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海洋地質
深深的海,淺淺地說
海洋地質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guī)律的學科。它既描繪了海洋豐富多樣的海岸地形,又向我們呈現著千姿百態(tài)的海底構造及形態(tài),還包括了幽遠的大洋地質歷史和豐富的海底礦產資源等等。海洋地質如此神秘莫測,讓我們共同學習海洋地質知識,了解它不為人知的一面。
下面圍繞四個專題,帶領大家走進海洋地質的簡單科普。
1、?陸地與海洋地形地貌
陸地地形地貌按照高程和地勢起伏特征分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等;而海洋地形地貌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陸邊緣是大陸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間的一個廣闊過渡帶,從地形變化和地殼結構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斜坡帶,又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陸裙、島弧、海溝;?大洋盆地則是海洋的主體部分,但其并不是真正的“平原”,其內也有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構成“海底高地”、“海嶺”、“海峰”、“海山”及“平頂山”;凹下的洼地即為海盆。大洋中脊,亦稱洋脊,也有人稱之為中央海嶺。它是一條橫穿世界各大洋、線狀延伸、遍及全球的海底巨型山脈。
2、?構造學說與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中,除了洋殼早期起源理論——隕石撞擊說、創(chuàng)痕說,最為流行的是從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到后來總結兩者的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學說,類似于?“智力拼圖游戲”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tǒng)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而海底擴張學說,則是大洋中部穿透巖石圈的裂縫或裂谷向兩側擴展并導致新生洋殼的學說。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共六大板塊,而板塊之間會發(fā)生相撞擠壓、或者內部張裂從而形成多種地形。
三、巖石類型
自然界的巖石按照成因劃分可以分為: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三種巖石相互之間在一些物理化學作用下進行轉化,不同的巖石有不同的形成過程,從而擁有不同的形狀特征。巖漿巖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所形成的巖石;變質巖是由地殼中先形成的巖漿巖或沉積巖,在環(huán)境條件改變的影響下,礦物成分、化學成分以及結構構造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而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fā)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巖作用會形成沉積巖。我們在自然界中也隨處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例如最常見的花崗巖,花崗巖是大陸地殼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地表以下巖漿冷凝形成的一種火成巖,屬于深部侵入巖?;◢弾r不易風化,色澤美觀,外觀和色澤可保持百年以上。并且因其硬度高、耐磨,除用于高級建筑裝飾工程和大廳地面外,是露天雕刻的首選
。
四、海岸帶
海岸帶是指海陸之間相互作用的地帶,其可以劃分為海濱,潮間帶,水下岸坡,海岸帶有基巖海岸,沙礫質海岸,紅樹林海岸,淤泥質海岸等海岸類型,海岸帶在我們沿海地區(qū)經??梢砸姷剑粌H是是臨海國家寶貴的國土資源,亦是海洋開發(fā)、經濟發(fā)展的基地,以及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紐帶,地位十分重要。
結束語:海洋地質源遠流長,絕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塑造出來的,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海水不斷地對海岸進行著侵蝕,就像出神入化的雕刻師,無形中將巖石雕刻成不同的模樣,慢慢塑造成我們現在觀賞到的各種自然地貌。但這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剩下的光景中,海岸地形將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變化,至于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我們也不得而知。