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zhì)略論 辛亥游錄 破惡聲論 會稽禹廟窆石考
《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
目錄
一九〇一年
1、?重訂《徐霞客游記》目錄及跋
一九〇三年
2、?中國地質(zhì)略論
一九〇八年
3、?破惡聲論
一九一二年
4、?《越鐸》出世辭
5、?軍界痛言
6、?辛亥游錄
一九一三年
7、?致國務(wù)院國徽擬圖說明書
8、?儗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
9、?自繪明器略圖題識
一九一五年
10、?《大云寺彌勒重閣碑》校記
一九一六年
11、?關(guān)于廢止《教育綱要》的簽注
一九一七年
12、?會稽禹廟窆石考
13、?《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評語
14、?《□肱墓志》考
15、?《徐法智墓志》考
16、?《鄭季宣殘碑》考
1、重訂《徐霞客游記》目錄及跋
一 獨
序 四庫提要 例言 目次
天臺 雁宕 白岳 黃山 武夷 廬山
九鯉湖 黃山后 嵩山 太華 太和 閩前
閩后 天臺后 雁宕后 五臺
恒山 浙 江右 楚 粵西一之二
二 鶴
粵西三之四 黔一之二 滇一之四
三 與
滇五之九
四 飛
滇十之十三
書牘 墓志 傳 考異 辯偽 補編
戊戌正月二十九日晨購于武林申昌書畫室[2]。原八冊,重訂為四。庚子冬杪[3]重閱一過,擬以“獨鶴與飛”[4]四字為次。 稽山戛劍生挑燈志
題注: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寫于1901年2月。初未收集。原題《〈徐霞客游記》四冊》。徐雷客,明代地理學家、散文家。魯迅于1898年2月19日在杭州購得清圖書集成局銅
活字本8冊,后整理裝訂為4冊,寫此目錄及跋語夾干書中。文中“獨鶴與飛”為一成
語,此處用來標明卷冊的順序。
[1]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寫于1901年1、2月間。原題《〈徐霞客游記〉四冊》,無標點。徐霞客(1587—1641)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明代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從二十二歲起遍游國內(nèi)十六省,實地考察山川地貌、水文礦產(chǎn)、民風民俗等,歷時三十余年,并將觀察所得,按日記述,死后經(jīng)友人整理成為《徐霞客游記》。該書版本較多,魯迅于1898年2月19日(夏歷戊戌正月二十九日)在杭州購得清圖書集成局銅活字印本八冊。兩年后趁回鄉(xiāng)度假的機會整理、重裝為四冊,并寫了這份目錄和跋語。
[2]武林舊時杭州的別稱。申昌書畫室,上海申報館在杭州的派報售書處。
[3]庚子冬杪指魯迅從南京回鄉(xiāng)度假的庚子十二月。按夏歷庚子十二月初一為1901年1月20日;庚子除夕為1901年2月18日。
[4]獨鶴與飛語出晚唐司空圖《詩品》之“沖淡”一品:“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迸f時人們常用熟悉的成語、成句來標明書籍卷冊的順序。
2、中國地質(zhì)略論
第一 緒言
戰(zhàn)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圖,
非文明國。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質(zhì)圖(并地文土性等圖),非文明國。不寧惟是;必殆將化為僵石,供后人摩挲嘆息,謚曰絕種Extract?。螅穑澹悖椋澹笾橐病?/p>
吾廣漠美麗最可愛之中國兮!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凡諸科學,發(fā)達已昔,況測地造圖之末技哉。而胡為圖繪地形者,分圖雖多,集之則界線不合;河流俯視,山岳則恒作旁形。乖謬昏蒙,茫不思起,更何論夫地質(zhì),更何論夫地質(zhì)之圖。嗚呼,此一細事,而令吾懼,令吾悲,吾蓋見五印〔2〕詳圖,曾招貼于倫敦之肆矣。況吾中國,亦為孤兒,人得而撻楚魚肉之;而此孤兒,復昏昧乏識,不知其家之田宅貨匚壯〔3〕,凡得幾許。盜據(jù)其室,持以贈盜,為主人者,漠不加察,得殘羹冷炙,輒大感嘆曰:“若衣食我,若衣食我?!倍氂谛值苄?,則爭錙銖,較毫末,刀杖尋仇,以自相殺。嗚呼,現(xiàn)象如是,雖弱水〔4〕四環(huán),鎖戶孤立,猶將汰于天行,以日退化,為猿鳥蜃藻,以至非生物。況當強種鱗鱗,蔓我四周,伸手如箕,垂涎成雨,造圖列說,奔走相議,非左操刃右握算,吾不知將何以生活也。而何圖風水宅相之說,猶深刻人心,力杜富源,自就阿鼻〔5〕。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風水不破,公等亦亡,謚曰至愚,孰云不洽。復有冀獲微資,引盜入室,巨資既虜,還焚其家,是誠我漢族之大敵也。凡是因迷信以弱國,利身家而害群者;雖曰歷代民賊所經(jīng)營養(yǎng)成者矣,而亦惟地質(zhì)學不發(fā)達故。
地質(zhì)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凡巖石之成因,地殼之構(gòu)造,皆所深究。取以貢中國,則可知欒然塵球,無非經(jīng)歷劫變化以來,造成此相;雖涵無量寶匚壯,足以繕吾生,初無大神秘不可思議之物,存乎其間,以支配吾人之運命。斬絕妄念,文明乃興。然欲歷舉其說,則又非一小冊子所能盡也。故先掇學者所發(fā)表關(guān)于中國地質(zhì)之說,著為短篇,報告吾族。雖空譚幾溢于本論,然讀此則吾中國大陸里面之情狀,似亦略得其概矣。
第二 外人之地質(zhì)調(diào)查者
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扇萃庾逯芯?,不容外族之探撿;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然彼不憚重繭,入吾內(nèi)地,狼顧而鷹睨,將胡為者?詩曰:“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薄玻丁硠t未來之圣主人,以將惠臨,先稽帳目,夫何怪焉。左舉諸子,皆最著名。其他幻形旅人,變相偵探,更不知其幾許。雖曰跋涉山川,探索秘密,世界學人,皆爾爾矣;然吾知之,恒為毛戴血涌,吾不知何祥也。
千八百七十一年,德人利忒何芬Richthofen〔7〕者,受上海商業(yè)會議所之囑托,由香港入廣東,湖南(衡州,岳州),湖北(襄陽)遂達四川(重慶,敘州,雅州,成都,昭化);入陜西(鳳翔,西安,潼關(guān)),山西(平陽,太原)而之直隸(正定,保定,北京)。復下湖北(漢口,襄陽),往來山西間(澤州,南陽,平陽,太原),經(jīng)河南之懷慶,以至上海,入杭州,登寧波之舟山島,遍勘全浙。復溯江至蕪湖,撿江西北部,折而之江蘇(鎮(zhèn)江,揚州,淮安),遂入山東(沂州,泰安,濟南,萊州,芝罘)。碧眼炯炯,擊節(jié)大詫若所悟。然其志未熄也;三涉山西(太原,大同),再至直隸(宣化,北京,三河,豐潤),徘徊于開平炭山,入盛京(奉天,錦州),始由鳳皇城而出營口。歷時三年,其旅行線強于二萬里,作報告書三冊,于是世界第一石炭〔8〕國之名,乃大噪于世界。其意曰:支那大陸均蓄石炭,而山西尤盛;然礦業(yè)盛衰,首關(guān)輸運,惟扼膠州,則足制山西之礦業(yè),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膠州為第一著。嗚呼,今竟何如?毋曰一文弱之地質(zhì)家,而眼光足跡間,實涵有無量剛勁善戰(zhàn)之軍隊。蓋自利氏游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今也森林民族〔9〕,復往來山西間,是皆利忒何芬之化身,而中國大陸淪陷之天使也,吾同胞其奈何。
千八百八十年,匈牙利伯爵式奚尼〔10〕初喪愛妻,欲借旅行以漓其恨。乃偕地理學者三人,由上海溯江以達湖北(漢口,襄陽),經(jīng)陜(西安)甘(靜寧,安定,蘭州,涼州,甘州)而出國境;復入甘肅(安定,鞏昌),撿四川(成都,雅州)云南(大理)由緬甸以去。歷時三年,揮金十萬,著紀行三冊行于世。蓋于利忒何芬氏探撿未詳之地,尤加意焉。
越四年,俄人阿布導夫〔11〕探撿北部之滿洲,直隸(北京,保定,正定),山西(太原),甘肅(寧夏,蘭州,涼州,甘州),蒙古等。其后三年,復有法國里昂商業(yè)會議所〔12〕之探撿隊十人,探撿南部之廣西,河南(河內(nèi)),云南,四川(雅州,松潘)等。調(diào)查精密,于廣西,四川尤詳。是諸地者,非連接于俄法之殖民地者軟?其能勿懼!
先年,日本理學博士神保,巨智部,鈴木之遼東,理學士西和田之熱河,學士平林,井上,齋藤之南部諸地,均以調(diào)查地質(zhì)為目的。遞和田,小川,細井,巖浦,山田五專門家,復勘諸處,一訂前探撿者報告之謬,則去歲事也。
第三 地質(zhì)之分布
昔德儒康德Kant〔13〕唱星云說,法儒拉布拉Laplace〔14〕和之。以地球為宇宙間大氣體中析出之一份,回旋空間;不知歷幾億萬劫,凝為流質(zhì);爾后日就冷縮,外皮遂堅,是曰地殼。至其中心,議者綦眾:有內(nèi)部融體說,有內(nèi)部非融體說,有內(nèi)外固體中挾融體說。各據(jù)學理,以文其議。然地球中心,奧不可測,欲辨孰長,蓋甚難矣。惟以理想名地面之始曰基礎(chǔ)統(tǒng)系Fundamental formation〔15〕,其上地層,則據(jù)當時氣候狀態(tài),及蘊藏僵石Fossil之種類,分四大代Era,細析之曰紀Period,析紀曰世Epoch。然此諸地層則又非掘吾人立足地,即能燦然畢備也。大都錯綜殘缺,散布諸方。如吾中國,常于此見新,而于彼則獲古。蓋以荒古氣候水陸之不齊,而地層遂難一致。猶譚人類史者,昌言專制立憲共和,為政體進化之公例;然專制方嚴,一血刃而驟列于共和者,寧不能得之歷史間哉。地層變例,亦如是耳。今言中國,則以地質(zhì)年代Geolo-gical Chronology 為次。
(一) 原始代或太古代Archean?。牛颍岬厍虺醭桑秊樗?,是即當時之遺跡,居基礎(chǔ)統(tǒng)系之上,而始為地質(zhì)學家所目擊者也。故吾儕目所能見之地層,以是為極古。其巖石以片麻,云母,綠泥為至多,然大都經(jīng)火力而變質(zhì)。撿遍石層,略無生物,惟據(jù)石類析之為:
(12) 老連志亞紀Laurentian?。校澹颍椋铮洌ǎ保保”扔铘攣喖oHuronian?。校澹颍椋铮涠o。后雖有發(fā)見阿屯〔16〕(意即初生生物)之說,而經(jīng)德人眉彪〔17〕研究以來,已知其謬;蓋爾時實惟荒天赤地,絕無微生命存其間也。所難解者,巖石中時含石灰石墨之屬。夫石灰為動物之遺蛻,石墨為植物之槁株,設(shè)無生物存,何得有是?而或有謂是等全非由生物之力而來者,迄于今尚存疑焉。索之吾中國,則兩紀均于黃海沿岸遇之。雖未能知其蘊藏何如,然太古代地層中,則恒產(chǎn)金銀銅鉑電石紅寶石之屬,意吾國黃海沿岸地方,亦當如是耳。
?。ǘ」派校幔欤幔澹铮铮椋恪。牛颍嵋允加猩?,故以生命名者也,分六紀〔18〕:
(10) 寒武利亞紀Cambrian?。校澹颍椋铮洌ǎ梗≈玖衾麃喖oSilurian?。校澹颍椋铮洌ǎ福∧嗯杓oDevonian?。校澹颍椋铮洌ǎ罚∈考oCarboniferous Period(6) 二疊紀Permian?。校澹颍椋铮鋷r石繁多,以水成者,若砂,硅,粘板,石炭〔19〕等;以火成者,若花剛,閃絲,輝絲等。石類既自少而至多,生物亦由簡以進復,然當(10)紀時,尚鮮見也。遞及(9)紀,則藻類,三葉蟲,珊瑚蟲之族日盛,然惟水產(chǎn)物而止耳。入(8)紀,而魚,而葦〔20〕,而鱗木,而印木,漸由水產(chǎn)以超陸產(chǎn)。然亦惟隱花植物而已,高貴生物,未獲見也。降及(6)紀,而兩棲動物及爬蟲出,蓋已隨時日之變遷,以日趨于高等矣。是即造化自著之進化論,而達爾文〔21〕剽竊之以成十九世紀之偉著者也。
蘊藏礦物以是代為最富。(10)紀之見于中國者,自遼東半島直亙朝鮮北部;雖土質(zhì)確犖〔22〕,不宜稼穡,而所產(chǎn)金銀銅錫之屬,實遠勝于他紀諸巖石,土人僅耕石田,于生計可綽有余裕焉。其(9)紀巖石,則分布于陜西至四川之山間,以產(chǎn)金著。其(8)紀巖石,則在云南北境及四川之東北。變質(zhì)巖中,常含玉類,而巖石脈絡(luò)間,亦少產(chǎn)銀鐵銅鉛,搜全世界,以此紀巖石為至多,而石類亦均適于用。其上則(7)紀矣,產(chǎn)煤鐵綦多,故以石炭名其紀。而吾中國本部,實蔓延分布,無地無之,合計石炭之量,遠駕歐土(詳見第五);是實榜陀羅Pan-dora〔23〕之萬禍篋底之希望,得之則日近于光明璀燦之前途,失之則惟愁苦終窮以死者也,吾國人其善所擇哉。
