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二戰(zhàn)羅馬尼亞軍隊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246號:二戰(zhàn)羅馬尼亞軍隊-The Romanian Army of World War II。原作者Mark Axworthy,繪圖Horia Serbanescu。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羅馬尼亞元帥揚?安東內(nèi)斯庫
揚?安東內(nèi)斯庫元帥原來是名騎兵軍官,這時卻很愛在他的制服上炫耀他的元帥徽章。軍官們的制服多出自于自己的私人裁縫之手,他們很沉迷于這些毫無規(guī)范,變化多樣的制服款式,在翻領、肩章和口袋蓋的設計方面尤其如此。安東內(nèi)斯庫從來都是一身筆挺,他戴M1941式軍官帽,與以前的款式相比,帽蓋更大底部的帽墻更窄。帽墻的櫻桃紅色代表騎兵,帽徽的圖案騎兵徽章中間加上將官的五角星形花飾,帽檐上還有高級將官用的雙層的金色橡葉裝飾。M1934式束腰外衣顯現(xiàn)英國風格,但是胸前的口袋樣式則毫無規(guī)矩可言。正式場合佩戴的矩形硬肩章上固定著代表元帥的交叉的權杖徽章。在1941年8月被晉升之前,安東內(nèi)斯庫還佩戴代表他軍銜的四顆星加上他最初所在部隊標志(第1羅肖里團,標志為交叉點上帶馬蹄鐵圖案的交叉的長矛)的徽章。他的翻領上配戴著M1930式紅底金色刺繡將官領章。另外,非常規(guī)但很時髦的一點是,這位元帥還穿了騎兵馬褲而不是正式的淺棕色馬褲或褲線帶紅色滾邊再加上兩條暗紅色寬條的褲子。他身上還佩戴了所有三個級別的“勇敢的米哈伊”獎章——羅馬尼亞的最高軍事獎章,二級獎章在脖子上,一級獎章在胸前的口袋上,三級獎章加綬帶也別在胸前——這是一戰(zhàn)時他作為年輕的參謀軍官所獲得的。左胸上方的德國金色聯(lián)合偵察飛行員徽章則是格林在1941年6月初贈給他的,作為報答,格林得到一枚勇敢的米哈伊獎章。他的靴子是標準的騎兵軍官版本,在頂部裝飾有小銅扣。由于安東內(nèi)斯庫個子矮,所以傳說他加厚自己的鞋跟以提高形象。
A2:上尉,總參謀部,1942年
參謀軍官們都穿帶有金色刺繡領章和金色右肩飾帶的標準軍服。這名上尉穿M1934式禮服,配M1930式軍刀,右胸上方用與肩章垂直的時髦方式佩戴著M1930參謀學院徽章。總參某部軍官使用的肩部飾帶采用金色或黃色絲織物,但是戰(zhàn)爭部、陸軍和兵團的副官們采用的是銀色或白色絲織物。
A3:陸軍上將彼得?杜米特雷斯庫,斯大林格勒,1942-43年冬
杜米特雷斯庫將軍是大戰(zhàn)時羅馬尼亞野戰(zhàn)指揮官中資歷最老經(jīng)驗最豐富的一個,幾乎整個戰(zhàn)役中他都指揮著第3軍對抗蘇軍。圖中他戴羊羔毛的“caciula筒帽”,帽子上有代表將軍的星形帽徽。caciula帽子傳統(tǒng)上是農(nóng)夫使用的,顏色變化多樣,可以是白色、黑色、棕色或這幾種顏色的混合。但它不能保護耳朵和脖子的溫暖所以經(jīng)常與圍巾搭配使用。杜米特雷斯庫穿的M1934式將官用軍大衣帶有深紅色翻領,團級軍官們經(jīng)常在大衣里加襯,而另一些軍官則用上好的蘇聯(lián)冬裝溫暖自己,其中就包括了圖中所表現(xiàn)的velenki雪地靴和手套。
A4:少尉,第20步兵師,斯大林格勒,1942-43年冬
這名少尉在大衣外面還套了被每支站崗小隊的成員有限使用的帶有厚重羊毛加襯的執(zhí)勤大衣。鋼盔下面則肯定有一頂帽子,caciula筒帽、boneta式野戰(zhàn)帽、教堂頂式軍帽或者貝雷帽都有可能。

B1:一等兵,第13步兵師,敖德薩,1941年
