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好腳上的足癬?2個中藥秘方不妨試試!
足癬是一種極常見的足部淺層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因其腳趾間或足底部生小水皰,脫皮糜爛流汁而有特殊氣味,故稱腳濕氣。
足癬因腳部角質層厚、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濕,利于霉菌生長繁殖而起,常在夏季加重,也有人終年不愈。
其特征是足部出現(xiàn)水皰,脫皮,皸裂,糜爛。本病多系足跖部、趾間感染皮膚癬菌主要是紅色毛癬菌、須蘚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所致。

中醫(yī)將本病稱為“腳氣瘡”“爛腳丫”。《外科正宗》曰:婦人腳丫作癢,乃三陽風濕下注,凝結不散,故先癢而后濕,又或足底彎曲之處癢濕皆然。”因此,本病發(fā)生是由脾胃二經濕熱下注而成;或久居濕地,水中工作,水漿浸漬,感染濕毒所致。
【治療】本病一般無需內治,但病情較重或病程較長時,可辨證分為二型論治。
【癥狀】表現(xiàn)為水皰與脫屑,初起水皰成片,干后脫屑,搔癢無度,夏重冬輕,舌質紅,苔薄,脈數(shù)或滑數(shù)。

【方一】三妙散
【來源】《濟世奇方》
【組成】夏枯草15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消癰;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二藥合用,可解一切癰瘍臚毒。夏枯草清泄肝火,清熱散結。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
【按語】熱毒重者,加連翹、野菊花;成膿者,加皂角刺、炙山甲。
【癥狀】趾間濕潤,糜爛浸淫,瘙癢臭穢,紅爛脫皮,或者染毒成黃水瘡,局部焮紅腫痛,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方二】萆薢滲濕湯
【來源】《瘍科心得集》
【組成】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黃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澤瀉15克,通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滲濕,丹皮、赤芍、澤瀉清熱涼血,通草清熱利濕,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按語】本方治療濕熱下注之臁瘡、下肢丹毒、腳丫破爛、肛周膿腫、婦女帶下陰癢等。兼久病氣虛者,加白術、黃芪;

腰酸神疲者,加人參,鹿角膠,對糜爛型,臨床可配合半枝蓮煎水待溫浸泡患足,再外敷荊芥散或腳氣粉;水皰型者,可以用復方土槿皮酊外搽,有膿皰者,用腳氣膏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