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時事造英雄)
僅僅只因為自己愛寫作每天筆耕幾句,好幾個平記錄,總有相似的讀者問我“老師,你寫的東西很生活化,也很美,還能吸引到我,你為什么不經(jīng)營?……” 在商業(yè),以金錢為目標的社會里,詩情化的生活美,人們沒有時間去停留,而且如果能給別人一點滋養(yǎng),我原本就僅僅只因為自己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再多了讀者在默默關(guān)注,也能給你力量(來與不來,我永遠都在我的世界里),不是更加歡喜嗎?此時,我又想起有些畫家被人請去畫畫后再被經(jīng)營,一張畫一個億兩個億與他無關(guān)?他在乎的是他到底帶給別人在他畫作前駐足得到的是什么?僅此而已? 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可以成千古頌,徐志摩《再別康橋》令人癡迷,難道現(xiàn)在的人沒這樣的筆墨嗎?我相信有,只是大的環(huán)境關(guān)注點在現(xiàn)實的物質(zhì)金錢里,匆匆又匆匆,所以焦慮,所以困頓,所以永遠要更好,更多。物質(zhì),金錢不好嗎?當然也要追求生存,這不是二選一法則,但精神的世界是停留,是放空,是慢慢的品,有空有閑還很豐盈且知足感恩,有時,幾句詩,幾頁書足以抵萬金。(不沉浸在閱讀的世界,不知道丅a有多美。不抬頭看看天空,不知道他有多寬廣,不在瑣碎的生活中癡迷,不知道生活多么的有趣。而這些美都是要停留,發(fā)呆,簡單去體驗沉思才有的感覺。) 無論時空如何變幻,我們都是我們自已獨自去完成生命的旅程。 來與不來,心存感恩,唯有此,我才是我,你也才是你,我們都在愛與被愛的世界里彼此成長。 我的生活很簡單,運動,讀書,寫作,聽他人說,有需要時會從ABC(A是心態(tài)觀念認知上,事物本來一體兩面,一轉(zhuǎn)念,相由心生;B是行動,事件本身;C是結(jié)果)法則中去與其說幫助他人,卻更多在幫助自己了解他人認識自己,共同進步的喜悅分享之中;偶爾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從不回粉,也不回復任何評價,我,僅僅只是一粒微塵。你,如果是禾苗,就這樣被滋養(yǎng),也仍然美好,也值得你認為找到自己成長的力量,彼此謝謝吧。 算是統(tǒng)一回復。感恩且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