這名班用輕機槍的操作手穿1941年廣泛使用的標準M1939式步兵制服。鋼盔則是羅馬尼亞在經(jīng)過廣泛測試后在1939年開始采用的荷蘭M23/27式。圖中這種戰(zhàn)前版本還有浮雕式的帽徽,上面的正反交叉的字母C代表國王卡洛爾(King Carol)。到了戰(zhàn)時,這種帽徽就被取消了。同樣圖案的綠黃色標記也被涂在了羅馬尼亞陸軍的車輛上。戰(zhàn)爭爆發(fā)時這種頭盔還沒有普遍裝備,炮兵,后勤和預備部隊仍在使用土黃色艾德里安式頭盔。士兵用制服的簡單而實用的設計在后期因翻上的袖口被取消而變得更加簡化。圖中士兵穿棉制夏裝(毛料冬裝的剪裁和夏裝一樣),暴露在陽光下和反復地洗滌通常會讓它發(fā)白,反之毛料上衣和褲子就不會這樣。二等兵、一等兵、下士和中士都沒有領章,二等兵以上的軍銜都配有肩章。這名一等兵就佩戴著可拆卸的黃色棉肩章,并裝飾藍邊(步兵兵種色),這種滾邊在和平時期使用,戰(zhàn)時則會逐漸減少,那時只有臂章能顯示他們的身份。1939年的一項命令要求軍人們要把筆直的土黃色褲子如圖中所示裹在皮綁腿里,到1941年4月,馬褲和布綁腿則再次被采用。
作為輕機槍手所應擁有的裝備包括:腰帶上放著防空瞄準附件的小包和彈藥包、斜肩背的手槍套里放的Steyr M1912式9毫米自動手槍、通常會被塞滿額外彈藥的2號帆布干糧包以及裝在背包里的備用槍管。其他的配備包括了用帆布帶固定在干糧包上的標準深綠色搪瓷餐盒,右肩斜背的橄欖綠色帆布包里放的M1932式或M1939式防毒面具,旁邊是土色氈布包裹的搪瓷水壺,壺蓋上的鏈子與腰帶相連。胸前斜背的卷起來的鋪蓋卷是一頂倆人帳篷一半部分,同樣也可以作為雨披使用,它里面通常還會卷著一條毯子。此外看不見的是,右后胯部應該有把ZB24步槍刺刀,左后胯部應該有支Inemann版挖壕鏟。圖中的主要武器是許可生產(chǎn)的ZB30 7.92毫米口徑輕機槍,它在整個戰(zhàn)爭中都是羅軍的標準班用武器。
B2:少尉,第10步兵師,1943年夏
在庫班河橋頭堡出現(xiàn)的這名排長頭戴非常法國式的“boneta”野戰(zhàn)帽,這種帽子1940年7月開始采用,它代替了原來傳統(tǒng)的“capela”式野戰(zhàn)帽。按規(guī)定,軍官在“boneta”式帽子前方或左側以及肩章上應該佩戴代表軍銜的金色織物制成的橫杠,士兵則采用較粗糙的材料。他的武器是軍官標配的Beretta M1934式9毫米自動手槍,以及1943年開始裝備的羅馬尼亞造奧里塔(Orita)M41式9毫米口徑?jīng)_鋒槍。奧里塔沖鋒槍的出現(xiàn)解決了戰(zhàn)爭中羅馬尼亞軍隊一直沒有沖鋒槍的問題。這款制造相當精良的先進武器到1944年已經(jīng)成為羅軍中最普遍的沖鋒槍類武器。
B3:中校,第7山地步兵營,1942年
山地步兵都戴淺棕色法式輕步兵山地貝雷帽。軍官的貝雷帽上都帶有綠色橢圓形輕步兵帽徽,帽徽上刺繡著和步槍團類似的狩獵號角圖案,但是沒有松針樹冠的圖案。在作戰(zhàn)時,團級軍官趨向于戴有松針樹冠和字母VM(Vanatori de Munte山地步兵)組成圖案的帽徽,而將軍們的帽徽在中心還加上了五角星。這名中校穿M1941式軍官上衣,袖子上自上而下有德國克里米亞盾形徽章(在羅馬尼亞軍隊中,這種徽章也可能是庫班盾形,兩者可居其一)、M1920式滑雪專家徽章和金色的倒V字型負傷章。德國山地部隊的雪絨花臂章偶爾也能看到,在高加索的德國第49山地兵團的下屬部隊軍官會佩戴它。在他胸前除了佩戴“勇敢的米哈伊”三級勛章和鐵十字勛章外,還佩戴了第7營的徽章,很多部隊在1940年都丟棄了這類徽章,因為它上面包含了名聲很差的卡羅爾國王的標志和縮寫。第4版軍褲、綁腿、白色短襪和山地靴則是所有軍銜的軍人都會穿的,但軍官們也經(jīng)常穿標準軍官用軍靴,手槍則是Beretta M1934式。

C1:一等兵,第1騎兵旅,敖德薩,1941年
