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方志遠教授:說“江”:千年輝煌

2022-02-16 17:56 作者:方志遠講明史  | 我要投稿

? ? ?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段里,“江浙”的“江”并非指現(xiàn)在的江蘇而是指當時的江西,“江”為江西的簡稱。

一、“吳頭楚尾”的尷尬和“江州”的雄起

? ? ?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以江西余干縣的萬春鄉(xiāng)為中心,置萬年縣。沒有想到,這個“萬年”竟成讖語。

? ? ?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經過江西省考古隊,特別是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的多次發(fā)掘,在江西萬年縣取得了震驚世界農業(yè)考古界的發(fā)現(xiàn):萬年縣大源盆地的“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萬年之前曾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居住地和活動區(qū),江西的這些先民在萬年之前已經開始了陶器的制作和谷物的栽培。

?

? ? ? ?這是目前中國也是世界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信息。這個發(fā)現(xiàn),不僅把中國人工栽培稻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千年,更將江西的人類活動信息推進了近萬年。距今3000多年前樟樹吳城方國遺址的發(fā)掘,表明這里曾是中國長江以南最早跨入文明門檻的地區(qū)之一。瑞昌商周銅礦遺址、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的發(fā)現(xiàn),則見證了那個時代江西的礦冶技術和青銅文明。


? ? ? ?但是,在此后的日子里,江西先民似乎放慢了行進步伐,或者說,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他們活動的記載,所以,比較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輝輝煌煌的繁華之地,江西大地顯得過于沉寂。由于位于吳、楚之間,北部地區(qū)吳強屬吳,楚盛屬楚,但既非吳之中心,也非楚之沖要,故被后人稱之為“吳頭楚尾”。

? ? ? ?對于江西來說,秦漢大一統(tǒng)的一個重大成果,是豫章郡的設置。

? ? ? ?在“郡國并行”的西漢,“豫章郡”是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劃,也是兩千多年前“一步到位”的“江西省”。這在古代中國,絕無僅有。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把東起懷玉山、武夷山,南至九連嶺、大庾嶺,西起羅霄山、幕阜山,北連贛江的這塊“天然成一統(tǒng)”的地域,以南昌為中心,用“豫章”二字固化下來。雖然此后“豫章”的地盤不斷被分割,并在漢末隸屬于“揚州”成為二級區(qū)劃,乃至最終從行政區(qū)劃的名稱中退出,但“豫章”從此成了江西的代名詞之一。

宋蔡琪家塾刻本《漢書·地理志》


? ? ? ? 隨著“豫章郡”的被逐步分割,一個更大的區(qū)域名稱開始發(fā)生,這就是“江州”,而江西也開始有了一個十分雄偉的簡稱:“”。

? ? ? ?“江”本來專指長江。《禹貢》云:“江漢朝宗大海?!薄睹献印る墓隆吩疲骸八傻刂行?,江淮河漢是也。”而作為地區(qū)概念,則有江東、江西、江南、江北之說。

《史記·項羽本紀》說:

? ? ? ?陳勝起事之后,會稽郡“假守”殷通召項梁共商大計。項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 ? ? ? 又項羽自刎烏江時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 ? ? 這里的“江西”,實指長江以北包括中原在內的廣大地區(qū);而“江東”,則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主要指當時的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即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地區(qū)和浙江省。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

? ? ? ?“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p>

? ? ? ?當時孫權據(jù)有的“江東”,為吳、廬江、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六郡,相當于現(xiàn)在的江蘇、安徽二省長江以南及江北的部分地區(qū),江西省中、北部和浙江省,與隋唐以后的“江南”大抵一致。當時諸葛亮是站在江漢的立場上,所以把整個長江下游及中游的部分地區(qū)皆視為“江東”。

? ? ? ? 可見,就當時而言,無論是江東還是江西,江南抑或江北,都僅僅是人們習慣上的地域概念,而非正式行政區(qū)劃,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說法,故隨意性極大。

? ? ? ? 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

《晉書·地理志》載:

? ? ? ? ?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荊、揚二州疆土曠遠,統(tǒng)理尤難,于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興元年,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置尋陽郡,屬江州。

