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詩歌起源的一些思考

中國古代的詩歌,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
關于我國詩歌的起源和歷史分期問題,學界已達成普遍共識:濫觴于先秦(以《詩經(jīng)》、《楚辭》為代表));發(fā)展于兩漢(漢賦、樂府詩);豐富于魏晉南北朝(民歌、陶淵明);繁盛于唐宋(唐詩、宋詞);延續(xù)于元明清(元曲、明清詩歌)。
一、詩歌如何從混合的文學形式中分離出來?
在人類早期生活中,文學不是單獨地出現(xiàn)而是同其它多種藝術形態(tài)結合在一起的。在先秦留存下來的文字著作中,只有一部分詩歌的文學性質比較明確。詩歌以外的著作,就其本來性質而言,均非文學。
最早的文學,大約就是那種與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歌謠。

《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p>
詩指歌詞,需要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fā)展,獨立成體。
詩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音樂藝術。
音樂用來抒情,而歌詞即詩,用來記事。
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
但詩與歌的關系較為密切。

《毛詩序》記載: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
《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詩經(jīng)》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詩歌》也因此被稱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后人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jīng)成為詩的代名詞。
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chǎn)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靠記憶留存重要事物,這時便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
在遠古時代,人們通過口耳相傳進行信息傳遞和溝通交流,詩歌就屬于口頭創(chuàng)作的一種,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傳播。
二、詩歌是如何起源的?與上古先祖的生產(chǎn)生活有何關系?
詩歌的產(chǎn)生,離不開具體社會生活場景,特別是在集體勞動、原始宗教活動中特定場景中,產(chǎn)生了類似詩歌的有韻律、富有情感的語言形式。
歌謠是在民眾日常生活中不斷產(chǎn)生的東西,自遠古到秦統(tǒng)一,數(shù)量無法估計。《詩經(jīng)》以前的古詩歌,大都收集在楊慎的《風雅逸篇》、馮惟訥的《風雅廣逸》及《詩紀》前集十卷《古逸》里(見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也有學者認為大部分古詩歌收錄在《古詩源》中。
在眾多的古詩歌中,較為出名的是《蠟辭》、《彈歌》與《擊壤歌》。《蠟辭》誕生于宗教活動,而《彈歌》與《擊壤歌》則誕生于集體勞動之中。
1、詩歌源于宗教活動
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們掌握的知識和經(jīng)驗有限,無法正確認識自然現(xiàn)象及其背后的規(guī)律,便會通過進行宗教活動,通過舉行多種多樣的巫術活動,進行祭祀,與神明溝通,祈求風調雨順。

代表作:《禮記·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伊耆氏:就是神農(nóng)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
蠟辭:周代十二月蠟(臘)祭祝愿之辭,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謝眾神靈一年來對農(nóng)作物的福佑并為來年的豐收祈福,稱作“臘祭”。
四句詩,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詛咒。
原始先民飽受地質災害、洪水災害、動物災害、植物災害等,于是祈求土、水、昆蟲、草木不要胡作非為,各歸其位。
以為念叨巫術咒語,自然災害就會消失,先祖?zhèn)冞€真是樂觀可愛。
2、勞動產(chǎn)生詩歌 ?
在勞動中,產(chǎn)生了代表詩歌《彈歌》、《擊壤歌》。
在原始氏族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民通過集體勞動來開展生產(chǎn),為了宣泄情感和緩解疲勞,人們在勞作中發(fā)明了“勞動號子”,以起到統(tǒng)一步伐、調整呼吸、相互鼓勁的作用。而“勞動號子”也因為環(huán)境需要和祖先的智慧,由簡單的擬聲詞發(fā)展為有意思的語言內(nèi)容,在集體勞作中傳遞更加豐富的含義。

《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宍,讀rou,即現(xiàn)在的肉)。”《彈dan 歌》出自《吳越春秋》,主要講述的是先民從準備工具到進行狩獵的一系列過程,據(jù)說產(chǎn)生于黃帝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最早的詩歌。
《擊壤歌》出自《論衡·藝增》: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據(jù)說創(chuàng)作于帝堯時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主要講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
原來,農(nóng)民伯伯們常掛在嘴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自這首詩,一種自食其力的歡喜躍然紙上,讀來親切自然,而這種樂觀豁達的躬耕之樂,在后來陶淵明的農(nóng)事詩中很常見。
但是,也有學者質疑古書中記載的這些據(jù)稱是黃帝、堯、舜時代的歌謠,可能是偽托,而在《易經(jīng)》中保存著若干簡樸的類似歌謠的作品,因《易經(jīng)》本身形成過程很長,其中各部分產(chǎn)生的年代頗難確定,而簡樸稚拙也不是推斷年代的直接根據(jù),流傳至今確實可信的歌謠,以《詩經(jīng)》中的作品最早。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在藝術上已經(jīng)比較成熟,不再具有原始的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