騎兵上衣和步兵上衣相似,但淺棕色的毛料騎兵馬褲則在臀部和大腿內(nèi)側有加厚設計。黃色的軍銜肩章可拆卸,帶馬刺的高筒黑皮靴上部的銅花飾也可以拆卸,這兩者在戰(zhàn)時通常會被撤掉。摩托化騎兵團的出現(xiàn)讓騎兵們放棄了多余的馬刺,而在戰(zhàn)爭的最后一個冬天由于許多騎兵需要步行使得步兵靴和綁腿日趨普遍。騎兵和炮兵用背囊?guī)в衁形背帶,在羅馬尼亞,背帶常采用天然的棕皮材料,背部背帶交匯處采用黑色金屬環(huán)連接。騎兵的步槍是和步兵一樣的ZB24式,但戰(zhàn)爭初期一些部隊還在使用老式的曼里夏(Mannlicher)M1893式6.5毫米口徑卡賓槍。劍架在當時已不再流行,但在1941年的時候,許多騎兵仍然如圖中一樣炫耀般地配備著M1906式騎兵軍刀。
C2:摩托車手,第3克勒拉希團,1942年夏
羅馬尼亞騎兵歷史上被分為作為正規(guī)軍的羅肖里團和作為地方部隊的克勒拉希團。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們的區(qū)別就只存在于他們的名稱上了??死绽F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志愿兵部隊,他們駕馭自己的馬匹作戰(zhàn),但在1940年這些部隊被擴充,接納了摩托車部隊,以便提高部隊的機動性,而這些新人駕駛的都是私人的超過250cc的摩托車或者超過600cc的挎斗摩托車。摩托車志愿兵擁有自己的徽章,就像圖中這名軍人左胸前佩戴的那樣。他們的制服本質(zhì)上還是屬于騎兵制服,而風鏡則是他們的傳統(tǒng)裝束。摩托車部隊準尉以上的軍官佩戴灰色領章,但新成立的摩托化騎兵團則偏好保留他們騎兵的櫻桃紅色領章。藍底帶白色鋸齒紋樣的可拆卸肩章代表佩戴它的人是中學畢業(yè)生、特種預備軍官或者士官。圖中這名軍人背老式的曼里夏(Mannlicher)M1893式6.5毫米口徑卡賓槍,不久它將被ZB24步槍所取代。志愿兵們的摩托車型號各異,其中大多數(shù)是德國造,而軍隊的標準車型是寶馬R35式摩托車和尊達普(Zundapp)KS600型挎斗摩托車。白底U字頭(U代表Uscat,陸地之意)車牌是所有陸軍車輛通用的。
摩托車手分散在各個兵團和師的偵查中隊中。1942年夏天,兩支偵查中隊所組成的兵團在16天中俘虜了蘇軍的一個師指揮部,俘虜人數(shù)共計3100人,外加14門火炮和4輛坦克。
C3:坦克手,第1裝甲師,1943年
從1940年9月開始土黃色的棉制連體外套作為雜役服開始在各兵種中使用。實踐中只有技術兵種接受它,并在穿它的同時戴小的民用版貝雷帽以保持頭部的清潔。一些人會在他們的非官方帽子上佩戴自己的軍銜章。有報告說1943年之前大部分羅馬尼亞坦克部隊很有可能是在使用捷克造的土黃色連體外套。然而在1941年的戰(zhàn)場上,大部分的坦克手開始穿M1939式步兵版制服,隨后的戰(zhàn)爭中則穿M1941式步兵制服。能分辨他們身份的只有他們的類似山地部隊款式的黑色坦克兵貝雷帽。銀色坦克部隊貝雷帽徽上描繪了一輛雷諾FT17式坦克,左胸口袋上方的銀色坦克駕駛員徽章(年輕的坦克兵并不佩戴)也描繪了被月桂枝環(huán)繞的這種坦克的形象,而灰色領章則是機械化部隊都佩戴的。羅馬尼亞的老資格士官所系的腰帶不搭配斜背的肩帶。另外,1944年4月的條令規(guī)定使用一種新的德國式坦克手服裝,但由于和軸心國的決裂,這種服裝并沒有通行。

D1:士兵,第19步兵師,布達佩斯,1945年