(三)中生代Mesozoic?。牛颍峤M成是代之巖石為粘板,角,硅,及粘土等,或遇如含有巖鹽石炭石膏之地層,分三紀,即:
?。ǎ担∪B紀Triassic Period(4) 侏羅紀Jurassic?。校澹颍椋铮洌ǎ常“讏准oCretaceous Period是也。前紀生物已日歸于消滅,故(5)紀時,鱗印諸木,衰落既久,而松柏,蘇鐵,羊齒諸科,乃代之握植界之主權(quán)。
至(3)紀則無花果,白楊,柳,櫧等諸被子植物出,與現(xiàn)世界幾無大異矣。動物則前代已生之爬蟲,日益發(fā)達,有袋類亦生,為乳哺類之先導。至(4)紀而詭形之龍類〔24〕(舊譯作鼉),跋扈于陸地,有齒之大鳥〔25〕,飛翔于太空,蓋自有生物以來,未有若斯之瑰奇繁盛者也。且菊石,箭石之屬,亦大繁殖,其遺蛻遂造成(3)紀之地層,即學校日用之堊筆〔26〕,亦此微蟲之余惠耳。至(3)紀時,生物界乃大變革,舊生動植,或衰或滅,而真闊葉樹及硬骨魚興。
(5)紀之在中國者,為西藏,有用〔27〕物則有巖鹽石膏銅鐵鉛等。(4)紀則自西伯利亞東方,以至中國之本部,雖時有物,而極鮮石炭。(3)紀則并有用物亦鮮見矣,中國之極西方是也。
?。ㄋ模┬律茫澹睿铮铮椋恪。牛颍嵝律?,地質(zhì)時代中最終之地層,而其末葉,即吾人生息之歷史也,別為二紀,曰:
?。ǎ玻〉谌oTertiary Period(1) 第四紀Quaternary?。校澹颍椋铮淦鋷r石為粗面,流紋,玄武,及粘土,砂礫,柔石炭等。
其生物雖與今幾無大異,然細察之,則不同之點綦多,如象,貘,張角獸,恐鳥〔28〕是也。如是盛衰遞嬗,益衍益進,至洪積世Diluvium而人類生。
(2)紀分布于中國全部,其物有金屬,且產(chǎn)石炭,然以新成,故遠遜于石炭紀者。(1)紀則全世界無不見之,如中國揚子江北部之累斯Loess(黃色無層之灰質(zhì)巖石),即為是時積聚之砂土;黃河附近之黃土,亦是時發(fā)育之壚坶之一種也。
第四 地質(zhì)上之發(fā)育
地球未成以先,吾中國亦氣體中之一份耳,無可言者,故以地球成后始。
?。ㄒ唬┨糯袊√糯厍?,洪水澎湃,烈火郁盤,地鮮出水,奚言生物,瞑想其狀,當惟見洪流激浪而已。
然火力所激,而地殼變形,昆侖山脈,忽然隆出;蒙古之一部分,及今之山東,亦離水成陸,崛起海中,其他則惟巨浸無際,怒浪拂天已耳。
?。ǘ┕派袊〉貧さ匦模閼?zhàn)既久,其后地心花剛巖之溶液,挾火力以泉涌,流溢海陸,地殼隨之隆出水面,乃構(gòu)成東方亞細亞之大陸。秦嶺以北斷層分走于諸方,即為臺地,大葦鱗木印木等巨大植物,于焉繁殖。以北,則地層恒作波折形,似曾為山脈者。厥后經(jīng)風雨之剝蝕,海浪之沖激,秦嶺以北,漸成海底,無量植物,受水石之迫壓,及地心熱力,相率僵死。然地心火力,則猶沖突而未有已也,故復隆出水中,成階級狀之臺地,所謂支那炭田者,實形成于此時焉。然其南部,尚潛海底,迨因受西北方之橫壓力,而秦嶺以南之地層,遂成波狀之崛起,即所謂支那山系(南嶺)者是也。
?。ㄈ┲猩袊』鹕街顒?,至是稍衰,惟南方之一部,漸至淪陷,成新地中海,是實今日四川省之洼地(四川之赤盆砂地),而南支那之炭田也。迨喜馬拉牙山嶄然顯頭角,而南部中國始全為陸地。厥后南京與漢江之北,生分走北東之兩斷層,陷落而成中原,即為歷代梟雄逐鹿地,以造成我中國舊史之骨子者也。
(四)新生代之中國 入新生代之初,水火之威日殺,甘肅及蒙古地方,昔為內(nèi)海,至是亦漸就干涸,砂漠成焉。然以暴風所經(jīng)營,故土砂埃塵,均隨風飛動,運入黃河流域地方,積為黃土。揚子江北部,亦廣大之砂漠耳,后以風之吹拂,雨之浸潤,遂成累斯,故累斯大發(fā)育于中國。其他則與今日地形,幾無大異矣。
第五 世界第一石炭國
世界第一石炭國!石炭者,與國家經(jīng)濟消長有密接之關(guān)系,而足以決盛衰生死之大問題者也。蓋以汽生力之世界,無不以石炭為原動力者,失之則能令機械悉死,鐵艦不神。雖曰將以電生力矣,然石炭亦能分握一方霸權(quán),操一國之生死,則吾所敢斷言也。故若英若美,均假僵死植物之靈,以橫絕一世;今且垂盡矣,此彼都人士,所為撫心愁嘆,皇皇大索者也。列邦如是,我國如何?利忒何芬曰:“世界第一石炭國!……”今據(jù)日本之地質(zhì)調(diào)查者所報告,石炭田之大小位置,圖遍于左,即:
滿洲七處
蕪河水
賽馬集
太子河沿岸(上流)本溪湖
遼東
錦州府(大小凌河上流)
寧遠縣
中后所
遼西
直隸省六處
石門塞(臨榆縣)
開平
北京之西方(房山縣附近)
保安州
蔚州西寧州山西省六處
東南部炭田西南部炭田五臺縣大同寧民府間炭田中路(譯音)西印子(譯音)
四川省一處
雅州府
河南省兩處
南召縣魯山縣附近江西省六處
?。常敝袊刭|(zhì)略論
?。矗濒斞溉ぜ饧斑z補編豐城新喻萍
鄉(xiāng)興安樂平饒州福建省兩處
邵武縣建寧府安徽省一處
宣城
山東省七處
沂州府新泰縣萊蕪縣章丘縣臨榆縣
通縣〔29〕博山縣及淄川縣
甘肅省五處
蘭州府大通縣古浪縣定羗縣山丹州
等四十三處是也?;蛑^此外有湖南東南部有煙無煙炭田,無慮二萬一千方邁爾〔30〕,雖未得其的據(jù),然吾中國炭田之未發(fā)見者,固不知其幾許,寧止湖南?今僅就圖中(見13頁)山西省有煙無煙大炭田計之,約各一萬三千五百方邁爾,合計七百萬步〔31〕。加以他處炭田,擬一極少數(shù),為一千萬步。設(shè)平均厚率為三十尺,一立方坪之重量為八噸,則其總量凡一萬二千億噸,即每年采掘一億二千萬噸,亦可保持至一萬年之久而未有盡也。況加以湖南傳說之炭田,五百六十六萬步即約六千八百億噸乎。吾以之自熹,吾以之自慰。然有一奇現(xiàn)象焉,即與吾前言反對者,曰中國將以石炭亡是也。列強領(lǐng)土之中,既將告罄,而中國乃直當其解決盛衰問題之沖,列國將來工業(yè)之盛衰,幾一系于占領(lǐng)支那之得失,遂攘臂而起,懼為人先。復以不能越勢力平均之范圍,乃相率而談分割,血眼欲裂,直睨炭田。而我復麻木罔覺,挾無量巨資,不知所用,惟沾沾于微利以自賊,于是今日山西某炭田奪于英,明日山東各炭田奪于德〔32〕,而諸國猶群相要曰:“采掘權(quán)!采掘權(quán)!!”嗚呼,不待十年,將見此〔33〕中原,已非復吾曹之故國,握炭田之舊主,乃為采炭之奴,棄寶藏之蕩子,反獲鄙夫之謚。雖曰炭田有以誨盜,而慢藏〔34〕不用,則誰之罪哉。
第六 結(jié) 論
生敬愛憂懼種種心,擲筆大嘆,思吾故國,如何如何。乃見黃神嘯吟,白眚舞蹈,〔35〕足跡所至,要索隨之,既得礦權(quán),遂伏潛力,曰某曰某,均非我有。今者俄復索我金州復州海龍蓋平諸礦地矣。初有清商某以自行采掘請,奉天將軍諾之,既而聞其陰市于俄也,欲毀其約,俄人劇怒,大肆要求?!玻常丁硢韬?,此垂亡之國,翼翼愛護之,猶恐不至,獨奈何引盜入室,助之折桷撓棟,以速大廈之傾哉。今復見于吾浙矣。以吾所聞,浙紳某者〔37〕,竊某商之故智,而實為外人倀,約將定矣。設(shè)我浙人若政府,起而沮尼之,度其結(jié)果,亦若俄之于金州諸地耳。試問我畏葸文弱之浙人,老病昏糙之政府,有何權(quán)力,敢遏其鋒;闔口自臧,猶將罹禍,而此獠偏提外人耳而促之曰:“若盍索吾浙礦?!眴韬?,鬼蜮為謀,猛鷲張口,其亡其亡,復何疑焉。吾嘗豫測將來,竊為吾浙懼,若在北方,則無瞢耳。彼等既飽嘗外人槍刃之風味,淫掠之德政,不敢不懾伏諂媚,以博未來之圣主歡,奪最愛之妻女,猶不敢怨,更何有于毫無愛想之片土哉!若吾浙則不然,臺處衢嚴諸府,教士說法,猶釀巨前〔38〕。況忽見碧瞳皙面之異種人,指揮經(jīng)營,丁丁然日鑿吾土,必有一種不能思議之感想,浮游于腦,而驚,而懼,而憤,揮梃而起,蒔刈之以為快。而外人乃復得口實,以要索,以示威,梟顱成束,流血碧地之慘象,將復演于南方,未可知也。即不然,他國執(zhí)勢力平均之說,群起奪地,倏忽瓜分,滅國之禍,惟我自速。即幸而數(shù)十年后,竟得獨立,榮光糾紛,符吾夢想;而吾浙礦產(chǎn),本遜他省,復以外族入室,羅掘一空,工商諸業(yè),遂難優(yōu)勝,于是失敗迭來,日趨貧病。嗚呼,浙人而不甘分致戎之謗也,其可不謀所以挽救之者乎。
救之奈何?曰小兒見群兒之將奪其食也,則攫而自吞之,師是可耳。夫中國雖以弱著,吾儕固猶是中國之主人,結(jié)合大群起而興業(yè),群兒雖狡,孰敢沮者,則要索之機絕。鄉(xiāng)人相見,可以理喻,非若異族,橫目為仇,則民變之禍弭。況工業(yè)繁興,機械為用,文明之影,日印于腦,塵塵相續(xù),遂孕良果,吾知豪俠之士,必有阿阿以思,奮袂而起者矣。不然,則吾將憂服箱〔39〕受策之不暇,寧有如許閑情,喋喋以言地質(zhì)哉。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年十月在日本東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署名索子。原為句讀。
〔2〕 五印 指印度。古代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份。
〔3〕 匚壯 藏的古字。
〔4〕 弱水 我國古書中關(guān)于弱水的神話傳說很多,如《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晉代郭璞注:“其水不勝鴻毛?!?/p>
〔5〕 阿鼻 梵文Avici的音譯,意為“無間”,指痛苦無有間斷。佛教傳說中有所謂阿鼻地獄。
〔6〕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等語,見《詩經(jīng)·唐風·山有樞》???,敲。
〔7〕 利忒何芬(F.von?。遥椋悖瑁簦瑁铮妫澹?,1833—1905) 通譯李?;舴?,德國地質(zhì)地貌學家。一八六八年至一八七二年,他在上海西商會的指使和資助下,七次旅行我國內(nèi)地,搜集地質(zhì)、礦產(chǎn)等資料。回國后撰有《中國——親身經(jīng)歷及其研究報告》三冊和地圖一本。他在此書和一些文章中,極力主張德國霸占我國膠州灣。
〔8〕 石炭 這里指煤。
〔9〕 森林民族 指日耳曼人。他們在公元一世紀之前,一直居住在北歐森林地帶,過著游牧打獵的生活。
〔10〕 式奚尼(B.von?。樱Γ悖瑁澹睿?,1837—1918)匈牙利人。他于一八七九年來中國,與克雷德納(G.Kreitner)、洛奇(L,Lóczy)一同探察我國西部和西南地區(qū),回國后著有《一八七七年——一八八○年東亞旅行的學術(shù)成果》一書。
〔11〕 阿布導夫(B.A.OFpyGeH,1863—1956) 通譯奧勃魯契夫,俄國地質(zhì)地理學家。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四年間參加波丹寧為首的考察隊來中國進行地質(zhì)考察,回國后著有《亞洲中部、華北和南山》二卷
〔12〕 里昂商業(yè)會議所 通譯里昂商會,法國的商人團體之一。
成立于一七○二年。它的主要職責是討論所在城市或地區(qū)的事宜,向政府提出工商方面的建議等。一七九一年因立憲會議下令取消各地商會而解散,一八○二年恢復。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七年,法國礦業(yè)工程師杜克洛(Duclos)考察我國云南、貴州、四川地區(qū),提出了關(guān)于當?shù)氐V物資源的報告書;隨后,里昂商會為進一步考察對華進行貿(mào)易滲透的前景,向上述地區(qū)派出了以法國外交部委任的領(lǐng)事艾米爾·羅歇(Emil Ro-cher)率領(lǐng)的考察團。
〔13〕 康德(I.Kant,1724—1804) 德國哲學家。一七五五年發(fā)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關(guān)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認為宇宙中無限混沌的原始物質(zhì)彼此吸引、相撞、發(fā)熱、旋轉(zhuǎn)而成星云;旋轉(zhuǎn)著的星云在其赤道面上甩出物質(zhì),依次形成太陽系諸行星。
〔14〕 拉布拉(P.Laplace,1749—1827) 通譯拉普拉斯,法國科學家。他于一七九六年根據(jù)角動量守恒原則解釋星云冷凝體的加速自轉(zhuǎn),獨立地提出了與康德相似的論點。
〔15〕 基礎(chǔ)統(tǒng)系 也稱基礎(chǔ)建造,指原始地殼。
〔16〕 阿屯(Eozone) 美國科學家達遜曾在隱生宙(即文中的原始代)形成的加拿大石灰?guī)r中,發(fā)現(xiàn)類似原生動物有孔蟲的遺跡,取名為Eozone。
〔17〕 眉彪(1825—1908) 又譯梅標士,德國科學家。他經(jīng)過研究,否定了隱生宙存在過有孔類原生動物的說法。
〔18〕 按寒武利亞紀后,當有奧陶紀(Ordovician?。校澹颍椋铮洌?。
〔19〕 按石炭當系石灰之誤。
