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三連了!這絕對是全B站最用心(沒有之一)的PR公開課程,耗時千余小時開發(fā)!

《加強重置版》
沒想到一年之前的文章還有人來看,這讓爛掉的我非常羞愧,于是趁著最近有時間,把現有的筆記重新修改補齊。
我覺得學習新技術更重要的是理解,所以重制版有些用了容易接受的例子來類比。
純技術筆記可以直接跳到01部分。
00

說起來,我最開始關注這個教程也是因為UP主的這個道術之論和我的觀點十分一致,只不過我是分為了“道、術、器”三類。
“道”是普遍的規(guī)律,是內心與世界的溝通;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東西才能稱之為“悟道”。在剪輯這里,“道”指的是對故事的感知、對節(jié)奏的把控,我覺得還有內心的表達。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想要傾訴、有獨屬于自己的審美想要展現,是自我的具現化,這就是“道”。它只能依靠自己不斷練習累積起來經驗,是一個長期工程。
“術”則是能將自己想法表達出來的必要技巧。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都是想法的載體,想要表現自己,就必須要掌握制作這些載體的技術。在剪輯這里,“術”就體現在對軟件的使用上,也是我們主要練習的內容。
“器”就指代那些工具,電腦和軟件就是“器”。

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后期剪輯
這個是視頻制作的流程,在后期剪輯這里也可以細致劃分階段:
粗剪→精剪→調色→特效→音頻(可能還有字幕)
這些階段在軟件的面板窗口上基本按順序對應。
01
每種視頻格式都有對應的編碼方式,編碼則是一種壓縮。這一點主要是在剪輯完成、進行導出文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格式。
常見的MP4格式是H.264編碼,也就是說,導出的時候選擇H.264選項,導出的視頻就會是MP4格式的。
1.初始界面,不多說。
2.項目就是最大的總體。比如我中午想做“紅燒排骨”,那么這個“紅燒排骨”就是一個項目。新建項目就是打算動手做這個菜了,先列個清單。

1.頂部面板:就是之前所說的對應剪輯流程的窗口。
2.素材窗口:左下角,可以點擊按鈕查找,也可以直接拖入素材媒體;這個就像是把排骨、冰糖、蔥姜蒜等都準備好放在桌子上。
3.工具欄:存放常使用的工具,大部分常用的基礎功能都位于此;就相當于菜刀架。
4.時間軸窗口:對素材進行裁剪編輯的最主要區(qū)域,是主操作面板;相當于案板和灶臺。
5.序列:序列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小的、階段的總體;比如說把排骨焯水去腥,這是排骨的序列;把蔥姜蒜和生抽老抽混合到一起,這是調料的序列。
6.效果等其他窗口:右側,可以給素材疊加不同的功能;大體上相當于不同的烹飪手法,比如過油炸一下用以保持外形,可能不完全貼合。
7.參數窗口:左側,用來細調不同效果,比如旋轉畫面是旋轉90°還是旋轉45°。
1.軌道:時間軸窗口初始分為為視頻軌道V(video)、音頻軌道A(audio)和主聲道三部分。視頻軌道是畫面的軌道,音頻軌道是聲音的軌道。主聲道是聲音合成的聲道,不過簡單剪輯暫時用不上,先不討論。
畫面軌道是從上往下遮蓋的,也就是上面的會擋住下面的,這點需要注意;有些素材自帶音頻軌道,不需要的可以去除。
2.幀:幀就是單個靜止的畫面。幀速率就是每秒多少幀,也就是每秒播放多少幅圖。幀速率越高越流暢,越低越像PPT。大概就像是小時候在書本右下角畫小人書,然后用手快速翻書讓小人動起來。
通常我們使用的是25幀的速率。
在剪輯這里可以近似地理解為毫秒,是比秒更細小的一級時間單位。
3.縮放為幀大?。阂粋€簡單的把不同素材統(tǒng)一為同樣大小的操作。
4.剃刀工具與選擇工具:快捷鍵C、V,最基本也最常用的工具,C就是剪輯的剪刀,V就是選擇的鼠標。
5.調整大?。恨糇lt鍵加滑輪可以調整時間軸的比例,推短或拉長。
導出:文件→媒體→(選擇編碼)→調整渲染時長→導出。
只有導出的文件才能播放,自動保存的未完成文件不能播放。
02
視頻是由畫面和聲音兩部分組成的,畫面與聲音要搭配得和諧統(tǒng)一,才能完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素材如何分配,節(jié)奏如何掌控,這都是很重要的。不過它們都屬于“道”的范疇,需要長時間學習練習才能掌握。
源是對原始素材進行調整;序列是對選取的部分進行編輯。對源素材進行修改則序列內素材也會發(fā)生變動,反過來卻不會;簡單來說,源是更上一層的父級。
入點與出點:兩個點之間的片段就是截取下來需要用的素材,快捷鍵為I、O。拖拽至時間軸窗口就可以進行進一步剪輯了。
有人不能拖拽,可能是沒有雙擊素材至源內。
在軌道上直接前后拖拽素材(出現紅邊)時會改變出入點,所以一般不這么做。
右鍵→速度和持續(xù)時間→400%
這種變速操作是一種簡單的讓素材變化長短的方法,在想要貼合音頻的長短時,也就是插空時很好用。還有其他的變速方法,之后再說。
快捷鍵M,標記點的作用是快速找到特殊點,比如拉弓松手的一瞬間畫面,或者是在卡點時音樂的重低音。
在軌道上打標記,標記會跟隨素材移動,會隨素材的刪減而消失。如果不想讓它消失,可以在上方的時間處打標記。
有時候標記點太多不知道哪些是哪些的標記,可以在標記點右鍵→編輯標記來改變顏色,比如視頻用紅標,音頻用藍標,就會清楚許多。
有些素材畫面音頻都有,不想要的聲音直接點刪除的話會兩個都刪掉,所以要先右鍵→取消連接,斬斷素材畫面與音頻的關聯,才可以單獨刪除一個部分。
也可以按住Alt選中,再摁Delete直接單獨刪除。
在兩段素材之間存在空隙時,可以選擇波紋刪除直接消除空隙。
預覽發(fā)生卡頓,可以把“完整”換為1/2或1/4,這樣會流暢一些,代價是畫質降低。
03
1.鼠標放在A1(藍色框)的位置,按住Alt鍵滾動滑輪放大音頻軌道,可以很容易發(fā)現音波的波形。一般來說波峰都是重音,也就是所謂的“點”。那么將波峰的位置打上標記,再對應變化的畫面,就能形成卡點的效果。
但是卡點到底怎么卡,卡哪些畫面,這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多試試沒壞處。
2.有時候很多問題都是出在“選中”上,在操作前確認一下當前選中的是什么,是音頻還是畫面。
3.其實卡點的視頻基本都是重復性的勞動,后面都差不多了,所以看著容易發(fā)困,跟著自己動手做做就好。
另外還出現了自動卡點的插件,不過這是后話了。
04
卡點插件Beat Edit,這個插件適合那種比較密集的多圖片卡點。
窗口→拓展→Beat Edit
我自己并沒有裝這個插件,不多說了。
——2022.7.23
04.5字幕