1942-43年冬天出現(xiàn)的帽子不相配的問題在1944年得到改變,基于俄國毛皮帽子設計的白色毛料帽子開始廣泛裝備。與俄國版本不同的是它通常是圓形的,帽頂為圓弧型,大小與頭部的尺寸非常相近。士兵們還會把帽耳朵拉下來,這樣還可以戴上鋼盔。圖中的大衣也是士兵用標準版,而當時裝備的嚴重短缺使得繳獲的匈牙利軍大衣和其他版本冬裝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老朽的羅馬尼亞裝備這時也再次出現(xiàn),這包括了圖中所示的老式1939年版短襪和奧地利造彈藥包。這名軍人在腰帶上別著可折疊的挖壕鏟,也可作為臨時的盾牌使用,而鏟套上還按著一把匕首。他的捷克造7.92毫米口徑ZB M1924式步槍是毛瑟步槍的衍生型號,1935年開始裝備。雖然在戰(zhàn)爭的自始至終都是標準的步兵武器,但它在1941年時還不普及。墻根戳著的德國造手持火箭筒則很可能是1944年8月之前的進口貨。
D2:士兵,第1山地師,塞瓦斯托波爾,1942年
從1941年開始,山地步兵的寬松燈籠褲就被普通的步兵褲子加綁腿或圖中所示的長褲取代。頭盔背面上的寬白條利于夜間識別和炮兵的觀察。輕裝的山地步兵不背背包,Y字形的棕皮武裝帶和騎兵用的相似,水壺則是德國造。騾子是山地部隊機動力的基礎,它馱著的武器架是騎兵和山地部隊所通用的。武器架上的ZB54 M1937式重機槍是各兵種的標準武器,也是羅馬尼亞的R-1和R-2坦克上的輔助機槍武器。
D3:士兵,第25滑雪營,1942年-43年
滑雪訓練在4只山地師的24個山地營中非常普遍,但是獨立的第25和第26滑雪營所組成的第10山地步兵團則是唯一受過專門滑雪訓練并擁有專門的滑雪工具的部隊。兩支滑雪營轉戰(zhàn)于克里米亞、高加索和科爾巴阡山,并在1944年末組成了第103特別山地師。全白的雪地服(其中一些有棉絮加厚)也是這兩支部隊所獨有。圖中的Beretta M34沖鋒槍被白色繃帶包裹起來以便偽裝。

E1:坦克殺手,第10步兵師,克里米亞,1943年-44年
和德國步兵不同,羅馬尼亞步兵沒有反坦克步槍,所以連摧毀蘇聯(lián)的輕型坦克都有困難。而且,羅馬尼亞的輕型反坦克炮也難以對抗蘇聯(lián)的中型和重型坦克。這些原因導致了步兵和騎兵部隊的特殊兩人坦克摧毀組的創(chuàng)立。在1944年Panzcrfaust反坦克火箭筒裝備之前,這類小組的成效非常有限,因為它要求小組的組長盡可能接近或爬到坦克上才能完成任務。執(zhí)行任務時他們盡可能減少自己身上的負重以利于機動,當然,鋼盔還是必須戴的。這些精挑細選的戰(zhàn)士有權佩戴特殊的坦克摧毀徽章(左臂上)。小組長只攜帶一把護身的自動手槍,并掩護小組攜帶沖鋒槍的2號隊員。最后在坦克的薄弱位置引爆一捆德國的手榴彈。在圖中的M1937式帳篷片斷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繩子穿過,那是它作為士兵斗篷時當脖帶使的。在平鋪的帳篷片斷/斗篷上還能看到MAN式突擊爆破手雷,兩支CIAG式煙霧棒,一個MAN式地雷以及提它的把手,雷管以及三顆捷克造Kyser G-34手榴彈。此外,這名軍人脖子上戴的是羅馬尼亞軍隊的身份識別牌。
E2:少尉,第4傘兵營,1944年8月
空軍傘兵營成立于1941年6月,到了1944年,它由第8和第9步兵連、第10支援武器連、第11指揮連和一個新兵訓練連組成。每個步兵連有三個步槍排(很高比率裝備著Schmeisser MP40沖鋒槍)、一個裝備ZB53重機槍的機槍排、一個裝備60毫米口徑勃蘭特迫擊炮的迫擊炮連和一個裝配火焰噴射器的先鋒突擊排。支援武器連裝備Bohler4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和勃蘭特81.4毫米口徑迫擊炮。指揮連則包括一個摩托車偵察排。裝配JU52s運輸機的第105和第107中隊負責空投這個營。重裝備和沒接受過傘降訓練的人員則由德國的DFS230滑翔機空運,滑翔機則由羅馬尼亞第109中隊的IAR 39S飛機拖曳。
1944年8月23日的反水之后,這些傘兵成立突擊隊并很快摧毀了在布加勒斯特的重要機場布防的德軍。德國勃蘭登堡團的武器被沒收,一個營的4架巨大Me323s式飛機在試圖著陸時被擊落。但是沒多久之后,這個營出人意料的遭到了美國飛機的轟炸從而造成了慘重傷亡。