●? ?“江州”是以“江”名大行政區(qū)之始,先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后治武昌郡(今湖北鄂城),再治尋陽郡(今江西九江),又還治豫章。

●? 江州極盛時轄十一郡,是與“揚州”“荊州”并列的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劃,轄境相當于今江西、福建二省及湖北省陸水以東、長江以南,湖南省舂陵水以東的大片地區(qū),而以南昌、九江、武昌一線為中心。

●? 其后,桂陽、武昌二郡分別劃歸新立的湘州、郢州,“江州”的管轄范圍,為尋陽、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安成(以上為今江西)、建安、晉安(以上為今福建)九郡,大致為今江西、福建二省。

? ? ? ? ?由于同處長江中下游的今湖北、湖南一帶,當時仍為“荊州”(后來分割出郢州、湘州等);安徽、江蘇、浙江一帶,當時為“揚州”(后來因北方移民移居,分割出南豫州、南徐州、南兗州等等);而江西北部和中部因距離先后建立的東晉、宋、齊、梁、陳的京城建康(今南京)較近,故為“江州”的中心地區(qū),“江”遂成為這一地區(qū)的簡稱,并且開始雄起而加入到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帶中,與揚州、荊州并稱“江荊揚”、“江揚荊”或“荊江揚”、“荊揚江”、“揚江荊”、“揚荊江”等。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動蕩,鎮(zhèn)東將軍周馥請從洛陽遷都壽春:“臣請選精卒三萬,奉迎皇駕。令裴憲督豫州諸路,荊、揚、江、湘運米十五萬斛、絹十四萬疋以供大駕?!蓖醵貏t因與陶侃等討平湘州叛亂,進“鎮(zhèn)東大將軍,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

●?東晉穆帝永和十年(354),燕王慕容雋以弟慕容評為“鎮(zhèn)南將軍,都督秦、雍、益、梁、江、揚、荊、徐、兗、豫十州諸軍事,權鎮(zhèn)洛水”。

沈約《宋書》則記:

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381)六月,“荊江揚三州大水”。

●?太元九年(384),因淝水之戰(zhàn)功,加太保謝安大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梁、益、雍、涼十五州諸軍事。當然,其時南方為“東晉”,北方為“十六國”,謝安的這個都督“揚江荊”等十五州諸軍事,和三十年前“燕王”慕容雋命慕容評“都督”江揚荊等十州諸軍事一樣,都是為著鼓舞人心而開的空頭支票。

? ? ? 更有意思的是,南朝劉宋的創(chuàng)建者劉裕,因為揚、江、荊三州人力物力過于強大,不斷對其進行分割:

? ? ? 武帝孝建元年初,晉民南遷,以揚州為京畿,谷帛所資皆出焉。以荊、江為重鎮(zhèn),甲兵所聚盡在焉,常使大將居之。三州戶口,居江南之半。上惡其強大,故欲分之。乃分揚州浙東五郡置東揚州,治會稽;分荊、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

二、“江南”三道與“江浙”三路

? ? ? ? 隋結束南北分立的局面,統(tǒng)一中國,將東漢末年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地方區(qū)劃簡化為州、縣二級。此后隋煬帝改州為郡,唐又改郡為州,作為大的行政區(qū)劃“州”一級被取消,以“郡”為“州”。這樣,漢之豫章郡、今之江西省的這片地區(qū),有了江、洪、饒、吉、虔、袁、撫、信八州,皆直屬中央管轄。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十“道”,其中“江南道”包括現(xiàn)在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的全部及江蘇、安徽二省長江以南,湖北、四川二省長江以南的一部分,貴州省北部廣大地區(qū)。

? ? ? ?但當時的“道”僅為監(jiān)察區(qū)而非行政區(qū),略當于漢武帝分遣刺史巡視之“州”,道內各地間的經濟聯(lián)系也非常薄弱。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江南東、江南西、黔中三道。

? ? ? ?“江南東道”治蘇州,轄潤、升、常、蘇、湖、杭、睦、越、明、衢、處、婺、溫、臺、福、建、泉、汀、漳等十九州,簡稱“江東道”,相當于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和浙江、福建二省。