〔20〕 葦 又作大葦(calamits),通譯蘆木,一種木賊綱的古植物。
〔21〕 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著有《物種起源》等。他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chǔ)的進化學說,闡明了在自然條件的作用下,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進化的客觀規(guī)律,摧毀了各種唯心主義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生物不變論。
〔22〕 確犖 土地瘠薄多石。
〔23〕 榜陀羅 通譯潘陀拉,希臘神話中的一個美女。主神宙斯把她送給厄匹米修斯為妻,并交給她一只箱子,內(nèi)裝疾病、災害、罪惡等禍患,“希望”則藏在底層。她和厄匹米修斯見面時,打開箱蓋,向人間放出各種禍患,卻把“希望”關(guān)在箱里。
〔24〕 詭形之龍類 指恐龍。
〔25〕 有齒之大鳥 指始祖鳥。
〔26〕 堊筆 即粉筆,我國多用石膏制作;其他國家則多用白堊土制作。白堊土是一種主要由微體動物遺殼堆積而成的白色土質(zhì)巖石。
〔27〕 -丨丨- 礦的古字。
〔28〕 貘 指巨貘(Megatapirus),真貘科的古代哺乳動物。張角獸,當指恐角類(Dinocrata)動物,頭上常有角狀的骨質(zhì)突起??著B,又稱莫滑(MOA)鳥,一種類似駝鳥的走禽。
〔29〕 按這里的臨榆縣、通縣,據(jù)本文所附地圖,當為臨淄縣、濰縣。
〔30〕 邁爾 英語mile的音譯,即英里。
〔31〕 步 日本的面積單位,同坪,一坪合三·三○五七平方米。
〔32〕 山西某炭田奪于英 指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英國福公司攫取山西盂縣平定礦權(quán)。山東各炭田奪于德,指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德國政府攫取山東膠濟鐵路沿線三十里內(nèi)礦權(quán),次年德商瑞記洋行攫取山東境內(nèi)五處礦權(quán)。
〔33〕 月無月無 肥沃。
〔34〕 慢藏 意思是財物保管不嚴?!兑住は缔o上》:“慢藏誨盜?!?/p>
〔35〕 黃神嘯吟 《淮南子·覽冥訓》:“西老折勝,黃神嘯吟?!?/p>
東漢高誘注:“為時〔按指夏桀之時)無法度,黃帝之神傷道之衰,故嘯吟而長嘆也?!卑醉?,指西方帝國主義者。眚,災害。
〔36〕 關(guān)于俄索金州諸礦,見一九○三年十月一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九月三十日天津特電:奉天將軍以金州廳、復州、蓋平、海龍廳等礦山許請清商出資開采,該清商聯(lián)絡(luò)俄國人,自俄國人出資,其權(quán)利盡落俄國人之手;故奉天將軍近令禁止,俄國領(lǐng)事盛氣詰問,奉天將軍乃電請外務(wù)部,乞與俄國公使開議,以保護礦山權(quán)云?!狈钐鞂④?,指當時的盛京將軍增祺。清商,指買辦商人梁顯誠。
〔37〕 浙紳某者 指高爾伊,字子衡,浙江杭州人。一九○三年,他借開設(shè)寶昌公司承辦浙東衢、嚴、溫、處四府礦產(chǎn)之名,暗中以二百五十萬兩銀價將四府礦產(chǎn)全部出賣給意大利惠工公司。同年十月三日,浙江留日學生曾在東京上野三宜亭集會抗議,并發(fā)布公開信聲討高爾伊的賣國行徑。
〔38〕 教士說法,猶釀巨前 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三年間,浙江的臺州、處州、衢州、嚴州等地區(qū),爆發(fā)過多次以反對教會為口號的群眾反帝斗爭,都遭到清政府的殘酷鎮(zhèn)壓。計有一八九八年二月的海門起義,一九○○年七月的諸暨起義、八月的衢州起義、九月的寧海起義,一九○三年六月的寧海、桐廬起義等。前,同災。
〔39〕 服箱 駕車。《詩經(jīng)·小雅·大東》:“皖彼牽牛,不可以服箱?!?/p>
3、破惡聲論
本根剝喪,神氣旁皇,華國將自槁于子孫之攻伐,而舉天下無違言,寂漠為政,天地閉矣??裥M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熾,進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而舉天下無違言,寂漠為政,天地閉矣。吾未絕大冀于方來,則思聆知者之心聲而相觀其內(nèi)曜。內(nèi)曜者,破瘰暗者也;心聲者,離偽詐者也。人群有是,乃如雷霆發(fā)于孟春,而百卉為之萌動,曙色東作,深夜逝矣。惟此亦不大眾之祈,而屬望止一二士,立之為極,俾眾瞻觀,則人亦庶乎免淪沒;望雖小陋,顧亦留獨弦于槁梧〔2〕,仰孤星于秋昊也。使其無是,斯增欷爾。夫外緣來會,惟須彌〔3〕泰岳或不為之搖,此他有情,不能無應(yīng)。然而厲風過竅,驕陽薄河,受其力者,則咸起損益變易,物性然也。至于有生,應(yīng)乃愈著,陽氣方動,元駒賁焉〔4〕,杪秋之至,鳴蟲默焉,習飛蠕動〔5〕,無不以外緣而異其情狀者,則以生理然也。若夫人類,首出群倫,其遇外緣而生感動拒受者,雖如他生,然又有其特異;神暢于春,心凝于夏,志沉于蕭索,慮肅于伏藏〔6〕。情若遷于時矣,顧時則有所迕拒,天時人事,胥無足易其心,誠于中而有言;反其心者,雖天下皆唱而不與之和。其言也,以充實而不可自已故也,以光曜之發(fā)于心故也,以波濤之作于腦故也。是故其聲出而天下昭蘇,力或偉于天物,震人間世,使之瞿然。瞿然者,向上之權(quán)輿〔7〕已。
蓋惟聲發(fā)自心,朕歸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覺近矣。若其靡然合趣,萬喙同鳴,鳴又不揆諸心,僅從人而發(fā)若機栝;林籟也,鳥聲也,惡濁擾攘,不若此也,此其增悲,蓋視寂漠且愈甚矣。而今之中國,則正一寂漠境哉。
乃者諸夏喪亂,外寇乘之,兵燹之下,民救死不給,美人墨面,碩士則赴清之淵;舊念猶存否于后人之胸,雖不可度,顧相觀外象,則疲訖卷攣,蟄伏而無動者,固已久矣。洎夫今茲,大勢復變,殊異之思,乍詭之物,漸漸入中國,志士多危心〔8〕,亦相率赴歐墨,欲采掇其文化,而納之宗邦。凡所浴顥氣則新絕,凡所遇思潮則新絕,顧環(huán)流其營衛(wèi)〔9〕者,則依然炎黃之血也。榮華在中,厄于肅殺,嬰以外物,勃焉怒生。
于是蘇古掇新,精神貽徹,自既大自我于無意,又復時返顧其舊鄉(xiāng),披厥心而成聲,殷若雷霆之起物。夢者自夢,覺者是之,則中國之人,庶賴此數(shù)碩士而不殄滅,國人之存者一,中國斯半〔10〕生于是已。雖然,日月逝矣,而寂漠猶未央也。上下求索,闃其無人,不自發(fā)中,不見應(yīng)外,顓蒙〔11〕默止,若存若亡,意者往之見戕賊者深,因?qū)㈤L槁枯而不復菀與,此則可為墜心隕涕者也。顧吾亦知難者則有辭矣。殆謂十余年來,受侮既甚,人士因之漸漸出夢寐,知云何為國,云何為人,急公好義之心萌,獨立自存之志固,言議波涌,為作日多。外人之來游者,莫不愕然驚中國維新之捷,內(nèi)地士夫,則出接異域之文物,效其好尚語言,峨冠短服而步乎大衢,與西人一握為笑,無遜色也。其居內(nèi)而沐新思潮者,亦胥爭提國人之耳,厲聲而呼,示以生存二十世紀之國民,當作何狀;而聆之者則蔑弗首肯,盡力任事惟恐后,且又日鼓舞之以報章,間協(xié)助之以書籍,中之文詞,雖詰詘聱牙,難于盡曉,顧究亦輸入文明之利器也。倘其革新武備,振起工商,則國之富強,計日可待。豫備時代者今之世,事物胥變易矣,茍起陳死人于垅中而示以狀,且將唇驚乎今之論議經(jīng)營,無不勝于前古,而自憾其身之蚤殞矣,胡寂漠之云云也。若如是,則今之中國,其正一擾攘世哉!世之言何言,人之事何事乎。心聲也,內(nèi)曜也,不可見也。時勢既遷,活身之術(shù)隨變,人慮凍餒,則競趨于異途,掣維新之衣,用蔽其自私之體,為匠者乃頌斧斤,而謂國弱于農(nóng)人之有耒耜,事獵者則揚劍銃,而曰民困于漁父之寶網(wǎng)罟;倘其游行歐土,偏學制女子束腰道具之術(shù)以歸,則再拜貞蟲〔12〕而謂之文明,且昌言不纖腰者為野蠻矣。顧使誠匠人誠獵師誠制束腰道具者,斯猶善也,試按其實,乃并方術(shù)且非所喻,靈府荒穢,徒炫耀耳食以罔當時。故縱唱者萬千,和者億兆,亦絕不足破人界之荒涼;而鴆毒日投,適益以速中國之隳敗,則其增悲,不較寂漠且愈甚與。故今之所貴所望,在有不和眾囂,獨具我見之士,洞矚幽隱,評阝少馬文明,弗與妄惑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詣,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有從者則任其來,假其投以笑亻馬〔13〕,使之孤立于世,亦無懾也。則庶幾燭幽暗以天光,發(fā)國人之內(nèi)曜,人各有己,不隨風波,而中國亦以立。
今者古國勝民〔14〕,素為吾志士所鄙夷不屑道者,則咸入自覺之境矣。披心而其聲昭明,精神發(fā)揚,漸不為強暴之力譎詐之術(shù)之所克制,而中國獨何依然寂漠而無聲也?豈其道茀不可行,故碩士艱于出世;抑以眾拽盈于人耳,莫能聞淵深之心聲,則寧緘口而無言耶。嗟夫,觀史實之所垂,吾則知先路前驅(qū),而為之辟啟廓清者,固必先有其健者矣。顧濁流茫洋,并健者亦以淪沒,月無月無華土,凄如荒原,黃神嘯吟,種性放失,心聲內(nèi)曜,兩不可期已。雖然,事多失于自臧,而一葦之投,望則大于俟他士之造巨筏,吾未絕大冀于方來,則斯論之所由作也。
聚今人之所張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曰類,則其為類之大較二:一曰汝其為國民,一曰汝其為世界人。前者懾以不如是則亡中國,后者懾以不如是則畔文明。尋其立意,雖都無條貫主的,而皆滅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別異,泯于大群,如掩諸色以晦黑,假不隨駙,乃即以大群為鞭褂,攻擊迫拶,俾之靡聘。往者迫于仇則呼群為之援助,苦于暴主則呼群為之撥除,今之見制于大群,孰有寄之同情與?故民中之有獨夫,靶于今日,以獨制眾者古,而眾或反離,以眾虐獨者今,而不許其抵拒,眾昌言自由,而自由之蕉萃孤虛實莫甚焉。人喪其我矣,誰則呼之興起?顧拽囂乃方昌狂而未有既也。二類所言,雖或若反,特其滅裂個性也大同??傆嬔宰h而舉其大端,則甲之說曰,破迷信也,崇侵略也,盡義務(wù)也;乙之說曰,同文字也,棄祖國也,尚齊一也,非然者將不足生存于二十世紀。至所持為堅盾以自衛(wèi)者,則有科學,有適用之事,有進化,有文明,其言尚矣,若不可以易。
特于科學何物,適用何事,進化之狀奈何,文明之誼何解,乃獨函胡而不與之明言,甚或操利矛以自陷。嗟夫,根本且動搖矣,其柯葉又何半焉。豈誠其隨波弟靡,莫能自主,則姑從于唱喁〔15〕以熒惑人;抑亦自知其小陋,時為飲啖計,不得不假此面具以釣名聲于天下耶。名聲得而腹腴矣,奈他人之見戕賊何!故病中國今日之擾攘者,則患志士英雄之多而患人之少。志士英雄,非不祥也,顧蒙幗面而不能白心,則神氣惡濁,每感人而令之病。奧古斯丁也,托爾斯泰也,約翰盧騷〔16〕也,偉哉其自懺之書,心聲之洋溢者也。若其本無有物,徒附麗是宗,輒岸然曰善國善天下,則吾愿先聞其白心。
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則不若伏藏其論議,蕩滌穢惡,俾眾清明,容性解之竺生〔17〕,以起人之內(nèi)曜。如是而后,人生之意義庶幾明,而個性亦不至沉淪于濁水乎。顧志士英雄不肯也,則惟解析其言,用曉其張主之非是而已矣。
破迷信者,于今為烈,不特時騰沸于士人之口,且裒然成巨帙矣。顧胥不先語人以正信;正信不立,又烏從比校而知其迷妄也。夫人在兩間,若知識混沌,思慮簡陋,斯無論已;倘其不安物質(zhì)之生活,則自必有形上〔18〕之需求。故吠牾〔19〕之民,見夫凄風烈雨,黑云如盤,奔電時作,則以為因牾羅〔20〕與敵斗,為之栗然生虔敬念。希伯來〔21〕之民,大觀天然,懷不思議,則神來之事與接神之術(shù)興,后之宗教,即以萌孽。雖中國志士謂之迷,而吾則謂此乃向上之民,欲離是有限相對之現(xiàn)世,以趣無限絕對之至上者也。人心必有所馮依,非信無以立,宗教之作,不可已矣。顧吾中國,則夙以普崇萬物為文化本根,敬天禮地,實與法式,發(fā)育張大,整然不紊。覆載〔22〕為之首,而次及于萬匯,凡一切睿知義理與邦國家族之制,無不據(jù)是為始基焉。效果所著,大莫可名,以是而不輕舊鄉(xiāng),以是而不生階級;他若雖一卉木竹石,視之均函有神軼性靈,玄義在中,煌財罰淥?愛之溥博,世未見有其匹也。顧民生多艱,是性日薄,洎夫今,乃僅能見諸古人之記錄,與氣稟未失之農(nóng)人;求之于士大夫,戛戛乎難得矣。