arctimepro2.0(好用、推薦但是付費)
聽見字幕(付費)
網易見外(免費)
我沒有使用這些插件,所以不多說了。
這些是需要額外下載配置的插件,當然也可以用自己順手的工具,不是固定的。
1.文字工具:是一種獨立的圖層覆蓋,使用不多。
2.字幕文件:項目→右鍵→新建項目→字幕
獨立窗口添加字幕。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字體是不能商用的,容易造成侵權,在使用前要注意。

腳本就是視頻制作的大綱,想要做視頻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這個流程,有規(guī)程、有條理,做起來會清晰很多。
05
在我看來,簡單的鬼畜大概就是魔性反復的動作搭配魔性反復的音樂。具體怎么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自己動手試試。
“此剪輯與序列設置不匹配”,指的是素材本身的參數與自己的設置不一致,比如素材畫面是4:3,而自己的畫面設置是16:9。
我建議以自己的序列為準,也就是保持現有設置,畢竟是做自己的視頻,而不是跟著素材走。
頂部面板→編輯→效果控件→縮放
達成擴大效果,反之則為縮小。
調整位置參數以移動畫面。
摁住Alt鍵拖拽至后面就形成了復制,且可以多選。
06
這堂課似乎難一些,筆記更詳細點。需要提醒的是,這只是一個例子、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如果有自己更好的方法不必死扣這一種。
鏡頭運動的轉場包括推、拉、搖、移、跟。
這堂課主題是轉場里的“推拉”。轉場就是鏡頭視角的轉換,目的是為了敘事,另外就是可以炫技,這個暫時不多說?;A的轉場手法可以看我另一篇筆記:
讓你成為剪輯大神的13種剪輯手法,速速收藏學習起來吧?。?!_嗶哩嗶哩_bilibili
(不知道筆記里怎么貼鏈接,我放個圖吧)