? ? ? ?“江南西道”治洪州,轄宣、歙、池、洪、江、鄂、岳、饒、虔、吉、袁、信、撫、潭、衡、永、道、郴、邵,也是十九州,簡稱“江西道”,相當于今江西省、湖南省的大部,以及安徽省的西南和湖北省的東南地區(qū)。

江南東道


江南西道

? ? ? ? 雖然仍為監(jiān)察區(qū),但已有向行政區(qū)過渡的趨勢,“江西”作為一個區(qū)域的名稱,也由此開始。但是,與當年“江州”獨占“江”字不同的是,此時有兩個“江”:江東與江西,并且開始和另外一個地域概念發(fā)生聯(lián)系:“”。

? ? ? ??今日之江蘇、浙江合稱“江浙”,已成慣例。但在歷史上,“江浙”卻未必指現(xiàn)在的江蘇、浙江。作為地區(qū)概念,正如上文所說,“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并不是“江蘇”而是“江西”,而“浙”,也并非皆指今日之浙江。在不同的時代,“江浙”有其不同的內容。

,本專指浙江(今錢塘江)。

●?唐肅宗乾元元年十二月(759年初),以江南東道之越、睦、婺、臺、明、處、溫等八州置浙江東道節(jié)度使,駐越州(紹興),管轄范圍約當于除杭州、嘉興、湖州之外的今日之浙江?。灰陨?、潤、蘇、常、杭、湖等六州和江南西道之宣、歙、饒、江等四州,共十州,置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駐升州(南京),管轄范圍約當今日之浙江的杭、嘉、湖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南地區(qū),以及江西省的九江及鄱陽湖以東以北的地區(qū)。

? ? ? ?“浙東”與“浙西”的分界線為杭州灣及“浙江”即錢塘江、新安江,以東、以南為“浙東”,以西以北為“浙西”。

? ? ? 這樣,“浙”和“江”一樣,開始成為地方政區(qū)的名稱。由于江南東道的另外五州,福、建、漳、泉、汀另置福建節(jié)度使,東南東道已經名實俱亡,而江南西道即江西道未變,設江南西道節(jié)度使。所以《唐會要》說:“每歲縣官賦入倚辦,止于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道合四十州一百四十四戶?!逼渲幸褵o江南東道。

? ? ?此時的“江浙”,指的是浙江東、西道和江西道。

? ? ?“浙江”雖在唐中期就已經成為政區(qū)名稱,而江南東道已經消亡,但人們按習慣稱浙西道為“江南”,即我們當代概念中的“小江南”。

杜牧《江南春絕句》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韋莊《菩薩蠻》詞: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p>

此處的江南,即為“浙西”。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神宗元豐時定為二十三路。其中,唐中后期的浙東、浙西、江西三道重新組合,為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浙路。

? ? ? ?江南東路約當唐中后期的浙江西道、前期的江南東道的中西部,治江寧府(南京),轄宣、徽、江、池、饒、信、太平七州及南康、廣德二軍,相當于今安徽、江蘇二省的鎮(zhèn)江、大茅山、長蕩湖以西、長江以南及江西省鄱陽湖以東地區(qū)。

? ? ? ?江南西路約當唐代江南西道,治洪州(南昌),轄洪、虔、吉、袁、撫、筠六州及興國、南安、臨江、建昌四軍,相當于今江西省鄱陽湖、鷹廈鐵路以西地區(qū)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南宋時,江州由東路歸西路。

? ? ? ? 兩浙路約當唐中后期浙江西道的東部和浙江東道,治杭州,轄平江、鎮(zhèn)江二府,杭、越、湖、婺、明、常、溫、臺、處、衢、嚴、秀等十二州,相當于今浙江省、上海市及江蘇省的鎮(zhèn)江、金壇、宜興以東地區(qū)。

? ? ? ?宋代“江浙”,正是指上述三路所轄地區(qū),也就是唐代中后期的江西道和浙東道、浙西道。

? ? ?這些,都是關于“江浙”合稱的較早記載。

? ? ?隨著江南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全國經濟中心的繼續(xù)南移,江南東、西路和兩浙路成為全國經濟最富庶和人文最繁盛的地區(qū)。

《宋史·地理志》說江南東、西路:

? ? ? ?“西略夏口,南抵大庾,北際大江,川澤沃衍,有水物之饒。永嘉東遷,衣冠多所萃止,其后文物頗盛。而茗荈、冶鑄、金帛、粳稻之利,歲給縣官用度,蓋半天下之入焉?!?/p>

? ? ? ?兩浙路:“東南際海,西控震澤,北又濱于海,有魚鹽、布帛、粳稻之產。人性柔慧……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余杭、四明,通蕃互市,珠貝外國之物,頗充于中藏云?!?/p>

? ? ? ?作為一個聯(lián)系日益加強的經濟區(qū)域,“江浙”合稱也就越來越常見。宋祁說:“江浙二省,天下仰給?!闭娴滦阏f:“閩之俗,土瘠人貧,號為甚富者,視江浙不能一二。”劉克莊說:“江浙巨室,有朝為陶朱、暮為黔婁者?!?/p>

三、“江浙”的輝煌與“江楚”的無奈

? ? ? ? 元朝統(tǒng)一之后,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江浙行省,治杭州,轄宋之江南東路和兩浙路所屬地區(qū),故名。但宋之福建路的福州、建寧、泉州、興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諸州也被置于江浙行省之內。

? ? ? ? 這樣,在官方的文書中,江浙就包括屬于江浙行省的今之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省鄱陽湖以東,江蘇、安徽二省長江以南地區(qū)。原宋之江南西路的主體則和廣南東路合并為江西行省。

? ? ? ?這種政區(qū)組合,客觀上反映了原江西、江東、兩浙三路即江浙地區(qū)重要的經濟文化地位,福建、廣東則相對落后,屬從屬地位:廣東從屬于江西,福建從屬于兩浙、江東。

明興,將元之“江浙行省”一分為三:

? ? ? ? 一,應天、蘇州、松江、鎮(zhèn)江、常州、太平、池州、寧國、徽州九府和廣德州,加上原河南江北行省的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安慶五府及徐、滁、和三州,劃歸中央直接管轄,稱“南京”,后改稱京師,又稱“直隸”,相當于今之安徽、江蘇二省,以應天為首府。成祖遷都北京之后,此處仍稱南京,或“南直隸”,簡稱“南直”。

? ? ? 二,杭州、嚴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臺州、金華、衢州、處州、溫州等十一府及安吉州,組建浙江布政司,治杭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浙江省。

? ? ? 三,福州、建寧、泉州、興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八府,組建福建布政司,治福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福建省。同時,將元之江西行省中的嶺南諸府劃歸廣東布政司,而南昌、瑞州、九江、直康、建昌、撫州、吉安、臨江、袁州、贛州、南安等十一府,及原屬江浙行省之饒州、廣信二府,共十三府,組建江西布政司,治南昌。幾乎恢復西漢的“豫章郡”,相當于現(xiàn)在的江西省。

?在明代的正式文獻中,言及各布政司一般用全稱。如江西、浙江,稱“江西、浙江”,但也合稱“江浙”。至于今之江蘇、安徽,則直稱“南畿”,或“南直”、“直隸”。

略舉數(shù)例:

? ? ? ? ?正統(tǒng)二年五月,行在戶部奏:各府縣洪武中俱設預備倉糧,隨時散放,以濟貧民?!敖鼩q有司,視為泛常。倉廩頹塌而不葺,糧米逋負而不征。歲兇缺食,往往借貸于官。今江浙等處豐收,請令所司出價斂糴,以防荒歲賑民?!?/p>

? ? ? ? 景泰五年八月,禮科等科給事中陳嘉獻等奏:“去冬今春,各處雨雪過期,江、浙、直隸,今大水為患?!?/p>

? ? ? ?成化元年正月,監(jiān)察御史楊瑯言:“皇上即位之始,大降明詔,如罷花木鳥獸水陸品物之貢,是節(jié)嗜欲以厚民也;罷江浙燒造瓷器之役,是薄自奉以恤民也?!?/p>

? ? ? ?弘治十六年十二月,禮部言:“比來各處災異頻繁,而應天、淮、揚、廬、鳳,江浙、湖湘等處,苦于饑荒;北畿之民,苦于應辦。江西之民,苦于力役;蘇松之民,苦于賦貢;松潘等處及南北沿邊,苦于夷虜?!?/p>

? ? ? 正德三年三月,戶部言:“正德二年,已度(僧)三萬八,令減其數(shù)之半;承差、知印、吏典亦以二年工部已奏請開納。至是,止行于湖廣、江、浙、南直隸四處。”?