這幅圖描繪了一名參加了1944年8月戰(zhàn)斗的傘兵,標準軍官版本的船形帽和小的黑色貝雷帽都可以選擇佩戴,灰藍色德國式傘兵頭盔本來是作戰(zhàn)時使用的,但當市民們看到這種頭盔誤把他們當成德國人并向他們?nèi)邮^,之后,傘兵們大多將它們?nèi)拥簟?941年采用的跳傘服搭配空軍軍銜袖章(士兵則使用軍銜肩章),軍官的領子上鑲有淺藍色滾邊。帶有金色飛翼、降落傘和米哈伊國王代號的傘兵徽章在他的左胸前,如果是士兵的話則是銀翼徽章。
E3:士兵,海軍步兵團,1941年
第15、16和17海軍步兵營、4支海岸機動炮兵連以及一個巡邏艇班共同組成了第1海軍分遣隊。1941年時,他們還得益于多瑙河三角洲獨一無二的環(huán)境,然而深陷蘇聯(lián)前線后,他們就只剩下二線部隊和裝備了。海軍同樣有自己的岸炮團和工兵團,1944年9月,可移動的岸炮部隊為特蘭西瓦尼亞的陸軍提供了支援。
這名海軍穿左臂上帶有發(fā)污的紅色海錨徽章的M1940式藍灰色毛料制服(全皮制服則是黑色)。和陸軍一樣,夏季上衣采用棉制,并會逐漸褪色。同樣是藍灰色的海軍帽采用黑色帽墻,并帶有黃色絲織“Infanteria Marina”(海軍步兵)字樣。作戰(zhàn)時戴的藍灰色艾德里安式頭盔最初配有帶代表卡洛爾國王的雙C字樣的橢圓形帽徽,但在后期被去掉了。軍官則穿陸軍版M1934式上衣,但顏色是藍灰色,并配陸軍軍銜標,領章則是淡藍色并配有海錨圖案的黃銅扣。軍官帽是藍灰色的M1940式陸軍版本,帽墻為淡藍色,配戰(zhàn)列步兵帽徽。圖中這名海軍士兵還背著陳舊的M1893式曼里夏(Mannlicher)6.5毫米口徑步槍及刺刀,并裝備與之對應的彈藥包。
E4:戰(zhàn)斗機飛行員,第3航空兵團,1944年
采用深棕皮面料帶有假領的飛行員服裝據(jù)說是保加利亞制造的。這種一體式全皮飛行服在戰(zhàn)爭初期非常普通。

F1:少校,第1騎兵師,1944年
有倒V字型軍銜標的教堂頂式軍官帽在1943年-44年期間完全取代了boneta式軍帽。騎兵軍官通常改良他們的這種軍帽,在帽墻上裝飾編織的飾帶。而在騎兵靴子前部扣上和肩章扣大小類似的扣飾也是他們的特有做法。教堂頂式軍帽的樣式五花八門,但大多數(shù)都是折出兩個尖的類似德國Feldmutze式野戰(zhàn)軍帽的樣式。和許多軍官一樣,圖中這名軍官穿更舒適的士兵上衣,兵種和軍銜徽章則是另加上去的,領章的櫻桃紅色代表騎兵,手槍則是瓦澤爾P38式。
F2:突擊先鋒隊員,1944年-45年
兵團、步兵和山地師都配備有突擊先鋒營,每個騎兵師也都有一支突擊先鋒連。這類部隊通常由訓練有素的步兵組成,執(zhí)行像河流強渡、破壞固定工事或摧毀坦克這類的特殊任務。他們裝備火焰噴射器和類型齊全的炸藥,甚至擁有自己的架橋列車。圖中這名突擊隊員用金屬網(wǎng)偽裝自己的頭盔。他的武器是標準意大利造M1935式火焰噴射器——通常每個突擊先鋒連裝備6套,而1943年-44年間德國和繳獲的蘇聯(lián)的火焰噴射器也同時在被使用。背著這么消耗體力的裝備的這名士兵還會裝備一把手槍,手槍套上會接出鏈子和他的脖子上的套環(huán)連接,這是因為他無法系腰帶造成的。防毒面具也是在使用火焰噴射器的同時使用的。
F3:炮手,第5防空旅,普洛耶什蒂,1944年