設(shè)有人,謂中國人之所崇拜者,不在無形而在實體,不在一宰而在百昌〔23〕,斯其信崇,即為迷妄,則敢問無形一主,何以獨為正神?宗教由來,本向上之民所自建,縱對象有多一虛實之別,而足充人心向上之需要則同然。顧瞻百昌,審諦萬物,若無不有靈覺妙義焉,此即詩歌也,即美妙也,今世冥通神軼之士之所歸也,而中國已于四千載前有之矣;斥此謂之迷,則正信為物將奈何矣。蓋澆季士夫,精神窒塞,惟膚薄之功利是尚,軀殼雖存,靈覺且失。于是昧人生有趣神軼之事,天物羅列,不關(guān)其心,自惟為稻粱折腰;則執(zhí)己律人,以他人有信仰為大怪,舉喪師辱國之罪,悉以歸之,造作言,必盡顛其隱依乃快。不悟墟社稷毀家廟者,征之歷史,正多無信仰之士人,而鄉(xiāng)曲小民無與。偽士當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若夫自謂其言之尤光大者,則有奉科學為圭臬之輩,稍耳物質(zhì)之說,即曰:“磷,元素之一也;不為鬼火?!甭苑碇畷?,即曰:“人體,細胞所合成也;安有靈魂?”知識未能周,而輒欲以所拾質(zhì)力〔24〕雜說之至淺而多謬者,解釋萬事。不思事理神軼變化,決不為理科入門一冊之所范圍,依此攻彼,不亦操〔25〕乎。夫欲以科學為宗教者,歐西則固有人矣,德之學者黑格爾〔26〕,研究官品〔27〕,終立一元之說,其于宗教,則謂當別立理性之神祠,以奉十九世紀三位一體之真者。三位云何?誠善美也。顧仍奉行儀式,俾人易知執(zhí)著現(xiàn)世,而求精進。至尼導〔28〕氏,則刺取達爾文進化之說,掊擊景教〔29〕,別說超人。雖云據(jù)科學為根,而宗教與幻想之臭味不脫,則其張主,特為易信仰,而非滅信仰昭然矣。顧迄今茲,猶不昌大。蓋以科學所底,不極精深,揭是以招眾生,聆之者則未能滿志;惟首唱之士,其思慮學術(shù)志行,大都博大淵邃,勇猛堅貞,縱迕時人不懼,才士也夫!觀于此,則惟酒食是儀,他無執(zhí)持,而妄欲奪人之崇信者,雖有元素細胞,為之甲胄,顧其違妄而無當于事理,已可弗繁言而解矣。吾不知耳其論者,何尚頂禮而贊頌之也。雖然,前此所陳,則猶其上爾;更數(shù)污下,乃有以毀伽蘭為專務(wù)者。國民既覺,學事當興,而志士多貧窮,富人則往往吝嗇,救國不可緩,計惟有占祠廟以教子弟;于是先破迷信,次乃毀擊像偶,自為其酋,聘一教師,使總一切,而學校立。夫佛教崇高,凡有識者所同可,何怨于震旦〔30〕,而汲汲滅其法。若謂無功于民,則當先自省民德之墮落;欲與挽救,方昌大之不暇,胡毀裂也。況學校之在中國,乃何狀乎?教師常寡學,雖西學之膚淺者不'',徒作新態(tài),用惑亂人。講古史則有黃帝之伐某尤〔31〕,國字且不周識矣;言地理則云地球常破,顧亦可以修復,大地實體與地球模型且不能判矣。學生得此,則以增驕,自命中國楨干,未治一事,而兀傲過于開國元老;顧志操特卑下,所希僅在科名,賴以立將來之中國,岌岌哉!邇來桑門〔32〕雖衰退,然校諸學生,其清凈遠矣。若在南方,乃更有一意于禁止賽會之志士。農(nóng)人耕稼,歲幾無休時,遞得余閑,則有報賽,舉酒自勞,潔牲酬神,精神體質(zhì),兩愉悅也。號志士者起,乃謂鄉(xiāng)人事此,足以喪財費時,奔走號呼,力施遏止,而鉤其財帛為公用。嗟夫,自未破迷信以來,生財之道,固未有捷于此者矣。夫使人元氣瘰濁,性如沉鞠;或靈明已虧,淪溺嗜欲,斯已耳;倘其樸素之民,厥心純白,則勞作終歲,必求一揚其精神。故農(nóng)則年答大戩于天,自亦蒙庥而大嵩,稍息心體,備更服勞。今并此而止之,是使學軛下之牛馬也,人不能堪,必別有所以發(fā)泄者矣。況乎自慰之事,他人不當犯干,詩人朗詠以寫心,雖暴主不相犯也;舞人屈申以舒體,雖暴主不相犯也;農(nóng)人之慰,而志士犯之,則志士之禍;烈于暴主遠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33〕至于細流,乃尚萬別。舉其大略,首有嘲神話者,總希臘埃及印度,咸與誹笑,謂足作解頤之具。夫神話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34〕,則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異,乍詭可觀,雖信之失當,而嘲之則大惑也。太古之民,神思如是,為后人者,當若何驚異瑰大之;矧歐西藝文,多蒙其澤,思想文術(shù),賴是而莊嚴美妙者,不知幾何。倘欲究西國人文,治此則其首事,蓋不知神話,即莫由解其藝文,暗藝文者,于內(nèi)部文明何獲焉。若謂埃及以迷信亡,舉彼上古文明,胥加呵斥,則豎子之見,古今之別,且不能知者,雖一哂可靳之矣。復次乃有借口科學,懷疑于中國古然之神龍者,按其由來,實在拾外人之余唾。彼徒除利力而外,無蘊于中,見中國式微,則雖一石一華,亦加輕薄,于是吹索抉剔,以動物學之定理,斷神龍為必無。夫龍之為物,本吾古民神思所創(chuàng)造,例以動物學,則既自白其愚矣,而華土同人,販此又何為者?抑國民有是,非特無足愧恧已也,神思美富,益可自揚。古則有印度希臘,近之則東歐與北歐諸邦,神話古傳以至神物重言〔35〕之豐,他國莫與并,而民性亦瑰奇淵雅,甲天下焉,吾未見其為世詬病也。惟不能自造神話神物,而販諸殊方,則念古民神思之窮,有足謂。嗟乎,龍為國徽,而加之謗,舊物將不存于世矣!顧俄羅斯枳首之鷹,英吉利人立之獸〔36〕,獨不蒙垢者,則以國勢異也??茖W為之被,利力實其心,若爾人者,其可與莊語乎,直唾之耳。且今者更將創(chuàng)天下古今未聞之事,定宗教以強中國人之信奉矣,心奪于人,信不繇己,然此破迷信之志士,則正敕定正信教宗之健仆哉。
崇侵略者類有機,獸性其上也,最有奴子性,中國志士何隸乎?夫古民惟群,后乃成國,分畫疆界,生長于斯,使其用天之宜,食地之利,借自力以善生事,輯睦而不相攻,此蓋至善,亦非不能也。人類顧由防,乃在微生,自蟲蛆虎豹猿狖以至今日,古性伏中,時復顯露,于是有嗜殺戮侵略之事,奪土地子女玉泉以厭野心;而間恤人言,則造作諸美名以自蓋,歷時既久,入人者深,眾遂漸不知所由來,性偕習而俱變,雖哲人碩士,染穢惡焉。如俄羅斯什赫〔37〕諸邦,夙有一切斯拉夫主義〔38〕,居高位者,抱而動定,惟不溥及農(nóng)人間,顧思士詩人,則熏染于心,雖瑰意鴻思不能滌。其所謂愛國,大都不以藝文思理,足為人類榮華者是尚,惟援甲兵劍戟之精銳,獲地殺人之眾多,喋喋為宗國暉光。至于近世,則知別有天識在人,虎狼之行,非其首事,而此風為稍殺。特在下士,未能脫也,識者有憂之,于是惡兵如蛇蝎,而大呼平和于人間,其聲亦震心曲,豫言者托爾斯泰其一也。其言謂人生之至可貴者,莫如自食力而生活,侵掠攻奪,足為大禁,下民無不樂平和,而在上者乃愛喋血,驅(qū)之出戰(zhàn),喪人民元〔39〕,于是家室不完,無庇者遍全國,民失其所,政家之罪也。何以藥之?莫如不奉命。令出征而士不集,仍秉耒耜而耕,熙熙也;令捕治而吏不集,亦仍秉耒耜而耕,熙熙也,獨夫孤立于上,而臣仆不聽命于下,則天下治矣。然平議以為非是,載使全俄朝如是,敵軍則可以夕至,民朝棄戈矛于足次,迨夕則失其土田,流離散亡,烈于前此。故其所言,為理想誠善,而見諸事實,乃佛戾初志遠矣。第此猶曰僅揆之利害之言也,察人類之不齊,亦當悟斯言之非至。夫人歷進化之道途,其度則大有差等,或留蛆蟲性,或猿狙性,縱越萬祀,不能大同。即同矣,見一異者,而全群之治立敗,民性柔和,既如乳羔,則一狼入其牧場,能殺之使無遺孑,及是時而求保障,悔遲莫矣。是故嗜殺戮攻奪,思廓其國威于天下者,獸性之愛國也,人欲超禽蟲,則不當慕其思。顧戰(zhàn)爭絕跡,平和永存,乃又須遲之人類滅盡,大地崩離以后;則甲兵之壽,蓋又與人類同終始者已。然此特所以自捍衛(wèi),辟虎狼也,不假之為爪牙,以殘食世之小弱,令兵為人用,而不強人為兵奴,人知此義,乃庶可與語武事,而不至為兩間大厲也與。雖然,察我中國,則世之論者,殆皆非也,云愛國者有人,崇武士者有人,而其志特甚獷野,托體文化,口則作肉攫之鳴,假使傅以爪牙,若余勇猶可以蹂躪大地,此其為性,獰暴甚矣,顧亦不可謚之獸性。何以言之?曰誠于中而外見者,得二事焉,獸性愛國者之所無也。二事云何?則一曰崇強國,次曰侮勝民。蓋獸性愛國之士,必生于強大之邦,勢力盛強,威足以凌天下,則孤尊自國,蔑視異方,執(zhí)進化留良之言,攻小弱以逞欲,非混一寰宇,異種悉為其臣仆不慊也。然中國則何如國矣,民樂耕稼,輕去其鄉(xiāng),上而好遠功,在野者輒怨懟,凡所自詡,乃在文明之光華美大,而不借暴力以凌四夷,寶愛平和,天下鮮有。惟晏安長久,防衛(wèi)日弛,虎狼突來,民乃涂炭。第此非吾民罪也,惡喋血,惡殺人,不忍別離,安于勞作,人之性則如是。倘使舉天下之習同中國,猶托爾斯泰之所言,則大地之上,雖種族繁多,邦國殊別,而此疆爾界,執(zhí)守不相侵,歷萬世無亂離焉可也。獸性者起,而平和之民始大駭,日夕岌岌,若不能存,茍不斥去之,固無以自生活;然此亦惟驅(qū)之適舊鄉(xiāng),而不自反于獸性,況其戴牙角以戕賊小弱孤露者乎。而吾志士弗念也,舉世滔滔,頌美侵略,暴俄強德,向往之如慕樂園,至受厄無告如印度波蘭之民,則以冰寒之言嘲其隕落。夫吾華土之苦于強暴,亦已久矣,未至陳尸,鷙鳥先集,喪地不足,益以金資,而人亦為之寒餓野死。而今而后,所當有利兵堅盾,環(huán)衛(wèi)其身,毋俾封豕長蛇,薦食上國〔40〕;然此則所以自衛(wèi)而已,非效侵略者之行,非將以侵略人也。不尚侵略者何?曰反諸己也,獸性者之敵也。至于波蘭印度,乃華土同病之邦矣,波蘭雖素不相往來,顧其民多情愫,愛自繇,凡人之有情愫寶自繇者,胥愛其國為二事征象,蓋人不樂為皂隸,則孰能不眷慕悲悼之。印度則交通自古,貽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藝文,無不蒙貺,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使二國而危者,吾當為之抑郁,二國而隕,吾當為之號*G,無禍則上禱于天,俾與吾華土同其無極。今志士奈何獨不念之,謂自取其殃而加之謗,豈其屢蒙兵火,久匍伏于強暴者之足下,則舊性失,同情漓,靈臺〔41〕之中,滿以勢利,因迷謬亡識而為此與!故總度今日佳兵之士,自屈于強暴久,因漸成奴子之性,忘本來而崇侵略者最下;人云亦云,不持自見者上也。間亦有不隸二類,而偶反其未為人類前之性者,吾嘗一二見于詩歌,其大旨在援德皇威廉二世黃禍之說〔42〕以自豪,厲聲而嗥,欲毀倫敦而覆羅馬;巴黎一地,則以供淫游焉。倡黃禍者,雖擬黃人以獸,顧其烈則未至于此矣。今茲敢告華土壯者曰,勇健有力,果毅不怯斗,固人生宜有事,特此則以自臧,而非用以搏噬無辜之國。使其自樹既固,有余勇焉,則當如波蘭武士貝謨〔43〕之輔匈加利,英吉利詩人裴倫〔44〕之助希臘,為自繇張其元氣,顛仆壓制,去諸兩間,凡有危邦,咸與扶掖,先起友國,次及其他,令人間世,自繇具足,眈眈皙種,失其臣奴,則黃禍始以實現(xiàn)。若夫今日,其可收艷羨強暴之心,而說自衛(wèi)之要矣。烏乎,吾華土亦一受侵略之國也,而不自省也乎。(未完)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五日在日本東京出版的《河南》月刊第八期,署名迅行。原為句讀。
〔2〕 槁梧 古琴?!肚f子·德充符》:“據(jù)槁梧而瞑?!?/p>
〔3〕 須彌 梵文Sumeru音譯的不確切的略稱,意為“妙高”,古印度神話和佛教傳說中的大山名。
〔4〕 元駒賁焉 《大戴禮·夏小正》:“十二月,元駒賁?!北敝鼙R辯注:元駒“蟻也。賁者走于地中也?!?/p>
〔5〕 習飛蠕動 昆蟲的飛行爬動?!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摆栃朽瓜?,習飛蠕動,待而后朱,莫知其德?!?/p>
〔6〕 蕭索 指秋季。宋代范仲淹《恨賦》:“秋日蕭索,浮云無光?!狈兀付?。漢代伏勝《尚書大傳》:“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伏方也者,萬物之方伏。物之方伏,則何以為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物方藏于中也?!?/p>
〔7〕 權(quán)輿 《詩經(jīng)·秦風·權(quán)輿》:“于嗟乎,不承權(quán)輿?!泵珎鳎骸皺?quán)輿,始也。”
〔8〕 危心 心懷畏懼的意思。《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
〔9〕 營衛(wèi) 即榮衛(wèi)。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卷四:“榮,大血管也。衛(wèi),微絲管也?!?/p>
〔10〕 半 同托。
〔11〕 顓蒙 愚昧。漢代揚雄《法言·學行》:“天降生民,倥侗顓蒙?!?/p>
〔12〕 貞蟲 《淮南子·原道訓》:“……蚊蟯貞蟲,蠕動跂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漢代高誘注:“貞蟲,細腰之屬?!?/p>
〔13〕 亻馬 同罵。
〔14〕 勝民 被征服國家的人民。
〔15〕 從于唱喁 隨聲附和的意思?!肚f子·齊物論》:“前者唱于,后者唱喁?!庇冢?。
