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和擇善而固執(zhí)沖突嗎?理清儒家的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和擇善而固執(zhí)沖突嗎?理清儒家的人性本善。為何西方哲學解釋不了人性本善。返老還童的真相。
作者靖弱
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這就是現(xiàn)在西哲定義的人性論?,F(xiàn)在只要一提人性,就有西哲信徒說什么人性論都被批爛了云云。其實辯論很簡單,也很無聊。正如西哲口中的人性論的定義,說什么脫離了社會性和階級性,只需反問是社會性和階級性產生了人性,還是人性產生了社會性和階級性,西哲自己就會糾結死。和西哲辯論,只要跳出它的理論體系,你就是無敵的,因為西哲除了自己編的名詞,什么也解釋不了。
人性本善和擇善而固執(zhí)沖突嗎?理清儒家的人性本善。
擇善而固執(zhí),很好解釋,人之初性本善,關鍵是幾個人能保持人之初的本性呢?擇善就是擇的人之初的善。
人之初的善是什么:飽腹不貪龍肝鳳髓,保暖不貪綾羅綢緞,安居不貪亭臺樓閣。
食欲是生命體生存的第一本能,小孩饑餓的時候,為了得到食物,表現(xiàn)出的是自私的行為,不分親疏,去搶奪食物。
首先一點,這不叫一些人認知中的自私。很簡單,我們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孩餓了不去“搶”東西吃,人類早就死絕了。
因此,這是一種大善,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善。一種反其道而合天道的大善。
儒家離不開道家,準確的來說,諸子百家離不開易經,再說明白點,華夏的一切思想皆來自天地垂象。
人性本善是什么呢?為什么西哲思維下解釋不了呢?
性自命出,命由天降,運由我作,福自己求。
西方哲學一直陷于理論體系的辯論和構建,完全不管思想的最終目的和人類一生的終極目的,求得好死,即心安。所以人性本善就是心安。
當嬰兒離開母體開始哭泣,心便不安了起來,所以嬰兒需要母親的懷抱和乳汁來安心。
嬰兒的這種索要食物和懷抱,在外界看來居然是自私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整個人類已經到了可以毀滅的邊緣了。
這種西方思維是直接把嬰兒和人類群體割裂開,嬰兒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對人類群體最大的貢獻,這可以推導出人人都平平淡淡的生活著就是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能到達真正的大同社會,真正的小國寡民。
有人或許會說,一個人沒有道德標準,他殺人也是對的,因為其善惡不分。
這種說法就是把一個人從小當惡魔培養(yǎng),他殺人就沒有心理負擔了,首先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怎么來的,但是從我看的法治案件來看,哪怕是殺人狂魔也有心理負擔。而且這種為了自己的理論而毀滅一個人一生的實驗,我不知道誰會去做。如果有人真做這個實驗,那我寧愿去研究那個做實驗的人。
每個人的心靈都有最柔軟的地方,這就是能讓人心安的地方。
如何沒有心理負擔呢?如何心安呢?這就要回到道家了。也就是道家說的返老還童,我很好奇什么時候返老還童是指老人變成小孩了。現(xiàn)在的科技居然還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真是奇怪的很,返老還童,就是回到人之初的性本善,就是擇善而固執(zhí),就是道家的反者道之動。就是飽腹不貪龍肝鳳髓,保暖不貪綾羅綢緞,安居不貪亭臺樓閣。
如果一味的陷入西哲的經院體系思維,別說心安了,連做個正常人都費勁。文明的一切首先是人的,單純的理論和體系都是紙上的廢話,沒有人去實踐啥都不是。
清風何處來,明月何處走。
秋霜落葉幾時休,冬雪簌簌看日頭。
我來何處來,我走何處走。
今朝看過山如碧,往昔春草才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