
他是父親朱高熾的親兄弟,他們曾經(jīng)一起在靖難之役中并肩作戰(zhàn),而在更為久遠(yuǎn)的,自己還是孩童時代的過去,朱高煦更是和他共同生活,他抱過自己,陪自己騎過馬,帶著自己放過風(fēng)箏,他曾經(jīng)是自己最為信任的長輩和親人...
所以,某一日朱瞻基還是放心不下,于是親自到逍遙城里去看望朱高煦。
叔侄重逢,本來是溫情脈脈,談的好的話,說不過皇帝一開心,就把自己放回封地了。
但我們的這位朱高煦同志操作十分魔幻,竟然在和朱瞻基交談期間,趁著朱瞻基不注意,腳下使了個絆子,直接把朱瞻基給絆倒了。
朱瞻基重重摔在地上來了個嘴啃泥,爬起來后盛怒無比,也不顧上親情了,立刻命左右的武士用一口重達(dá)三百斤的銅缸把朱高煦給扣在了里面。
《國朝獻(xiàn)征錄·漢庶人傳》: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fù)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镕,庶人死。
可是萬萬沒想到,這個朱高煦他身材魁梧,勇武有力,這么一口大缸沒罩住他不說,反而叫他給頂了起來。
你不頂還好,關(guān)你一會皇帝氣消了就把你給放了,你這么一頂,朱瞻基是更加惱怒,他命令武士在銅缸周圍點燃炭火,就這么活生生的把朱高煦給炙死了。
想當(dāng)年靖難大戰(zhàn),朱高煦在白溝河一人對三人,連破翟家三雄,擊潰西川精兵。
沱河之戰(zhàn)殺出血路,靈璧大戰(zhàn)一騎當(dāng)千,戰(zhàn)場上的朱高煦宛如項羽再世,幾乎無人能擋。
只可惜,金戈鐵馬的歲月一閃而過,他最終的命運,落到了這一口銅缸之中,伴隨著烈火燃燒,他的軀體和他的故事灰飛煙滅,仿佛他從未來到過這個世界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