?在非正式文書特別是私人文書中,明人多喜用別稱或簡稱。如江西,或稱“江右”,或稱“西江”,或簡稱為“江”;如浙江,則稱“浙”或“越”。至于“江浙”,除了極少數(shù)的例外,皆指江西、浙江。


▲ 《徐霞客游記》中的“江右游日記”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云:

? ? ? ?“吾南直隸文獻之盛,惟江、浙二省差足雁行。至于帝胄國封,則固不可同年而語矣。”


《明會典》載:

? ? ? ? “凡戶部官,洪武二十六年奏準不得用浙江、江西、蘇松人?!边@里用的是全稱:“浙江”“江西”。但在王世貞的記載里,則用“蘇松江浙人戶部帶銜”為題。

王士性《廣志繹》云:

? ? ? ? “江、浙、閩三處,人稠地狹,總之不足以當中原之一省。故身不有技則口不糊,足不出外則技不售,惟江右為甚。”

張瀚《松窗夢語》云:

? ? ? ?“福建會城,及建寧、福寧,以江浙為藩籬?!?/p>

何孟春《余冬續(xù)錄摘抄》云:

? ? ? ? “江浙官窯,燒造供上瓷器。”除何孟春外,王士貞為南直蘇州太倉人,王士性為浙江臺州臨海人,張瀚為浙江杭州仁和人,均以今日之“江浙”人說當日之“江浙”,“江”皆指江西。

? ? ? ?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多收錄明代及清初史料,其言“江浙”處,亦通指江西、浙江。

《職方典·高州府部·風俗考》云:

? ? ? ?當?shù)亍肮ざ嗤飧?,商雜江、浙、閩、廣。江多貸息,浙多珍琦,閩多傾銷,廣多肆貨?!?/p>

《梧州府部·風俗考》云:

? ? ? “客民閩、楚、江、浙俱有,惟東省接壤尤眾,專事生息?!?/p>

? ? ? ?明代是江西人口大量外流及江西商人的活躍時期,主要流向,在云、貴、川、廣及兩湖,施放子母錢為江西商人在這些地區(qū)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

? ? ? ?蘇松常杭嘉湖一帶因手工業(yè)和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吸引和容納了大量破產農民,民戶的外流并不突出?;丈痰幕顒颖榧案鞯兀胶V、兩廣及西南的人數(shù)有限,且凡及徽商,多稱“新安”,或直稱“徽州”,而不稱之為“江”。因此,在明代及清初的史籍中,凡言湖廣及西南地區(qū)的移民、商賈,“江”皆指江西,“江浙”則為江西、浙江。

? ? ? ?同時要指出的是,雖然“江浙”在明代一般指江西、浙江,但由于以下三點原因,有時“江浙”的指代有所不同:

? ? ? ?其一,安徽、江蘇二省長江以南地區(qū)地處江南,故人們在習慣上仍然稱之為“江南”;明宣德之后,這里設有固定的巡撫,“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簡稱“巡撫江南”或“江南巡撫”,所以,在一些明人著作中,也間或簡稱這一地區(qū)為“江”。如: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云:

? ? ? “嘉靖末年,東南倭事日棘,于是江、浙、閩、廣之間,凡為分巡者無不帶整飭兵備之銜。”

? ? ? 這里的“江”,既包括江西,也包括今之江蘇、安徽即當時的“南直隸”,而更主要是指后者,因為當時江西并不被“倭”。

? ? ? ?其二,江蘇、安徽二省長江以南地區(qū)及江西,在宋代同為“江南路”,故明人也有籠統(tǒng)稱之為江南者,簡稱“江”。如王禎《農書》云:

? ? ? “(桔)生南山川谷,及江、浙、荊、襄皆有之?!?/p>

? ? ? “(柑)江浙之間,種之甚廣,利亦殊博?!?/p>

? ? ? 此處之“江”,其實泛指南直與江西。

? ? ? ?其三,明人往往循前朝之舊,將蘇、松、嘉、湖一帶稱為“浙西”。如永樂元年(1403)夏原吉治淞江即吳淞江,奏稱:

? ? ? “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p>

? ? ? 王士性《廣志繹》云:

? ? ?“兩浙東西,以江為界,而風俗因之。浙西俗繁華,人性纖巧,雅文物……多巨室大豪,若家僮千百者,鮮衣怒馬,非市井小民之利。”

? ?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云:

? ? ?“浙西銀工之精于手藝,表表有聲者,屈指不多數(shù)也。”并列舉了蘇州謝君余、謝君如,松江唐俊卿等。

? ? ? 因此,明人說“江浙”,有時也包括“浙西”在內。但具體地說,更多是歸之于“浙”而非“江”;歸于“江”者,為沿唐宋“江南”之舊。至于蘇州、松江士大夫之自稱故里,則多謂“吾蘇”“吾松”,而決不言“吾江”。

●清順治二年(1645),改南直隸為江南省;設在江寧的總督也因為管著江南、江西而被稱為“兩江總督”??滴趿?1667),從北到南分江南省為安徽、江蘇二省,這是江蘇立省之始?!皟山偠健钡妮爡^(qū)也由二省而為三省。

? ? ?此后,嚴格地說,自康熙中期以后,“江浙”逐漸成為江蘇、浙江二省的合稱。

●如康熙四十八年諭大學士等:“湖廣、江西稻谷豐收,沿江販米甚多,而近日江浙米價愈貴?!庇秩缜∈曛I軍機大臣:“商民因聞下游江、浙、江西米價更昂,米船到漢,每多過而不留?!?/p>

? ? ?這里的“江浙”,皆指江蘇、浙江;江西則用全稱,以示區(qū)別。但“江”如不與“浙”連用,卻與“湖”或“廣”連用,仍然常指江西。

●如雍正時晏斯盛疏云:“江寧省會,地廣人稠,本處產米無多,尚賴江、廣客販接濟……江、廣米商稔知江寧有布可易,故歲歲載米依期而來?!鼻∈暾憬矒犷欑?,浙江“山多田少,向資江、楚轉輸?!?/p>

? ? ? ? 這里的“江”,皆指江西;“廣”、“楚”則為湖廣。?

? ? ? ?“江浙”既是地域概念,也是經濟概念、文化概念。

? ? ? ? 自中唐兩宋以來,它一直是全國經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的代名詞。而江西的千年輝煌,正是以“江”為名之時。

? ? ? ? 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的輸入,“江浙”為中國近代資本的起源,江蘇、浙江在經濟上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江西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則與江蘇、浙江日漸拉開,雖然仍然有不少文獻稱為之“江省”,但不可避免地從“江浙”的輝煌中排斥出來,無奈與曾經落后于己、后來又超越了己的湖廣組合為“江楚”。

? ? ? ?至晚清,本來專指“贛江”、“贛州”的“贛”開始成為江西的簡稱。

? ? ? 由“江浙”并稱到“江楚”并稱,特別是由開放的“江”到內斂的“贛”,不經意間,竟然也成了一個時代的“讖語”。這不僅僅是一個名稱的變化,很大程度也是內涵的變化,是江西由先進到落后的“身份”性變化。

(作者:方志遠,系江西師范大學教授、傳統(tǒng)

社會與中國現(xiàn)代化中心研究員)



方志遠教授:說“江”:千年輝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开鲁县| 潜山县| 泰州市| 江津市| 屏东市| 阿拉善左旗| 恭城| 湘潭市| 邢台市| 沈丘县| 清水河县| 信丰县| 甘德县| 固阳县| 耒阳市| 通河县| 阜新| 阿勒泰市| 蒙城县| 城固县| 越西县| 客服| 日土县| 陆良县| 盘锦市| 呼和浩特市| 乌什县| 濮阳市| 广东省| 新余市| 明溪县| 怀远县| 无锡市| 长武县| 镇平县| 三台县| 新密市| 盐源县| 绥阳县| 胶州市|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