1944年,第1,第2和第3防空旅分別保護著這個國家的西部、東部和首都的領空,第4防空旅則在東線作戰(zhàn)。他們都裝備有出色的羅馬尼亞造維克爾斯(Vickers)75毫米口徑高射炮和萊茵金屬(Rheinmetall)37毫米口徑高射炮,以及繳獲自蘇軍或者老式的進口高射炮。羅馬尼亞的幾百部德國造克虜伯88毫米高射炮和Gustloff 20毫米口徑高射炮則全部裝備給了防守戰(zhàn)略要地普洛耶什蒂油田——軸心國在歐洲的第3大重點防衛(wèi)目標的第5防空旅。油田的重要意義迫使德國以高標準武裝和訓練了36741名強壯的羅馬尼亞放空炮兵。接下來的一個夏天,他們獨自在普洛耶什蒂上空擊落了超過一百架美國陸軍航空隊和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因為當?shù)仄渌牧_馬尼亞和德國駐防軍全專心于1944年8月羅馬尼亞基層軍隊的反水所引發(fā)的繁重地面戰(zhàn)斗。
1939年空軍的命令規(guī)定高射炮部隊、地面安全連和航空機械人員要穿和1939年版陸軍制服剪裁一樣的灰藍色制服,這一做法一直持續(xù)到大戰(zhàn)結束。軍官的帽墻和領章的顏色可以顯示他們的兵種:黑色代表高射炮部隊,黑色帶紅邊的則是機械工程部隊。高射炮部隊軍官的刺繡帽徽上有交叉的加農(nóng)炮拱衛(wèi)燃燒的炮彈圖案,機械工程部隊的工兵們則佩戴有古代頭盔圖案的圓形胸牌。士兵的肩章扣和陸軍的類似,袖標則和空軍軍官的一致。他們的帽子包括灰藍色野戰(zhàn)帽、小的巴斯克式貝雷帽和德國的M1935式鋼盔,當然還有圖中的M1939式大蓋帽和艾德里安式鋼盔。左肩頭的天藍色穗帶和帶綬帶的銀色航空優(yōu)異獎章則為這名軍人添彩。由于所有部隊都獲得過“勇敢的米哈伊”、“羅馬尼亞之星”、“羅馬尼亞閃電”或“軍事航空優(yōu)異”的嘉獎,所以士兵們都會佩戴與這些嘉獎令對應顏色的綬帶。
F4:士兵,第9騎兵師,1944-45年冬
1942年,羅馬尼亞從德國訂購了80萬頂鋼盔,它們在1944年中期被分派給了精銳騎兵和山地部隊,但在1945年早期被收回。鋼盔的顏色是當時羅軍常用的橄欖色或土黃色。1943年末采用的白色單面穿冬季雪地斗篷帶著套帽,它在1944-45年的冬天被廣泛使用。施邁瑟MP41式?jīng)_鋒槍也是1943年-44年登場的。實際上,第9騎兵師在反軸心國的戰(zhàn)役中是徒步的,所以步兵靴和綁腿也在圖中出現(xiàn)。

G1:中士,王宮衛(wèi)隊營,1941年6月
衛(wèi)隊師是卡羅爾二世國王在1930年嘉獎給當年協(xié)助他重登王位的那些布加勒斯特兵團的稱號。它的編成和普通步兵師類似,但招募的士兵素質(zhì)更高,裝備也是一流的。它的實戰(zhàn)表現(xiàn)和它作為精銳部隊的稱號相稱——1941年,他們成為跨越普魯特河的先頭部隊,并承擔了在敖德薩的大多數(shù)進攻任務,但這也消耗了他們幾乎所有的力量。1942年和43年它們作為第1軍的一部分去留意匈牙利人的動向,但到了1944年他們又回到了前線。蘇聯(lián)人證實這支政治上并不敵對的部隊在當年8月就撤離了自己的防線,甚至連它的倉庫營都跑去布加勒斯特同德國人作戰(zhàn)了。1945年4月,重建的衛(wèi)隊師到達捷克前線,之后的焦點就是同軍中的保皇分子的戰(zhàn)斗了。當時,這個衛(wèi)隊師擁有一個騎兵護衛(wèi)團、一個宮殿護衛(wèi)營、第2個護衛(wèi)先鋒團和第3、第4護衛(wèi)炮兵團。
圖中這名中士穿基本型步兵制服,但佩帶衛(wèi)隊的裝飾。1941年10月衛(wèi)隊師的服裝變地和其他步兵沒什么區(qū)別,只有腰帶扣上的王冠圖案以及白領章和穗帶能透露出他們的身份。ZB24步強和刺刀也出現(xiàn)在圖中。他胸前佩戴的軍事優(yōu)異獎章則是士官以下級別軍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G2:一等兵狙擊手,邊防衛(wèi)隊,匈牙利邊境,1944年