〔16〕 奧古斯?。ǎ粒粒酰纾酰螅簦椋睿酰?,354—430)古迦太基國(今突尼斯)的神學者,基督教主教,著有《天主之城》等。托爾斯泰(I.J.LMNOLP,1828—1910),俄國作家。著有《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約翰盧騷(J.J.Rousseau,1712—1778),通譯讓·雅克·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著有《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他們都著有自傳性的《懺悔錄》。
〔17〕 性解 天才,這個詞來自嚴復譯述的《天演論》。竺生,同篤生,涌現(xiàn)的意思。
〔18〕 形上 指精神。《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p>
〔19〕 吠牾 或譯韋陀,印度最古的宗教、哲學、文學經(jīng)典名,這里借指印度。
〔20〕 因牾羅 印度神話中的雷神,又是佛教中最高的神“帝釋天”。
〔21〕 希伯來 猶太民族的又一名稱,相傳公元前一千多年,在民族領(lǐng)袖摩西的領(lǐng)率下,從埃及歸巴勒斯坦建國。希伯來人的典籍《舊約全書》,包括文學作品、歷史傳說以及有關(guān)宗教的傳說等,后來成為基督教《圣經(jīng)》的一部分。
〔22〕 覆載 指天地。
〔23〕 百昌 萬物?!肚f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p>
〔24〕 質(zhì)力 指化學、物理。
〔25〕 操 通顛。
〔26〕 黑格爾(E.H.Haeckel,1834—1919) 通譯海克爾,德國生物學家。著有《宇宙之謎》、《人類發(fā)展史》、《作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的鈕帶的一元論》等。他主張科學與宗教結(jié)成聯(lián)盟,建立“一元論的宗教”,在“理性的宮殿”里供奉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女神。
〔27〕 官品 指生物。嚴復在《天演論·能實》的按語中說:“有生者如人禽蟲魚鳥木之屬,為有官之物,是名官品?!?/p>
〔28〕 尼導(F.Nietzsche,1844—1900) 通譯尼采,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和超人哲學的鼓吹者。著有《札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29〕 景教 基督教的一支,又稱聶斯托利派,唐太宗旯劬拍輳ǎ叮常擔┐胛?國,稱為景教。這里泛指基督教。
〔30〕 震旦 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31〕 黃帝之伐某尤 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鞖Ⅱ坑??!?/p>
〔32〕 桑門 佛家語,梵語sramana的略稱,通譯沙門,即出家修道的佛教徒。
〔33〕 亂之上也,治之下也 《莊子·天下》:“墨翟禽滑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矯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鼻宕鶓c藩《集釋》引郭象注云:“亂莫大于逆物而傷性也?!薄叭伪娺m性為上,今墨反之,故為下?!庇忠尚⑹柙疲骸澳又溃嫖飩?,故是治化之下術(shù),荒亂之上首也?!?/p>
〔34〕 奇觚 《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與眾異?!痹钙鏁?,這里是奇異的意思。
〔35〕 重言 指傳說。《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p>
〔36〕 枳首之鷹 雙頭鷹,沙皇俄國的國徽。人立之獸,兩只相對直立的獅子,英國國徽。
〔37〕 什赫 即波希米亞,現(xiàn)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一部分。
〔38〕 一切斯拉夫主義 即泛斯拉夫主義,形成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是俄國沙皇政府提出的要求各斯拉夫民族統(tǒng)一于沙皇制度之下的反動主張。
〔39〕 喪人民元 喪害人民的生命。《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漢代趙岐注:“元,首也?!?/p>
〔40〕 封豕長蛇,薦食上國 《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狈怩?,大野豬。薦,屢次。
〔41〕 靈臺 心?!肚f子·庚桑楚》:“不可內(nèi)于靈臺?!?/p>
〔42〕 威廉二世(Wilhelm?、?,1859—1941) 德意志帝國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禍首。他曾于一八九五年繪制一幅“黃禍的素描”,題詞為“歐洲各國人民,保衛(wèi)你們最神圣的財富!”向王公、貴族和外國的國家首腦散發(fā);一九○七年又說:“‘黃禍’——這是我早就認識到的一種危險。實際上創(chuàng)造‘黃禍’這個名詞的人就是我”(見戴維斯:《我所認識的德皇》,一九一八年倫敦出版)。黃禍之說,十九世紀末興起于西方,盛行于二十世紀初。它宣稱中國、日本等黃種民族的崛起,是威脅歐美生存的禍害,為西方帝國主義對東方的奴役、掠奪制造輿論。辛亥革命前,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一些刊物常援引黃禍之說來鼓動“民氣”。
〔43〕 貝謨(J.Bem,1795—1850) 通譯貝姆,波蘭將軍。一八三○年十一月波蘭反抗沙俄、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領(lǐng)導人之一。失敗后逃亡國外,參加了一八四八年維也納武裝起義和一八四九年匈牙利民族解放戰(zhàn)爭。
〔44〕 裴倫(G.G.Byron,1788—1824) 通譯拜倫,英國詩人。一八二三年參加希臘的民族獨立戰(zhàn)爭。著有長詩《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唐璜》等。
4、《越鐸》出世辭
于越〔2〕故稱無敵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異,〔3〕后先絡(luò)驛,展其殊才;其民復存大禹〔4〕卓苦勤勞之風,同勾踐〔5〕堅確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綽然足以自理。世俗遞降,精氣播遷,則漸專實利而輕思理,樂安謐而遠武術(shù),鷙夷乘之,爰忽顛隕,全發(fā)之士,系踵蹈淵,而黃神嘯吟,民不再振。辮發(fā)胡服之虜,旃裘引弓之民,翔步于無余〔6〕之舊疆者蓋二百余年矣。已而思士篤生,上通帝旨,轉(zhuǎn)輪〔7〕之說,彌淪大區(qū),國士桓桓〔8〕,則首舉義旗于鄂。諸出響應(yīng),濤起風從,華夏故物,光復太半,東南大府,亦赫然歸其主人。越人于是得三大自由〔9〕,以更生于越,索虜〔10〕則負無量罪惡,以底于亡。民氣彭張,天日騰笑,孰善贊頌,庶猗偉之聲,將充宙合矣。顧專制久長,鼎鑊為政,以聚斂窮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譏平,瘠弱槁枯,為日滋永,桎梏頓解,卷攣尚多,民聲寂寥,群志幽軼,豈以為匹夫無與于天下,尚如戴朔北之虜也。共和之治,人仔于肩,同為主人,有殊臺隸〔11〕。前此罪惡,既咸以歸索虜,索虜不克負荷,俱以隕落矣。繼自今而天下興亡,庶人有責,使更不同力合作,為華土謀,復見瘠弱槁枯,一如往日,則番番良士〔12〕,其又將誰咎耶?是故儕倫則念之矣,獨立戰(zhàn)始,且垂七旬,智者竭慮,勇士效命,而吾儕庶士,坐觀其成,儻不盡一得之愚,殆自放于國民之外。爰立斯報,就商同胞,舉文宣意,希翼治化。紓自由之言議,盡個人之天權(quán),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fā)社會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灌輸真知,揚表方物,凡有知是,貢其顓愚,力小愿宏,企于改進。不欲守口,任華土更歸寂寞,復自負無量罪惡,以續(xù)前塵;庶幾聞?wù)呓涿?,收效毫厘,而吾人公民之責,亦借以盡其什一。猗此于越,故稱無敵于天下,鷙夷縱虐,民生槁枯,今者解除,義當興作,用報古先哲人征營治理之業(yè)。唯專制永長,昭蘇非易,況復神馳白水,孰眷舊鄉(xiāng),返顧高丘,正哀無女?!玻保场硢韬簦恕对借I》之所由作也!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紹興《越鐸日報》創(chuàng)刊號,署名黃棘。原無標點。
《越鐸》,即《越鐸日報》,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由越社創(chuàng)辦于紹興。一九二七年三月停刊。早期曾得到魯迅的支持。
〔2〕 于越 晉代賀循《會稽土地記》:“少康封其少子,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于此?!?/p>
〔3〕 海岳精液,善生俊異 晉代虞預《會稽典錄·朱育》:“(虞)翻對曰:‘夫會稽上應(yīng)牽牛之宿,下有少陽之位?!接薪鹉绝B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海岳精液,善生俊異?!?/p>
〔4〕 大禹 亦稱夏禹,我國古代夏后氏部落的領(lǐng)袖,夏朝的建立者,以治平洪水為后人傳頌?!妒酚洝は谋炯o》:禹東巡“至于會稽而崩”,葬會稽山。
〔5〕 勾踐 春秋末年越國國君。他被吳國打敗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于戰(zhàn)勝了吳國。
〔6〕 無余 傳說是越國的始祖。漢代趙煜《吳越春秋》卷六:“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p>
〔7〕 轉(zhuǎn)輪 意即變革。原為佛家語,即轉(zhuǎn)法輪,《法華文句》:“轉(zhuǎn)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zhuǎn)法輪?!?/p>
〔8〕 桓桓 威武的樣子?!对娊?jīng)·周頌·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9〕 三大自由 指孫中山所說的“人民之集會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見《民權(quán)初步·自序》)。
〔10〕 索虜 原是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的蔑稱,《資治通鑒·魏紀》文帝黃初二年:“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元代胡三省注:“索虜者,以北人辯發(fā),謂之索頭也。”
〔11〕 臺隸 原為古代奴隸中的兩個等級,這里泛指被奴役的人。
〔12〕 番番良士 《尚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番番,勇武的樣子。
〔13〕 白水等語,出于屈原《離騷》:“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居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薄摆彀手諔蛸?,忽臨睨夫舊鄉(xiāng)?!卑姿裨捴械乃?,據(jù)說源出昆侖山,人飲其水不死。
5、軍界痛言①
軍人之資格所以最高尚者,以其有破敵保國之責任也。是故嘗膽臥薪,枕戈待旦,軍人之自誡當何如!馬革裹尸,斬將搴旗,軍人之自期當何如!
今也吾紹之軍人,其自待為何如乎?成群閑游者有之,互相斗毆者有之,宿娼尋歡者有之,捉賭私罰者有之。身膺軍國之重任,而演無聊賴之惡劇,其因紀律不肅、訓練不善之故乎?抑以莽奴根性教誨難施之故乎?以此資格而充北伐,吾為中華民國前途危!
樹曰:稂莠不除,則嘉苗不興,司教練之責者,何不去此害群之馬,而求誠摯純潔之兵士,以成完全義勇之軍隊!
