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也是有感而發(fā)(生活在寫作中)

我們應該怎么活的清晰

葉圣陶老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漢語言教育家,他在《怎樣寫作》中提到一個觀點:“之所以寫文章是應為心中必須有感”。何為感,感就是心中有不吐不快的話,有了寫作的需求才去寫作。不然寫出來的文字是沒有靈魂的。

而我為何想要去寫作,那也應該是我有不吐不快的話想要傾訴。如今我在生活中陷入迷茫,為探求生命意義而出發(fā)尋求答案。語言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文章就是語言的大成。以表達思想,傳承文化作為目的的文章蘊含了無數(shù)前人的智慧。在前輩的智慧中做出自己的思考,將自己的思考分享與眾人,我認為就是達到我寫作的目的。
寫作可以凝練思維,辨析思想。學會說話,使用語言傳達信息代表這一個人擁有了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存在才能讓人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再像是一個嬰兒只能通過情緒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與他人分享成為了一種需要被人掌握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能體現(xiàn)不在你的學歷證書里,但是如果擁有了這種清晰表達自己的能力至少可以讓自己在面對事情時理清脈絡,分清主次。讓你可能做出當時更有利的判斷,為什么清晰的表達可以讓你理清脈絡呢?原因就在于這兩個的共有的特點:需要邏輯思維的參與。
寫作就是一個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方式,在不斷的增刪改查中不停凝練自己的文章,又在其中不斷的熟練對語言的應用,語言又是人類邏輯思維的映射。自然,寫作就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那寫作的內容又該是什么呢?這里依然借用葉老先生的話:寫作應該是有感而發(fā)。我只是一個小斯,不敢也沒有能力對于人們的感做出一個分類,感受對于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大相徑庭的生活經(jīng)歷。所以在面對同一件事時,觀察的角度不同,當時心中的情緒不同。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觀點,得到自己應得的感受。在自己的感受基礎上,只要是自己有感而發(fā),那就應該被包容理解。寫作內容就是你的感,有感及文章。

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質量,這是一個應該好好思索的問題,IT行業(yè)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講:不要重復去造輪子。意思是說在實現(xiàn)一個功能時盡量去使用已經(jīng)有的官方的代碼模塊,不要自己去重復寫代碼。在學習期間自己寫去了解如何實現(xiàn)是有其學習意義的,但是在應用時使用更加標準化經(jīng)過時間代碼更加利于項目的完成。這在寫作中該怎么理解,就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有就要拿來用,去學習那些經(jīng)過時間沉淀的作品,去提煉其中的精髓。先模仿再應用。觀察別人在評論時怎么想的,它是從什么方面,什么角度去切入。代入,將心比心的感受作者的文字。這終將轉化為你的經(jīng)驗。
謝謝你可以看到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