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Da Capo」

一些本該在數(shù)月前與數(shù)周前上傳于此的雜亂文字,分別寫于崩壞3主線第一部的最后兩個篇章結束之后。 「在這個不美好的世界上,最美好的童話總是悲傷的。 「它們都是用飽受自我犧牲的崇高與被孤獨折磨的靈魂寫成。 「滿溢著無邊的悲哀感,透明而凄美,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出生命本身的重量?!?以此作為序言我想再合適不過了。 以下。獻給姬子老師。獻給為世界上所有的美好而戰(zhàn)的少女們。獻給在大崩壞中每一個頑強生存的普通人。 獻給前文明的所有先驅者。獻給「逐火十三英桀」。 獻給「愛莉希雅」。
在大約半年前往世樂土落幕之時,我決定從零開始補完崩壞的所有故事。 時至今日,我用半年有余的時間看到了這六年間編劇對敘事性詭計的運用逐漸嫻熟,一步步補全設定的同時小心翼翼的回收早先埋下的伏筆,而后又不死心的挖下新坑;看到了他們藏入劇情的存在主義私貨一點點增多,不斷游走在在回歸荒誕哲學的邊緣,同時也慢慢嘗試著在其中混入自己的質疑與思考;更看到了隨著故事的推進逐漸成長的實機演出,隨著探索的深入逐漸展開的背景世界,一位位逐漸豐滿的角色在其中為了世間的一切美好而戰(zhàn)。 我清晰明了地看到了這六年間的進步,不論是劇情演出還是故事內(nèi)核——我在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都抱著這樣審視的態(tài)度走過了二十八章的故事,走入了在一切開始前我自己也最為期待的往世樂土。 而今天,與我而言,往世樂土也終究落幕了。 其實這種感受很難用語言去形容,但唯獨這里,唯獨現(xiàn)在,我不想再以高維敘事的視角去陳述,而是想以親歷者的身份去感受一份份記憶與情感在身體中的沉淀。又或許,早在「最后一課」的時候這種想法就已經(jīng)在我的腦海中萌芽了吧。 在動畫短片臨近結尾時,不同于以往劇情高潮結束后的圓滿,這一次我恍惚間感受到一抹揮之不去的空洞與迷茫。他們,她,最后的故事就到此為止了嗎? “可她只是輕撫了花朵,卻不舍得將其摘下?!?一時間,我不由得嘲笑起自己來。 對啊,這段上百萬字的講述,六個章節(jié)浪漫主義色彩極其濃郁的童話,我所經(jīng)歷的一切,她最終所留下的一切,不過就是一段故事而已。 關于曾經(jīng)那美好的時代,關于那未能成為英雄的十三個人…… 就只是一個這樣簡單的故事,僅此而已。 但對于如我這般的見證者而言,這是「因你而在的故事」,也是「致以無瑕之人」的情書。 回過頭來一想,或許正如她所言,在一切伊始與一切終末時所言—— 你看 他們曾如此驕傲地活過 貫徹始終 以生命奏響了文明的頌歌 這是被稱作「英桀」的人們的故事 是十三位逐火者未竟的旅途 但來訪者 你的道路仍將延續(xù) 不是嗎 那么 就聽憑心意前進吧 沿著腳下的足跡 去見證那段逐火的征程 最后 跨越逝者們的終墓 去創(chuàng)造 「我們」所未能迎接的未來吧 與他們的名字一起 與她的笑容一同
在這個跨越六年時光的故事以一段七分鐘的短片告一段落的時候,我理應有許多話想要說。 大約本來也的確如此,昨天晚上從「Reburn」開始逐一回顧了每一段短片后,我也在心中再一次回顧了直到終章的每一段演出與敘事,回顧了這個短暫而漫長的、關于「成長」的故事。 我本想探討制作組對于音畫結合的一次次完美運用,探討在故事末尾回頭再看才恍然發(fā)覺的始終如一的敘事邏輯,探討編劇終于在文本中點明的加繆的荒誕哲學,探討在「西西弗斯」與「伊卡洛斯」的寓言背后暗藏的存在主義,探討鳥為什么會飛,探討終章演出中所謂的打破第四面墻與其它先例有何本質的不同,探討終焉之繭作為「鏡子」的雙重意象,探討個體擁抱人類時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程度的美好與丑陋…… 但是現(xiàn)在的我不想這么做,不想讓所謂細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剖析凌駕于故事本身之上。 自從預告放出后,我也曾無數(shù)次設想過要如何以「畢業(yè)旅行」為核心為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畫上句號,試圖綜合考慮演出效果、臺詞編排、人物形象、角色數(shù)量、甚至是矛盾沖突點與觀眾的情緒鋪墊和調(diào)動——但今天我在短短七分鐘的時間中感受到的似乎用兩個字足以形容,那就是「美好」。 我想自己先前犯了一個很不應該的錯誤。 這是我們一起創(chuàng)造的故事。故事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留下的記憶不會消失,傳遞的感情不會消失。它們會成為后來者的鑰匙,被人銘記……延伸向未來,永遠存在。 所謂「成長」,或許只是時間用沿途的風景做包裝,隨記憶與感情附贈的小小禮物罷了。 這本就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它也將有一個……屬于「愛」的結局。 雖然名為「崩壞」,但他們的故事從不始于災難。而是……一個又一個,微小的美好。 “May you, the beauty of this world, always shine.” Kiana,早點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