且也同以此北伐為宗旨,而一設(shè)社于東關(guān)鎮(zhèn),一設(shè)社于斗雞場,一設(shè)社于第五中校,各自籌費,各自招兵,同居紹興,而勢同散沙,不能聯(lián)絡(luò)一氣,此又樹所不解者也。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12年1月16日紹興《越鐸日報》第十四號“自由言論”欄,署名樹。原無標點。此文為后來發(fā)現(xiàn)的魯迅佚文,專為痛斥辛亥革命后光復軍在紹興的一些散漫劣行而寫。
6、辛亥游錄
一
三月十八日,晴。出稽山門可六七里,至于禹祠〔2〕。老蘚緣墻,敗槁布地,二三農(nóng)人坐階石上。折而右,為會稽山足。
行里許,轉(zhuǎn)左,達一小山。山不甚高,松杉駢立,沏〔3〕木棘衣。
更上則沏木亦漸少,僅見卉草,皆常品,獲得二種。及巔,乃見絕壁起于足下,不可以進,伏瞰之,滿被古苔,蒙茸如裘,中雜小華,五六成簇者可數(shù)十,積廣約一丈。掇其近者,皆一葉一華,葉碧而華紫,世稱一葉蘭;名葉以數(shù),名華以類也。微雨忽集,有樵人來,切問何作,莊語不能解,乃給之曰:“求藥。”更問:“何用?”曰:“可以長生?!薄伴L生烏可以藥得?”曰:“此吾之所以求耳。”遂同循山腰橫徑以降,凡山之縱徑,升易而降難,剛其腰必生橫徑,人不期而用之,介然成路,不荒穢焉。
二
八月十七日晨,以舟趣新步〔4〕,曇而雨,亭午乃至,距東門可四十里也。泊瀝海關(guān)前,關(guān)與瀝海所隔江相對,離堤不一二十武〔5〕,海在望中。沿堤有木,其葉如桑,其華五出,筒狀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則臭,殆海州常山〔6〕類歟?水濱有小蟹,大如榆莢。有小魚,前鰭如足,恃以躍,海人謂之跳魚。
過午一時,潮乃自遠海來,白作一線。已而益近,群舟動蕩。
倏及目前,高可四尺,中央如雪,近岸者挾泥而黃。有翁喟然曰:“黑哉潮頭!”言已四顧。蓋越俗以為觀濤而見黑者有咎。然濤必挾泥,泥必不白,翁蓋詛觀者耳。觀者得咎,于翁無利,而翁竟詛之矣。潮過雨霽,游步近郊,爰見蘆蕩中雜野菰,方作紫色華,得數(shù)本,蘆葉傷膚,頗不易致。又得其大者一,欲移植之,然野菰托生蘆根,一旦返土壤,不能自為養(yǎng);必弗活矣。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一二年二月紹興《越社叢刊》第一輯,借署“會稽周建人喬峰”。原無標點。
辛亥,一九一一年。當時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教,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采集植物標本。
〔2〕 禹祠 夏禹的祠廟,在紹興東南會稽山下。
〔3〕 沏 刺的古字。
〔4〕 新步 地名,在紹興東北鏡塘殿附近。
〔5〕 武 我國古代一種計算距離的單位,一般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6〕 海州常山 馬鞭草科的一種藥用植物,通稱“臭梧桐”。海州,即今江蘇連云港一帶。
7、致國務(wù)院國徽擬圖說明書【1】
魯迅
謹按西國國徽,由來甚久,其勾萌在個人,而曼衍以賅一國。昔者希臘武人,蒙盾赴戰(zhàn),自擇所好,作繪于盾,以示區(qū)別。降至羅馬,相承不絕。迨十字軍【2】興,聚列國之士而成師,懼其雜糅不可辨析,則各以一隊長官之盾徽為識,由此張大,用于一家,更進而用于一族,更進而用于一國。故權(quán)輿之象,率為名氏,表個人也;或為十字,重宗教也。及為國徽,亦依史實,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復作袞冕旗幟之屬,以為藻飾。雖有新造之國,初制徽識,每不能出其環(huán)中,蓋文獻限之矣。今中華民國,已定嘉禾為國徽,而圖象簡質(zhì),宜求輔佐,俾足以方駕他徽,無慮樸素。惟歷史殊特,異乎歐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應(yīng)遠據(jù)前史,更立新圖,鎬有本柢,庶幾有當??贾T載籍,源之古者,莫如龍。然已橫受抵排,不容作繪。更思其次,則有十二章【3】。上見于《書》,其源亦遠。漢唐以來,說經(jīng)者曰: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yǎng)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4】。美德之最,莫不賅備。今即從其說,相度其宜,會合錯綜,擬為中華民國徽識。作繪之法,為嘉禾在于中,是為中心。嘉禾之狀,取諸漢“五瑞圖”石刻【5】。干者,所以擬盾也。干后為黼,上綴粉米。黼上為日,其下為山。然因山作真形,慮無所置,則結(jié)縷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際。黼之左右,為龍與華蟲,各持宗彝。龍復有火麗其身,月屬于角。華蟲則其咮銜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為,皆所以求合度而圖調(diào)和。國徽大體,似已略具。(如下圖)復作五穗嘉禾簡徽一枚,(圖略)于不求繁縟時用之。又曲線式雙穗嘉禾簡徽一枚,(圖略)于箋紙之屬用之。倘更得深于繪事者,別施釆色,令其象更美且優(yōu),則庶幾可以表華國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1】 本篇連同國徽圖最初發(fā)表于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文牘錄要”欄。未署名。原為句讀。
魯迅1912年8月28日日記載:“與稻孫、季市同擬國徽告成,以交范總長?!边@篇說明文字當寫于此時或稍前。據(jù)當事人錢稻孫說,國徽圖系他所繪,說明書為魯迅所寫(1961年5月17日至19日在魯迅博物館談話),按范總長,指范源濂(1877—1928),字靜生,湖南湘陰人,教育家。時任教育總長。
【2】 十宇軍 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英、法、德等國封建君主聯(lián)合各國大主教勢刀以收復邪路撒冷圣地的名義,對東部地中海沿岸伊斯蘭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動了八次大規(guī)模遠征,因從征者皆以紅十字縫于衣服右肩為標志,故名。
【3】 十二章 古天于的冕服制度。見《尚書 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緯繡?!碧瓶追f達疏:“此經(jīng)所云凡十二章。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畫以作繪,施于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紋以為繡,施之于裳也?!吨芏Y 司服》之注具引此文,乃云:‘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也?!卑矗喝A蟲,即雉;宗彝,宗廟供奉用的酒器;藻,水草有文者;粉米,白米。指白色米形繡文。黼、黻均為古代禮服上的繡文。黼為黑白相次,作斧形,刃白身黑;黻為黑青相次,作亞形。
【4】 漢唐以來說經(jīng)者的這段話,見宋代蔡沈撰《書經(jīng)集傳》卷一“益稷”篇:“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宗彝,虎雌,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yǎng)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
【5 】漢“五瑞圖”石刻 即“李翕黽池五瑞圖”,東漢摩崖刻石,靈帝建寧四年(171)刻,在今甘肅成縣??逃悬S龍、白鹿、木連理、嘉禾、甘露五種圖像,以頌揚武都太守李翕修道利民致呈祥瑞事。
8、儗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
一 何為美術(shù) 美術(shù)為詞,中國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譯自英之愛忒 ?。ǎ幔颍簟。铮颉。妫椋睿濉。幔颍簦?。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是有九神〔2〕,先民所祈,以冀工巧之具足,亦猶華土工師,無不有崇祀拜禱矣。顧在今茲,則詞中函有美麗之意,凡是者不當以美術(shù)稱。
?。ǎ幔颍簟。铮颉。妫椋睿濉。幔颍簦?。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是有九神〔2〕,先民所祈,以冀工巧之具足,亦猶華土工師,無不有崇祀拜禱矣。顧在今茲,則詞中函有美麗之意,凡是者不當以美術(shù)稱。
希臘之民,以美術(shù)著于世,然其造作,初無研肄,僅憑直覺之力,以判別天物美惡,惟其為覺敏,故所成就者神。蓋凡有人類,能具二性:一曰受,二曰作。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瑤草作華,若非白癡,莫不領(lǐng)會感動;既有領(lǐng)會感動,則一二才士,能使再現(xiàn),以成新品,是謂之作。故作者出于思,倘其無思,即無美術(shù)。然所見天物,非必圓滿,華或槁謝,林或荒穢,再現(xiàn)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宜,是曰美化,倘其無是,亦非美術(shù)。故美術(shù)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緣美術(shù)必有此三要素,故與他物之界域極嚴。
刻玉之狀為葉,髹漆之色亂金,似矣,而不得謂之美術(shù)。象齒方寸,文字千萬,核桃一丸,臺榭數(shù)重,精矣,而不得謂之美術(shù)。幾案可以弛張,什器輕于攜取,便于用矣,而不得謂之美術(shù)。太古之遺物,絕域之奇器,罕矣,而非必為美術(shù)。
重碧大赤,陸離斑駁,以其戟刺;奪人目精,艷矣,而非必為美術(shù),此尤不可不辨者也。
二 美術(shù)之類別
合于此,則無間外狀若何,咸得謂之美術(shù);如雕塑,繪畫,文章,建筑,音樂皆是也。區(qū)分之法,始于希臘柏拉圖〔3〕,其類凡二:
?。祝╈o美術(shù)?。ㄒ遥﹦用佬g(shù)柏氏以雕塑,繪畫為靜,音樂,文章為動,事屬草創(chuàng),為說不完。后有法人跋多〔4〕區(qū)分為三,德人黑智爾〔5〕承之。
?。祝┠恐佬g(shù)?。ㄒ遥┒佬g(shù)
?。ū┬闹佬g(shù)
屬于目者為繪畫雕塑,屬于耳者為音樂,屬于心者為文章,其說之不能具是,無異前古。近時英人珂爾文〔6〕以為區(qū)別之術(shù),可得三種,今具述于次;凡有美術(shù),均可取其一以分隸之。
?。ㄒ唬祝┬沃佬g(shù) (乙)聲之美術(shù)美術(shù)有可見可觸者,如繪畫,雕塑,建筑,是為形美;有不可見不可觸者,如音樂,文章,是為音美。顧中國文章之美,乃為形聲二者,是又非此例所能賅括也。
?。ǘ祝┠M美術(shù)?。ㄒ遥┆氃烀佬g(shù)美術(shù)有擬象天物者,為雕刻,繪畫,詩歌;有獨造者,為建筑,音樂。此二者雖間亦微涉天物,而繁復腠會,幾于脫離。
(三)(甲)致用美術(shù)?。ㄒ遥┓侵掠妹佬g(shù)美術(shù)之中,涉于實用者,厥惟建筑。他如雕刻,繪畫,文章,音樂,皆與實用無所系屬者也。
三 美術(shù)之目的與致用
于利用有無,有所牴午。主美者以為美術(shù)目的,即在美術(shù),其于他事,更無關(guān)系。誠言目的,此其正解。然主用者則以為美術(shù)必有利于世,儻其不爾,即不足存。顧實則美術(shù)誠諦,固在發(fā)揚真美,以娛人情,比其見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執(zhí)持,惟以頗合于今日國人之公意,故從而略述之如次:
一 美術(shù)可以表見文化 凡有美術(shù),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國魂之現(xiàn)象;若精神遞變,美術(shù)輒從之以轉(zhuǎn)移。此諸品物,長留人世,故雖武功文教,與時間同其灰滅,而賴有美術(shù)為之保存,俾在方來,有所考見。他若盛典事〔7〕,勝地名人,亦往往以美術(shù)之力,得以永住。
一 美術(shù)可以輔翼道德 美術(shù)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物質(zhì)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膚淺;今以此優(yōu)美而崇大之,則高潔之情獨存,邪穢之念不作,不待懲勸而國爸安。
一 美術(shù)可以救援經(jīng)濟 方物見斥,外品流行,中國經(jīng)濟,遂以困匱。然品物材質(zhì),諸國所同,其差異者,獨在造作。美術(shù)弘布,作品自勝,陳諸市肆,足越殊方,爾后金資,不虞外溢。故徒言崇尚國貨者末,而發(fā)揮美術(shù),實其本根。
四 播布美術(shù)之方
美術(shù)之用,大者既得三事,而本有之目的,又在與人以
享樂,則實踐此目的之方術(shù),自必在于播布。播布云者,謂不更幽秘,而傳諸人間,使與國人耳目接,以發(fā)美術(shù)之真諦,起國人之美感,更以冀美術(shù)家之出世也。茲擬應(yīng)行之事如次:
一 建設(shè)事業(yè)
美術(shù)館 當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術(shù)館,為光復記念,次更及諸地方。建筑之法,宜廣征專家意見,會集圖案,擇其善者,或即以舊有著名之建筑充之。所列物品,為中國舊時國有之美術(shù)品。
美術(shù)展覽會 建筑之法如上。以陳列私人所藏,或美術(shù)家新造之品。
劇場 建筑之法如上。其所演宜用中國新劇,或翻譯外國著名新劇,更不參用古法;復以圖書陳說大略,使觀者咸喻其意。若中國舊劇,宜別有劇場,不與新劇混淆。
奏樂堂 當就公園或公地,設(shè)立奏樂之處,定日演奏新樂,不更參以舊樂;惟必先以小書說明,俾聽者咸能領(lǐng)會。
文藝會 當招致文人學士,設(shè)立集會,審國人所為文藝,擇其優(yōu)者加以獎勵,并助之流布。且決定域外著名圖籍若干,譯為華文,布之國內(nèi)。
一 保存事業(yè)
著名之建筑 伽藍宮殿,古者多以宗教或帝王之威力,令國人成之;故時世既遷,不能更見,所當保存,無令毀壞。其他若史上著名之地,或名人故居,祠宇,墳墓等,亦當令地方議定,施以愛護,或加修飾,為國人觀瞻游步之所。
碑碣 椎拓既多,日就漫漶,當申禁令,俾得長存。
壁畫及造像 梵剎及神祠中有之,間或出于名手。近時假破除迷信為名,任意毀壞,當考核作手,指定保存。
林野 當審察各地優(yōu)美林野,加以保護,禁絕剪伐;或相度地勢,辟為公園。其美麗之動植物亦然。
一 研究事業(yè)
古樂 當立中國古樂研究會,令勿中絕,并擇其善者,布之國中。
國民文術(shù) 當立國民文術(shù)研究會,以理各地歌謠,俚諺,傳說,童話等;詳其意誼,辨其特性,又發(fā)揮而光大之,并以輔翼教育。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一三年二月北京《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署名周樹人。原為句讀。
〔2〕 九神 古希臘人所崇奉的九位女神,她們分別主管歷史,音樂和詩歌,喜劇,悲劇,舞蹈,抒情詩,頌歌,天文,史詩。
〔3〕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 古希臘哲學家。著有《對話集》。
〔4〕 跋多(C.Batteux,1713—1780) 法國教士、學者。著有《各種美術(shù)歸結(jié)到一個原則》、《文學教程》等。
〔5〕 黑智爾(G.Hegel,1770—1831) 通譯黑格爾,德國哲學家。著有《邏輯學》、《精神現(xiàn)象學》、《美學》等。
〔6〕 珂爾文(S.Colvin,1845—1927) 通譯科爾溫,英國文藝評論家,劍橋藝術(shù)大學教授,大英博物館印刻畫和素描部負責人。著有《回憶錄》等。
〔7〕 事 重大事件。
9、自繪明器略圖題識
一
二月二日所得北邙土偶略圖
鴨一,黃土制,高一寸。
豬啰一,亦土制,外搽青色,長二寸。叫三聲而有威儀,妙極,妙極。
羊一,白土制,高二寸。
人一,黃土制,高二寸,其帽之后面為,不知何等樣人。
莫名其妙之物一,亦土制,曾搽過紅色,今已剝落。獨角有翼,高約一尺,疑所以辟邪者,如現(xiàn)在之泰山石敢當及瓦將軍也。與此相類者尚甚多,有首如龍者,有羊身一角(無須)者,均不知何用。
此須翹起如洋鬼子,亦奇。今已與我對面而坐于桌上矣。
此公樣子討厭,不必示別人也。
二
偶人象一,圓領(lǐng)披風而小袖,其裙之襞積系紅色顏料所繪,尚可辨,高約八寸,其眉目經(jīng)我描而略增美。
陶制什器一,上加黃色釉,據(jù)云碓也。然僅作俯視圖之形,而不能動。與此仿佛者,傅阿三店中尚有之,長約二寸。此一突起,似即以丁住搗杵之物,用以表其下尚有搗杵者也。
此處以足踏之。
以上二種,二月三日在琉璃廠購之,價共一圓半。
?


