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危險信號信息素是如何激活它們大腦特定部分,并改變行為?
你是否曾經(jīng)注意到家里有一只螞蟻,很快整群螞蟻都搬進來了。你設(shè)置的陷阱只捕獲了幾只螞蟻,但很快剩下的螞蟻就神秘地消失了。

6月14日,發(fā)表在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細胞》)上的一項研究探索了某些危險信號信息素——螞蟻相互交流時發(fā)出的氣味標記——是如何激活螞蟻大腦的特定部分,并改變整個蟻群行為的。

“人類并不是唯一擁有復(fù)雜社會和交流系統(tǒng)的動物?!闭撐牡谝蛔髡摺⒚绹蹇朔评沾髮W(xué)的Taylor Hart說,“在進化過程中,與其他昆蟲相比,螞蟻進化出了極其復(fù)雜的嗅覺系統(tǒng),這使得它們能夠使用許多不同類型的信息素進行交流,這些信息素可能代表著不同的事情?!?/span>
這項研究表明,螞蟻大腦中有一個交流中心,與人腦相似。這個中心可以解讀來自其他螞蟻的報警信息素,或“危險信號”。它們大腦的這一部分可能比蜜蜂等其他昆蟲更先進。之前有研究表明,蜜蜂依靠大腦的許多不同部分來協(xié)調(diào)對單一信息素的反應(yīng)。
“螞蟻大腦中似乎有一個感覺中樞,所有能引起恐慌的警報信息素都會被輸入?!蓖ㄓ嵶髡?、洛克菲勒大學(xué)的Daniel Kronauer說。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GCaMP的工程蛋白掃描了暴露在危險信號下的無性繁殖螞蟻的大腦活動。GCaMP的工作原理是將自身附著在鈣離子上,鈣離子會隨著大腦活動而爆發(fā),由此產(chǎn)生的熒光化合物可以在高分辨率顯微鏡下被觀察到。
在進行掃描時,研究人員注意到,只有一小部分螞蟻的大腦會對危險信號做出反應(yīng),但螞蟻仍然表現(xiàn)出即時和復(fù)雜的反應(yīng)行為。這些行為被稱為“恐慌反應(yīng)”,因為它們包括逃跑、撤離巢穴、將后代從巢穴轉(zhuǎn)移到更安全的地方等行為。
來自不同規(guī)模蟻群的螞蟻也使用不同的信息素來傳遞各種信息。“我們認為,在野外,無性繁殖的螞蟻通常只有幾十到幾百只,通常情況下,這些小群體傾向于將恐慌反應(yīng)作為它們的警報行為,因為它們的主要目標是逃跑和生存。”Hart說。
不管是什么蟻種,蟻群中的螞蟻都是根據(jù)等級和分工來劃分的,不同螞蟻的解剖結(jié)構(gòu)也略有不同。為此,研究人員選擇了畢氏粗角猛蟻,因為它們易于控制。他們使用雌性工蟻來確保一致性,以便更容易觀察到廣泛的模式。一旦研究人員對螞蟻等級、性別和分工之間的神經(jīng)差異有了更清晰了解,他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不同螞蟻的大腦是如何處理同樣信號的。
“我們可以開始研究螞蟻之間這些感官表征的相似或不同之處。”Hart說。Kronauer說:“我們正在研究螞蟻勞動分工,以便弄清為什么基因相同的個體在群體中承擔(dān)不同的任務(wù),這種分工是如何進行的?”
參考文獻:
Hart et al,“Sparse and stereotyped encoding implicates a core glomerulus for ant alarm behavior”??Cell 2023?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0544-5? ?DOI:?http://dx.doi.org/10.1016/j.cell.2023.05.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