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智慧:“知道”的真諦 |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

《論語》智慧:“知道”的真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guān)于知道的真諦?!?/p>
????人是文化的容器,為人處世必然遵循一定的價值觀,《論語》推崇的為人處世的總原則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任何人出生時都像一個空的容器,隨著接觸到的知識和發(fā)生的事件增多,慢慢將接觸到的事物邏輯抽象內(nèi)化為個人認知,填充進認知體系的容器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這一過程中必然有基于邏輯是非的判斷以及社會運行對個人的要求,只有那些符合社會運行正道的“正知”,才有資格進入個人價值體系;所以遇到任何理論和見解,首先要仔細分辨,做出判斷篩選,不可輕易接受,也不可全盤照收。
????任何理論都有適用的前提條件,即使是經(jīng)過篩選判斷確認是“正知”,也不能不分場合的應(yīng)用和傳播,如果條件不適用,再對的道理也不會產(chǎn)生好的效用,還不如不知,所以只有在能夠發(fā)揮實際效用的場合下,才說自己知道這些正知正見,避免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質(zhì)疑和麻煩;另外,就算是經(jīng)過仔細分辨、也曾經(jīng)應(yīng)用并產(chǎn)生過好的效用的正知正見,遇到不對的人,也不應(yīng)該或不必要向其傳播,避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所以“知道”更要對傳播的對象進行篩選判斷。
????“知道”的真諦不僅是謙虛誠懇的說自己知道或不知道,也是要清醒的分辨正知正見,更是要認清適應(yīng)條件和對象,把正知正見的效用發(fā)揮到最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