[1]本篇據(jù)手跡編入。約寫于1913年2月初。原無標題、標點。魯迅1913年2月2日日記載:“午后許季上來,同往留黎廠閱書,……又購北邙所出明器五具,銀六元,凡人一、豕一、羊一、鶩一,又獨角人面獸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庇?月3日載:“下午同季巿、季上往留黎廠,又購明器二事:女子立象一,碓一,共一元半?!濒斞纲彽眠@些明器后,按實物繪圖兩幅并作此說明。按明器,即隨葬物品。鶩,即說明文字中的“鴨”。
[2]北邙山名,又稱邙山、芒山,在河南洛陽市北。東漢及魏的王侯大臣多葬于此。
[3]泰山石敢當西漢史游《急就篇》中已有“石敢當”一語,據(jù)唐代顏師古注:“敢當,言所當無敵也?!迸f時人家正門或村口,如正對橋梁、通道,常樹立一個石人或石片,上刻“泰山石敢當”字樣,以作“鎮(zhèn)邪”之用。前加“泰山”,蓋因舊時流傳泰山府君能“制鬼驅(qū)邪”故。瓦將軍,舊時房屋的檐瓦、脊瓦上刻塑的各種神像,用來“辟邪”。
[4]碓舂谷的器具。在石臼上架木杠,杠對石臼一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杠的另一端,使杵或石起落,以脫去谷皮或?qū)⒚佐┏煞邸?/p>
[5]琉璃廠日記亦作留黎廠,北京街市名。自清代乾隆以來,這一帶遍布書籍、古玩、字畫、碑拓、文具等店鋪。
10、《大云寺彌勒重閣碑》校記〔1〕
大云寺彌勒重閣碑,唐天授三年立,在山西猗氏縣仁壽寺。全文見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2〕。胡氏言,今拓本多磨泐,故所錄全文頗有闕誤,首一行書撰人尤甚。余于乙卯春從長安買得新拓本,殊不然,以?!秴簿帯?,為補正二十余所,疑碑本未泐,胡氏所得拓本惡耳。其末三行泐失甚多,今亦不復寫出。
〔1〕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魯迅手寫的《大云寺彌勒重閣碑》釋文前署:“乙卯(按即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以精拓本?!?。
《大云寺彌勒重閣碑》,碑文共三十四行,行六十五字至六十八字不等,正書。題“前校郎杜登撰”,“前AAAA縣荊師善書”。《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初元年(689)“秋七月,……有沙門十人偽撰《大云經(jīng)》,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于天下,令諸州各置大云寺,總度僧千人?!贝笤扑卤姆Q:“天授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準制置為‘大云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準制回換額為‘仁壽寺’。”
〔2〕 胡聘之 字蘄生,清代湖北天門人?!渡接沂虆簿帯?,四十卷,共收后魏正光四年(523)至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間山右(今山西)石刻七百余通。前有胡氏光緒戊戌(1898)、辛丑(1901)序及繆荃蓀光緒戊戌序?!洞笤扑聫浝罩亻w碑》全文,見于該書卷五。
11、關(guān)于廢止《教育綱要》的簽注
案《教育綱要》雖不過行政首領(lǐng)對于教育之政見,然所列三項〔2〕,均已現(xiàn)為事實,見于明令,此后分別修改,其余另定辦法;〔3〕在理論上言之,固已無形廢棄,然此惟在通都大邑,明達者多,始能有此結(jié)果。而鄉(xiāng)曲教師,於此種手續(xù)關(guān)系,多不能十分明了?!毒V要》所列,又多與舊式思想相合,世人樂於保持,其他無業(yè)游民亦可藉此結(jié)合團體(如托名研究經(jīng)學,聚眾立社之類),妨害教育。是《綱要》雖若消滅,而在一部份人之心目中,隱然實尚存留。倘非根本取消,恐難杜絕歧見。故竊謂此種《綱要》,應(yīng)以明文廢止,使無論何人均不能發(fā)生依庚之見,始于學制上行政上無所妨害。至于法令隨政局而屢更,雖易失遵守之信仰,〔4〕然為正本清源計,此次不得不爾。凡明白之國民,當無不共喻此意。一俟宗旨妒定,發(fā)號施令均出一轍,則一二年中信仰自然恢復,所失者小,而所得則甚大也。
周樹人注。
〔1〕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約寫于一九一六年八月間。原無標題、標點。
《教育綱要》,一九一五年初袁世凱任大總統(tǒng)時制訂,分“總綱”、“教育要言”、“教科書”、“建設(shè)”、“學位獎勵”等五項,凡二十五款。
它以“尊孔尚孟”為宗旨,規(guī)定“中小學校均加讀經(jīng)一科”,提倡“各省各處設(shè)立經(jīng)學會”。(載一九一五年二月《教育公報》第九冊,原題《整理教育要目》)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教育部參事室為“厘定學制,確定方針起見”,對《綱要》的存廢問題進行討論,一九一六年八月三日將《綱要》制訂以來實際存在的問題和討論中的分歧意見整理成“說帖”,發(fā)給各司和各視學征詢意見。魯迅為此在“說帖”上簽注了這個意見。
〔2〕 指“說帖”列舉的《教育綱要》中業(yè)經(jīng)施行而事實上發(fā)現(xiàn)的三項困難:“一、中小學學制問題(總綱第四條)。二、各校讀經(jīng)問題(教科書第二款)。三、經(jīng)學會問題(建設(shè)第七款)。以上三款,均明令公布(一二兩款見之于國民學校令及施行細則、預備學校令,第三款見之于批令)”。
〔3〕 指“說帖”列舉的討論中三種不同意見之一:“取消已經(jīng)施行各款。(理由)政事堂片交之件(按即《教育綱要》),雖有奉行之責任,然與明令公布之件不同?!毒V要》所載多理論而少事實,此時但須就前述各款已明令者為之分別修改或廢止,于理論上及計劃上并未施行之款,此后另定辦法,不再依照原議,即已無形廢棄。準此而論,似無明文取消《綱要》之必要?!?/p>
〔4〕 指“說帖”列舉的“主緩議者”所持的“理由”:“法令隨政局變更,易失遵守信仰之力?!?/p>
12、會稽禹廟窆石考〔1〕
此石碣世稱窆石,在會稽禹廟中,高慮丘尺〔2〕八尺九寸,上端有穿〔3〕,徑八寸五分,篆書三行在穿右下。平氏《紹興志》〔4〕云:康熙初張希良以意屬讀,得二十九字,尋其隅角,當為五行,行二十六字。王氏昶《金石萃編》〔5〕云:“惟‘日年王一并天文晦真’九字可辨”。此拓可見者第一行“甘王石”,第二行“A乾并A天文晦彳”,第三行“AA言真AA黃AA”,十一字又二半字。其所刻時或謂永建,或又以為永康,俱無其證。《太平寰宇記》引《輿地記》〔6〕云:“禹廟側(cè)有石船,長一丈,云禹所乘也。孫皓刻其背以述功焉,后人以皓無功可記,乃覆船刻它字,其船中折”。
阮氏元《金石志》因定為三國孫氏刻?!玻贰匙煮w亦與天璽刻石極類,蓋為得其真矣。所刻它字,今亦不見。第有宋元人題字數(shù)段,右方有趙與胞題名〔8〕,距九寸有員嶠真逸題字〔9〕,左上方有龍朝夫詩〔10〕,頗漫患。王氏辨五十八字?!玻保薄秤崾祥杏謱徹鹌湓?,止闕四字,載《春在堂隨筆》中?!玻保病辰駥復乇荆瑥偷脭?shù)字,具錄如下:“AAAAA九月A一日從事郎龍朝夫因被命AAAA瞻拜禹陵此詩以紀盛A云 沐雨櫛風無暇日 胼胝還圣功勞 古柏參天A元氣 梅梁赴海作波濤 至今遺跡衣冠在 長A空山魑魅號 欲覓A陵尋窆石 山僧為我剪蓬蒿”。上截舊刻滅盡,有清人題字十余段,舊志所稱楊龜山題名〔13〕,亦不可見矣。
碣中折,篆文在下半?!督B興志》云:“下截為元季兵毀”,殊未審諦。《輿地志》言長一丈,今出地者只九尺,則故未損闕矣。《嘉泰會稽志》引《孔靈符記》〔14〕云:“始皇崩,邑人刻木為像祀之,配食夏禹廟?!庇衷疲骸皷|海圣姑從海中乘石船張石帆至,二物見在廟中?!鄙w碣自秦以來有之,孫皓記功其上,皓好刻圖,禪國山,天璽紀功諸刻皆然。豈以無有圭角,似出天然,故以為瑞石與?晉宋時不測所從來,乃以為石船,宋元又謂之窆石,至于今不改矣。
〔1〕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當寫于一九一七年上半年。
會稽,舊縣名,隋代分山陰縣置,治所在今浙江紹興。一九一二年與山陰合并為紹興縣。城東南有禹廟,為梁代所建,窆石在廟之東南。
〔2〕 慮丘尺 又稱建初尺,系東漢章帝建初六年(81)所造銅尺;一尺約等于二三·五八厘米。
〔3〕 穿 指石碑、石碣上端的洞孔。
〔4〕 平氏 即平恕,清代山陰人,官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紹興志》,即《紹興府志》,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平恕總修,共八十卷。該書卷七十五《金石志》“漢刻禹廟窆石題字”條:
“國朝康熙初,浙江督學張希良曾稀之,以意屬讀,得二十九字,蓋漢代展祭之文。尋其隅角,當為五行,行十六字。其下截為元季兵毀。依韻求之,則其下當闕六字也。”按張希良撰有《窆石漢隸考》,見引于清代杜春生《越中金石記》。
〔5〕 王昶(1724—1806) 字德甫,號蘭泉,青浦(今屬上海)人,清代金石學家?!督鹗途帯?,金石目錄,共一六○卷。窆石殘字釋文見該書卷十一。
〔6〕 《太平寰宇記》 地理總志,宋代樂史撰,原二百卷,現(xiàn)存一九三卷。所引《輿地記》語,見該書卷九十六“江南東道八·越州·會稽”,魯迅引文中的“它”,原作“之”?!遁浀赜洝?,疑即《輿地志》,南朝梁顧野王撰,原本三十卷,已佚。現(xiàn)有清人輯本一卷。
〔7〕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江蘇儀征人,清代學者,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督鹗尽罚础秲烧憬鹗尽?,金石目錄,共十九卷。
該書卷一轉(zhuǎn)述《太平寰宇記》所引《輿地記》語后說:“據(jù)此,為三國孫氏刻審矣,《嘉泰志》稱直寶文閣王順伯復齋定為漢刻,來之得也?!?/p>
孫氏,指孫皓(242—283),三國吳最后一個皇帝。下文的天璽刻石,指孫皓于天璽年間(276)所立的“禪國山碑”(在江蘇宜興)和“天璽紀功碑”(原在江蘇江寧,已亡失)。
〔8〕 趙與胞 宋代嘉興(今屬浙江)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他在窆石上的題名為隸書,一行十二字:“會稽令趙與胞來游男孟握侍”。
〔9〕 員嶠真逸 即李倜,字士宏,號員嶠真逸,元代河東太原(今屬山西)人。官至集賢侍讀學士。他在窆石上的題字為正書,二行十四字:“員嶠貞逸采游皇慶元年八月八日”。
〔10〕 龍朝夫詩 此詩刻共九行,行十四字,正書。杜春生《越中金石記》:“此刻年代無考,然從事郎階惟宋元有之,明改為從仕郎矣。今姑置元末?!薄玻保薄?/p>
王氏 指王昶,他對龍朝夫詩的釋文,亦見所著《金石萃編》卷十一。
〔12〕 字樾(1821—1907) 字蔭甫,晚號曲園老人,浙江德清人,清末學者、文學家。著有《春在堂全書》。《春在堂隨筆》,筆記集,十卷。俞樾對龍朝夫詩的釋文見該書卷二。
〔13〕 楊電山(1053—113擔∶?,追N辛ⅲ毆晟較壬?,宋代妮牐?樂(今屬福建)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著有《龜山集》。
《嘉泰會稽志》卷十一:“禹葬于會稽山,取此石為窆?!椭袟顣r有題名?!?/p>
〔14〕 《嘉泰會稽志》 地方志,宋代施宿撰,陸游序,南宋嘉泰元年(1201)成書,二十卷。所引《孔靈符記》語,前一條見該志卷六,后一條見卷十三?!犊嘴`符記》,即孔靈符《會稽記》,原書已佚,魯迅有輯本一卷,收入《會稽郡故書雜集》。孔靈符,名曄,南朝宋山陰人。官至輔國將軍。
13、《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評語
凡歐美四十七家著作,國別計十有四,其中意、西、瑞典、荷蘭、塞爾維亞,在中國皆屬創(chuàng)見,所選亦多佳作。又每一篇署著者名氏,并附小像略傳,用心頗為懇摯,不僅志在娛悅俗人之耳目,足為近來譯事之光。惟諸篇似因陸續(xù)登載雜志,故體例未能統(tǒng)一。命題造語,又系用本國成語,原本固未嘗有此,未免不誠。書中所收,以英國小說為最多;唯短篇小說,在英文學中,原少佳制,古爾斯密及蘭姆之文,系雜著性質(zhì),于小說為不類。歐陸著作,則大抵以不易入手,故尚未能為相當之紹介;又況以國分類,而諸國不以種族次第,亦為小失。然當此淫佚文字充塞坊肆時,得此一書,俾讀者知所謂哀情慘情之外,尚有更純潔之作,則固亦昏夜之微光,雞群之鳴鶴矣。
題注: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17年11月30日《教育公報》第四年第十五期“報告”門。初未收集。本評語原為通俗教育研究會審核小說報告,魯迅時任該會小說股審核干事。“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由周瘦鵑選譯,1917年3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周瘦鵑選譯,1917年3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初版。共三卷:上卷收英國小說十八篇;中卷收法、美小說十七篇;下卷收俄、德、意、匈、西班牙、瑞士、丹麥、瑞典、荷蘭、塞爾維亞、芬蘭等國小說十五篇。該書出版后,中華書局送呈教育部審查注冊。當時魯迅在教育部供職,并任該部下屬的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審核干事。據(jù)周作人《魯迅的故家》說,這個評語是魯迅擬稿的。
