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感美人大賞 ? 淺析少年感構成要素
有著俄羅斯、意大利和德國血統(tǒng)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少年顏值巔峰時期長著一頭略顯亞麻色的濃郁金發(fā),臉型偏短寬,淡藍色的瞳孔清澈泛光,短鼻精致挺翹,是試鏡就能讓整棟樓圍觀的美少年。

后世也一直在嘗試更替,比如《怦然心動》男主。盛夏的蟬鳴,少年熱烈的心動。

挪威版《skam》里的小天使,永遠憂郁又清澈。

即便是如今荷爾蒙代名詞的亨利卡維爾,少年時期也仿佛像從約翰·辛格·薩金特畫中走出來的油畫美男一般。

甚至電競?cè)τ肋h的美貌神話A哥,克制認真卻又一腔熱血

世紀末的美少女廣末涼子,東方韻味的圓滑骨相與干凈的皮相構成那份纖細五官發(fā)揮出的疏離清純氣,總能讓人聯(lián)想到干凈明媚,陽光可愛,夏日的海邊這些美好瞬間。

第一代杉菜——內(nèi)田有紀。標準的杏仁眼,眼神亮晶晶的,睫毛也很長,英氣中又帶點甜。

男友是被稱作“20世紀最后美少年”的柏原崇。二人同框仿佛美少年雙生。

最不可忽略的則是Bjrn Johan Andrésen,伯恩·安德森。

去搜索引擎上搜“世界第一美少年”,互聯(lián)網(wǎng)只會告訴你就是伯恩·安德森。

“他的臉龐讓人不禁想起了最高貴的希臘塑像,蒼白精致,甜美而莊重;他蜜色的卷發(fā)輕輕搭落在肩上,神情如神詆般寧靜而純凈。”——電影《魂斷威尼斯》。

描述的對象恰恰是伯恩扮演的角色:一位超級美少年塔奇奧。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藝術家因為沉醉于追求青春與美,而不幸喪失性命的故事。

如今飽經(jīng)滄桑,年老色衰的他,氣質(zhì)和內(nèi)心依然留有一份少年的熱忱。

少年感之所以令人著迷,是因為矛盾。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曾在《菊花與刀》一書中寫道:
刀與菊,?兩者都是一幅繪畫的組成部分。

意思是——
人類身處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渴望宣泄又抑制宣泄,渴望美又破壞美。
——由此,世間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審美形態(tài),少年感正是其中之一。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少年所擁有的相對成熟的客觀外形+氣質(zhì)距離感+行為低成熟感,始終透露一種親切之下的機敏勁。
清純?nèi)彳浀耐獗?/span>+羞怯無害的表情+淺層行為中的被動感,一同構成惹人憐惜的社會弱勢一面。


少年通常面型偏窄,少有發(fā)腮,下頜骨到下巴的急促收縮構成精致的骨相基本盤。面部外輪廓線條干凈利落,因而保留了一種青澀少年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面部骨骼會不斷發(fā)育,成年之后基本定型。

隨著膠原蛋白的流失,面部軟組織感減輕。
相較于孩童,少年的皮肉緊致卻薄。

相較于成年男性,少年的輪廓更加圓潤。

因為少年時期,面骨發(fā)育,眉骨、鼻骨、顴骨、下頜骨存在感增強,皮肉減少。

但整體來看,皮肉剛剛好包裹住骨骼。
再長大些,他的下頜骨、顴骨存在感更強,甚至遠遠超過皮肉感,氣質(zhì)上也更成熟些。

以少年感被世人熟知的甜茶,皮相飽滿且不發(fā)腮時期正是其顏值巔峰。

下頜骨二次發(fā)育、咬肌肥大、脂肪性肉臉、衰老引起的下垂松垮、偏病理性的腮腺肥大都有可能造成或者共同造成發(fā)腮。

少年面部不崎嶇。
頗有各大名導夸贊章子怡骨相極佳,不懼怕任何刁鉆光線的超能力。

少年面部線條柔和,色塊干凈,對比度鮮明,刀劈斧刻出的五官更多指向精致而非鋒利,唇紅齒白下的整張臉不見任何強勢感和攻擊性。

反之則參考宋仲基,唇角下垂、法令紋、口角囊袋等口周衰老跡象全都在宣告少年感變大叔感。

少年眼睛坦蕩清澈雜質(zhì)少,看起來永遠鮮活,忍不住想努力呵護好這一份純凈。

純真,青澀,靦腆,執(zhí)拗這些詞仿佛就是為少年一詞所生。

同樣在現(xiàn)如今很多愛豆身上也能嗅出少年之氣,身材管理纖細,留有單薄空蕩的少年質(zhì)感,但專業(yè)的舞蹈基礎又對身體姿態(tài)有充分的掌控能力,有著十足的內(nèi)在張力。

之所以強調(diào)身型的單薄,是因為少年之清爽與油膩正是兩極。

少年底色的人一胖,整個人的氣質(zhì)都油膩了…肥肉掩蓋了五官,淹沒了清秀。


少年之美繪制成的真誠、自然,又鮮活生動的形象,始終沖擊著人們審美的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