羅馬尼亞擁有一支龐大的邊防部隊守衛(wèi)它的廣大而頻繁多變的邊境。作為長期服役的部隊,軍人們接受有重點的野戰(zhàn)訓練和射擊技術的訓練,因此,他們和山地步兵一起被視作是最好的步兵。1941年6月時該國擁有8個邊防衛(wèi)隊團,其中三個團和第1、第2邊防衛(wèi)隊炮兵團一起組成了邊防衛(wèi)隊精銳師。戰(zhàn)時,該師的主要攻擊點位于敖德薩,并由此造成慘重的損失。1942年它被派到泰梅什堡部署,監(jiān)視敏感的羅匈邊境。在補充了2個邊防衛(wèi)隊團之后的1943年,這個師被解散并重新編成5支擁有兩個團的旅,總兵力達到43849人。44年的八九月份,邊防衛(wèi)隊越過與德國和匈牙利接壤的邊境,參加了奪回北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的行動。
這名狙擊手穿整個戰(zhàn)爭期間巴爾干地區(qū)邊防部隊都穿的陳舊的M1930式制服。肩部穗帶和領章都是代表邊防衛(wèi)隊的石灰綠色。ZB24式步槍在1943年得到并安裝上了來自德國的瞄準鏡。ZB24標準步槍和德國的毛瑟98k式步槍的最大不同是槍托上的圓形蓋盤和豎直的槍栓。
G3:工兵,奧德薩,1941年
這名工兵穿M1939式制服,攜帶羅馬尼亞造MAN M41式便攜探雷器。他肩上的長型帆布袋是用來裝探雷器的可拆卸為兩截的握柄的,探雷器的探頭則裝在他身背后的背包里。這種探雷器只對金屬地雷有效,所以一般在他身后還會有一名破拆木質(zhì)地雷的工兵。如果清除成功,工兵會延伸他腳下的白色帶子以作為安全路徑的標識。除了腰帶上的剪鉗之外,在他左胯部還應有一把匕首,那是清除地雷最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在敵人觀察范圍內(nèi)匍匐前進時。奧德薩的保衛(wèi)戰(zhàn)讓羅馬尼亞在地雷戰(zhàn)對策方面取得領先優(yōu)勢。

H1:中士,領袖護衛(wèi)團,1944年夏
作為鎮(zhèn)壓鋼鐵衛(wèi)隊政變的有效力量之一,這支摩托化步兵營作為騎兵師的一部分成立于1934年。1941年開始它成為安東內(nèi)斯庫的貼身護衛(wèi)隊,并擁有標準的步兵營編制,即由3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組成。隨著戰(zhàn)爭的進展這支部隊被擴編為團的建制,并在1943年接受了作為官方衛(wèi)隊的身份。1944年8月時,它新增的第2營下轄5個步兵連,此外還有第6裝甲連,它擁有一個迫擊炮排并裝備6輛陳舊的雷諾FT17坦克;第7坦克和防空連,擁有至少4臺Schneider 47毫米口徑炮和4門德國50毫米口徑反坦克炮以及11門20毫米口徑放空炮;最后是第8特種連,由突擊先鋒隊員和火焰噴射器手所組成。增編的第3營則由3個軍校生連和3個新兵連組成。這個團的訓練內(nèi)容包括如何應對任何對領袖不利的活動。當安東內(nèi)斯庫在1944年8月23日被國王逮捕時他竟沒有護衛(wèi)隊,因為他的護衛(wèi)團宣誓效忠國王,結果這個團被立即改名為第115步兵團,并取消了與這位獨裁元帥有關的所有徽章。
這個團的制服和皇家衛(wèi)隊的制服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白領章?lián)Q成了紅領章。袖標,肩章和穗帶也有所不同。他的士兵一直使用步兵用貝雷帽,軍官帽徽則是標準版的,但是帽徽中心帶有安東內(nèi)斯庫的名字縮寫“I.A”。軍官和高級士官的肩章上也佩戴這種縮寫字母。圖中的迫擊炮手扛著羅馬尼亞造勃蘭特60毫米口徑迫擊炮,這是整個戰(zhàn)爭期間標準的連級支援武器。他手里提著彈藥箱,腰間的小皮包上附著著一把小鏟,在固定迫擊炮座時使用,而小皮包里則裝著迫擊炮的感光瞄準器。
H2:司令官,鋼鐵衛(wèi)隊。1941年1月