14、《□肱墓志》考〔1〕
右蓋云“齊故儀同公孫墓志”。志云:君諱肱,勃海條人。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lǐng)軍。君以皇建二年終于晉陽第里,時年九歲。天統(tǒng)二年葬于鄴北紫陌之陽。眾家跋文,多以“公孫”為氏,因疑肱是略孫。〔2〕然略,人〔3〕,與志言“勃海條人”者不合。志蓋“公”字上有空格,似失刻其姓。原文當云“齊故儀同某公孫墓志”也。按北齊天統(tǒng)以前,勃海條人為領(lǐng)軍者,天保間有平秦王歸彥〔4〕,天統(tǒng)初有東平王儼〔5〕?!段簳じ吆鳌吩疲簹w彥,武定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安喜縣開國男。又云:父徽,永熙中贈冀州刺史,則與志之“青州使君”不合。又《北齊書·歸彥傳》云:以討侯景功,封長樂郡公,除領(lǐng)軍大將軍,領(lǐng)軍加大,自歸彥始。而志云“中領(lǐng)軍”。《北齊書·武成帝紀》云:河清元年秋七月,冀州刺史,平秦王歸彥據(jù)土反,詔大司馬段韶,司空婁計擒之。乙未,斬歸彥并其三子。而志云“威名方盛”,皆不合。儼,亦領(lǐng)軍大將軍,又武成帝子,更非其人。《魏書·高湖傳》又有仁〔6〕,皆贈儀同三司,青州刺史。仁子貫〔7〕,不可考,入齊以后不可知。子永樂,弼,《北齊書》有傳,皆不云為中領(lǐng)軍。〔8〕然志云“勃海條人”,又云“龍子馳聲”,又云“終于晉陽”,“葬于鄴”,皆似北齊帝室。其時領(lǐng)軍歸彥以河清二年二月解,〔9〕儼于天統(tǒng)二年始見于史,〔10〕其間四年朔不知何人。故終疑肱為高氏,而史闕有間,不能得其祖父之名,姑識所見于后,以俟深于史者更考焉。
〔1〕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峨拍怪尽罚鐾劣诤幽习碴?。志石已佚,蓋則猶存。志銘共十八行,行十八字,正書。全文如下:君諱肱字如肱海人也門資磐石之固世保維城之業(yè)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秉德含弘來蘓在物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lǐng)軍專總禁闈威名方盛觀夫珠潛溟海璧潤荊山不有高深孰蘊靈異君神情桀立崖岸恢舉龍子馳聲鳳雛飛譽曹童測舃之妙未為通識王孺鑒虎之奇誰云智勇思葉風云調(diào)諧金石進退有度容止可觀雅俗靶其風規(guī)家國俟其梁棟而垂天未效奄從不秀以皇建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終于晉陽之第里時年九歲天統(tǒng)二年二月廿五日葬於鄴北紫陌之陽嗟乎居諸互始屢移岸谷寒暑交謝每易榮枯是用勒石泉扃庶遺芳不朽乃為銘曰璧出荊山玉自藍田雖云重寶不雕不妍豈如令質(zhì)其鋒迥出問望堂堂德音是稱孺子實通理辯日未儔論月非擬鵬翰漸就豹變垂成南山砍下北海將征忽為異世奄閟泉扃千秋萬古空挹余聲
〔2〕 關(guān)于肱為公孫氏的說法,如清代端方《匋齋藏石記》卷十二:“按《魏書·前廢帝本紀》:普泰二年‘三月丁丑,加驃騎大將軍、北華州刺史公孫略儀同三司。’略由驃騎大將軍加儀同三司,與肱父之官肳合。疑肱父即略。”楊守敬《壬癸丁戊金石跋》:“‘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lǐng)軍’,而不書祖、父之名,亦金石變例。按《魏書·公孫邃傳》:‘出為使持節(jié)、安東將軍、青州刺史’,肱祖似即其人?!?/p>
〔3〕 按魯迅手稿中“人”字前空二格,當是待補的地名。
〔4〕 歸彥 高歸彥,字仁英,勃海條(今河北景縣)人。北朝魏寧西將軍、涼州鎮(zhèn)都大將高湖的曾孫,北齊武帝高歡的族弟,于北齊宣帝天保元年(550)六月封平秦王。
〔5〕 儼 高儼,字仁威,北齊武成帝第三子,《北齊書·高儼傳》:“初封東平王,拜開府、侍中、中書監(jiān)、京畿大都督、領(lǐng)軍大將軍、領(lǐng)御史中丞,遷司徒、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涑杀?,改封瑯邪。”
〔6〕 仁 高仁,高湖的曾孫,父名拔?!段簳じ吆鳌罚骸叭?,正光中,卒于河州別駕。太昌初,贈使持節(jié)、侍中、都督青齊濟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謚曰明穆?!饼?,高,字明珍,亦為高湖曾孫,父名睹兒?!段簳じ吆鳌罚骸疤?,贈使持節(jié)、都督冀滄二州諸軍事、征東將軍、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贈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謚曰文景?!?/p>
按今人趙萬里在《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卷七中以為A肱系高之孫。
〔7〕 貫 高貫,《魏書·高湖傳》:貫,“字小胡。永興末,通直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尚食典御?!?/p>
〔8〕 永樂 高永樂,《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太昌初,封陽州縣伯,進爵為公。累遷北豫州刺史。”卒后“贈太師、太尉、錄尚書事,謚曰武昭?!卞觯瑩?jù)《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當為長弼,永樂之弟,以宗室封廣武王,后貶南營州刺史。
〔9〕 高歸彥解領(lǐng)軍職,當在河清元年(562),《北齊書·武成紀》:河清元年“二月丁未,……以領(lǐng)軍大將軍、宗師、平秦王歸彥為太宰、冀州刺史。”
〔10〕 有關(guān)高儼的記載,最初見于《北齊書·后主傳》:天統(tǒng)二年(567)“五月乙酉,……封太上皇帝子儼為東平王”。
15、《徐法智墓志》考〔1〕
志,其名惟云“字法智,高平金鄉(xiāng)人也”;姓在首行,存下半,似徐字。《元和姓纂》〔2〕有東陽徐氏,云“偃王之后,漢徐衡徙高平,孫饒又徙東陽”,則法智似即其后。惟又云“徐州牧,金鄉(xiāng)君Q駱王之后,晉車騎大將軍司徒公三世之孫,秦驃騎大將軍駙馬都尉之曾孫,孝文皇帝國子博士之少子”,所舉先世諸官,求之史書,乃無一高平徐氏,所未詳也。次多剝蝕,大略述其平生篤于佛教,中有“富輕人”語?!拜p人”,非美德,當有誤字。次云“宣武皇帝(泐六字)”,“悟玄眇用曠野將軍石窟署(泐九字)”,“君運深慮于癬峰抽情于”。又云“及其奇形異狀君之思”。又云正光六年正月日“終于營福署則以其月廿七日伊闕之”。按《魏書·釋老志》:“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于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薄爸琳级曛?,始出”〔3〕?!坝榔街校幸鼊Ⅱv奏為世宗復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八百六十六”云云?!笆呤稹鄙w立于景明初,專營石窟,法智與焉。官氏之曠野將軍,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第九品上階,不滿六百石者,從第九品上階,〔4〕則“署”下所泐,當是“令”字。石窟以正光四年畢,法智卒于六年,故在營福署,是署所掌不可考,要亦系于釋教,置于伊闕〔5〕,故法智卒,便葬其地。即葬字,或以為癸,甚非。次云“余不以管見孤文敢陳陋頌”,則撰者遜讓之詞,然不著其名,亦不知何人也。
〔1〕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缎旆ㄖ悄怪尽?,全名《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志銘》,共二十七行,行二十字,正書。魯迅釋文如下: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志銘君諱字法智高平金鄉(xiāng)人也蓋黃帝之神苗周明王之徐州牧金鄉(xiāng)君馬駱王之后晉車騎大將軍司徒公三世之孫秦驃騎大將軍駙馬都尉之曾孫孝文皇帝國子博士之少子金之美葷馥于上帶玉之輝于辰君岫聳蘭津韞以沖勁風而曜亮之度稟自真綺繡之質(zhì)論其范則王珠弗能見其語其辶貝則史足月雖復形同塵俗神木天穻中物表外風六典攬之于掌握內(nèi)于懷抱常非文殊達大士亻身不聞輕人吐好士不以多能自矜臨容若煙雲(yún)岸宣武皇帝悟玄眇用曠野將軍石窟署君運深慮于癬峰抽情于及其奇
形異狀君之思地孤何圖上天善良十四大魏正光六年歲次己正月丙午日己酉終于營福署則以其月廿七日伊闕之排山墓穿起墳青松列于埏側(cè)蘭菊備于偏納白日之暉獨引明月之朗見者莫不仿偟聞?wù)邽橹異艕碛嗖灰怨芤姽挛母谊惵炃铱煽翟~豈能熏益馨味其詞曰哉律識曰貞人雄姿挺世猛氣逸群拂纓路濯足津言成世軌行合人神如何災運鍾此良哲玉止金燈永滅懸光晝*=風云夜結(jié)雕石刊文正光六年正月廿七日銘
〔2〕《元和姓纂》唐代林寶撰,原本久佚,今本十八卷,從《永樂大典》錄出,分類考證唐代各姓氏的來源及其旁支世系。東陽徐氏,見該書卷二。
〔3〕 關(guān)于白整為魏高祖、文昭皇太后營建石窟的情況,《魏書·釋老志》載:“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p>
〔4〕 關(guān)于曠野將軍及石窟署令的品級,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曠野將軍為第九品上階;認署令分三紙:千石以上者為從第八品上階,六百石以上者為第九品上階,不滿六百石者為從第九品上階。
〔5〕 伊闕 山名,在河南洛陽以南的伊河西岸,又名龍門山。伊闕石窟分布于此山及伊河東岸的香山,約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開始營鑿,延續(xù)至唐代,歷四百余年而成。
16、《鄭季宣殘碑》考〔1〕
鄭季宣碑,今存上截。額字滅盡,翁方綱〔2〕見穿左有直紋一線,知是陽文。碑文行存十七字,以《隸續(xù)》〔3〕所載文補之,每行三十一字至三十八字不等。蓋所注闕字之數(shù)轉(zhuǎn)刻有誤,碑又失其下半,無以審正。今可知者第十二行“卒”至“是路”間,洪云闕四字,碑實闕五字。第十七行“賴祉”至“”字間,洪云闕六字,碑實闕七字。銘辭寧成為韻,四字為句,則“達”至“顯奕世”間當闕六字,而洪云五字。又第七行“據(jù)”洪作“折”,第九行“燠”洪作“亻田丌”,第十三行“”洪作“”,并誤。其舊拓可見而《隸續(xù)》所闕者:第四行“阝”半字,第五行“郎中”二字,第六行“帝”字“特”字,第七行“未”字“波”字,第十行“汰”字,第十二行“徽”字,“能惠”二字闕半,第十三行“立丨”字“約歿”二字,第十六行“庭”字,第十七行“目洪”二字,凡多得十六字又二半字也。碑陰,洪寫作二列,跋云四橫,今存上二列,列廿人,與《隸續(xù)》所載前半略相合。惟第二列第十七行“邯鄲”,洪作“(闕三字)邵訓(闕)張”,頗不同。第三橫,當亦二十人,則洪云末有“直事干”四人,正在第三列之末。最后有“(上闕)音伯字”三字,當即造碑者所識文。然則第四列當為“直事小史”三人,“門下小史”一人也。
〔1〕 本篇據(jù)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多嵓拘麣埍?,全稱《漢尉氏令鄭季宣碑》,在山東濟寧學宮,東漢中平二年(185)四月辛酉立。碑側(cè)刻有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十六日黃易題記:“漢尉氏令鄭季宣碑,正面向壁,其下久埋土中。翁詹事方綱欲顯全文,屬衛(wèi)河通判黃易升碑向外。乃與知濟寧直隸州事劉永銓、州判王所禮成其事。碑字復全露,殊可快也。”
〔2〕 翁方綱(1733—1818) 字正三,號覃溪,順天大興(今屬河北)人,清代學者。官至內(nèi)閣學士。著有《兩漢金石記》、《復初齋詩文集》等?!多嵓拘穫?cè)刻有翁方綱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一段題識:“壬子三月,翁方綱按試過此,與秋毖摩挲是碑,穿左有直紋一線,知額是陽文也?!卑辞锉?,黃易的字。
〔3〕 《隸續(xù)》 輯錄漢、魏石刻文字的字書,續(xù)《隸釋》而作,宋代洪適輯,二十卷?!多嵓拘芬娪诰硎?。洪適(1117—1184),字景伯,鄱陽(今屬江西)人,宋代學者。官至尚書右仆射、觀文殿學士。著有《隸釋》、《隸續(xù)》、《盤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