1.調整圖層:這個比較好理解,大概就是做一個副本,在上面操作不會影響到原版,方便后期修改。
效果都拖拽到效果圖層上。
2.切點:就是轉場點、拼接點。在它附近進行轉場效果。
1.推入就是由大變小的過程。
效果→扭曲→變換→50%
這里把畫面縮小,我覺得是為了在轉場畫面縮小的過程中,中間的畫面保持清晰。
2.那么縮小之后周圍會有黑邊,為了消除黑邊,這里采用了鏡像的方式。
效果→扭曲→鏡像
3.反射中心就是對稱軸,調整軸的位置讓鏡像出來的畫面與原畫面相接并蓋住黑邊,后面也是重復的操作,直至黑邊被鋪滿。
這一段的變換關系可能有點繞。關鍵在于,新建的變換是復制過來的,它的主體變了。
舉個例子:假如你原先有100塊錢,100塊的100%(也就是全部)是100塊;
花了50塊,還剩50塊(這就變?yōu)榱?0%);
此時剩的(也就是復制過來的)50塊的100%(此時的全部)是50塊。要想變回100塊,則一共需要兩個50塊,也就是50塊的200%。這樣就好理解一些。
至于后面改為150%,是為了在轉場連接時看起來不太突兀。
關鍵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簡單理解為它的優(yōu)先級更高,換句話說,是以它為基準,再進行變化。
比如你要炸雞柳兩分鐘,從哪里開始計時呢?是從雞柳剛入油鍋的那一刻開始計時;那么剛入油鍋的那一刻就是關鍵幀。
點擊前面的小符號來打上關鍵幀。
左半中間可以看到兩個白點,那就是關鍵幀的點,拉到中間是方便觀察和操作,后面還要拉回去。就類似于之前用來觀察聲音的波形的操作。
調節(jié)速度也是為了讓連接看起來不是太突兀,比較平緩地轉場。在我看來,應該是要讓那兩條速度線接近重合,至少兩條線之間不至于出現一個坎。這個可以自己嘗試一下,體會一下它們的不同。
之前的倍數速度變化方法更接近于平均速度,是整體的變化;這個方法則是細分每個階段,各自進行不同的速度調節(jié)。
alpha通道是指一個圖片的透明度,簡單理解為一個蒙版、一個遮罩;就是說兩張圖片蓋在一起,調整上面圖片的alpha值,可以形成透過上面的圖片看下面圖片的效果。
拖回去是為了讓關鍵幀置于起點和終點。我們把白點拖過來應該是讓關鍵幀的位置變化了,最開始設定是起點和終點,但拖過來就變成了第5、6幀的樣子,有一段距離了。白點在哪關鍵幀就在哪。
快門角度:就是調整焦距,讓中間清晰周圍模糊,這樣在轉場中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恍惚感。
1.縮放以匹配畫面,讓畫面看起來不會突兀。
2.推入于拉出是相反的,所以變化的參數也應該相反;原先是由前到后,現在是由后到前。
——2022.7.24
07
需要更多軌道的話,可以右鍵→添加單個軌道。
多軌道可以通過遮罩不同區(qū)域形成分屏效果。
編輯→效果控件→過渡→線性擦除
1.過渡完成:擦掉百分之多少,30即為去掉30%的畫面;大概相當于切西瓜去掉兩邊,只吃中間的芯。
2.擦除角度:從哪個方向切掉;用直切刀還是斜切刀。
3.羽化:指的是兩個畫面接觸部分的融合程度。羽化為0,涇渭分明;羽化值越高,接觸部分越模糊。
這一部分基本都在使用關鍵幀。
關鍵幀之前提過,是作為一個變化的基準。在畫面移動這里,關鍵幀可以看作運動的特殊時刻,也就是起點和終點。
比如我昨天在北京,今天到上海。那么對于這段行程來說,“昨天”這個時刻、“北京”這個位置,就是作為“起點”的關鍵幀;“今天”這個時刻、“上?!边@個位置,就是作為“終點”的關鍵幀。兩個關鍵幀確定了,那么中間怎么走的就自動處理了,坐飛機或者坐高鐵。
那么回到視頻中,把起點放在下面,終點放在中間,就會形成由下往上的運動;反之把起點放上面,終點放中間,就會形成由上往下的運動。
這個大家自己動手試試就很容易理解。
08
效果→遮罩
1.將軌道遮罩鍵推拽至被遮擋素材上,遮罩參數改為遮擋素材。
2.貝塞爾曲線:貝塞爾曲線可以簡單理解為速度曲線,主要應用在運動變化上,可以讓變化更柔和。
比如在2秒內將畫面放大一倍,也就是增大100%,那么平均速度就是50%/秒,這就是線性變化;如果用貝塞爾曲線,就可以自行發(fā)揮,如在前1.5秒增大30%,最后0.5秒增大70%。
這個自己試試也好理解。
暫時結束了,還有一些其他的想說的內容我放在了這篇筆記的評論區(qū)部分,比如素材在哪里找,怎么培養(yǎng)“道”的部分。有需求的同學可以點開評論區(qū)看看。
——2022.7.25
拜托三連了!這絕對是全B站最用心(沒有之一)的PR公開課程,耗時千余小時開發(fā)!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