極端民族主義的鋼體衛(wèi)隊成立于1927年,本質(zhì)上它是羅馬尼亞法西斯運動的產(chǎn)物,模仿意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準軍事組織模式。公眾支持有限的它在德國力量崛起后影響力得到了加強。1940年9月,作為聯(lián)合政府的一員,安東內(nèi)斯庫對它加以利用直到這支力量在1941年1月的政變中失敗。這支軍團的衛(wèi)隊制服公眾認知率很高,其中包括了帶4個骨質(zhì)紐扣,兩個胸前口袋,沒有肩章扣的翻領綠襯衫。在脖領子上還系有細黑繩。武裝帶則展示著他們的軍紀。褲子只要求是黑的就行,所以出現(xiàn)了很多民用的版本,甚至是用其他深色的褲子來湊和。他的成員通常不戴帽子,并且不像正規(guī)部隊那樣留短發(fā)。1940年末,一套安東內(nèi)斯庫指定的并不舒適的制服開始使用,其中包括了類似于軍隊版本的土黃色軍帽,帽子左前方佩戴鋼鐵衛(wèi)隊的三十字帽徽。擁有自己的等級系統(tǒng)的這支軍事組織,指揮官這一級別會在左前胸的口袋上佩戴金色V字型等級章和五角星。圖中這名指揮官使用施邁瑟MP28/II式?jīng)_鋒槍,這是希姆萊的帝國保安局大量秘密提供的。在他腳下的鋼鐵衛(wèi)隊旗子上繪有鋼鐵衛(wèi)隊的三十字標志。希特勒后來將鋼鐵衛(wèi)隊的領袖Haria Sima和300名老資格的隊員帶到德國保護起來直到戰(zhàn)爭結束,以作為日后可能扶持的傀儡。1944年8月羅馬尼亞反水之后,他們在維也納成立了流亡政府,并網(wǎng)絡了德國俘獲的羅馬尼亞勞工和新兵成立了兩個人員嚴重不足的黨衛(wèi)軍團,而在1945年2月的一些行動中,他們證明了自己是如何地不堪用。
H3:下士,都鐸?弗拉迪米雷斯庫-德布勒森志愿師,1944年秋
1943年10月,都鐸?弗拉迪米雷斯庫師在蘇聯(lián)的支持下成立。它的成員多半來自沒有死在囚禁過程中的戰(zhàn)俘,而部分指揮員則是被流放的共產(chǎn)黨的政工人員。其組織和裝備都相當于一支蘇聯(lián)步兵師。該師第一次有跡可查的行動是1944年8月29日引領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的倉促行動。當這座城市已經(jīng)完全掌握在羅馬尼亞軍隊手里的時候,這支部隊作為解放者顯然現(xiàn)象大過實際。這個師后來繼續(xù)在特蘭西瓦尼亞、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執(zhí)行繁重的戰(zhàn)斗任務,并在德布勒森贏得了他們的戰(zhàn)斗榮譽。出于政治原因,這支部隊更多的是在蘇軍的指揮下行動。第2支類似的師——“Horia、Closca和Crisan”志愿師到了戰(zhàn)爭尾聲才具備了實戰(zhàn)能力,并在1945年8月22日整編入羅馬尼亞軍隊中。
該師的軍人原來穿著可以利用的羅馬尼亞軍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lián)服裝的比例逐漸增加,但羅馬尼亞的領章和軍銜章還保留著。圖中這名下士佩戴步兵領章,服裝則都是蘇聯(lián)的。蘇聯(lián)的船形帽也優(yōu)先于羅馬尼亞的軍帽被使用。這個師的白色金屬帽徽出現(xiàn)在軍帽的正前方,同樣的師徽也佩戴在左上臂上。因為在作戰(zhàn)中要與紅軍完全協(xié)同,所以他們的武器全是蘇聯(lián)貨,這之中就包括了圖中的PPSh M1941式?jīng)_鋒槍和三連裝的彈藥包。
H4:勞工,勞工軍,德涅斯特,1943年
勞工軍1942年末在德涅斯特成立,歸德涅斯特政府直接管理,成員包括羅馬尼亞的傷殘軍人和預備役人員。它的編制、訓練和紀律規(guī)定都是軍事化的,但是沒有自己的軍銜和武裝,其制服色彩也受到托德組織(Todt Organisation)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