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讀《景觀社會》第三章:第67段

第67段
?
The satisfaction that no longer comes from using the commodities produced in abundance is now sought through recognition of their value as commodities. Consumers are filled with religious fervour for the sovereign freedom of commodities whose use has become an end in itself. Waves of enthusiasm for particular products are propagated by all the communications media. A film sparks a fashion craze; a magazine publicizes night spots which in turn spin off different lines of products. The proliferation of faddish gadgets reflects the fact that as the mass of commodities becomes increasingly absurd, absurdity itself becomes a commodity.Trinkets such as key chains which come as free bonuses with the purchase of some luxury product, but which end up being traded back and forth as valued collectibles in their own right, reflect a mystical self-abandonment to commodity transcendence. Those who collect the trinkets that have been manufactured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being collected are accumulating commodity indulgences - glorious tokens of the commodity's real presence among the faithful. Reified people proudly display the proofs of their intimacy with the commodity. Like the old religious fetishism, with its convulsionary raptures and miraculous cures, the fetishism of commodities generates its own moments of fervent exaltation.All this is useful for only one purpose: producing habitual submission.
?
? ? 滿足不再源于對商品的使用,而是被認為源自于對它們作為商品的(交換)價值的認同。
? ? 這個,就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優(yōu)先關系的顛倒,但是這里也是為了銜接上一段最后一句,從而顯得非常流暢。
? ? 于是在兩段之間,主題從商品形式到對于符號價值發(fā)生了變化,讀者的閱讀體驗很好,不會覺得前言不搭后語,否則就可能不知所云。
?
? ? 消費者充滿了對商品的自由主權的狂熱追求,(這種主權)已經成為了商品的用途本身。
? ? 消費主義的觀點,你擁有的東西決定了你的階層身份。也就是說你的自主性是由你的所有物所賦予的。
? ? 這個當然和德國唯心論所追求的那種理性存在者的尊嚴是沖突了,因此簡單地講康德這類哲學家的思想歸于資產階級思想是有失公允的。這只能說明這類言論的提出者的別有用心以及其追隨者的孤陋寡聞。乃至于謝林怕大家聽不明白,就直接說道:“整個哲學的起點和終點就是自由”。哲學家很少用直接的方式表達一個觀點,因為這有陷入獨斷論的風險。
?
? ? 追捧特定產品的熱情被所有的傳播媒體傳播著。
? ? 媒體不是為真相而存在的,尤其是媒體已經被資本收買了的時候。或者說,真相其實并不重要,因為沒有人在意真相本身,而是都需要借它說事兒,說自己的事兒。
?
? ? 一部電影(可以)引發(fā)一輪瘋狂的新風尚;一本宣傳夜總會的雜志(可以)反過來衍生出不同的產業(yè)鏈。
? ? 這個,也不多說了吧。很常見的情況,甚至可以為了這種后果而去拍攝一部電影。
? ? 一部電視劇能夠讓你們開始關注一碗豬腳面,而如果提起《舌尖上的中國》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只是各位可能已經把那個節(jié)目徹底遺忘了。這就是新商品對于舊商品的替代活動,而你們的遺忘就是這種替代活動效果的體現(xiàn)。
?
? ? 流行著的小玩意的激增反映出以下的事實,隨著商品的數量愈發(fā)荒謬地龐大,荒謬本身成了一種商品。
? ? 為了贈品而買一件商品,是不是見過這種現(xiàn)象。而這種沒有實用性的“小玩意兒”也被鮑德里亞在《物體系》里描述過。

? ? 因此鮑德里亞受德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另外就是這本書也與他的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思路是相連接著的。
?
? ? 諸如鑰匙扣這樣的小飾品成為了某些奢侈品的贈品,這些東西最終也被當做自身帶有價值的物品而被反復地交易,這反映出對商品超越性的隱秘的自我放縱。
? ? 這是消費主義表象式思維的拓展,一切都是為了表面的向他人的顯現(xiàn)。我的身份要通過我擁有的物向你體現(xiàn),但是比如說名車豪宅什么的東西我不便隨時揣在身上給你們炫耀,所以那個只有購買了對應商品以后附贈的小鑰匙扣我就隨時帶在身上,有意無意地顯擺它。要的就是你看到這個小東西聯(lián)想到那個大東西,然后聯(lián)想到我的富有。我就變成了為了能夠使得更多人看到這個小物件而綁定起來讓它能到處行動的一個肉身的載體而已。
? ? 或者還有另一個大家熟悉的現(xiàn)象,那就是我們沒有能力證明自己的身份,而唯有身份證。我們就成了身份證能夠自由發(fā)揮自己主體性而附屬的一個身體,這就是顛倒關系。你被雇傭了以后,發(fā)生的事情就是公司為它的一臺電腦配了一個敲鍵盤的人。
? ? 至于如何批判表象性的哲學,讀讀《差異與重復》吧,我也不確定會不會也搞個圖解玩一玩…
?
? ? 那些(熱衷于)收集小飾品——這種小飾品本來就僅僅是為了被收集而制造的——的人正在積累對于商品的狂熱,(這些小飾品)就是在支持者中是代表商品本身的在場的光榮的衍生物。
? ? 我只談這個“token”的含義,本身就是指符號或者說代幣,玩兒游戲王的應該知道這個詞指的是“衍生物”,這最貼切,就是為了表達這些小物件的派生性,它們本身就是沒有這種價值的。但是當它們出現(xiàn)的時候,它們所代表的那些商品也就不是最表面的東西了,因而也就不得不受到冷落。景觀社會中人們只會追求最表面的東西,低調的炫耀是沒有效率的,所謂的低調的炫耀也是對同一圈子來說非常顯眼的東西。
?
? ? 被物化了的人們自豪地顯擺著自己與商品之間親密關系的證據。
? ? 這些人怎么追星就怎么追這些商品,至于追那個就看那個顯得更加表面化。還是在乎自己與商品的距離,距離近就能夠得到“魔力”。
?
? ? 如同古老的宗教式的拜物教一樣,商品拜物教用它自身抽搐般的狂喜和奇跡般的治愈產生了屬于自己的狂熱時刻。
? ? 商品拜物教,不多談。直接去讀《資本論》,這個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蛘哒f簡單來說就是“顛倒”的原理,
?
? ? 這一切只服務于一個目的:生產出直至習慣層面的服從性。
? ? 我還是改了翻譯,我們看看張新木的翻譯:這里還能表達的唯一使用就是服從的基本使用。
? ? 我吐了都,這要是南京大學教授水平,我都能當人家校長了,而且我還得考慮考慮這是否會成為我人生污點…為了避免本系列淪為“張某木低質量文本拷打專場”,我就盡量少寫。
?題外話
? ? 有點那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